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沉积制备的锂离子电池Sn-Cu合金负极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蒲薇华 任建国 +1 位作者 万春荣 杜志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6-92,共7页
采用电沉积方法直接在铜集流体上沉积一层可与锂反应的活性金属锡,在氩气气氛中烧结处理后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及模拟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沉积工艺制备的锡电极与传统的涂浆法制备的锡电极相比,... 采用电沉积方法直接在铜集流体上沉积一层可与锂反应的活性金属锡,在氩气气氛中烧结处理后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及模拟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沉积工艺制备的锡电极与传统的涂浆法制备的锡电极相比,其首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有很大提高,即由442mAh·g-1提高到747mAh·g-1;烧结处理前后电极表面结构、组成和粒度大小不同,锡晶粒粒度分别为102.4、121.0nm;烧结处理后,虽然首次循环的比容量下降为409mAh·g-4,但库仑效率有很大提高,达到92%,3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达到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锂离子电池 铜锡合金负极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锡铜合金负极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蒲薇华 任建国 +2 位作者 何向明 万春荣 姜长印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2,共3页
采用电沉积、表面修饰及热处理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锡铜合金负极,并组成Li|1 mol/L LiPF6/EC+DEC+DMC(体积比1∶1∶1)|SnCu扣式电池,测试了电极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负极表面修饰后,虽然首次放电比容量由415 mAh/g下降为316 mAh/g,但50... 采用电沉积、表面修饰及热处理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锡铜合金负极,并组成Li|1 mol/L LiPF6/EC+DEC+DMC(体积比1∶1∶1)|SnCu扣式电池,测试了电极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负极表面修饰后,虽然首次放电比容量由415 mAh/g下降为316 mAh/g,但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由41%提高到70%,电极的循环性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合金负极 表面修饰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步电沉积法制备Cu-Sn-Sb合金负极材料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稳 潘勇 +2 位作者 雷维新 马增胜 成娟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351-2354,共4页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用Cu-Sn-Sb合金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采用分步电沉积的方式通过控制镀锑时间在铜集流体上制备了四种不同锡锑原子比的叠层Cu-Sn-Sb合金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能量散射光谱(EDS...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用Cu-Sn-Sb合金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采用分步电沉积的方式通过控制镀锑时间在铜集流体上制备了四种不同锡锑原子比的叠层Cu-Sn-Sb合金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能量散射光谱(EDS)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镀锑时间制备的电极材料形貌有明显差别;Sn/Sb原子比为1∶1的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较好。经200℃、12 h的热处理后,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得到改善,经4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为330.9 m Ah/g,其电化学性能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沉积 Cu-Sn-Sb 合金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彪捷 马家宾 +1 位作者 陈立坤 贺艳兵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合金类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是极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合金负极不同的脱嵌锂机制显著影响着锂枝晶生长、锂离子输运及体积膨胀等行为。介绍了不同合金负极的脱嵌锂机制,并从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分析了锂沉积形核过... 合金类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是极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合金负极不同的脱嵌锂机制显著影响着锂枝晶生长、锂离子输运及体积膨胀等行为。介绍了不同合金负极的脱嵌锂机制,并从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分析了锂沉积形核过程及锂在电极内部输运过程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合金负极控制锂沉积行为及体积膨胀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合金负极 脱嵌锂机制 体积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多孔硅镍合金负极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张冀周 朱浩文 刘文博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97,104,共4页
基于铸造Ni_(53)Si_(47)合金,采用去合金化与溶胶-凝胶热解方法,成功制备出碳包覆多孔硅镍合金负极。采用XRD、SEM、EDS、XRF手段表征了碳包覆多孔硅镍合金负极的物相构成、微观结构与化学成分,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基于铸造Ni_(53)Si_(47)合金,采用去合金化与溶胶-凝胶热解方法,成功制备出碳包覆多孔硅镍合金负极。采用XRD、SEM、EDS、XRF手段表征了碳包覆多孔硅镍合金负极的物相构成、微观结构与化学成分,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负极具有典型的纳米多孔结构,且碳包覆层均匀完整。该负极在0.1m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1156.80/2243.82mA·h/g的首次充电/放电比容量,并在60周循环后仍具有771.20mA·h/g的可逆比容量与66.67%的容量保持率,展现出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镍合金负极 纳米多孔结构 溶胶-凝胶热解法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发高性能的新型纳米结构合金负极材料
6
作者 靳爱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5,共1页
俄勒冈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由新型纳米合金制备的负极材料,这种纳米合金可能会颠覆储能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方式。这种以锌和锰为主的合金,为更安全、更廉价、且储量丰富的物质——海水取代电池电解液中常用的溶剂奠定了... 俄勒冈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由新型纳米合金制备的负极材料,这种纳米合金可能会颠覆储能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方式。这种以锌和锰为主的合金,为更安全、更廉价、且储量丰富的物质——海水取代电池电解液中常用的溶剂奠定了基础。该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质通常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这些溶剂易燃,在高电压下通常会分解,明显存在安全隐患,其中还包括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形成的锂枝晶,会导致短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勒冈州立大学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储能设备 合金负极 电池电解液 锂枝晶 工程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捕获效应对LiAl负极材料极化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黄方铎 孙婷婷 +3 位作者 刘俊良 丰雪帆 喻文瑞 张福勤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研究了Li的固态扩散对LiAl合金负极极化行为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比表面积的LiAl电极与不受Li固态扩散影响的Cu@Li电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与恒流间歇滴定测试对沉积容量为0.51mAh/cm^(2)的电沉积LiAl合金在半电... 研究了Li的固态扩散对LiAl合金负极极化行为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比表面积的LiAl电极与不受Li固态扩散影响的Cu@Li电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与恒流间歇滴定测试对沉积容量为0.51mAh/cm^(2)的电沉积LiAl合金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的极化行为进行探究。结果表明:Li在LiAl中的固态扩散是导致LiAl电极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极化的主要原因;扩散捕获效应将增加电池内阻,使极化现象增强,最终导致LiAl‖S全电池约1.84和1.55V的低放电电位;通过破坏导致扩散捕获效应的表面α-Al层,可提高电解液中的Li+浓度,促进Li_(2)S析出,从而减轻极化,提高LiAl‖S全电池的放电电压,使其接近热力学放电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锂铝合金负极 扩散捕获效应 结构退化 负极材料 极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金材料在锂金属负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南文争 李昕昊 +2 位作者 许俊兴 燕绍九 戴圣龙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8-88,共11页
金属锂具有极低的电极电势及超高的比容量,是高比能锂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锂枝晶生长、体积膨胀效应及界面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通过合金负极、界面保护、负极结构设计及固态电解质等策略,可显著改善上述问题。... 金属锂具有极低的电极电势及超高的比容量,是高比能锂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锂枝晶生长、体积膨胀效应及界面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通过合金负极、界面保护、负极结构设计及固态电解质等策略,可显著改善上述问题。锂合金材料具有高比容量、高离子电导率及良好亲锂性等特点,在上述策略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介绍合金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综述近年来合金材料在锂金属负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梳理合金材料在锂金属负极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负极 界面保护 负极结构设计 固态电解质 锂金属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Sb-Li_(4)Ti_(5)O_(12)复合负极材料低温高倍率储锂特性研究
9
作者 马国政 陈金伟 +3 位作者 熊兴宇 杨振忠 周钢 胡仁宗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7-2115,共9页
低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明显下降,严重限制了其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推广。尤其是,商业化的石墨负极材料锂离子扩散较慢且嵌锂电位低,易出现析锂风险而使锂离子电池的低温充电能力差。相比之下,Sn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和适中... 低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明显下降,严重限制了其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推广。尤其是,商业化的石墨负极材料锂离子扩散较慢且嵌锂电位低,易出现析锂风险而使锂离子电池的低温充电能力差。相比之下,Sn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和适中的嵌锂电位,具有良好的低温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球磨方法,将Sn Sb与Li_(4)Ti_(5)O_(12)(LTO)进行复合,制备出了系列Sn Sb-Li_(4)Ti_(5)O_(12)复合负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当LTO含量为30%时,复合负极材料能兼顾高容量,同时具备良好的常、低温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储锂能力。在30℃下,以0.2 A/g循环300次后比容量为536 m Ah/g,容量保持率接近90%;即使在20 A/g (34C)的高倍率下比容量仍有280 m Ah/g。并且在-30℃下,以0.2 A/g循环100次后稳定容量为413 m Ah/g,1.0 A/g倍率下能保持适中嵌锂电位,嵌锂容量也可达其常温容量的61%。研究结果表明,LTO复合后Sn Sb的物相结构能够在循环过程中保持完整,保证了其低温条件下高倍率脱锂过程的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展现了Sn Sb-Li_(4)Ti_(5)O_(12)复合负极材料的低温应用潜力,为构建具有低温快速充电能力的锂离子电池提供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低温充电 合金负极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向锻造对汽车电池负极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甄雪松 赵丽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05-108,共4页
为了研究多向锻造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对V_(3)TiNi_(0.56)Al_(0.3)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合金进行了多向锻造试验,并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充放电循环试验和耐碱液腐蚀试验等方法,进行了多向锻造合金与未锻造... 为了研究多向锻造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对V_(3)TiNi_(0.56)Al_(0.3)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合金进行了多向锻造试验,并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充放电循环试验和耐碱液腐蚀试验等方法,进行了多向锻造合金与未锻造合金的显微组织、电化学稳定性和耐碱液腐蚀性能的测试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未锻造合金相比,多向锻造合金内部晶粒明显细化,组织分布更均匀,第二相呈密集连续的三维网状分布;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多向锻造合金的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了46%,合金的电化学稳定性大幅提高;多向锻造合金的腐蚀电位正移了109 mV,合金耐碱液腐蚀性能得到改善。多向锻造V_(3)TiNi_(0.56)Al_(0.3)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合金具有更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合金 V_(3)TiNi_(0.56)Al_(0.3)合金 多向锻造 电化学稳定性 耐碱液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锰电池负极用锌合金的开发
11
作者 梁满 洪文蔚 郑宜桃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1,共3页
讨论了对锌锰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和合金元素对锌合金性能的影响;开发的锌锰电池负极用锌合金及圆筒形电池,符合ROHS指令和IEC标准。
关键词 锌锰电池 负极用锌合金 不加镉的低铅锌合金 锌-铅-锰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Ni合金的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超 毕磊 +3 位作者 许炎妹 方少明 张智敏 陈荣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利用直流电沉积法在铜箔上沉积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n-Ni合金,并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所得Sn-Ni合金材料的粒径在1~2mm之间,主要成分为Ni3Sn2和Sn。将电沉积有Sn-Ni合金的铜箔经过干燥、压片后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 利用直流电沉积法在铜箔上沉积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n-Ni合金,并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所得Sn-Ni合金材料的粒径在1~2mm之间,主要成分为Ni3Sn2和Sn。将电沉积有Sn-Ni合金的铜箔经过干燥、压片后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其首次可逆比容量达到516mAh/g,首次库仑转换效率在75%。而传统涂浆法制备的Sn-Ni合金电极,首次可逆比容量为416mAh/g,首次库仑转换效率仅为27.5%。与传统涂浆工艺相比,直流电沉积法直接获得的Sn-Ni合金负极首次循环的可逆容量、库仑效率都有明显优势,但循环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锂离子电池 锡镍合金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负极添加剂对镍氢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邸利芝 陈丽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88-90,共3页
以溶解 -沉积理论为基础 ,考察了CoO负极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通过添加CoO在电池表面形成的Co膜可抑制合金粉的表面氧化和成分的偏析、电解液的损耗 ,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并利用循环伏安研究分析了CoO对储氢... 以溶解 -沉积理论为基础 ,考察了CoO负极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通过添加CoO在电池表面形成的Co膜可抑制合金粉的表面氧化和成分的偏析、电解液的损耗 ,从而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并利用循环伏安研究分析了CoO对储氢合金的保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负极添加剂 镍氢电池 性能 溶解-沉积 储氢合金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混合电池用ZIF-8衍生碳封装铋
14
作者 陈子涵 邱玉萍 +2 位作者 李民鹏 刘宝 刘卯成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4,共7页
铋(Bi)已广泛用于钾离子电池负极。设计基于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衍生碳封装金属铋纳米颗粒的Bi@ZC复合材料,作为钾离子/钾金属混合负极。该负极由于额外的钾沉积具有高能量密度潜力,亲钾Bi纳米颗粒的引入,促进了反应动力学。Bi@ZC负... 铋(Bi)已广泛用于钾离子电池负极。设计基于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衍生碳封装金属铋纳米颗粒的Bi@ZC复合材料,作为钾离子/钾金属混合负极。该负极由于额外的钾沉积具有高能量密度潜力,亲钾Bi纳米颗粒的引入,促进了反应动力学。Bi@ZC负极的循环稳定性较好,在77.0 mA/g电流和0.71 mAh/cm^(2)钾化水平下,可稳定循环200次,平均库仑效率为99.46%。与3,4,9,10-苝四甲酸二酐(PTCDA)正极匹配的全电池,以1 000.0 mA/g电流在1.5~3.5 V能稳定循环2 00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 铋纳米颗粒 碳骨架封装金属铋 合金负极 钾离子/金属混合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n-Co-C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润宝 任建国 +2 位作者 赵海雷 何向明 蒲薇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03-806,共4页
以纳米金属氧化物和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得到前驱体,经高温碳热还原后制备了核壳结构的Sn-Co-C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和TEM分析表明,生成的纳米尺度的Sn-Co合金颗粒均匀分布于碳微球内部。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Sn-Co-C复... 以纳米金属氧化物和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得到前驱体,经高温碳热还原后制备了核壳结构的Sn-Co-C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和TEM分析表明,生成的纳米尺度的Sn-Co合金颗粒均匀分布于碳微球内部。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Sn-Co-C复合负极材料,首次可逆比容量为391 mAh/g,经过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307.1 mAh/g,容量保持率为78.5%。由于碳微球对纳米合金颗粒的分散包覆,缓解了充放电时的体积膨胀,抑制了纳米合金颗粒的团聚,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喷雾干燥法 复合合金负极 碳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理男 杜一博 +1 位作者 郭邦军 张希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289-5304,共16页
全固态锂电池(ASSLBs)比目前的液态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是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的主要研究方向。相较于其他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超高离子电导率、硬度低、易加工、界面接触好等特性,是实现全固态电池最有希望的路... 全固态锂电池(ASSLBs)比目前的液态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是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的主要研究方向。相较于其他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超高离子电导率、硬度低、易加工、界面接触好等特性,是实现全固态电池最有希望的路线之一。然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与负极的界面问题,如电解质/负极界面的副反应、固-固接触性差以及锂枝晶等是制约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际应用的重要阻碍。本文概述了目前对匹配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主流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金属锂、锂合金、含硅负极等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现状、应用优势、界面问题及主流解决策略,并为下一步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与界面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硫化物电解质 金属锂负极 合金负极 负极/电解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锡/聚丙烯腈热解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17
作者 马腾波 任建国 +2 位作者 陈宁 赵海雷 何向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98-900,共3页
采用"原位反应-低温裂解"方法,以聚丙烯腈、SnCl2.2 H2O和KBH4为反应物,所得前驱体在300~600℃下煅烧获得纳米锡/热解聚丙烯腈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TEM)及电化学测试表明:所得产物为热解聚丙烯腈包覆纳... 采用"原位反应-低温裂解"方法,以聚丙烯腈、SnCl2.2 H2O和KBH4为反应物,所得前驱体在300~600℃下煅烧获得纳米锡/热解聚丙烯腈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TEM)及电化学测试表明:所得产物为热解聚丙烯腈包覆纳米锡颗粒的复合材料,其中锡以纳米球形颗粒(5~30 nm)的形式存在。当PAN与Sn的质量比为1∶5,煅烧温度为500℃时,材料首次充电循环比容量达950.7 mAh/g,30次循环后比容量达449 mAh/g,平均循环比容量衰减率小于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合金负极 聚丙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充电镁电池负极改性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琳琳 吕瑞景 +1 位作者 王澳轩 罗加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57-1376,I0001,共21页
可充电镁电池具有理论体积比容量大、地壳丰度高、成本低、环境友好及更为安全等优点,是未来高能量存储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大多数传统电解液中,镁金属负极表面形成的钝化膜会阻碍镁的可逆沉积溶解过程,从而限制了可充电镁电池的... 可充电镁电池具有理论体积比容量大、地壳丰度高、成本低、环境友好及更为安全等优点,是未来高能量存储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大多数传统电解液中,镁金属负极表面形成的钝化膜会阻碍镁的可逆沉积溶解过程,从而限制了可充电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由于存在成本高、合成步骤复杂、离子电导率低及难以同时与正负极兼容等问题,聚焦于解决镁负级钝化问题的电解液研究陷入瓶颈.因此,通过对镁电池负极进行修饰改性,使其在传统电解液中实现可逆过程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策略.本文从合金负极及人工界面形成两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用于可充电镁电池负极改性的策略,并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结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电镁电池 合金负极 人工界面 传统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doped carbon with encapsulated Fe and Co particles derived from a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for use as the anod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19
作者 CHEN Ren-tian ZHU Yu-xin +5 位作者 LUO Rui JIANG Xiao-nuo SI Hong-xiang QIU Xiang-yun WANG Qian WEI Tao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76,共14页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are import-ant as possible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Nitrogen-doped iron-cobalt MOFs were synthesized by a one-pot solvo-thermal method using CoCl_(3)·6H_(2)O and FeCl_(3)·6H_(2)...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are import-ant as possible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Nitrogen-doped iron-cobalt MOFs were synthesized by a one-pot solvo-thermal method using CoCl_(3)·6H_(2)O and FeCl_(3)·6H_(2)O dis-solved in N,N-dimethylformamide,and were converted into Fe-Co embedded in N-doped porous carbon polyhedra by pyrolysis in a nitrogen atmosphere.During pyrolysis,the or-ganic ligands transformed into N-doped porous carbon which improved their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also their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other materials.The Fe and Co are tightly bound together because of their encapsulation by the carbon nitride and are well dispersed in the carbon matrix,and improve the material’s conductivity and stability and provide additional capacity.When used as th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the material gives an initial capacity of up to 2230.7 mAh g^(-1)and a reversible capa-city of 1146.3 mAh g^(-1)is retained after 500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5 A g^(-1),making it an excellent candidate for this purp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eCo alloy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容量负极/正极材料炭载体在锂/钠离子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旭 王晓一 孙洁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二次离子电池已成为研究热点,开发具有高比容量的负极/正极材料尤为重要。合金化反应机制的硅、磷、锗、锡负极和硫正极材料存在较高的体积膨胀率,其中磷和硫较差的导电性以及可溶性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限... 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二次离子电池已成为研究热点,开发具有高比容量的负极/正极材料尤为重要。合金化反应机制的硅、磷、锗、锡负极和硫正极材料存在较高的体积膨胀率,其中磷和硫较差的导电性以及可溶性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限制了实际应用。沉积/溶解机制的金属负极枝晶问题使其不能单独作为负极材料使用。炭材料由于其来源广泛以及优异的导电性常作为高比容量负极/正极材料的载体。本文从炭载体的比表面积、孔/空结构,电子/离子电导率、界面修饰和表面化学修饰的角度出发,综述了其在硅、磷、锗、锡、金属锂、金属钠负极,以及硫正极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钠离子电池 合金负极 金属负极 硫正极 炭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