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开采沉陷监测——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侯建国 杨成生 +1 位作者 王亚男 王宏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5,共5页
采矿引起地面沉陷是矿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破坏性灾害。作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大范围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两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矿区... 采矿引起地面沉陷是矿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破坏性灾害。作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大范围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两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取了垂直形变图,分析了试验区开采沉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对沉陷区作了剖线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煤矿 开采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伊朗Bam地震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志勇 刘磊 周兴东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0-316,共7页
介绍了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差分干涉数据对的选取方法,以及三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的流程。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测量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数据对2003年12月26日伊朗Bam 6.5级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场进行了测量试... 介绍了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差分干涉数据对的选取方法,以及三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的流程。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测量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数据对2003年12月26日伊朗Bam 6.5级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场进行了测量试验,成功地获取了Bam地震的蝴蝶状的同震形变场生成了地表形变的等值线图,并且根据相干图确定了地震造成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位置、分布及面积。试验证明D-InSAR技术是地表形变测量和地震研究的一个强大和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合成孔径雷达 地表形变 相干图 伊朗Bam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地面沉降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洁 胡光道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08,共5页
综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监测地面沉降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主要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则会产生去相关问题。探讨了... 综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监测地面沉降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主要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则会产生去相关问题。探讨了利用该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发展方向,认为应将InSAR与GPS及传统的水准测量等方法结合使用,合理利用各技术之间的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地表沉降监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学敏 路林海 +2 位作者 韩林 夏磊凯 杨小凤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5,39,共5页
针对传统水准测量点观测的工作量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观测结果不直观等问题,利用20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依托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空中遥感、形变敏感度高、微波穿透力强、几乎不受气象制约等特点,对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 针对传统水准测量点观测的工作量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观测结果不直观等问题,利用20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依托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空中遥感、形变敏感度高、微波穿透力强、几乎不受气象制约等特点,对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地表沉降进行监测探究,并与传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可直观显示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周围地表沉降情况,且监测结果与传统精密水准测量监测结果间的一致性很高,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安全预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表沉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形变监测的质量评定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超英 张勤 +1 位作者 杨成生 马静 《遥感信息》 CSCD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通过对D-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不同误差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差分干涉图和相位解缠的质量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研究了D-InSAR监测方案的质量评定与方案选取问题。并以西安地区1992~1993年间不同航迹,不同ERS干涉对的三个地面沉... 通过对D-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不同误差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差分干涉图和相位解缠的质量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研究了D-InSAR监测方案的质量评定与方案选取问题。并以西安地区1992~1993年间不同航迹,不同ERS干涉对的三个地面沉降监测方案为例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干涉图和相位解缠的质量评定指标可以很好的进行监测方案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质量评定 形变监测 增强干涉 相位解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以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罗小军 黄丁发 刘国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共5页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间的线性沉降速率为13.2mm/a,总体平均沉降速率为16.8mm/a,与实测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表明,PS—DInSAR技术不仅可有效探测地表离散目标的线性形变,还可探测其非线性形变以及获取地表区域形变场,并且可监测地表形变的时序变化过程。除了可用于城市沉降监测外,PS—DInSAR技术还可用于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 振幅信息双闽值方法 PS探测 地面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1997年西藏玛尼7.9级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邵芸 谭衢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205-213,T001,共10页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本文对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本文对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还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差分干涉测量结果与地面调查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7年 西藏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形变 玛尼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通差分干涉测量探测城市地面形变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罗小军 刘国祥 黄丁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20,共5页
利用ERS-1/2于1996年和1998年获取的C波段SAR影像进行三通差分干涉处理,提取了上海陆家嘴地区在近两年时间内的地面形变场,并分析了影响差分干涉测量的因素。实验表明:利用差分干涉测量可有效探测城市地面形变,但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消... 利用ERS-1/2于1996年和1998年获取的C波段SAR影像进行三通差分干涉处理,提取了上海陆家嘴地区在近两年时间内的地面形变场,并分析了影响差分干涉测量的因素。实验表明:利用差分干涉测量可有效探测城市地面形变,但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消除或降低大气延迟的影响。这是因为城市建设会引起失相关,而大气延迟是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三通差分干涉测量 城市地面形变 大气延迟 上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DORIS软件进行SAR差分干涉测量提取地震形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小冲 徐克科 +1 位作者 佟国功 胡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5期535-539,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性等传统测量所不可比拟的特点.它可以探测由地震、火山等引起的地表细微变化信息,精度可达厘米甚至亚厘米级,所以已得到...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性等传统测量所不可比拟的特点.它可以探测由地震、火山等引起的地表细微变化信息,精度可达厘米甚至亚厘米级,所以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介绍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DOR IS软件进行SAR数据处理的步骤,最后以Bam地震为例提取了地震同震形变干涉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DORIS 欧洲资源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遥感卫星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城市地面沉降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基炜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3-15,共3页
综述了利用遥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及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针对近年来国外雷达干涉测量在地面沉降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点讨论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的可能性 ,对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获取方法进... 综述了利用遥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及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针对近年来国外雷达干涉测量在地面沉降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点讨论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的可能性 ,对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获取方法进行了阐述 ,并对这种方法目前的进展及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地面沉降监测 沿轨道法 重复轨道法 垂直轨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中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月华 王润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9,共3页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长时序、高相干性的卫星数据,从而实现对地面有效监测的目的。着重从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设计角反射器。为研究有关角反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 角反射器(CR) 设计 安装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公共主影像选取方法 被引量:10
12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干涉图序列的时空基线或多普勒质心频率差总体较大时,所提方法较基于相干系数的方法更加有效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主影像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优化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谭衢霖 付卓 胡吉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并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断裂为左行平移性质,断裂带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2.8m,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1.75m.差分干涉测量分析结果与地面调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4 位作者 许强 陆会燕 何国庆 范禄震 秦佳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利用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升轨、Sentinel-1降轨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计算了区内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区可达160 km×100 km,变形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沿卫星视线向方向升轨最大形变量为−1.538 m,降轨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68 m;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正断性质为主,兼有少量走滑性质,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0~14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4.73 m。通过反演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表明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带、申扎-定结断裂带,扎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中部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邢珂 黎昊 +5 位作者 张乐乐 郁军建 彭一桂 彭博 向新建 窦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降轨数据,通过地理编码获取定日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与野外勘察资料,开展震后地表破裂分布规律与震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LOS(line-of-sight,视线)向形变特征,震区最大沉降量和最大隆升量分别为0.65 m和0.75 m,东侧以隆升为主,西侧形变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东侧,地表破裂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上盘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具有高角度正断特征,滑动集中在地下0~14 km深度范围,在2~3 km深度处出现最大滑动量约为2.74 m,滑动矢量分析显示,断裂错动以正断运动为主;正射影像显示,地表破裂呈南北向2段展布,破裂长度为50~80 km,震中东南侧、登么错东岸以及尼辖拉昂水库以北地表破裂最为严重,地表裂缝宽度为0.1~4 m,台阶高度为0.1~2 m,最大位错地表破裂深度约为2~4 m。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沿地表破裂带,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房屋破坏、道路破坏,并诱发了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系统分析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对完善青藏高原地震灾害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8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破裂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 被引量:9
16
作者 闫建伟 汪云甲 朱勇 《工矿自动化》 2011年第8期48-51,共4页
针对常规的通过大地水准测量、GPS测量监测矿区地面沉陷的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全面监测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沉陷监测方法。以淮南矿区为试验区,采用两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该地区2个时相的ALOS PAL... 针对常规的通过大地水准测量、GPS测量监测矿区地面沉陷的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全面监测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沉陷监测方法。以淮南矿区为试验区,采用两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该地区2个时相的ALOS PALSAR数据获取了淮南矿区试验时间段内的地面形变图,分析了淮南矿区各矿的地面沉陷信息。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区存在5~25 cm不同程度的沉陷,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基于D-InSAR技术的监测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矿区大范围的地表沉陷信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表沉陷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两轨法 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D-InSAR研究巴姆地震形变场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毅 柳林涛 +1 位作者 薛怀平 郝晓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简要介绍了D-InSAR的基本原理,并以ENVISAT卫星获取的巴姆地震数据为例,展示其在研究巴姆地震形变场中的应用及数据处理过程。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巴姆地震 ENVISAT数据 地震监测 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区D-InSAR滑坡监测数据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谢谟文 王增福 +1 位作者 胡嫚 黄洁慧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1,40,共5页
对同一区域制订了8景Radarsat-2降轨的编程数据,重点研究卫星视线与地表法线夹角对于后向散射系数和相干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SAR数据成像原理的特殊性,一种模式的SAR监测并不能有效覆盖研究区域的整个范围。卫星视线与地表法... 对同一区域制订了8景Radarsat-2降轨的编程数据,重点研究卫星视线与地表法线夹角对于后向散射系数和相干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SAR数据成像原理的特殊性,一种模式的SAR监测并不能有效覆盖研究区域的整个范围。卫星视线与地表法线夹角对后向散射系数和相干系数的影响明显,从而得出有效SAR数据的局部入射角阈值,并根据阈值得出研究范围内降轨数据、升轨数据以及它们联合监测的可信区域。为进一步制定升轨编程数据进行区域滑坡早期识别提供依据,以达到全区域监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滑坡灾害 局部入射角 Radarsat-2编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运明 马全明 +1 位作者 陈大勇 徐玉明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66,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目标范围广的观测能力,能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大范围的地表形变信息,且不需要地面控制点。将这种新技术引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通过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目标范围广的观测能力,能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大范围的地表形变信息,且不需要地面控制点。将这种新技术引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通过采用小基线集测量(SBAS-DInSAR)技术和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北京地铁6号线沿线地面沉降的监测比对实验,探讨D-InSAR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变形监测领域的工程化应用。通过比较测量数据,可以看出D-InSAR沉降监测成果和地面精密水准测量在沉降趋势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因此采用该技术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变形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 小基线集测量(SBAS-DInSAR)技术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实习路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以链子崖实习区为例
20
作者 孙晨昊 李俊斌 +2 位作者 何汉圳 周丹 陈丽霞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9,共11页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高校地质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安全是野外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为对教学路线进行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价,首先提出了针对山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实习路线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涵盖了滑坡风险、崩塌...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高校地质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安全是野外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为对教学路线进行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价,首先提出了针对山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实习路线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涵盖了滑坡风险、崩塌风险和滑倒风险3类常见风险;然后通过使用基于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和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的滑坡风险量化模型进行滑坡风险评价,使用结合危岩判别的易发处数量-运动距离耦合评价模型进行崩塌风险评价,使用组合权重的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进行滑倒风险评价,并使用组合权重的优劣解距离法得到3类风险的综合评价结果,构建了山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实习路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方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链子崖实习路线。结果表明:链子崖实习路线风险值整体较低,处于“较安全”水平,但局部存在“较不安全”路段,需要特别关注。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可以为保障实习人员的安全提供科学参考,并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安全与风险综合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实践教学 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 层次分析法(AHP)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