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隔震支座的吊脚框架结构刚度调整及其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立平 韩树旺 +1 位作者 李瑞锋 邓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01-111,共11页
基础不等高嵌固导致吊脚框架结构底层柱间抗侧刚度不均匀,采用设置隔震支座来调整这类结构抗侧刚度不均匀性是一种新的思路。文章采用理论方法分析了基于隔震支座调整吊脚框架结构底层柱间抗侧刚度不均匀的有效性,设计了不同坡度的2个... 基础不等高嵌固导致吊脚框架结构底层柱间抗侧刚度不均匀,采用设置隔震支座来调整这类结构抗侧刚度不均匀性是一种新的思路。文章采用理论方法分析了基于隔震支座调整吊脚框架结构底层柱间抗侧刚度不均匀的有效性,设计了不同坡度的2个吊脚框架结构算例和对应的6个设置隔震支座的吊脚框架结构算例,通过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了8个算例结构的底层柱内剪力和弯矩分配、结构剪力和层间位移等地震响应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隔震支座的合理选型和布置对调整该类结构柱间抗侧刚度不均匀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合理的隔震支座布置可有效调整吊脚结构底层柱的抗侧刚度不均匀,显著减小吊脚框架结构底层短柱的剪力,避免吊脚短柱局部破坏;同时隔震支座的布置可以降低吊脚框架结构整体地震响应,并改善其扭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支座 吊脚框架结构 抗侧向刚度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截面吊脚柱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洋洋 李英民 +3 位作者 刘立平 姜宝龙 余洪翔 姬淑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研究山地吊脚RC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和抗震性能,设计并制作了一个1∶8缩尺的吊脚RC框架模型。通过振动台试验,对结构模型的破坏现象、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变形特征、楼层剪力和扭转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吊脚RC框架结构的... 为研究山地吊脚RC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和抗震性能,设计并制作了一个1∶8缩尺的吊脚RC框架模型。通过振动台试验,对结构模型的破坏现象、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变形特征、楼层剪力和扭转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吊脚RC框架结构的吊脚层和第2层破坏明显不均匀,吊脚层破坏轻微,且坡顶短柱破坏较早,第2层柱底破坏严重,且破坏程度自坡底柱侧向坡顶柱侧递减,结构破坏主要位于吊脚层以上,最终表现为部分柱铰屈服破坏;激励水平大于罕遇地震时,吊脚层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大于上部结构,楼层剪力的增大程度相对上部结构也更加显著,吊脚层变形不大,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始终在3~4层;结构的最大层间扭转角随地震强度增加自第2层转移至吊脚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建筑结构 吊脚RC框架结构 振动台试验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对坡地吊脚楼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瑞锋 刘立平 +2 位作者 尹力 韩树旺 李英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以坡地吊脚楼为研究对象,针对结构不等高嵌固的特点,分别设计了无隔震、基础隔震和第二层柱底隔震(层间隔震)这3种三维吊脚框架结构算例。开展算例模型的弹性反应谱分析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考察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对吊脚框架结构动力响... 以坡地吊脚楼为研究对象,针对结构不等高嵌固的特点,分别设计了无隔震、基础隔震和第二层柱底隔震(层间隔震)这3种三维吊脚框架结构算例。开展算例模型的弹性反应谱分析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考察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对吊脚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破坏模式以及地震倒塌概率等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将隔震技术运用于坡地吊脚框架结构中可以控制结构动力响应,为改善吊脚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提供了新途径;设置基础隔震可改善结构刚度分布的不均匀性,降低吊脚柱之间剪力差异,提高吊脚短柱安全储备,但不同标高处隔震支座的变形存在差异;与基础隔震相比,层间隔震对结构损伤控制的能力更优,层间隔震模型上部楼层变形更为均匀,地震倒塌概率更低,但在层间隔震结构设计中应考虑适当减小吊脚柱间侧向刚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脚框架结构 隔震支座 抗震性能 动力响应 地震倒塌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