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粘弹各向异性波场模拟及其响应特征研究
1
作者 赵海波 赵磊 +6 位作者 王团 丁吉丰 周洪昌 许茜茹 孙史磊 高玲利 毛伟建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6-726,共11页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然而,古龙页岩储层受页理密度、裂缝、地层压力等因素控制,具有强各向异性和强衰减的“两强”特征,导致古龙页岩地震响应机制复杂并且响应特征尚不明确。针对古龙页岩层系...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然而,古龙页岩储层受页理密度、裂缝、地层压力等因素控制,具有强各向异性和强衰减的“两强”特征,导致古龙页岩地震响应机制复杂并且响应特征尚不明确。针对古龙页岩层系地层粘弹各向异性特征,采用“测井信息-地震层位-构造特征-岩心实验”多信息融合实现初始模型细化分层,进而构建古龙页岩米级尺度的高精度复杂粘弹各向异性模型。基于粘弹VTI介质模型的本构关系建立波动方程,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对古龙页岩层系进行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无论是爆炸源还是横波震源,粘弹各向异性对古龙页岩地震振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古龙地区的“两强”特性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在古龙地区考虑Q补偿的各向异性成像技术对于高精度地震成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油 粘弹性 各向异性 波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孔内原位各向异性变形探测系统研制与测试
2
作者 晏长根 王逸凡 +5 位作者 兰恒星 杨明宇 董忠红 雷文斌 张宏兵 李森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1730,共10页
为了解决传统原位土体变形测试忽略土体各向异性,加载测试方向单一等问题,提出黄土孔内各向异性变形原位测试系统的设计构想,整个测试系统由支撑系统、切削系统和探测系统组成,类似于孔内各向异性原位水平载荷试验,成功研制出样机。本... 为了解决传统原位土体变形测试忽略土体各向异性,加载测试方向单一等问题,提出黄土孔内各向异性变形原位测试系统的设计构想,整个测试系统由支撑系统、切削系统和探测系统组成,类似于孔内各向异性原位水平载荷试验,成功研制出样机。本样机可实现在钻孔内任意深度处固定,由切削系统切削出平面,再由阵列式挤压板进行孔内挤压,并通过数据采集器记录压力和位移数据,得到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基于现场试验测试,检验了本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深度的变化,变形模量与含水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土的黏聚力和峰值锥尖阻力呈正相关关系,黄土的各向异性与土体含水率和峰值锥尖阻力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含水率的增加会降低同一深度不同方向黄土的变形模量差;而随着峰值锥尖阻力的增大,不同方向黄土的变形模量差也随之增大。验证了本测试系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试技术 各向异性变形测试 变形参数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分层受限空间中的电偶极子远区辐射场求解
3
作者 周丽丽 张滢 +1 位作者 穆中林 胡欣悦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14,共6页
各向异性分层介质中电波传播问题的研究对无线通信、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受限空间电偶极子的镜像分布及远区平面波的传播特点直接采用矢量计算方式推导了上、下各向异性分层受限空间中电偶极子远区辐射场,结果综合考虑... 各向异性分层介质中电波传播问题的研究对无线通信、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受限空间电偶极子的镜像分布及远区平面波的传播特点直接采用矢量计算方式推导了上、下各向异性分层受限空间中电偶极子远区辐射场,结果综合考虑了发射点关于上、下界面的镜像点对远区场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不同方向、不同频率电偶极子处于模型相同位置时的辐射特性.该方法能够有效规避因电偶极子空间角度变化以及场源坐标系建立位置变化导致的分类计算,可进一步扩展至辐射源方向改变时电磁波在各向异性复杂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预测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镜像点 水平分层 电偶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板岩各向异性特征及应力扩容规律研究
4
作者 奚家米 苟陇平 +1 位作者 王磊 原鑫磊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为探究层状板岩的各向异性力学特征和破坏机理,揭示层理倾角和围压对岩石扩容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不同层理倾角的板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层理弱面的存在对板岩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有较大影响,层理倾角α=90°的试样应力-应... 为探究层状板岩的各向异性力学特征和破坏机理,揭示层理倾角和围压对岩石扩容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不同层理倾角的板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层理弱面的存在对板岩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有较大影响,层理倾角α=90°的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受围压影响最为显著;板岩的峰值强度随层理倾角呈“U”形分布,围压显著降低了板岩强度的各向异性程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层理倾角表现出变形各向异性特征,弹性模量与围压正相关,但弹性各向异性程度受围压的影响变化幅度不大;板岩的破坏模式具有各向异性现象,破坏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沿层理面和贯穿层理面的破坏,层理弱面的存在对试样的破坏模式起控制作用;层状板岩的起裂应力和扩容应力随层理倾角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围压对起裂应力的影响远大于对峰值应力的影响;同一应力水平下,当层理倾角为60°时,试样的强度最低,起裂应力水平最高,扩容应力水平接近于1,试样未发生扩容,当即发生脆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板岩 各向异性 三轴压缩试验 起裂应力 扩容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对边坡滑动模式与稳定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飞 胡光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
基于极限分析法中的上限定理,开展了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边坡稳定性研究,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土体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对边坡失稳滑动方式与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随着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系数减小... 基于极限分析法中的上限定理,开展了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边坡稳定性研究,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土体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对边坡失稳滑动方式与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随着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系数减小而减小,其影响程度随着土体内摩擦角和坡度的减小而增大;对于土体黏聚力较大、内摩擦角较小的缓坡,随着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系数减小,边坡的最危险滑动面会由坡脚深层破坏转变为坡底深层破坏,滑动范围显著增大;基于计算结果绘制了稳定图(stability chart),实现了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影响的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快速计算与最危险滑动方式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抗剪强度 各向异性 稳定性安全系数 极限分析法 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弹性波动态聚焦束逆时偏移
6
作者 秦宁 谷玉田 +1 位作者 薛启航 肖建恩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弹性波高斯束逆时偏移首先通过弹性波高斯束叠加积分来构建格林函数,然后,基于格林函数进行波场延拓和互相关成像,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深度域成像方法,具有面向目标成像的能力。针对高斯射线束宽度随传播距离增加快速发散的问题,在弹性... 弹性波高斯束逆时偏移首先通过弹性波高斯束叠加积分来构建格林函数,然后,基于格林函数进行波场延拓和互相关成像,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深度域成像方法,具有面向目标成像的能力。针对高斯射线束宽度随传播距离增加快速发散的问题,在弹性波高斯束逆时偏移基础上,经过推导弹性波动态聚焦束算子,将地震波能量约束在有效范围内;随后引入基于相速度的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算法来校正各向异性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弹性波动态聚焦束逆时偏移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而且能够避免获取地下弱各向异性参数时的不确定性。VTI复杂构造模型和TTI断层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弹性波动态聚焦束算法能够将地震波束能量约束在有效范围内,从而提升中深层复杂构造的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格林函数 弹性波 动态聚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度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滑面应力法
7
作者 邓东平 徐润冬 +1 位作者 彭一航 文莎莎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72,共18页
实际工程中,土体强度存在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忽视这些特性将难以可靠地评估边坡稳定性。为此,对强度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下边坡稳定性开展深入研究。首先,改进现有空间非均质性模型和原始Casagrande各向异性模型,拓展... 实际工程中,土体强度存在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忽视这些特性将难以可靠地评估边坡稳定性。为此,对强度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下边坡稳定性开展深入研究。首先,改进现有空间非均质性模型和原始Casagrande各向异性模型,拓展其通用性与实用性。其次,对土体强度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进行耦合,并将其嵌入至拉剪改进模式下Mohr-Coulomb(简称M-C)强度准则当中。然后,在极限平衡理论的框架内,采用滑面应力计算模式代替传统条间力假设模式,并通过构建滑面应力函数以及引入滑面局部安全系数概念和滑面端部应力约束条件,实现边坡拉-剪与压-剪共同作用机制和边坡渐进破坏方式的融入。最后,基于滑体所满足的整体力学平衡条件,建立强度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严格解答。经后续算例对比分析,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得以验证。此外,研究成果将可用于全面揭示强度空间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征下边坡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非均质 各向异性 极限平衡 滑面应力 渐进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主轴变化对黄泛区粉质土各向异性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曾长女 马媛 +2 位作者 尹航 谷贺 王钰轲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为探究黄泛区粉质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各向异性特征,利用GDS空心圆柱系统开展排水条件下固定大主应力方向的剪切试验,获得黄泛区粉质土在不同中主应力系数b和大主应力方向角α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剪应力比关系,研究其各向异性特征。结... 为探究黄泛区粉质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各向异性特征,利用GDS空心圆柱系统开展排水条件下固定大主应力方向的剪切试验,获得黄泛区粉质土在不同中主应力系数b和大主应力方向角α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剪应力比关系,研究其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黄泛区粉质土八面体应力-应变、剪应力-大主应变受大主应力方向角α和中主应力系数b的影响作用较大;粉质土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特征,尤其在b=0.5和1.0时更为明显;试样的大主应变沿着α角发展为压缩状态,当α固定时,b值越大,试样对应的峰值剪应力较小,试样在b=0.5且α=45°时的峰值剪应力q和对应的ε_(1)最大,相对于其他b值条件,当试样的b值固定在0、α固定在45°时,试样的平均峰值强度更大,这个规律对于α角也适用,且b=0.5、α=45°时的峰值剪应力比q_(f)/p_(0)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质土 各向异性 应力-应变关系 主应力轴旋转 破坏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变量变分原理的纳米孪晶结构的各向异性Cosserat理论建模
9
作者 朱宝 孙豪 刘玥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4,共9页
纳米孪晶结构金属不仅得到实验证明具有优异的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改善金属强度-塑韧性倒置关系的重要途径,体现出巨大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参变量变分原理,发展了三维各向异性Cosserat弹塑性分析的参数二次规划算法,并且... 纳米孪晶结构金属不仅得到实验证明具有优异的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改善金属强度-塑韧性倒置关系的重要途径,体现出巨大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参变量变分原理,发展了三维各向异性Cosserat弹塑性分析的参数二次规划算法,并且将该算法应用于纳米孪晶铜的数值建模模拟。通过引入孪晶与基体之间的特殊取向关系,建立了纳米孪晶铜的各向异性Cosserat连续介质模型。考虑到晶体取向不同而产生的各向异性效应以及孪晶与基体之间的不均匀变形产生的应变梯度效应,得到的模型结果与不同实验研究所得的纳米孪晶铜的应力-应变曲线吻合良好。基于该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平均孪晶厚度对纳米孪晶铜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向异性效应主要影响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应变梯度效应影响屈服强度和应变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量变分原理 各向异性 COSSERAT 二次规划算法 纳米孪晶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衰减各向异性理论的叠前裂缝预测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世凯 蒲勇 +2 位作者 缪志伟 文晓涛 袁萌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天然裂缝对致密气和页岩气气藏的富集和高效开发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地震裂缝预测则是部署钻井前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受地表复杂的采集条件、多变的处理流程和目的层岩性突变等因素影响,地震波在振幅和速度上可能表现出“伪方位各向异性... 天然裂缝对致密气和页岩气气藏的富集和高效开发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地震裂缝预测则是部署钻井前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受地表复杂的采集条件、多变的处理流程和目的层岩性突变等因素影响,地震波在振幅和速度上可能表现出“伪方位各向异性”,导致传统的OVT域叠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的精度下降。在传统方位各向异性理论的基础上,从储层和裂缝对地震波的衰减出发,基于等效介质理论推导了衰减各向异性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和方位衰减弹性阻抗(QVAZ)方程;结合贝叶斯和组稀疏反演方法建立目标函数,经过求解弹性矩阵获得相应流体项和裂缝弱度等参数,并实现三维裂缝密度高精度预测。利用单井数据进行试算,明确了衰减各向异性对裂缝的敏感性;结合实际钻井和OVT宽方位地震数据,反演分方位衰减弹性阻抗得到裂缝密度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与钻井FMI成像测井解释的结果吻合度较高,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伪方位各向异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各向异性 叠前裂缝预测 方位衰减弹性阻抗 致密气 弹性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粗糙单裂隙非达西流动各向异性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寅斌 廖震 +2 位作者 李长冬 刘洪斌 姜茜慧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6,共17页
【目的】研究岩石粗糙单裂隙中发生的流体流动行为是全面了解裂隙网络渗流特性的基础。【方法】基于分形理论生成人工合成岩石裂隙,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开展渗流数值模拟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与数值模型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 【目的】研究岩石粗糙单裂隙中发生的流体流动行为是全面了解裂隙网络渗流特性的基础。【方法】基于分形理论生成人工合成岩石裂隙,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开展渗流数值模拟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与数值模型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裂隙试样,并结合自主搭建的渗流实验装置开展一系列不同注入流量下的渗流试验,研究了不同注入方向对三维粗糙单裂隙非达西流动微观和宏观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不同注入方向条件下岩石裂隙表面粗糙度的差异会显著影响裂隙的渗流特性,在表面粗糙度更大的方向上流体流动阻力、流动路径迂曲度和非达西效应更大。(2)裂隙中涡旋区发育程度与表面粗糙度呈正相关,在表面粗糙度更大的注入方向上涡旋区的发育程度比表面粗糙度较小的注入方向上涡旋区发育程度更高。(3)Forchheimer方程在描述裂隙中的非达西流动时不能适用于整个雷诺数范围,只有在非达西流动充分发生时才能有足够的准确性。(4)裂隙表面粗糙度各向异性程度越大则裂隙在粗糙度更大的方向上越容易发生非达西流动,两个注入方向上的流动行为差异也越明显。(5)基于三维裂隙渗流模拟研究建立了裂隙临界雷诺数与表面粗糙度各向异性因子以及平均开度的定量化表征模型,并通过开展渗流试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更全面研究粗糙裂隙中非达西流动行为的各向异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单裂隙 各向异性 非达西流动 数值模拟 渗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特征与分层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新宇 高原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PKS和SKKS震相的统称)分裂的快波方向整体呈NW或WNW向,与上地幔物质的流动有关。地壳的快波方向表明地壳变形会受到断裂及主压应力的影响。祁连造山带和海原断裂带的分层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解耦。阿拉善地块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可能存在壳幔解耦现象,上下两层的变形机制不同。秦岭造山带表现为较强的壳幔耦合。松潘—甘孜地块的分层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较为复杂,仍然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各向异性分层 XKS震相 接收函数 剪切波分裂 壳幔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各向异性混合核函数高斯过程回归的RC柱概率抗剪承载力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启明 张鹏飞 +1 位作者 喻泽成 余波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7-295,共9页
针对钢筋混凝土(RC)柱抗剪承载力传统预测模型的非线性逼近能力不足且无法合理描述不确定性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各向异性混合核函数高斯过程回归的RC柱概率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首先,基于核函数相加性和自动相关性,构造出一种新... 针对钢筋混凝土(RC)柱抗剪承载力传统预测模型的非线性逼近能力不足且无法合理描述不确定性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各向异性混合核函数高斯过程回归的RC柱概率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首先,基于核函数相加性和自动相关性,构造出一种新型的各向异性混合核函数;然后,结合高斯过程回归原理和各向异性混合核函数,建立了RC柱的概率抗剪承载力模型;进而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确定了RC柱概率抗剪承载力模型的超参数;最后,基于91组剪切破坏RC柱的试验数据,通过与传统核函数形式和传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传统核函数相比,各向异性混合核函数的确定性预测指标均方根误差R_(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_(AE)分别降低约16%和19%,概率性预测值指标负对数预测密度N_(LPD)和平均标准化对数损失M_(SLL)分别降低约15%和23%;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相比,本文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_(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_(AE)分别降低约38%和39%;根据所提出的概率模型能够建立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和置信区间,从而合理描述抗剪承载力的不确定性并校准分析传统模型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 各向异性混合核函数 高斯过程回归 概率抗剪承载力模型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拓扑结构演化的颗粒材料剪切诱导各向异性研究
14
作者 曹万达 梅江洲 +3 位作者 刘嘉英 周伟 常晓林 马刚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6-1659,共14页
颗粒材料在剪切条件下通常呈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特征,探究其演化规律对深入理解颗粒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应变控制式光弹性试验装置开展颗粒材料不排水剪切试验,揭示了剪切诱导各向异性的细观拓扑结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 颗粒材料在剪切条件下通常呈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特征,探究其演化规律对深入理解颗粒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应变控制式光弹性试验装置开展颗粒材料不排水剪切试验,揭示了剪切诱导各向异性的细观拓扑结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组构各向异性在加载初期迅速增加,达到稳态后趋于稳定;试验结果也证实了应力-力-组构关系的有效性.通过将颗粒系统划分为强、弱接触系统,发现强接触系统的各向异性远高于弱接触系统,表明系统整体的各向异性主要由强接触系统主导.进一步分析不同尺寸的细观力环结构的各向异性和传力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力环对各向异性的贡献存在差异,大尺寸力环的各向异性更高,而小尺寸的力环(特别是L3力环)结构更为稳定.根据主应力水平,将力环结构划分为强力环系统和弱力环系统,L3力环参与强力环系统的比例最高,其次是L4和L5,L5+参与比例最低,表明小力环结构在抵抗变形和承担外载荷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对比分析了粒径分布对各向异性的影响,发现宽级配试样表现出更显著的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材料 光弹性试验 组构张量 各向异性 力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系陆相页岩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建模
15
作者 刘卫华 王洋 +4 位作者 陈祖庆 陈超 沈珲 张方南 仉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8,共16页
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关系对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改造、钻井方案设计、地应力预测等地质工程问题有重要意义.但页岩的本征各向异性及动、静态弹性参数的强压力依赖性对建立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弹性参数转换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实验... 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关系对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改造、钻井方案设计、地应力预测等地质工程问题有重要意义.但页岩的本征各向异性及动、静态弹性参数的强压力依赖性对建立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弹性参数转换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实验研究基于10组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样品的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联合测试,建立了模拟原位有效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建模工作流程.多级偏应力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垂直还是平行层理方向,动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均系统性地大于对应的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并且动、静态弹性参数都表现出明显的压力依赖性.根据围压为20 MPa时的实测数据,直接建立了垂直层理方向模拟原位应力的动、静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假定动态、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的关系不依赖于所施加应力大小,建立了动、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而间接获得了模拟原位应力条件下的平行层理方向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模型可将测井或地震数据转换为原位有效应力条件下的静态弹性参数,并可为各向异性背景下页岩储层地应力预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杨氏模量 泊松比 动静态转换 多级偏应力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CL-20冲击感度各向异性规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6
作者 梁琳 王亚军 +4 位作者 甘强 张文博 任姝 李根 冯长根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4-294,共11页
为了揭示笼状含能材料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ε-CL-20)冲击感度各向异性规律,采用低梯度色散校正的反应性力场(reactive force field with low-gradient dispersion corrections,ReaxFF-lg)和分子动力学... 为了揭示笼状含能材料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ε-CL-20)冲击感度各向异性规律,采用低梯度色散校正的反应性力场(reactive force field with low-gradient dispersion corrections,ReaxFF-lg)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垂直ε-CL-20的6个重要晶面(010)、(110)、(201)、(011)、(111)和(001)进行多尺度冲击加载模拟,考察体系内应力、温度以及化学反应与冲击方向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ε-CL-20具有明显的冲击感度各向异性,6个重要晶面冲击感度强弱顺序为:(010)>(110)>(201)≈(011)>(111)>(001)。垂直于(010)晶面冲击时体系的力-热-化学响应最强、感度最高,垂直于(001)晶面冲击时体系的力-热-化学响应最弱、感度最低。以ε-CL-20不同晶面冲击响应特性为基础,总结了平面层状堆积含能材料的冲击感度各向异性规律,即当冲击方向平行于分子层时冲击感度最高,垂直于分子层时冲击感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CL-20 冲击感度 各向异性 层状堆积 ReaxFF-lg力场 多尺度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BF制备镍基高温合金组织演化及各向异性机制
17
作者 李明川 马瑞 +2 位作者 常帅 王奇舜 李俐群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47,共8页
通过改变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的扫描速度研究IN738LC合金组织演化及各向异性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组织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分析,通过X射... 通过改变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的扫描速度研究IN738LC合金组织演化及各向异性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组织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其织构性进行测试,使用显微硬度仪对显微硬度及各向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扫描速度从800 mm/s提高到1600 mm/s,晶粒尺寸得到显著细化,且晶粒长轴取向由低扫描速度下沿建造方向择优,转变为高扫描速度下的沿熔池边界法线方向择优.这是因为低扫描速度下高熔池重熔率导致更多枝晶沿建造方向外延择优生长.这种沿建造方向的强择优生长同时导致(200)面沿建造方向择优的织构性,且这种织构强度随扫描速度增加而降低.这种(200)面沿建造方向择优织构还导致水平截面软轴居多,进而导致水平显微硬度低于侧界面显微硬度的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速度 激光粉末床熔融 镍基高温合金 微观组织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中间相沥青中各向异性组分含量对石墨纤维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杨靖东 王蒙 +4 位作者 张翠清 蒋晨光 张明辉 宋怀河 王永刚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7,共11页
煤基中间相沥青(coal-based mesophase pitch,CMP)的组成决定着由其制备的石墨纤维的取向度,通过CMP的各向异性组分含量调控可实现石墨纤维的可控制备和性能提升。以精制煤沥青为原料,采用自升压-氮气吹扫两段热处理的方法制备CMP,获得... 煤基中间相沥青(coal-based mesophase pitch,CMP)的组成决定着由其制备的石墨纤维的取向度,通过CMP的各向异性组分含量调控可实现石墨纤维的可控制备和性能提升。以精制煤沥青为原料,采用自升压-氮气吹扫两段热处理的方法制备CMP,获得了各向异性组分含量不同的CMP,经过熔融纺丝、不熔化、1300℃炭化及2800℃石墨化处理得到石墨纤维。采用有机元素分析、偏光显微结构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多种表征手段分析了CMP的基本性质、分子结构、分子质量分布以及石墨纤维的微观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MP的各向异性组分含量与其石墨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CMP的各向异性组分含量从43%增加到99%,沥青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1000 Da附近分离明显、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稠环芳烃平面大分子增多,沥青可纺性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沥青分子有序度增强,有序度指数(OI)从0.443增强至0.544。CMP的各向异性组分含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石墨纤维的微晶结构沿着纤维轴向择优取向,有助于石墨微晶缺陷的减少,石墨纤维的截面形貌具有明显辐射纹理,石墨片层平行排列规整且紧密。以各向异性组分含量为99%的CMP为前驱体制备的石墨纤维具有更加完善的石墨结构,其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达到1.96 GPa和449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各向异性组分含量 可纺性能 石墨纤维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湖泊相黏土胶结结构性与各向异性本构模型
19
作者 朱楠 诸葛爱军 +2 位作者 喻志发 朱耀庭 李雨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70,共11页
湿地湖泊相黏土由湖泊湿地或古湖泊湿地干缩形成,具有明显的胶结特性、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为了有效描述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屈服特性,建立了考虑胶结强度演化、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影响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纯... 湿地湖泊相黏土由湖泊湿地或古湖泊湿地干缩形成,具有明显的胶结特性、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为了有效描述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屈服特性,建立了考虑胶结强度演化、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影响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纯剪切应力路径下胶结强度p′r的变化规律,以及等向压缩条件下屈服面与胶结强度p′r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适用于等向压缩、纯剪切及压缩剪切共同作用3种应力状态的胶结强度演化规律;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理论框架,引入了胶结强度演化规律,并考虑体积应变硬化和剪切应变硬化的影响对硬化规律进行改进;引入各向异性参数ηNCL,对p′-q平面进行极坐标变换来反映初始各向异性的影响;采用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了土体的胶结结构性和各向异性本构模型。所有的模型参数均可通过固结压缩试验、三轴试验及K 0固结试验获得。模型预测与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胶结强度及结构性与初始各向异性对土体应力-应变特性及屈服特性的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加载过程中土体胶结强度的渐进退化,以及在卸载应力路径下胶结强度对土体抗拉强度的提高作用。该模型考虑了胶结强度特性、结构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表征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强度 结构性 初始各向异性 硬化规律 本构模型 湿地湖泊相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岩石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
20
作者 刘雪莹 俞缙 +3 位作者 周先齐 姚玮 任崇鸿 蔡燕燕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地下工程服役期较长,富水环境下围岩蠕变变形加剧,三向应力下围岩渗透性各向异性特征凸显,为了描述围岩蠕变过程中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将岩石简化为立方体模型,结合蠕变曲线特征分阶段建立岩石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黏弹性阶段... 地下工程服役期较长,富水环境下围岩蠕变变形加剧,三向应力下围岩渗透性各向异性特征凸显,为了描述围岩蠕变过程中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将岩石简化为立方体模型,结合蠕变曲线特征分阶段建立岩石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黏弹性阶段定义裂隙与岩石的黏滞系数比、引入侧向影响系数表示侧向应力对裂隙开度影响,黏塑性阶段引入表示裂隙对渗流通道影响的修正系数,结合岩石各向异性蠕变损伤模型、立方定律、含裂隙岩石渗透率方程,建立岩石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利用真三轴条件下岩石蠕变-渗流试验结果对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进行验证,模拟了不同条件下渗透率演化。结果表明:与传统Kozeny-Carman(K-C)模型及已有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相比,提出的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精度更高,可以描述黏弹性阶段渗透率因岩石孔裂隙逐渐被压密而逐渐降低、加速蠕变阶段渗透率在裂隙逐渐汇聚影响下突增的变化趋势。对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随着裂隙与岩石的黏滞系数比增加,渗透率衰减越快,渗透率稳定值越低,随着侧向影响系数越高渗透率初始衰减速率越高,渗透率稳定值越低;黏塑性阶段修正系数越高,加速蠕变阶段渗透率开始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渗流 蠕变损伤模型 渗透率模型 正交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