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中的缺陷分析和超声检测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峻峰 白朔 +4 位作者 张海峰 贺晔红 杨坚 魏天阳 廉德良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6,共4页
利用偏光金相显微镜和超声探伤仪对高性能机械密封用块体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中的缺陷进行表征和无损检测。偏光显微观察发现,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中的主要缺陷主要包括三种:各向异性夹杂、裂纹和各向同性夹杂。超声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脉... 利用偏光金相显微镜和超声探伤仪对高性能机械密封用块体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中的缺陷进行表征和无损检测。偏光显微观察发现,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中的主要缺陷主要包括三种:各向异性夹杂、裂纹和各向同性夹杂。超声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脉冲反射法超声波检测技术可有效检出各向同性热解炭制件中存在的上述缺陷。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各向同性热解炭产品的批量探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缺陷 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 机械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吴峻峰 白朔 +2 位作者 刘树和 徐红军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9-124,共6页
采用一种新的旋转基体稳态流化床沉积装置制备大尺寸的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RD对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旋转基体稳态流化床沉积... 采用一种新的旋转基体稳态流化床沉积装置制备大尺寸的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RD对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旋转基体稳态流化床沉积工艺能够制备出大尺寸的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材料的结构均匀,气孔较少,主要由球形颗粒状碳结构组成,构成这种球形颗粒状碳结构的是乱层结构的石墨片层堆积体。各向同性热解炭与传统炭材料相比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硬度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各向同性 制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吴峻峰 白朔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30,共6页
对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的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显微激光喇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及显微硬度实验、三点弯曲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热处理温度之间... 对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的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显微激光喇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及显微硬度实验、三点弯曲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热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的石墨片层间距缩小,石墨化程度增加,晶粒尺寸增大,同时材料中的孔隙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材料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抗弯强度在1 750℃和2 400℃之间没有变化,在2 600℃时有显著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 热处理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在压痕试验中的尺寸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奔 王明海 +2 位作者 刘东玺 郑耀辉 李晓鹏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为促进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采用压痕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其在纳米/微米尺度上的尺寸效应。在确立压痕试验中使用载荷可行性域的基础上,对不同载荷作用条件下存在的尺寸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提高尺寸效应... 为促进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采用压痕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其在纳米/微米尺度上的尺寸效应。在确立压痕试验中使用载荷可行性域的基础上,对不同载荷作用条件下存在的尺寸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提高尺寸效应分析的准确性,本试验条件下所施加的载荷应大于450μN,且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压痕试验中硬度及弹性模量均存在一定的尺寸效应。同时,尺寸效应主要是由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表面附近球形单元内部的位错运动引起的。位错滑移阻碍较小时产生的尺寸效应较明显,位错滑移阻碍较大时产生的尺寸效应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压痕 尺寸效应 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超精密车削加工机理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聂鹏 康晓峰 +1 位作者 王明海 田禾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7-179,共3页
通过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纳米印压试验结果分析,并结合基于晶体结构和压头形状的应变梯度理论研究,计算出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发生脆塑性转变的临界切削厚度,其临界切削厚度在(335.63~1343.15)nm之间,在此范围内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 通过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纳米印压试验结果分析,并结合基于晶体结构和压头形状的应变梯度理论研究,计算出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发生脆塑性转变的临界切削厚度,其临界切削厚度在(335.63~1343.15)nm之间,在此范围内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发生了脆塑性转变,主要以塑性方式去除为主。根据脆性材料超精密切削中的脆塑性转变机理,建立了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超精密车削加工模型,并通过超精密车削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表明了所建立超精密切削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脆塑性转变 临界切削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超精密加工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明海 刘东玺 +2 位作者 刘大响 王奔 郑耀辉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123,128,共5页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作为一种典型的脆性材料,其切削加工问题非常突出,表面质量难以控制。使用PCD刀具进行切削试验,主要分析了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量等切削参数以及刀具前角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作为一种典型的脆性材料,其切削加工问题非常突出,表面质量难以控制。使用PCD刀具进行切削试验,主要分析了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量等切削参数以及刀具前角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进给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大,切削速度和背吃刀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小,而增大刀具负前角有利于改善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加工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切削参数 刀具前角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纳米压痕试验与有限元仿真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明海 王虎军 +1 位作者 孙磊 刘中海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35,共3页
通过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进行了纳米压痕试验,得到了其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并根据Olive和Pharr理论算出了其硬度与弹性模量值,得到了主要的材料性能。在纳米压痕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单元法建立了纳米压痕试验的数值模型,通过比较... 通过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进行了纳米压痕试验,得到了其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并根据Olive和Pharr理论算出了其硬度与弹性模量值,得到了主要的材料性能。在纳米压痕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单元法建立了纳米压痕试验的数值模型,通过比较有限元所拟合的载荷-位移曲线和实际纳米压痕试验所得到的曲线,进行相应的修正,最后得到了该材料的塑性性能,也证明了有限元仿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晶金刚石刀具切削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过程中的磨损机理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奔 刘东玺 +2 位作者 王明海 印文典 郑耀辉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721-2729,共9页
针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过快的问题,采用聚晶金刚石(PCD)刀具进行了切削加工试验。研究了切削过程中PCD刀具的磨损形式、磨损规律以及刀具磨损对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CD刀具磨损主要发生在后刀面上,磨损... 针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过快的问题,采用聚晶金刚石(PCD)刀具进行了切削加工试验。研究了切削过程中PCD刀具的磨损形式、磨损规律以及刀具磨损对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CD刀具磨损主要发生在后刀面上,磨损形式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磨损区域可以分为平行沟槽和严重磨损两种形貌。初始磨损阶段,磨损带长度急剧增大,并在切削1200m后进入正常磨损阶段。切削过程中还出现了石墨切屑在磨损区域的黏附堆积和刀具崩刃现象。切削初期,随着切削距离的增大,加工表面粗糙度值急剧增大,切削距离为600m时表面粗糙度达到最大值1.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聚晶金刚石刀具 刀具磨损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金刚石刀具切削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磨损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奔 刘东玺 +2 位作者 王明海 印文典 郑耀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62-2868,共7页
为了研究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过程中单晶金刚石刀具磨损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进行了切削试验。观测了刀具磨损形貌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刀具磨损机理以及刀具磨损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切削距离... 为了研究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过程中单晶金刚石刀具磨损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进行了切削试验。观测了刀具磨损形貌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刀具磨损机理以及刀具磨损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切削距离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单晶金刚石刀具后刀面磨损区域逐渐增大,磨损形貌分为平行沟槽和微细网状两种。切削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状切屑和交变应力分别是导致磨粒磨损和解理磨损的主要原因。切削距离300 m内,试件加工表面粗糙度值Ra在0.2~0.4μm之间波动,切削距离达到1000 m以后,试件加工表面粗糙度值明显增大,但是保持了相对稳定,表面粗糙度值Ra约为0.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刀具 刀具磨损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磨粒磨损 解理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硬度逆压痕尺寸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奔 印文典 +1 位作者 王明海 刘东玺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9-514,共6页
为实现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的高质量精密切削加工,采用维氏压痕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在微观尺度上的硬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在微观尺度上存在明显的硬度压痕尺寸效应(ISE)现象,且使用Meyer方程判定... 为实现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的高质量精密切削加工,采用维氏压痕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在微观尺度上的硬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在微观尺度上存在明显的硬度压痕尺寸效应(ISE)现象,且使用Meyer方程判定出该尺寸效应为逆压痕尺寸效应(RISE)现象。同时,使用比例试样阻力(PSR)模型得出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真实硬度HV值以及测试硬度时应采取的合适载荷范围。各向同性热解石墨逆压痕尺寸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位错滑移到晶界处造成位错增殖以及位错塞积,以及在晶界中发生位错交割使材料发生剧烈塑性变形造成裂纹萌生,进而发生加工硬化的现象,在压痕试验中即表现为硬度的逆尺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维氏压痕 逆压痕尺寸效应 真实硬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削参数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明海 印文典 +1 位作者 王奔 刘东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123,127,共4页
为了研究切削参数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车削过程中切削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及聚晶金刚石刀具进行了切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切削速度、进给量及切削深度均可显著影响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切削力,且切削深度以及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 为了研究切削参数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车削过程中切削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及聚晶金刚石刀具进行了切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切削速度、进给量及切削深度均可显著影响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切削力,且切削深度以及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较为突出。以最小切削力为优化目标,对切削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在选取最佳组合参数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了切削试验,并得到了表面粗糙度Ra值为0.04μm的加工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切削力 超精密加工 切削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和SCD刀具车削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时的性能对比
12
作者 王奔 刘东玺 +1 位作者 王明海 郑耀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8-110,共3页
采用聚晶金刚石(PCD)刀具和单晶金刚石(SCD)刀具进行了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加工试验,对刀具磨损过程、磨损机理和表面加工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两种刀具的磨损主要发生在后刀面,且切削刃都出现了微崩刃。... 采用聚晶金刚石(PCD)刀具和单晶金刚石(SCD)刀具进行了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加工试验,对刀具磨损过程、磨损机理和表面加工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两种刀具的磨损主要发生在后刀面,且切削刃都出现了微崩刃。PCD刀具后刀面上形成了平行沟槽和严重磨损两种磨损形貌,SCD刀具后刀面上形成了平行沟槽和微细网状两种磨损形貌。PCD刀具的磨损机理主要磨粒磨损,SCD刀具的磨损机理则主要是解理磨损和磨粒磨损,切削过程中持续波动的切削力是造成两种刀具微崩刃的主要原因。虽然两种刀具的加工表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凹坑,但与PCD刀具相比,SCD刀具具有较好且稳定的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平行沟槽 磨粒磨损 解理磨损 表面加工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条件对低温各向同性热解炭形貌的影响
13
作者 张建辉 夏文莉 +1 位作者 王根明 郭鹏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221-2226,共6页
研究沉积温度和丙烷气体体积分数对低温各向同性热解炭(LTIC)形貌的影响,并用成核-生长理论解释材料形貌的成因。该热解炭材料由不同体积分数的丙烷通过准稳态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FBCVD)在1 250~1 450℃的沉积温度下得到。研究结... 研究沉积温度和丙烷气体体积分数对低温各向同性热解炭(LTIC)形貌的影响,并用成核-生长理论解释材料形貌的成因。该热解炭材料由不同体积分数的丙烷通过准稳态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FBCVD)在1 250~1 450℃的沉积温度下得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温度或丙烷气体体积分数的升高,各向同性热解炭的类球形颗粒状形貌越来越明显,且密度降低,沉积过程由生长模式向成核模式过渡。沉积模式随沉积条件的改变会决定热解炭形貌的改变,而这些变化与气相中形成的线性分子和小分子芳烃与稠环芳香烃(PAHS)的比以及液滴的黏度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沉积 低温各向同性热解 沉积条件 形貌 沉积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磨损机理
14
作者 王奔 刘东玺 +1 位作者 王明海 印文典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1-134,共4页
针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过快的问题,采用硬质合金刀具进行了切削加工试验,研究了切削过程中硬质合金刀具的磨损形式、磨损过程以及刀具磨损对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硬质合金刀具磨损形式... 针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切削过程中刀具磨损过快的问题,采用硬质合金刀具进行了切削加工试验,研究了切削过程中硬质合金刀具的磨损形式、磨损过程以及刀具磨损对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表明:硬质合金刀具磨损形式为后刀面磨损以及切削刃崩刃破损,刀具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刀具的有效切削距离仅为250m左右,已加工表面分布着形状和深度大小不一的凹坑,表面加工质量差,硬质合金刀具作为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切削刀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刀具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磨粒磨损 后刀面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润滑条件下各向同性热解石墨/GH4169的摩擦学行为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建行 高禩洋 +3 位作者 王鹏 薛伟海 段德莉 李曙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极低的孔隙率,在机械密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摩擦磨损试验开展较少。采用MMW-10环-盘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改变转速和载荷,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与GH416...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极低的孔隙率,在机械密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摩擦磨损试验开展较少。采用MMW-10环-盘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改变转速和载荷,对各向同性热解石墨与GH4169配副的摩擦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润滑条件下,随着转速的增加,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摩擦因数与磨损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200 r/min时获得最小值;而摩擦因数与磨损率随载荷的增加逐渐减小,2 kN时获得最小值,且载荷对磨损率的影响更加明显。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磨损形式主要为类抛光、擦伤及犁沟。各向同性热解石墨的润滑机理与液体膜的形成以及摩擦配副表面的接触特性密切相关。揭示了各向同性热解石墨在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机制以及润滑机理,为其在机械密封领域的应用提供和积累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热解石墨 油润滑条件 摩擦学行为 磨损机制 润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各向同性热解炭的沉积工艺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宝林 饶永生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47-154,38,共9页
一、前言热解炭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能,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其中低温热解炭由于弯曲强度大于4000psi(2812.4kgf/cm^2),弹性模量低,断裂形变大于2%,及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通过变化它的密度从而改变其热膨胀系数等特性,
关键词 热解 各向同性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石墨球-热解炭核壳结构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树和 英哲 +4 位作者 王作明 李峰 白朔 闻雷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6,共7页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以乙炔为碳源,天然石墨球为原料,采用不同流化床CVD工艺和不同的反应时间,制备出具有光滑表面或颗粒状热解炭包覆层的核-壳构型改性天然石墨球。改性天然石墨球的核体是具有高度有序石墨结构的天然石墨,而壳体...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以乙炔为碳源,天然石墨球为原料,采用不同流化床CVD工艺和不同的反应时间,制备出具有光滑表面或颗粒状热解炭包覆层的核-壳构型改性天然石墨球。改性天然石墨球的核体是具有高度有序石墨结构的天然石墨,而壳体是无序结构的热解炭。与天然石墨球相比,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天然石墨球的首次库仑效率和循环性能都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具有颗粒状热解炭包覆层的改性石墨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在41次循环后其放电容量仍为首次容量的84%,这一改善归因于表面沉积的颗粒状热解炭有效地降低了改性天然石墨颗粒之间的接触电阻和增加了接触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 核-壳结构 热解 改性天然石墨 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布叠层/热解炭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与石墨化度的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福勤 黄伯云 +1 位作者 黄启忠 熊翔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4-465,467,共3页
 采用脉冲激光闪光法和XRD,分析了一种炭布叠层/粗糙层结构热解炭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与石墨化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定量数学模型,并运用声子导热机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平行于层面方向的室温导热系数约...  采用脉冲激光闪光法和XRD,分析了一种炭布叠层/粗糙层结构热解炭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与石墨化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定量数学模型,并运用声子导热机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平行于层面方向的室温导热系数约为垂直方向的2倍,但均随石墨化度的升高、石墨微晶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升高,两个方向导热系数与石墨化度之间关系可分别表示为:λ=31.22+8.62exp(g/27.10)及λ=6.08+8.92exp(g/33.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叠层 热解 C/C复合材料 石墨化度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C/C复合材料——石墨粉增强热解炭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建国 李克智 李贺军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6,共5页
通过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了石墨粉增强热解炭基复合材料(G/C Composites),采用偏光显微镜、SEM观察了其微观组织结构,运用电学和机械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解炭能从不同的方位与石墨颗粒包裹性地结合,充分地填充... 通过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了石墨粉增强热解炭基复合材料(G/C Composites),采用偏光显微镜、SEM观察了其微观组织结构,运用电学和机械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解炭能从不同的方位与石墨颗粒包裹性地结合,充分地填充石墨颗粒间的孔隙。G/C复合材料呈现各向同性,密度高(1.85g/cm3),体积电阻率高(148.4μΩ.m),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抗弯强度为50MPa,耐压强度为120MPa)。G/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比纯石墨高一倍,抗压强度与炭毡增强C/C复合材料相当,弯曲强度比炭毡增强C/C复合材料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热解 石墨 化学气相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与纤维素热解炭结构特性对其高温石墨化过程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超 杨梦梅 +4 位作者 孙康 毕海明 王傲 刘颖 徐茹婷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31,共8页
通过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炭结构差异的研究发现,纤维素热解炭主要由碳微晶构成,木质素热解炭则包含部分原骨架结构;在氩气氛围中将热解炭于超高温下(1 600~2 800℃)进一步处理,并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高分辨率... 通过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炭结构差异的研究发现,纤维素热解炭主要由碳微晶构成,木质素热解炭则包含部分原骨架结构;在氩气氛围中将热解炭于超高温下(1 600~2 800℃)进一步处理,并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表征产物的结构与形貌,测试产物的导电性能,根据热解炭石墨化处理前后结构、形貌和导电性能的变化,研究高温条件下热解炭的结构重构建机制。结果表明:木质素热解炭经2 800℃处理后,产物中形成了大面积连续的高度石墨化区域,且缺陷较少,产物石墨化度可达89.53%,层间距为0.336 3 nm,于20 MPa压强下电导率可达105 S/cm;相同条件下纤维素产物的石墨化度为76.74%,层间距为0.337 4 nm,并包含较多结构缺陷,导致其在20 MPa压强下的电导率低于50 S/cm。分析可知,木质素热解炭中保留的骨架结构有利于其在高温下扩环重构建,进而形成大面积连续石墨化片层;而纤维素热解炭中碳微晶的交联状态在高温下难以转变,限制了石墨化区域的扩大,导致所得产物结构中存在较多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纤维素 木质素 热解 结构重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