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欺诈性侦查合法性评价的法律规范系统之理想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蒋鹏飞 《法治研究》 2014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欺诈性侦查合法性评价的法律规范系统的理想构建,要遵循"例外证成"分析框架,将概括禁止原则作为最为主要的前提性原则。在进行法律规范识别时,要分析欺诈性侦查行为是否违反了某项禁止性法律规则,以致不能推翻法律的概括禁止... 欺诈性侦查合法性评价的法律规范系统的理想构建,要遵循"例外证成"分析框架,将概括禁止原则作为最为主要的前提性原则。在进行法律规范识别时,要分析欺诈性侦查行为是否违反了某项禁止性法律规则,以致不能推翻法律的概括禁止;如果未违反,要结合"综合全部案情"检验方法与其他原则,分析能否推翻法律的概括禁止,从而使其被认定为合法行为。《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与欺骗性取证相关的部分,只宜解释为对欺骗性取证予以概括禁止的法律原则,而不宜解释成绝对禁止性法律规则。它可以作为对具体的欺诈性侦查行为进行合法性辨识的论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诈性侦查 合法性评价 法律规范 刑事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治理中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以县域扶贫建档立卡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树卓 高宏伟 彭徽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9,38,共9页
在贫困的精准治理中,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值得关注。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归纳,构建了农村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框架。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维度和结构。然... 在贫困的精准治理中,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值得关注。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归纳,构建了农村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框架。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维度和结构。然后,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再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最终获得2个二阶因子8个一阶因子的测量量表。本文为新时期的政策治理"重心下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反贫困 政策创新 合法性评价 量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的理论分歧——以对中国法律实践的认知为视角 被引量:6
3
作者 蔡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126,共8页
社科法学强调对于"现实"与"中国"的关注,批评教义法学是一个不顾国情的舶来品,这样的看法源于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对中国法律实践的认识分歧。社科法学强调中国法律实践中合法性评价的多元性,审判活动与日常判断的... 社科法学强调对于"现实"与"中国"的关注,批评教义法学是一个不顾国情的舶来品,这样的看法源于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对中国法律实践的认识分歧。社科法学强调中国法律实践中合法性评价的多元性,审判活动与日常判断的相似性;而教义法学则主张实证法秩序在合法性评价上的权威性,以及审判活动中法律思维的特殊性。法学的跨领域研究必须从法学的立场出发,法学理论并非现实的摹写,社科法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主张两方面都应有足够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法学 教义法学 合法性评价 法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第50条欺骗性取证部分的学理解释 被引量:1
4
作者 蒋鹏飞 《东方法学》 CSSCI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严禁司法人员的欺骗性取证行为,但是有些学者会在研究欺骗性取证的合法性评价的问题时,对该规定予以否定或者架空。将《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解释为刚性的法律规则,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刑事诉讼法》第5...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严禁司法人员的欺骗性取证行为,但是有些学者会在研究欺骗性取证的合法性评价的问题时,对该规定予以否定或者架空。将《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解释为刚性的法律规则,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刑事诉讼法》第50条应被解释成对欺骗性取证予以概括禁止的法律原则,这样可以彰显国家的价值选择、更好地尊重司法经验,也有助于体现刑事诉讼法作为控权法的特性。对《刑事诉讼法》第50条作这种解释,可以为《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54条的合理解释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骗性取证 刑事诉讼法 合法性评价 法律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MnO_2 and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from electrolytic manganese residue and evaluation of adsorption properties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昌新 钟宏 +3 位作者 王帅 薛建荣 武芳芳 张振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493-2502,共10页
Electrolytic manganese residue(EMR), a high volume byproduct resulting from the electrolytic manganese industry, was used as a cheap and abundant chemical source for preparing MnO2 and EMR-made calcium silicate hydrat... Electrolytic manganese residue(EMR), a high volume byproduct resulting from the electrolytic manganese industry, was used as a cheap and abundant chemical source for preparing MnO2 and EMR-made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EMR-CSH). The MnO2 i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rom the metal cations extracted from EMR,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cycle the manganese in the EMR. By the combination of XRD, SEM and EDX analysis, the as-prepared MnO2 is found to exhibit a single-phase with the purity of 90.3%. Furthermore, EMR-CSH is synthesized from EMR via hydrothermal method.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 using XRD, FT-IR, FE-SEM, EDX and BET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the product synthesiz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p H 12.0 and 100 °C) is identified to be a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with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205 m2/g incorporating the slag-derived metals(Al and Mg) in its structure. The as-synthesized material shows good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removal of Mn2+ and phosphate ions diluted in water, making it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efficient bulk wastewater treatment. This conversion process, which enables us to fabricat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valuable materials from EMR at low cost and through convenient preparation steps, is surely beneficial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chemical and economical use of E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lytic manganese residue manganese dioxide calcium silicate hydrate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