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花青素合成代谢途径及其分子调控 被引量:106
1
作者 贾赵东 马佩勇 +3 位作者 边小峰 杨清 郭小丁 谢一芝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96-1506,共11页
植物花青素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具有安全、无毒的特点,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与抗癌等多种重要的营养和药理功能。因此,花青素在食品、医药保健、园艺和作物改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该文综述了植物花青素合... 植物花青素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具有安全、无毒的特点,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与抗癌等多种重要的营养和药理功能。因此,花青素在食品、医药保健、园艺和作物改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该文综述了植物花青素合成代谢途径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概述了植物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代谢以及积累过程,重点介绍了影响植物花青素代谢的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及其作用机制,同时展望了花青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花青素 合成代谢途径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萜类化合物代谢合成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黎 胡静 +3 位作者 赵宏光 杨盛 张宝兴 高巧妮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8年第5期38-41,共4页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中的一类天然烃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备受研究者关注。药用植物萜类化合物有2条合成途径,即甲羟戊酸途径和5-磷酸脱氧木酮糖/2C-甲基4-磷酸-4-D-赤藓糖醇途径。...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中的一类天然烃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备受研究者关注。药用植物萜类化合物有2条合成途径,即甲羟戊酸途径和5-磷酸脱氧木酮糖/2C-甲基4-磷酸-4-D-赤藓糖醇途径。2条途径中存在一系列调控萜类化合物结构和功能的基因。笔者等对药用植物萜类化合物代谢合成途径及功能基因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用萜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萜类化合物 代谢合成途径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花斑种皮花青素合成的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梦蝶 李佳伟 +5 位作者 崔顺立 侯名语 杨鑫雷 刘立峰 蒋晓霞 穆国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2-1745,共14页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花生种皮色泽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白色、红色、紫色、粉色及花斑类型,花斑种皮花生是其中的独特成员。有关花斑花生种皮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存在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以花斑种皮花生VG-02为研究材料,采...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花生种皮色泽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白色、红色、紫色、粉色及花斑类型,花斑种皮花生是其中的独特成员。有关花斑花生种皮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存在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以花斑种皮花生VG-02为研究材料,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种皮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共检测到12种与种皮颜色相关的代谢物质。在花生种皮着色区(F)与非着色区(B)开花下针(DAF)45 d的F2-B2比较组中差异代谢产物最多,结果表明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O-丁香酸含量着色区低于非着色区,差异倍数分别为0.63和2.35;松香花青素O-己糖苷,原花青素A1、A2、B2、B3,矢车菊素,花翠素,花翠素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含量着色区高于非着色区,差异倍数1.05~11.55。花翠素和矢车菊素是导致着色区与非着色区颜色差异的主要代谢物。RNA-seq分析表明,1050个差异基因中筛选出与花斑种皮颜色形成高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27个,包括3个PAL、1个C4H、2个CHS、1个F3H、1个F3′H、2个DFR、2个LAR、2个IAA、4个bHLH和9个MYB,其中上调13个、下调14个。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表明,与种皮颜色合成相关所富集的代谢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苯丙醇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昼夜节律植物,其中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是花生种皮花斑形成最直接的代谢途径。对20个差异基因进行qPCR验证,结果表明差异基因qPCR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显著一致。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花生花斑种皮花青素合成调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皮 花青素 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RNA-SEQ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表皮蜡质及干旱响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温宏伟 单皓 +2 位作者 王裕智 张晋辉 杨斌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小麦表皮蜡质是由超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复杂混合物组成的疏水性复合体,以晶体或者非晶体形式覆盖于小麦表皮组织中。作为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首道物理屏障,表皮蜡质通过调控角质层通透性和调解植物与环境互作等机制,在维持水分平衡... 小麦表皮蜡质是由超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复杂混合物组成的疏水性复合体,以晶体或者非晶体形式覆盖于小麦表皮组织中。作为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首道物理屏障,表皮蜡质通过调控角质层通透性和调解植物与环境互作等机制,在维持水分平衡和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对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已初步阐明表皮蜡质的基础代谢途径,但小麦作为异源六倍体作物,其基因组复杂性导致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尤其是蜡质动态沉积与干旱信号转导的耦联机制仍不明确。文章系统综述了小麦表皮蜡质的化学组分、晶体结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理及其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蜡质结构、组分和含量均影响抗旱性,尤其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皮蜡质可通过增加晶体密度和优化蜡质组分,显著降低非气孔水分蒸发;并阐明这些亲脂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分泌、组装及转运是由多个基因和复杂的分子网络协调控制的,包括ACCase介导的脂肪酸链延伸、由CER基因家族调控的醛类脱羧反应以及ATP结合转运蛋白等参与的蜡质分泌过程。这些基因和分子网络又会对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做出应激反应。因此,全面了解小麦表皮蜡质结构组分、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调控机理和干旱响应机制,对于在抗旱育种中利用表皮蜡质这一生物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表皮蜡质 干旱胁迫 化学组分特征 合成代谢途径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