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Ag合金纳米粒子的绿色制备及其催化还原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鹏飞 李瑾 +1 位作者 李欢欢 钟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91-198,共8页
以AgNO_(3)和HAuCl_(4)为前驱体,以羧甲基壳聚糖(CMC)同时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了金银合金纳米粒子(Au-Ag ANPs),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NaOH和CMC浓度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以AgNO_(3)和HAuCl_(4)为前驱体,以羧甲基壳聚糖(CMC)同时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了金银合金纳米粒子(Au-Ag ANPs),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NaOH和CMC浓度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Au-Ag ANPs进行了表征。考察了Ag_(0.5)Au_(0.5)投加量、4-NP/NaBH_(4)摩尔比、反应温度和不同条件下制备的Au-Ag ANPs对水溶液中4-硝基苯酚(4-NP)的催化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Au-Ag ANPs制备时AgNO_(3)和HAuCl_(4)的体积比(V AgNO_(3)/V HAuCl_(4))即可灵活调整Au-Ag ANPs中Au、Ag元素的含量。相同V AgNO_(3)/V HAuCl_(4)时,NaOH和CMC浓度也会影响Au-Ag ANPs中Au、Ag元素的含量。Au-Ag ANPs的平均粒径在(4.5±1.2)nm(Ag_(0.8)Au_(0.2))至(6.5±1.3)nm(Ag_(0.2)Au_(0.8))之间,均小于AuNPs[(16.8±3.7)nm]和AgNPs[(11.7±1.4)nm]的平均粒径。不同Au、Ag元素含量的Au-Ag ANPs对4-NP的催化还原活性均大于AuNPs和AgNPs。在30℃,催化剂投加量60μL,4-NP/NaBH_(4)=1/500时,催化反应30min,Au_(0.6) Ag_(0.4)对4-NP的转化率为91.1%,反应速率常数为0.1289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合金纳米粒子 羧甲基壳聚糖 催化性能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Ag合金纳米粒子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梅 姚建林 顾仁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18-1521,共4页
首先采用柠檬酸钠法制得Au-Ag合金纳米种子,然后采用盐酸羟胺生长法得到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在其UV-V 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已经形成.TEM结果表明,合金纳米粒子的... 首先采用柠檬酸钠法制得Au-Ag合金纳米种子,然后采用盐酸羟胺生长法得到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在其UV-V 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已经形成.TEM结果表明,合金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60 nm,且颜色均一,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用苯硫酚(TP)作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合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结果表明,SERS强度与合金纳米粒子的组成和尺寸有关.当纳米粒子粒径一定时,除Au25Ag75外,随着金的增加SERS强度增强.Au25Ag75的粒径比Ag小,导致SERS强度比Ag低.Au50Ag50和Au75Ag25加入TP分子后,其聚集方式与Au相似,等离子体共振峰逐渐靠近1 064 nm,金含量较高时,TP的SERS归于聚集体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合金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苯硫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合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SERS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毅亮 姚建林 顾仁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9-1311,共3页
采用柠檬酸三钠作为保护剂,通过水合肼还原的方法合成了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UV-V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表明金银已形成合金。TEM显示合成的粒子非核壳结构,金银分布均匀,合金粒径在25 n... 采用柠檬酸三钠作为保护剂,通过水合肼还原的方法合成了不同组成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UV-V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银和金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表明金银已形成合金。TEM显示合成的粒子非核壳结构,金银分布均匀,合金粒径在25 nm左右。用吡啶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合金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结果表明吡啶在合金表面表现出了不同于纯金和纯银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合金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UV-VIS光谱 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食子酸还原法制备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及其吸收光谱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星 黄玉萍 +2 位作者 陈启凡 徐淑坤 杨冬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26-1729,共4页
用没食子酸一步液相还原制备粒度均匀和性质稳定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研究在不同反应温度和Au/Ag摩尔比下Au-Ag合金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仅有1个吸收峰,介于纯Ag和纯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之间,且随着反... 用没食子酸一步液相还原制备粒度均匀和性质稳定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研究在不同反应温度和Au/Ag摩尔比下Au-Ag合金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Au-Ag合金纳米粒子仅有1个吸收峰,介于纯Ag和纯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之间,且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合金纳米粒子的最大吸收峰位逐渐蓝移,吸光度增加,半峰宽变窄。随着Au/Ag摩尔比的增加,合金纳米粒子的最大吸收峰位红移,且与其所含Au摩尔百分数呈线性关系。HRTEM表征结果说明制备的Au/Ag合金纳米粒子近球形、粒度均匀、无包覆现象。EDX分析结果证实单个纳米粒子由Au和Ag组成,其元素组成比与参加反应的Au/Ag摩尔比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Au/Ag合金纳米粒子 吸收光谱 高分辨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Ag合金纳米粒子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卫国宾 宋燕红 卢红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3-197,201,共6页
采用W/O微乳液法合成Pd-Ag合金纳米粒子并结合微乳浸渍工艺制备了负载型Pd-Ag/Al_2O_3催化剂。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Pd-Ag合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对乙炔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聚氧乙烯(4)... 采用W/O微乳液法合成Pd-Ag合金纳米粒子并结合微乳浸渍工艺制备了负载型Pd-Ag/Al_2O_3催化剂。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Pd-Ag合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对乙炔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聚氧乙烯(4)月桂醚(Brij30)/正辛烷/水微乳液体系中加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对生成的纳米粒子起到二次保护作用,Pd与Ag以合金纳米粒子形式稳定存在且粒径大小均一,粒径在1~2nm,可随PVP以薄膜形态负载并分散在Al_2O_3表面。当PVP相对分子质量为8000~10000,cPVP8:c(Pd+Ag)=0.1时,合成的Pd-Ag合金纳米粒子数量最多,粒径最小,制备的Pd-Ag/Al_2O_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乙炔加氢活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乙炔加氢 合金纳米粒子 负载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石墨烯负载PtRu合金纳米粒子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海丽 何里烈 +2 位作者 张勇 张胜利 王昊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36-42,共7页
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络合剂,采用有机溶胶法并结合冷冻干燥,制备了三维石墨烯负载PtRu合金纳米粒子(PtRu/Gr)催化剂.采用SEM,TEM和XRD对催化剂的形貌、组成、粒径大小和相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 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络合剂,采用有机溶胶法并结合冷冻干燥,制备了三维石墨烯负载PtRu合金纳米粒子(PtRu/Gr)催化剂.采用SEM,TEM和XRD对催化剂的形貌、组成、粒径大小和相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评价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催化活性,并与自制Pt/Gr和Pt/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平均粒径约2.1 nm的PtRu合金粒子均匀分散在三维石墨烯表面,其对甲醇氧化催化活性分别是Pt/Gr和Pt/C催化剂的1.5倍和2.6倍,而且具有高的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烯 PtRu合金纳米粒子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酸/Ag-Cu合金纳米粒子/TiO_(2)三元复合膜电极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立皓 王舒媛 +2 位作者 唐乾 曹洪玉 郑学仿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38-1545,共8页
本文将Ag-Cu合金纳米粒子、Dawson型结构多酸K_(6)[P_(2)W_(18)O_(62)]·14H_(2)O(简写为P_(2)W_(18))同时引入到TiO_(2)薄膜体系中,采用交替沉积自组装法成功制备了P_(2)W_(18)/Ag-Cu/TiO_(2)三元复合膜电极,并通过光电流-时间曲... 本文将Ag-Cu合金纳米粒子、Dawson型结构多酸K_(6)[P_(2)W_(18)O_(62)]·14H_(2)O(简写为P_(2)W_(18))同时引入到TiO_(2)薄膜体系中,采用交替沉积自组装法成功制备了P_(2)W_(18)/Ag-Cu/TiO_(2)三元复合膜电极,并通过光电流-时间曲线和光电流-光电压曲线等测试考察了复合膜电极的光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_(2)W_(18)/Ag-Cu/TiO_(2)复合膜电极相较于TiO_(2)电极、Ag-Cu/TiO_(2)电极和P_(2)W_(18)/TiO_(2)电极具有更高的光电流响应和光电转换效率。同时,P_(2)W_(18)/Ag-Cu/TiO_(2)三元复合膜电极还展现出更好的对生物小分子乳酸的光电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酸 二氧化钛 Ag-Cu合金纳米粒子 光电性能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负载Pt-Co纳米粒子及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8
8
作者 马延文 刘忠儒 +3 位作者 王博琳 朱磊 杨建平 李兴鳌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0-257,共8页
采用微波-乙二醇方法还原氧化石墨烯和Pt(IV)、Co(II)粒子混合物,再经300℃H2还原,制备了石墨烯负载Pt-Co合金催化剂(Pt-Co/G)。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和光电子能谱对所制催化剂进行表征。Pt-Co合金的粒径为3 nm~8 nm,... 采用微波-乙二醇方法还原氧化石墨烯和Pt(IV)、Co(II)粒子混合物,再经300℃H2还原,制备了石墨烯负载Pt-Co合金催化剂(Pt-Co/G)。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和光电子能谱对所制催化剂进行表征。Pt-Co合金的粒径为3 nm~8 nm,均匀地分散在石墨烯片上。与单金属的Pt/G和商品化的Pt/C催化剂相比,所制合金化的Pt-Co/G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展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可比拟的稳定性,显示了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Pt-Co合金纳米粒子 氧化还原反应 燃料电池 电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Ni合金/多壁碳纳米管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材料 被引量:5
9
作者 熊亮 杨喜昆 徐明丽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06-108,112,共4页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t-Ni合金多壁碳纳米管(Pt-Ni/MWCNTs)催化剂材料。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分析表明,所合成的催化剂中Pt-Ni合金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粒径以及较好的分散程度。循环伏安(CV)、计时电流方法(CA)等测试表明,适...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t-Ni合金多壁碳纳米管(Pt-Ni/MWCNTs)催化剂材料。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分析表明,所合成的催化剂中Pt-Ni合金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粒径以及较好的分散程度。循环伏安(CV)、计时电流方法(CA)等测试表明,适量Ni的掺杂不但增强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下对甲醇催化氧化的活性,而且还能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Ni/MWCNT Pt-Ni合金纳米粒子 甲醇氧化 碱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钯纳米合金修饰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伟明 梁新义 +2 位作者 庞广昌 康晓斌 崔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1-314,共4页
研制金钯合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特异性定量检测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量的过氧化氢传感器。以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优良电催化性能的金钯合金纳米粒子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于玻碳电极,制得过氧化氢传感器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及交流... 研制金钯合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特异性定量检测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量的过氧化氢传感器。以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优良电催化性能的金钯合金纳米粒子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于玻碳电极,制得过氧化氢传感器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及交流阻抗法表征电极在组装过程中的电化学特性,利用计时电流法对传感器性能进行考察。研究表明:该传感器测定H2O2的线性范围为1×10-7~5×10-3mol/L,检测限为8.0×10-7mol/L,对H2O2具有较好的催化还原活性和良好的检出性能。该传感器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重复性强,可用于快速定量检测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传感器 金钯合金纳米粒子 玻碳电极 计时电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基纳米粒子修饰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国栋 梁新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0-12,32,共4页
重点介绍了金铂、金银等合金纳米粒子在修饰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免疫生物传感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及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金基合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生物传感器对降低过电位、促进电子传递、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以及保持生物酶活... 重点介绍了金铂、金银等合金纳米粒子在修饰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免疫生物传感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及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金基合金纳米粒子修饰的生物传感器对降低过电位、促进电子传递、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以及保持生物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效果。展望了金基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应用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基合金纳米粒子 纳米生物传感器 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oIr四面体合金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志远 黄蕊 +3 位作者 刘杰 李广 宋前通 孙世刚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75,共13页
钯(Pd)基催化剂是直接乙醇燃料电池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催化剂,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是推动燃料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四面体结构PdCo(PdCo tetrahedron,记为PdCo-TH)和少量铱(Ir)掺杂的PdCo四面体合金纳米粒子(记为PdCoI... 钯(Pd)基催化剂是直接乙醇燃料电池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催化剂,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是推动燃料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四面体结构PdCo(PdCo tetrahedron,记为PdCo-TH)和少量铱(Ir)掺杂的PdCo四面体合金纳米粒子(记为PdCoIr-TH)。经TEM、ICP、XPS及CV等表征证实,PdCoIr-TH为三元合金纳米粒子,且掺杂的Ir元素倾向分布在催化剂表层。相比于商业Pd/C催化剂,PdCo-TH/C和PdCoIr-TH/C对乙醇电氧化的催化性能显著增强。研究结果表明,Pd9Co1Ir0.1-TH/C在低电位(<-0.25 V)下具有最高的乙醇电氧化活性和稳定性。Ir掺杂不仅提高了催化剂抗CO毒化的能力还有利于乙醇起始氧化电位负移。同时,随着Ir含量的增加,所制备的纳米催化剂的乙醇电氧化C1产物选择性也随之升高。针对不同组成催化剂反应性的差异,本文认为Co与Ir位点上容易产生OHad物种,这将有利于活性Pd位点上乙醇电氧化中间反应物种的有效转化。除了以上的各位点间的协同效应,三元合金的形成,进一步调控了Pd的d带电子结构,从而促进了催化剂反应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体合金纳米粒子 PdCoIr PdCo 乙醇氧化反应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合成PtRu/C纳米催化剂及其对甲醇电化学氧化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卫祥 俞贵艳 +2 位作者 赵杰 LEE Jim-Yang 刘昭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67-1470,共4页
0引言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无污染、无噪音、系统结构简单、能量密度高和燃料补充方便等优点,在交通、通讯、军事和航天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PtRu/C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化学氧化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 0引言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无污染、无噪音、系统结构简单、能量密度高和燃料补充方便等优点,在交通、通讯、军事和航天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PtRu/C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化学氧化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抗CO中毒性能,是DMFC中最主要的阳极催化剂.其传统的制备主要是采用浸渍-还原方法,即:把碳载体充分浸渍在含有贵金属盐的溶液中,然后使吸附在碳载体上的金属盐在还原性气氛下高温还原.但是这种方法难以获得尺寸和形状均匀的纳米粒子.众所周知,催化剂微粒的大小和均匀性是影响其催化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制备粒径适宜、大小均匀,并高度分散在碳载体上的PtRu合金纳米粒子对于获得高性能的DMFC阳极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微波辐射加热具有快速、均匀和高效的特点,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中,如:金属氧化物[1~3]、硒化物[4,5]、硫化物[6]和单分散金属纳米粒子[7~10].最近有报道微波协助加热的多元醇工艺可以合成聚合物保护的多种纳米金属粒子(如Pt,Ru,Pd和Ag等),这些纳米粒子具有细小和均匀的粒径[7~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负载铂钌合金纳米粒子 催化剂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甲醇 电化学氧化性能 微波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FeNi@C/Cu纳米颗粒制备及除油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志杰 王福春 +2 位作者 王馨月 张超超 刘泰奇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4-290,共7页
为了处理港口码头薄油膜污染,在氩/氢气氛下利用电弧法制备Fe0.64Ni0.36为主相的合金纳米产物,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碳化法制备碳包覆的核壳磁性FeNi@C/Cu复合纳米颗粒.对合金粒子以及碳包覆后的复合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及性能检测.结果表明:F... 为了处理港口码头薄油膜污染,在氩/氢气氛下利用电弧法制备Fe0.64Ni0.36为主相的合金纳米产物,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碳化法制备碳包覆的核壳磁性FeNi@C/Cu复合纳米颗粒.对合金粒子以及碳包覆后的复合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及性能检测.结果表明:FeNi合金纳米粒子呈球状,500℃下制得的粒子饱和磁化强度最高,可以达到101.09 A·m2/kg,比常温下制备的粒子提升16.0%.利用FeNi@C/Cu复合纳米颗粒对煤油、柴油与机油的除油能力分别为3.18、3.43和3.46 g/g,表明FeNi@C/Cu复合纳米颗粒具有良好除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i合金纳米粒子 FeNi@C/Cu复合纳米颗粒 电弧法 磁性能 水热法 高温碳化法 包覆 除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Ir/C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伦权 张正富 +3 位作者 徐明丽 杨喜昆 江克柱 陈林燕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998-2001,共4页
以碳黑(Vulcan XC 72)为载体,氯铱酸(H2IrCl6.6H2O)和氯铂酸(H2PtCl6.6H2O)为前驱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polyvinylpyrrolidone)为保护剂,首次采用高压氢还原方法制备出PtIr/C合金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通H2热处理。运用XRD、TE... 以碳黑(Vulcan XC 72)为载体,氯铱酸(H2IrCl6.6H2O)和氯铂酸(H2PtCl6.6H2O)为前驱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polyvinylpyrrolidone)为保护剂,首次采用高压氢还原方法制备出PtIr/C合金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通H2热处理。运用XRD、TEM和XPS对PtIr/C合金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t与Ir发生合金化,PtIr合金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碳黑表面。经400和700℃热处理后,PtIr合金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仅从4.46nm长大至4.56和5.58nm,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其晶型不断完善。用CO-stripping伏安法,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流法(CA)等电化学测试方法测试PtIr/C合金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发现400℃热处理的PtIr/C合金催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对CO氧化的起始电位明显提前,对甲醇氧化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氢还原 PtIr合金纳米粒子 PtIr/C合金催化剂 甲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PtCo/CNTs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思玉 赵杰 +1 位作者 陈卫祥 徐铸德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18-1222,共5页
为了改善铂基合金纳米粒子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用金属置换反应途径制备了空心结构的PtCo合金纳米粒子,并将其负载到碳纳米管(CNTs)载体上,得到了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空心PtCo/CNTs阳极电催化剂,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 为了改善铂基合金纳米粒子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用金属置换反应途径制备了空心结构的PtCo合金纳米粒子,并将其负载到碳纳米管(CNTs)载体上,得到了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空心PtCo/CNTs阳极电催化剂,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散射X-射线能谱(EDX)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PtCo空心纳米粒子具有均匀的外径,其平均值为14.4 nm,并高度分散在碳纳米管载体上.循环伏安实验和计时电流实验表明,PtCo/CNTs催化剂对甲醇的氧化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电催化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PtCo合金纳米粒子 纳米 甲醇电化学氧化 电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Ru/C和PtNi/C催化剂合成及其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杰 黄思玉 陈卫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2-967,共6页
采用微波多元醇法合成PtRu/C和PtNi/C催化剂,利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中PtRu和PtNi合金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7和3.0nm,粒径均匀,并高度均匀地分散在碳载体上.... 采用微波多元醇法合成PtRu/C和PtNi/C催化剂,利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中PtRu和PtNi合金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7和3.0nm,粒径均匀,并高度均匀地分散在碳载体上.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与Pt/C催化剂相比,PtRu/C和PtNi/C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更低的起始电位和更稳定的极化电流,说明PtRu/C和PtNi/C催化剂对甲醇氧化具有更稳定的电催化性能和更好的抗CO中毒性能.这是由于合金催化剂中的Ru和Ni可以在较低的电位下与其表面吸附水形成含氧物种,使Pt表面吸附的CO等中间物氧化为CO2,避免了催化剂的CO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纳米粒子 甲醇电化学氧化 电催化剂 微波多元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均相的铂钯合金纳米催化剂用于芳香族化合物脱卤反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燮义 谢光友 李衡峰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3,共8页
用一锅法合成的负载于聚酰胺酸盐上的铂钯纳米催化剂,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 H值实现催化剂与反应体系的有效分离和循环利用.准均相的铂钯催化剂应用于水相中卤代芳香族化合物的氢化脱卤反应,转化率达到99%以上,并且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然... 用一锅法合成的负载于聚酰胺酸盐上的铂钯纳米催化剂,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 H值实现催化剂与反应体系的有效分离和循环利用.准均相的铂钯催化剂应用于水相中卤代芳香族化合物的氢化脱卤反应,转化率达到99%以上,并且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然保持很高的活性.铂钯双金属催化剂拥有比单一金属铂或者钯更高的催化活性,这主要是由于铂钯合金在催化反应时具有协同效应.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数据表明铂钯纳米粒子负载于聚酰胺酸上以后可以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并且处于均匀的分布状态,纳米粒子尺寸约为4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酸盐 铂钯合金纳米粒子 准均相催化 卤代芳香族化合物 脱卤反应
原文传递
Determin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in natural water using single particle-ICP-MS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晨璐 杨兆光 +2 位作者 杨远 李海普 王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611-1617,共7页
A reliable method for detecting nanoparticles is necessary for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 Single particle-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SP-ICP-MS) was investigated to detect the size of gold... A reliable method for detecting nanoparticles is necessary for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 Single particle-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SP-ICP-MS) was investigated to detect the size of gold nanoparticles(Au NPs) in this work. Discrimination of particle signal and iterative algorithm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baseline of particle signal. Influence of dwell time was discussed and 3 ms was selected as dwell time for size detection. Different Au NPs standards(30, 60, 80 and 100 nm) and mixed samples(60 and 100 nm) were determined by SP-ICP-MS and the accuracy was confirm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The particle size detection limit was 19 nm in ultrapure water(UP water) and 31 nm in 0.1 μg/L Au^(3+) solution. Stability of Au NPs in ultrapure water and natural water samples was investigated by detecting size variation of AuN P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u NPs are stable in aqueous environment for 6 d but degraded after 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particle-lCP-MS gold nano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detection stability aqueous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