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天气下植物叶面滞尘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查燕 冯驰 +1 位作者 张银龙 王月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4-47,54,共5页
选取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 Levl.)、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红叶石楠(Photiniax fraseri)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天气下4种植物的叶面滞尘量,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和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 选取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 Levl.)、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红叶石楠(Photiniax fraseri)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天气下4种植物的叶面滞尘量,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和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叶面滞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桐(3.47~5.46g/m^2)、桂花(2.37~4.16g/m^2)、大叶黄杨(1.95~3.88g/m^2)、红叶石楠(1.08~2.35g/m^2);(2)在12.4mm降雨的作用下,大叶黄杨和红叶石楠的叶面滞尘量相比降雨前分别降低42%、49%;(3)经历连续6、9d的晴天后,4种植物叶面滞尘量变化幅度极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4)叶面具有脊状突起或较高气孔密度的植物能够有效滞留大气颗粒物,表面光滑的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能力较弱。因此,海桐和桂花可以选作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优势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滞尘 降雨 大气颗粒物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滞尘量对大叶黄杨反射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春燕 王雪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6,共8页
【目的】树木叶片表面的滞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试验对光谱检测中叶面滞尘的干扰进行初步定量探讨,为叶面滞尘对光谱反射的影响评价及建立修正模型提供方法参考。【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大叶黄杨叶片为研... 【目的】树木叶片表面的滞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试验对光谱检测中叶面滞尘的干扰进行初步定量探讨,为叶面滞尘对光谱反射的影响评价及建立修正模型提供方法参考。【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大叶黄杨叶片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样本保鲜并速回室内进行试验。使用0.000 1 g高精度电子分析天平称叶片除尘前后的质量,计算叶面滞尘量;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Field Spec3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测量叶片除尘前后的反射光谱,得出其差异。分析除尘前后叶片反射率、一阶导数光谱及红边参数特征的差异,比较不同滞尘量的叶片反射光谱,建立叶面滞尘量与叶片反射光谱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叶片除尘前后的光谱反射率存在差异,在520-560 nm和760-850 nm叶片反射率大小分别为有尘叶片〉无尘叶片、有尘叶片〈无尘叶片;不同叶面滞尘量的反射光谱也不同,大叶黄杨叶片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随着叶面滞尘量的增加逐渐增大,而近红外波段区域随着叶面滞尘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红边和黄边的位置、蓝边斜率和面积在除尘前后无变化,有尘叶片的蓝边位置较无尘叶片增大,黄、红两边斜率和黄、红两边面积均较无尘叶片减小;在5个光谱参数中,红边指数所建的叶面滞尘量预测模型的R2值最大为0.716,叶面滞尘量与光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叶面滞尘使得叶片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增加,在近红外光区的反射率减小,这可能与叶片自身内部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红边指数(SDr)作为参数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预测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滞尘量,简单比值指数与叶面滞尘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叶面滞尘 反射光谱 大叶黄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人行天桥叶面滞尘粒度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3
3
作者 郑琰明 李坚诚 《热带地理》 2016年第4期649-657,共9页
对2009年广州城区36座人行天桥上采集的植被叶面滞尘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粒度结果显示:叶面滞尘多为沙质粉沙,粉沙、沙和黏土体积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3.99%、41.34%和4.67%;粒度频率分布呈三峰型,主峰态在10~200μm之间。4个市辖区叶面... 对2009年广州城区36座人行天桥上采集的植被叶面滞尘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粒度结果显示:叶面滞尘多为沙质粉沙,粉沙、沙和黏土体积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3.99%、41.34%和4.67%;粒度频率分布呈三峰型,主峰态在10~200μm之间。4个市辖区叶面滞尘的粒度特征都较为相似,说明整个广州城区的叶面滞尘在成因和来源上都较为一致。叶面滞尘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100μm)体积分数极高,PM_(2.5)和PM_(10)体积分数略低;PM_(2.5)/PM_(10)的平均值为0.36,推测其更多来自道路扬尘与建筑扬尘等局地污染源。风沙动力研究指示:其物源主要是由城区30 km范围内短距离悬浮搬运而来,属内源性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行天桥 叶面滞尘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滞尘对火电厂周边绿化树种叶片反射光谱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诗瑶 王融融 +3 位作者 樊瑾 王怡雯 余海龙 黄菊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40,共10页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典型火电厂周边5种常见绿化树种白蜡、臭椿、火炬树、山槐、榆树的叶片为对象,并在雨后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用洗脱法分析其滞尘能力,地物光谱仪测定滞尘对叶面反射光谱的影响,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滞尘对光合特征...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典型火电厂周边5种常见绿化树种白蜡、臭椿、火炬树、山槐、榆树的叶片为对象,并在雨后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用洗脱法分析其滞尘能力,地物光谱仪测定滞尘对叶面反射光谱的影响,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滞尘对光合特征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火炬树、臭椿、榆树、山槐、白蜡。光谱反射曲线总体特征是洁净叶片反射率大于滞尘叶片反射率,主要表现在740~1300 nm波段,而在350~680、1500~2500 nm波段,则无一致性规律,存在波动。叶面滞尘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相关性研究表明对叶面滞尘敏感的波段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700~750 nm)和近红外波段(1390~1500 nm)。滞尘不改变叶面特有的反射特征,但存在增强或削弱效果,且这种增强或者削弱效果存在种间差异。滞尘对叶片反射光谱曲线一阶导数的三边位置没有明显影响,说明三边位置对滞尘的干扰不敏感;三边幅值和三边面积对滞尘有明显的响应,5种绿化树种均表现为洁净叶片大于滞尘叶片。在相同的污染环境下,滞尘会对绿化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产生抑制作用,但并非滞尘量越大、光合特征损失率越大,而损失的幅度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存在种间差异。综合各树种受滞尘影响的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发现榆树和山槐对当地大气降尘污染的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叶面滞尘 叶片反射光谱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市主要行道树叶面滞尘对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凯丽比努尔.努尔麦麦提 玉米提.哈力克 +2 位作者 古丽卡玛尔.迪力木拉提 阿丽亚.拜都热拉 艾克热木.吾布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31,共4页
以新疆南部典型绿洲城市——阿克苏市主要行道树法国梧桐(Platanus×acerifolia)、圆冠榆(Ulmus densa)和桑树(Morus alba)作为观测对象,分别测定城市不同功能区3种树种洁净叶片和蒙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 以新疆南部典型绿洲城市——阿克苏市主要行道树法国梧桐(Platanus×acerifolia)、圆冠榆(Ulmus densa)和桑树(Morus alba)作为观测对象,分别测定城市不同功能区3种树种洁净叶片和蒙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等气体交换参数,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植物叶面滞尘对叶片气体交换强度的影响,探明了叶面滞尘量与气体交换参数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不同功能区同一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能力有明显区别,由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为清洁区、居住区、工业区;同一个功能区不同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差异显著(p〈0.05);不同绿化树种洁净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明显大于蒙尘叶片;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变化率与叶面滞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09 1-0.998 2;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损失率随叶面滞尘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城市 行道树 叶面滞尘 叶片气体交换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化树种的叶表型特征及滞尘能力——以昆明市5个常见绿化树种为例
6
作者 杨淏舟 王建文 +4 位作者 陈平平 李建兴 王波 陈奇伯 宋智衍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0-250,共11页
绿化树种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及其与大气颗粒物、叶表型特征的相互关系,以昆明市2个功能区的5个常见绿化树种桂花、广玉兰、杜鹃、紫叶李、香樟为研究对象... 绿化树种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及其与大气颗粒物、叶表型特征的相互关系,以昆明市2个功能区的5个常见绿化树种桂花、广玉兰、杜鹃、紫叶李、香樟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滤膜法测定绿化树种叶片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滞留特征,分析绿化树种在不同功能区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的滞留规律及其与环境中大气颗粒物含量和叶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功能区绿化树种所在环境大气颗粒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交通污染区大气颗粒物含量均显著高于清洁区,其TSP、PM>10、PM_(10)、PM_(2.5)含量为清洁区的2.60~3.02倍。2)不同功能区同一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同一功能区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同样显著(P<0.05),不同绿化树种叶片TSP滞留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3.03±0.30)g/m^(2)>杜鹃(2.79±0.46)g/m^(2)>广玉兰(2.76±0.50)g/m^(2)>紫叶李(1.54±0.32)g/m^(2)>香樟(0.94±0.16)g/m^(2);交通污染区叶片TSP、PM>10滞留量最高为桂花,分别为其它绿化树种的1.08~3.23、1.02~3.85倍;PM_(10)、PM_(2.5)滞留量最高为杜鹃,分别为其他绿化树种的1.13~2.19、1.28~2.91倍。3)绿化树种叶片颗粒物滞留量与环境中TSP、PM_(10)、PM_(2.5)含量极显著相关,叶上表面绒毛与PM_(2.5)滞留量极显著相关,叶上表面粗糙程度与PM_(10)滞留量显著相关,叶片长宽比则与PM>10和PM_(10)滞留量极显著相关。因此,具有叶片革质、叶片长宽比大、叶上表面具有绒毛、叶上表面粗糙等叶形态特征的桂花、杜鹃和广玉兰可优先考虑用于道路绿化,增加绿化树种滞尘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叶面滞尘 大气颗粒物 叶表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市4种绿化树种的滞尘效益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莫若果 招礼军 +1 位作者 朱栗琼 化彬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研究常见道路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和对粉尘污染的抗性能力,并对植物滞尘效益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南宁市4种常见行道绿化树种: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黄金... 【目的】研究常见道路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和对粉尘污染的抗性能力,并对植物滞尘效益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南宁市4种常见行道绿化树种: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在南宁市交通繁忙区、建筑工地、工业密集区和相对清洁的对照区对树种叶片的滞尘能力进行测定,选择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3个光合生理指标分析其抗性。【结果】鱼尾葵的滞尘能力在交通繁忙区和建筑污染区中最强,黄金榕在各污染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工业污染区中黄金榕的滞尘能力最高;交通繁忙区中,鱼尾葵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受影响较大,朱槿的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高;在建筑污染区和工业污染区,扁桃受到滞尘的影响较大。综合评价4种绿化树种的滞尘效益,交通繁忙区和建筑污染区最高为黄金榕,工业污染区最高为朱槿。【结论】同种植物对不同污染源的抗逆性不同,其滞尘能力也不同。通过综合评价,能较为客观地为南宁绿化树种选择和配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叶面滞尘 抗逆性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市6种绿化树种对SO_(2)、NO_(2)的消减及滞尘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罗建平 王宁 +3 位作者 宋菲菲 魏汉博 原白玉 唐钰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61-4569,共9页
城市森林在吸收、滞留大气污染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庆市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滤膜法和熏气试验探究不同树种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_(>10))、粗颗粒物(PM_(3—10))和细颗粒物(PM_(1... 城市森林在吸收、滞留大气污染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庆市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滤膜法和熏气试验探究不同树种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_(>10))、粗颗粒物(PM_(3—10))和细颗粒物(PM_(1—3))的滞留规律以及对大气中SO_(2)、NO_(2)的消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P<0.05),对TSP的滞留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油松(3.82±0.40)g/m^(2)>红瑞木(1.45±0.12)g/m^(2)>紫丁香(1.22±0.17)g/m^(2)>梣叶槭(1.21±0.13)g/m^(2)>大叶杨(0.93±0.17)g/m^(2)>旱柳(0.54±0.14)g/m^(2);(2)树种间对不同颗粒物的滞留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供试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的质量占比表现为,PM_(>10)(62.33%—83.68%)、PM_(3—10)(10.82%—21.41%)、PM_(1—3)(4.05%—18.30%);(3)红瑞木、紫丁香和梣叶槭的滞尘量与对大气SO_(2)、NO_(2)的吸收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4)红瑞木、紫丁香和大叶杨的综合滞尘能力以及大气NO_(2)、SO_(2)的消减能力较强。因此,红瑞木、紫丁香和大叶杨可优先考虑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植物的规划中当以乔木类的树种为主,配以灌木类和草本类植物,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达到滞尘效应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还应适当引种或培育适于北方生长的常绿树种,以加强对冬季大气颗粒物的滞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滞尘 粒径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大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常见道路绿化灌木秋季滞尘能力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江胜利 金荷仙 +2 位作者 魏彩霞 王东良 郭要富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1-54,共4页
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对杭州道路常见灌木滞尘能力进行测定,浙大路4种灌木滞尘顺序为: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无刺枸骨;教工路5种灌木滞尘的顺序为:无刺枸骨>金边黄杨>紫薇>红叶石楠>红花继木;丰潭路5种绿化... 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对杭州道路常见灌木滞尘能力进行测定,浙大路4种灌木滞尘顺序为: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无刺枸骨;教工路5种灌木滞尘的顺序为:无刺枸骨>金边黄杨>紫薇>红叶石楠>红花继木;丰潭路5种绿化灌木的滞尘顺序为:无刺枸骨>紫薇>金边黄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汽车西站4种绿化灌木滞尘能力顺序为:红花继木>紫薇>无刺枸骨>金边黄杨;天目山路5种灌木滞尘能力顺序为:紫薇>无刺枸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所选5种绿化灌木,秋季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顺序为:紫薇>无刺枸骨>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5条道路中,金边黄杨、红花继木、红叶石楠均在汽车西站滞尘能力最强,紫薇、无刺枸骨在天目山路滞尘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杭州市 灌木 能力 单位叶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榆属植物滞尘量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勇 刘玉波 +1 位作者 王永勖 吕伟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4-57,共4页
为了解黄榆的滞尘特性,选取黄榆和其他4种榆属植物进行初步比较。2014年7月份应用质量法对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测定,使用SAS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植物滞尘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 为了解黄榆的滞尘特性,选取黄榆和其他4种榆属植物进行初步比较。2014年7月份应用质量法对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测定,使用SAS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植物滞尘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黄榆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最强,大叶榆(Ulmus laevis)次之,垂榆(Ulmus pumila‘Pendula’)和榆(Ulmus pumila)稍弱,抗虫榆最弱;黄榆的树龄对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有显著影响,3年生以上的黄榆滞尘能力增速缓慢,随树龄的变化趋于稳定;5年生黄榆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随雨后时间变化较为明显,雨后7 d内滞尘量急速增加,10 d后趋于平缓,经过约25 mm降水的冲刷后,叶片重新开始滞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榆 能力 单位叶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常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江胜利 金荷仙 +1 位作者 华晓莉 周延粉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0,共4页
通过对杭州地区常见公园绿化植物进行调查,选择出常见的绿化植物进行滞尘方法及滞尘能力的研究。不同植物的叶面积测定方法研究中,由CAD软件测叶面积法得出的结果误差最小,叶面积仪测定方法其次,然后是方格网测叶面积法,误差最大的是重... 通过对杭州地区常见公园绿化植物进行调查,选择出常见的绿化植物进行滞尘方法及滞尘能力的研究。不同植物的叶面积测定方法研究中,由CAD软件测叶面积法得出的结果误差最小,叶面积仪测定方法其次,然后是方格网测叶面积法,误差最大的是重量法。通过综合因素分析法研究表明,25种公园绿化植物中综合滞尘能力较强的有山茶、构树、含笑、枫杨、珊瑚树、枸骨、女贞,滞尘能力良好的有桂花、洒金东瀛珊瑚、木槿、毛鹃、紫叶李、夹竹桃、栀子、红花檵木,滞尘能力一般的有茶梅、海桐、金边黄杨、金森女贞、小蜡,滞尘能力较差的有扶芳藤、石榴、云南黄馨、红车轴草、南天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植物 单位叶面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区常见灌木滞尘能力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健 吴宇 +3 位作者 张林菁 庞曼 黄大庄 牛小云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为筛选出适用于保定市的优良绿化灌木,提高城市植被滞尘效应,选取保定市主干道以及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绿化常用的6种灌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连翘、紫叶李和紫荆)为研究对象,对其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木滞尘... 为筛选出适用于保定市的优良绿化灌木,提高城市植被滞尘效应,选取保定市主干道以及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绿化常用的6种灌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连翘、紫叶李和紫荆)为研究对象,对其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木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保定市绿化常用灌木中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在滞尘量最高的南二环单位投影面积滞尘量可高达149.11g/m2,其次是金叶女贞,紫荆的滞尘能力最差,仅为大叶黄杨的6.57%;在农大西校区,大叶黄杨、金叶女贞与紫叶小檗均滞尘量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下部叶片、中部叶片、上部叶片;随时间推移,植物滞尘能力越来越小,3周左右达到饱和。相关分析表明,同一环境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对灌木滞尘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保定市园林绿化灌木植物可以首选大叶黄杨与金叶女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能力 单位叶面能力 单位投影面积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殷卓君 沈小雪 +5 位作者 李瑞利 高辉辉 于凌云 周琳 吴海轮 曹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以深圳市6种常见的园林植物为对象,研究其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其粒径组成特征,探究植物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构以及滞留颗粒物的组分和分布特征,分析气象因子对植物滞尘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园林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排序为黄金榕(0.74... 以深圳市6种常见的园林植物为对象,研究其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其粒径组成特征,探究植物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构以及滞留颗粒物的组分和分布特征,分析气象因子对植物滞尘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园林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排序为黄金榕(0.74±0.21 g/m2)>鹅掌藤(0.42±0.26 g/m2)>对叶榕(0.24±0.26 g/m2)>龙船花(0.20±0.07 g/m2)>沿阶草(0.18±0.10 g/m2)>鸡蛋花(0.15±0.10 g/m2);2)6种园林植物滞尘以粒径α>10μm的颗粒物为主,质量占比为59.21%~88.92%(黄金榕除外),鹅掌藤对α>10μm颗粒物的滞尘能力最强(0.34±0.20 g/m2),黄金榕对3μm<α<10μm(0.51±0.15 g/m2)和0.15μm<α<3μm(0.14±0.07 g/m2)颗粒物的滞留能力最强;3)6种园林植物叶表面的气孔、褶皱、沟槽、絮状凸起和绒毛等微观形貌有利于叶片对颗粒物的截留,叶片滞留颗粒物的元素组成主要为O,Si和Al;4)6种园林植物叶表滞留的大颗粒物(α>10μm)易受风速和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圳市园林植物配置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为通过植物滞尘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叶面 园林植物 叶表面微观结构 颗粒物径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常用的植物滞纳能力测定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碧媛 李智琦 +4 位作者 阮琳 潘勇军 陈国财 代色平 冯娴慧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测量评估植物叶片滞纳颗粒物能力是开展植物减霾净化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叶片特征差异较大的10种常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法和滤膜法进行测定,通过两种方法准确性、耗时成本、操作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较选择适合... 测量评估植物叶片滞纳颗粒物能力是开展植物减霾净化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叶片特征差异较大的10种常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法和滤膜法进行测定,通过两种方法准确性、耗时成本、操作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较选择适合广州植物滞纳大气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1)定性判断不同植物滞纳颗粒物能力大小时,气溶胶再发生器法的准确性、稳定性优于滤膜法;(2)滤膜法的实验耗时是气溶胶再发生器法的两倍,且操作难度较大,在进行大量采样测定时,宜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法;(3)采集充分接受粉尘的植物叶片为样本可能有利于提高气溶胶再发生器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再发生器法 滤膜法 单位叶面 方法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