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种灌木滞尘能力及叶表面结构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晓丹 李海梅 +2 位作者 孙丽 郭霄 徐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15-1822,共8页
为研究不同植物的滞尘规律,以青岛市城阳区道路绿地中的8种灌木(大叶黄杨、火棘、红叶石楠、金叶女贞、连翘、珍珠梅、红瑞木、小蜡)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植物的滞尘量,探究植物叶表面结构与其最大滞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种灌木中常... 为研究不同植物的滞尘规律,以青岛市城阳区道路绿地中的8种灌木(大叶黄杨、火棘、红叶石楠、金叶女贞、连翘、珍珠梅、红瑞木、小蜡)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植物的滞尘量,探究植物叶表面结构与其最大滞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种灌木中常绿灌木的滞尘量普遍比落叶灌木高,大叶黄杨、火棘在春季雨后30 d的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高,可达到1.4 g·m-2,连翘的滞尘量较低,仅为0.9 g·m^(-2);各灌木达到单位叶面积内最大滞尘量的时间在21 d到27 d不等,平均在第24天左右,单位叶面积最大滞尘量最高的火棘(2.02 g·m^(-2))达到最低的连翘滞尘量(1.07 g·m^(-2))的近2倍;8种灌木各季节的平均滞尘量总体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叶表面结构观测表明,叶表面平整但蜡质层较厚、气孔密集且开口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较高,同时得到8种灌木最大滞尘量与叶表面结构的拟合曲线,结果表明,滞尘量与气孔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与沟槽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与叶毛数量、气孔密度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滞尘能力 叶表面结构 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木通叶表面结构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谢娇 肖娅萍 +2 位作者 李秀华 薛婧 王喆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3,共5页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三叶木通叶表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形状无规则;叶上表皮外切向面分布有明显的角质膜,加厚的角质膜表面覆盖有不同形态的蜡质,且在不同样品间有较大差异;叶下表面具三角状以及乳头状突起;气孔器为...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三叶木通叶表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形状无规则;叶上表皮外切向面分布有明显的角质膜,加厚的角质膜表面覆盖有不同形态的蜡质,且在不同样品间有较大差异;叶下表面具三角状以及乳头状突起;气孔器为不规则型,只分布在叶下表面,散生且取向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通 叶表面结构 气孔器 环境扫描电镜(E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种园林植物滞尘能力与叶表面特征
3
作者 欧阳芳群 刘东焕 +5 位作者 刘浡洋 王雪芹 孙宜 陈燕 李雯琪 施文彬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选取29种园林植物研究不同植物类型的滞尘能力和叶表面特征的关系。【方法】用水洗差重法测定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并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结构。【结果】29种植物中针叶乔木的饱和滞尘量(8.1 g·m-2)大于草本(5.5 g... 【目的】选取29种园林植物研究不同植物类型的滞尘能力和叶表面特征的关系。【方法】用水洗差重法测定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并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结构。【结果】29种植物中针叶乔木的饱和滞尘量(8.1 g·m-2)大于草本(5.5 g·m-2)和灌木(0.7 g·m-2)。以草本组的蔷薇科大花委陵菜的饱和滞尘量最大,为32.6 g·m-2;松科塞尔维亚云杉的最大滞尘量排名第二,为25.8 g·m-2;油松和欧洲云杉的最大滞尘量分别是19.4-2 g·m和13.4 g·m-2,排名第三和第四。进一步分析叶表面结构发现大花委陵菜的叶表面具有很多绒毛,塞尔维亚云杉的针叶表面具有气孔和瘤状物,油松的针叶具有大量气孔,欧洲云杉的针叶具有较多的瘤状物。【结论】植物叶表面具有较多的绒毛、气孔和瘤状物结构有利于滞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尘能力 园林植物 扫描电镜 叶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椿不同发育阶段叶片表面结构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赵芸玉 夏晓飞 +2 位作者 熊彪 祖奎玲 赵良成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90,共9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叶片从叶芽到成熟叶4个发育阶段(叶芽、幼叶、近成熟叶和成熟叶)的4种叶表面结构(表皮毛、气孔器、角质层、腺体)进行了详细地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叶...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叶片从叶芽到成熟叶4个发育阶段(叶芽、幼叶、近成熟叶和成熟叶)的4种叶表面结构(表皮毛、气孔器、角质层、腺体)进行了详细地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叶片上、下表面具单细胞非腺毛和头状腺毛两种表皮毛,其密度在叶芽阶段最大,之后随着叶片的生长和展开表皮毛密度逐渐降低;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面,叶片近成熟时气孔器密度最大;角质层具有条纹状结构,其隆起程度在近成熟叶阶段达到最大;叶片基部两侧具锯齿状突起,每个突起上有一个腺体,腺体发育成熟后可分泌透明黏液。说明叶片表面各结构特征是臭椿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椿 叶表面结构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10种常用园林绿化树种叶表面微结构对其滞尘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翠 马瑞 +2 位作者 谭立佳 杜婉倩 刘涵科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92-200,211,共10页
【目的】探讨园林植物叶表面微结构对滞尘量的影响。【方法】以兰州市西固工业区10种园林绿化植物叶片为供试材料,采用称重法测定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总量(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PM10、PM2.5的量,采用扫描电镜获取叶表... 【目的】探讨园林植物叶表面微结构对滞尘量的影响。【方法】以兰州市西固工业区10种园林绿化植物叶片为供试材料,采用称重法测定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总量(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PM10、PM2.5的量,采用扫描电镜获取叶表面微结构影像,对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面微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0种园林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SP、PM10和PM2.5滞留量的变化区间分别为0.90~2.92、0.11~0.32和0.11~0.31 g/m^(2);10种绿化植物中单位面积滞尘量最多的是紫叶矮樱(Prunus×cisterna),其次是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和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滞尘量最小的为银杏(Ginkgo biloba)、丁香(Syringa oblata)、五角枫(Acermono Maxim)等;PM10、PM2.5的滞留量与气孔密度、气孔个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气孔开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沟槽宽度、形状系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叶面微结构特征指标排序为气孔宽度>形状系数>气孔长度>气孔面积>气孔个数>气孔密度>沟槽宽度>气孔开度。【结论】植物叶表面微结构特征是影响植物吸附与滞留大气中细颗粒物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气孔宽度、形状系数、气孔长度和气孔面积对滞留细小颗粒物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尘量 表面结构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木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及其与叶表面微结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晓璐 叶锦东 +7 位作者 章剑 周毅烈 袁楚阳 于慧 张天然 黄芳 张贵豪 邵锋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3期22-28,120,共8页
植物在净化城市大气颗粒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明晰不同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差异及其与叶表面微观结构的关系,文章以杭州地区10种常见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量分析法,结合SEM/EDS技术和ImageJ软件,观测叶表面微观结构,量化植... 植物在净化城市大气颗粒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明晰不同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差异及其与叶表面微观结构的关系,文章以杭州地区10种常见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量分析法,结合SEM/EDS技术和ImageJ软件,观测叶表面微观结构,量化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并分析颗粒物的来源。结果表明:10种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二球悬铃木、榔榆和桂花滞留各粒径颗粒物的能力均较强,水杉和无患子滞留TSP和PM_(10)的能力较强,玉兰和木荷滞留各粒径颗粒物的能力均较弱;叶表面存在皱褶、密集深沟槽、蜡质和突起等结构的乔木,有利于颗粒物的滞留,而叶表面平坦、沟槽较宽的乔木滞留颗粒物的能力较弱;叶片表面的沟槽宽度与叶片滞留PM_(2.5)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和O元素存在于所有被测颗粒物中,且含量较高;大多数乔木叶片上存在N、Mg、Al、Si和K元素;叶片上滞留的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土壤扬尘。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应结合对滞留颗粒物有利的叶表面微观结构特征选择并推广相应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 大气颗粒物 滞留能力 表面结构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常见行道树种叶片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 被引量:121
7
作者 刘璐 管东生 陈永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04-2614,共11页
以广州市常见的18种行道树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行道树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绿化树种叶片的接触角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显著,18种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的最大滞尘量在0.066—1.8... 以广州市常见的18种行道树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行道树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绿化树种叶片的接触角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显著,18种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的最大滞尘量在0.066—1.831g/m2,物种间相差达27倍以上。叶表面具有网状结构,气孔密度较大(20<气孔密度<60个)且气孔开口较大(如芒果)容易滞留粉尘;叶表面平滑具有蜡质层,气孔排列整齐,无明显起伏(如红花羊蹄甲、桃花心木、大叶紫薇、鹅掌藤),滞尘能力较弱。植物叶片接触角与滞尘量呈负相关(r=-0.614),接触角<90°的表现为亲水性。易润湿的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最大滞尘量在1.0—1.831g/m2,叶片表面的形态结构凹凸不平,具有钩状或脊状褶皱、突起等且20<气孔密度<60范围内,测得的接触角较小(芒果、重阳木、高山榕),使得粉尘与植物叶片接触面积较大,粉尘不易从叶面脱落,滞尘能力较强。而接触角较大的盆架树、麻楝、大叶紫薇、鹅掌藤和红花羊蹄甲的滞尘量均<1.0g/m2,其特殊的表面结构和疏水的蜡质使颗粒物不易吸附在植物叶片上,因此滞尘能力较弱。由此可见,植物叶表面蜡质含量和气孔密度及其叶片接触角的大小是影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时,适当考虑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滞尘的绿化树种,将可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叶表面结构 滞尘能力 接触角 广州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常见绿化树种叶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周蕴薇 田忠平 苏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7-292,共6页
以哈尔滨常见的25种绿化树种为对象,通过测定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及其与叶表面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乔木中桑、梓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大,灌木中金山绣线菊、珍珠绣线菊、榆叶梅、金焰... 以哈尔滨常见的25种绿化树种为对象,通过测定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及其与叶表面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乔木中桑、梓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大,灌木中金山绣线菊、珍珠绣线菊、榆叶梅、金焰绣线菊、锦带花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排列不规则形成的脊状或浅波状起伏、小室或沟槽等结构及曲折的细胞轮廓线利于固定颗粒物;较深的纹饰、分布不均匀的蜡质层利于滞留颗粒物;叶表皮毛密度越大,滞尘能力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城市绿化树种 叶表面结构 滞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贞和珊瑚树叶片表面特征的AFM观察 被引量:36
9
作者 石辉 王会霞 +1 位作者 李秧秧 刘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71-1477,共7页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女贞(Ligustrum lucidum)、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幼叶和成熟叶的表面特征,并探讨了叶面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可能影响以及抵抗干旱、污染物等胁迫的能力。女贞幼叶和成熟叶正背面的粗糙度Ra分别为417.8、...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女贞(Ligustrum lucidum)、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幼叶和成熟叶的表面特征,并探讨了叶面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可能影响以及抵抗干旱、污染物等胁迫的能力。女贞幼叶和成熟叶正背面的粗糙度Ra分别为417.8、794.5、1069、957.4 nm;珊瑚树幼叶和成熟叶正背面的粗糙度Ra分别为471.3、469.6、291.1、865.9 nm。和幼叶相比,成熟叶表面的粗糙度发生变化,但2个物种的变化趋势不同,这种变化可能与气孔的发育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叶片表面形态结构、蜡质含量和成分的影响不同有关。叶片表面存在大量的沟状、孔状峰谷区域和直径约为10μm的凹陷,有利于PM10的滞留。女贞和珊瑚树成熟叶气孔只分布在叶下表皮且下陷。这些特征均说明女贞和珊瑚树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和抵抗干旱、污染物胁迫的能力,作为绿篱植物对消减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和提高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表面结构 粗糙度 滞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6种常见阔叶树叶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思莹 李艳梅 +1 位作者 杨淏舟 孙应都 《热带农业工程》 2018年第1期27-30,共4页
研究昆明市6种常见阔叶树滞尘机理,为城市行道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实验对比对照法,对叶片进行滞尘量测定以及同一倍数下叶表面微结构电镜观察,并从叶表面特征分析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同一树种,在不同... 研究昆明市6种常见阔叶树滞尘机理,为城市行道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实验对比对照法,对叶片进行滞尘量测定以及同一倍数下叶表面微结构电镜观察,并从叶表面特征分析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同一树种,在不同高度滞尘能力差异显著,低位叶片的滞尘能力比高位叶片的滞尘能力强;在电镜下观察叶表面微结构,叶表面气孔密度及开口对滞尘能力影响最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时,应考虑叶片表面形态对植物滞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绿化树种 滞尘能力 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冬季针叶树种叶片滞纳PM(2.5)功能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波 李少宁 +3 位作者 鲁绍伟 刘海龙 赵东波 陈鹏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33,共6页
以北京西山8种针叶树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不同植物叶片冬季PM_(2.5)吸附量进行测定,应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构,阐释了不同树种叶表面结构与吸滞PM_(2.5)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排... 以北京西山8种针叶树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不同植物叶片冬季PM_(2.5)吸附量进行测定,应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构,阐释了不同树种叶表面结构与吸滞PM_(2.5)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排序为雪松((3.04±0.39)μg/cm^2)>油松((2.93±0.32)μg/cm^2)>红松((2.87±0.28)μg/cm^2)>白皮松((2.79±0.29)μg/cm^2)>侧柏((2.19±0.20)μg/cm^2)>冷杉((1.89±0.33)μg/cm^2)>龙柏((1.80±0.25)μg/cm^2)>桧柏((1.75±0.19)μg/cm^2),从冬季不同月份来看,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表现为2月((2.81±0.59)μg/cm^2)>1月((2.45±0.53)μg/cm^2)>12月((2.33±0.51)μg/cm^2)>11月((2.05±0.48)μg/cm^2);雪松、白皮松和油松有大量凹陷和突起,气孔密度和开度较大,叶表面较粗糙,吸滞PM_(2.5)能力强;冷杉、龙柏和桧柏因其叶表面平滑、气孔密度较小,绒毛较少,吸滞PM_(2.5)能力较弱。因此,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_(2.5)等颗粒物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树种 吸滞能力 PM2.5 叶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木樨科树种叶片滞尘效应动态变化及其与叶片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霞 侯贻菊 +5 位作者 刘延惠 舒德远 崔迎春 李成龙 杨冰 丁访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6期150-154,共5页
研究贵州省贵阳市3种木樨科树种桂花、女贞和迎春花叶片滞尘能力,为筛选出贵阳市滞尘能力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提供参考。利用颗粒物再悬浮法测定3种木樨科主要园林绿化树种吸滞颗粒物的能力,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叶片的表面特征,探讨叶片颗... 研究贵州省贵阳市3种木樨科树种桂花、女贞和迎春花叶片滞尘能力,为筛选出贵阳市滞尘能力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提供参考。利用颗粒物再悬浮法测定3种木樨科主要园林绿化树种吸滞颗粒物的能力,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叶片的表面特征,探讨叶片颗粒物吸滞能力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叶表面微观结构对其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树种叶片总悬浮颗粒物(TSP,d<100μm)滞留能力大小顺序为:桂花[(3.73±0.41)μg/cm2]>女贞[(2.49±0.41)μg/cm2]>迎春花[(1.91±0.23)μg/cm2];PM10滞留能力大小顺序为:桂花[(1.60±0.18)μg/cm2]>女贞[(1.10±0.19)μg/cm2]>迎春花[(0.85±0.10)μg/cm2];叶片PM2.5滞留能力大小顺序为:桂花[(0.11±0.01)μg/cm2]>女贞[(0.07±0.13)μg/cm2]>迎春花[(0.06±0.007)μg/cm2]。(2)在1年内,3种树种叶片TSP、细颗粒物(PM2.5)以及粗颗粒物(PM10)滞留能力随月份延长呈"高-低-高"趋势,在5月或10月最低,随后又逐渐上升。(3)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叶表微观结构,发现气孔密度越高,其吸滞颗粒物能力越强。3种树种叶片滞尘能力表现为桂花>女贞>迎春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市 木樨科 树种 叶表面结构 滞尘能力 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木兰科树种叶片滞尘效应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文君 侯贻菊 +3 位作者 舒德远 刘延惠 崔迎春 丁访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19-24,共6页
选择贵阳市不同地点3种木兰科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测定叶片滞尘能力,并用电镜扫描观察比较叶表面微形态,分析其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表面附着颗粒物能力不同,红花木莲最大,深山含笑次之,白玉兰最低。... 选择贵阳市不同地点3种木兰科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测定叶片滞尘能力,并用电镜扫描观察比较叶表面微形态,分析其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表面附着颗粒物能力不同,红花木莲最大,深山含笑次之,白玉兰最低。叶片附着的不同颗粒物PM_(10)、PM_(2.5)占TSP比例分别在40%左右和2%~3%。电镜扫描发现,红花木莲叶表面粗糙,具沟槽、突起、柔毛等结构,气孔密度大滞尘能力较强,白玉兰叶片较光滑、气孔密度较小,滞尘能力弱。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对树种的滞尘效应均有一定的影响,市区(河滨公园)滞尘量是郊区(林科院)的1.5倍左右,冬滞尘量最大,而夏季滞尘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尘量 大气颗粒物 PM10 PM2.5 叶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森林树种对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俊刚 余新晓 +1 位作者 毕华兴 付妍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2-317,共6页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度颗粒物湿沉降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物湿沉降通量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叶片显微结构来分析2种树种滞尘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油松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高于栓皮栎;降雨对2种树种叶面上大气颗粒物的冲刷率表现为栓皮栎高于油松。(2)油松枝下高2m处滞尘能力最强,大气颗粒物湿沉降通量最小;栓皮栎树冠中部4m处滞尘能力最强,且湿沉降通量最小。(3)油松冠层下部对于10-100μm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而栓皮栎的树冠上部对其具有更明显的截留作用。对于0.4-3μm和3-10μm颗粒物,油松的截留能力要强于栓皮栎。(4)油松和栓皮栎在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吸附颗粒物能力不同,油松叶片具有更多的褶皱、开度和密度较高的气孔以及相对较深的沟槽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颗粒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树种 大气颗粒物 湿沉降 叶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源对柚木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裘珍飞 曾炳山 +1 位作者 郭光生 刘英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2-598,共7页
该研究采用不同光源处理柚木组培继代苗,通过测定株高、叶宽、叶鲜重、全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和观察叶片上下表皮结构,研究不同光源对柚木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筛选适宜其快速生长发育的光环境。结果表明:不同光照下顶芽培养的植株高... 该研究采用不同光源处理柚木组培继代苗,通过测定株高、叶宽、叶鲜重、全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和观察叶片上下表皮结构,研究不同光源对柚木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筛选适宜其快速生长发育的光环境。结果表明:不同光照下顶芽培养的植株高生长顺序为H_(FL)﹥H_(1RB)﹥H_S﹥H_(2RB)﹥H_(3RB)﹥H_D,茎段培养的腋芽高生长顺序为h_(FL)﹥h_S﹥h_D﹥h_(1RB)﹥h_(2RB)﹥h_(3RB)。LED红蓝组合灯(2RB、3RB)处理下植株最大叶宽显著大于荧光灯(FL)、全光谱灯(S)和无补光设备(D)处理,并随RB光强增加,最大叶宽及叶鲜重显著增加。全株干重以D和S光照处理显著低于其它光照处理。RB系列和S光照处理下的叶绿素总含量高于对照FL和D处理组。2RB和3RB光照处理下叶片的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相互镶嵌排列,其它光照处理下上表皮细胞呈圆形。下表皮气孔数量在有补光设备处理(S、RB、FL)时是无补光设备处理(D)的1.5倍以上,2RB和3RB光照处理下气孔张开度大于对照FL和D处理组,且保卫细胞呈井型突起。参试光源中,柚木组培苗增殖阶段选择荧光灯或全光谱灯为好,高生长显著,腋芽分化和生长快,有利于提高增殖率;而RB红蓝组合灯(3RB、2RB)适合壮苗培养,叶大苗壮,全株生物量大,且叶表面结构发育成熟,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木组培苗 光照 生长 叶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戴锋 刘剑秋 +1 位作者 方玉霖 黄玮 《福建林业科技》 2010年第1期53-58,共6页
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21种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功能区的树种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明显,乔木树种中,果树的滞尘量最大;灌木树种中雀舌黄杨、木槿、杜鹃等滞尘能力强。在一定时间内,... 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21种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功能区的树种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明显,乔木树种中,果树的滞尘量最大;灌木树种中雀舌黄杨、木槿、杜鹃等滞尘能力强。在一定时间内,乔木和灌木的滞尘量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同种植物不同功能区间的滞尘效应差异显著(P<0.05),人行道的滞尘量明显大于主干道的滞尘量。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植物叶片的构造对滞尘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植物 滞尘能力 叶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吸滞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星宇 李彦华 +1 位作者 李海梅 李士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2-919,共8页
【目的】研究青岛市城阳区道路绿地8种乔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洗脱法并通过微孔滤膜过滤测定8种乔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计算8种植株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滞尘量,对比8种乔木单... 【目的】研究青岛市城阳区道路绿地8种乔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洗脱法并通过微孔滤膜过滤测定8种乔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计算8种植株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滞尘量,对比8种乔木单株滞尘量的大小,用JEOL7500F电子显微镜观测叶表面,分析叶表面结构与不同粒径颗粒物滞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存在差异,国槐和紫叶李对PM 10吸附能力较强,毛白杨和悬铃木较弱,总体表现为:国槐>紫叶李>女贞>洋白蜡>栾树>绦柳>毛白杨>悬铃木;紫叶李对PM 5滞尘能力最强,栾树最弱,紫叶李对PM 5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是栾树的约2.4倍;对PM 2.5吸附能力表现为国槐最强,栾树次之,绦柳最弱。对单株滞尘量的研究表明,悬铃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单株滞尘量最大,栾树和紫叶李较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具有叶表面粗糙、绒毛密集,气孔开口较大、沟壑明显等特征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结论】国槐和紫叶李对PM 10吸附能力较强,毛白杨和悬铃木较弱;紫叶李对PM 5滞尘能力最强,栾树最弱;对PM 2.5吸附能力表现为国槐最强,栾树次之,绦柳最弱。悬铃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单株滞尘量最大,栾树和紫叶李较低;具有叶表面粗糙、绒毛密集,气孔开口较大、沟壑明显等特征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 滞尘效益 不同粒径 单株滞尘量 叶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木滞尘能力与重金属含量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星宇 李海梅 +1 位作者 李彦华 刘志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5期180-183,共4页
选择青岛市城阳区的8种灌木,包括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 )、小叶黄杨( Buxus sinica )、珊瑚树( Viburnum awabuki )、枸骨( Ilex cornuta )、紫叶小檗( Berberis thunbergii )、迎春( Jasminum nudiflorum )、珍珠绣线菊( Spiraea t... 选择青岛市城阳区的8种灌木,包括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 )、小叶黄杨( Buxus sinica )、珊瑚树( Viburnum awabuki )、枸骨( Ilex cornuta )、紫叶小檗( Berberis thunbergii )、迎春( Jasminum nudiflorum )、珍珠绣线菊( Spiraea thunbergii )、棣棠( Kerria japonica )等,测定其滞尘能力并分析其滞尘量与叶片内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这8种灌木的滞尘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小叶黄杨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大,珍珠绣线菊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小,最大值约是最小值的3倍,单株滞尘量最大的是小叶黄杨,为187.364 9 g/株,而最小的是棣棠,仅为12.166 9 g/株。枝叶茂密、叶量多、总叶面积大的树种,其单株滞尘能力就会越强。通过对8种灌木电镜扫描与滞尘量的对比分析得出,叶表面粗糙、具蜡质层、有明显沟槽和瘤状突起、气孔多且开口较大的结构有利于滞尘。8种灌木对于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枸骨>海桐>珊瑚树>小叶黄杨>珍珠绣线菊>棣棠>紫叶小檗>迎春。8种灌木叶片中不同重金属含量排序为锌(Zn)>铜(Cu)>镍(Ni)>铅(Pb)>铬(Cr)>镉(Cd),植物滞尘量与叶片内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叶片的滞尘量越大,叶片中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滞尘量 叶表面结构 重金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种常用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倩 徐立帅 段永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8期101-105,155,共6页
为探讨不同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影响因素,在晋中地区山西农业大学选取20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洗静置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分析叶片形态参数及叶表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种植物按滞尘能力分为3类... 为探讨不同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影响因素,在晋中地区山西农业大学选取20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洗静置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分析叶片形态参数及叶表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种植物按滞尘能力分为3类,最强的是冬青卫矛、国槐、水栒子3种,平均滞尘量为1.49 g/m^(2),其次是金叶连翘、火炬树、华北珍珠梅等12种,平均滞尘量为0.81 g/m^(2),最弱的是鸡树条、望春玉兰、龙爪槐等5种,平均滞尘量为0.50 g/m^(2);树种叶片形态(叶片长轴、短轴、平均单叶面积)与单叶滞尘量在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叶片形态与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不存在相关性;树种叶表面具有长短适中的绒毛、宽度和深度均适中的沟槽、突起或气孔等粗糙结构有利于滞尘,且树种滞尘能力与粗糙结构的密集程度成正比。由此可见,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且叶片形态、叶片表面结构是影响叶面滞尘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滞尘能力 片形态 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应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殷卓君 沈小雪 +5 位作者 李瑞利 高辉辉 于凌云 周琳 吴海轮 曹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以深圳市6种常见的园林植物为对象,研究其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其粒径组成特征,探究植物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构以及滞留颗粒物的组分和分布特征,分析气象因子对植物滞尘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园林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排序为黄金榕(0.74... 以深圳市6种常见的园林植物为对象,研究其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其粒径组成特征,探究植物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构以及滞留颗粒物的组分和分布特征,分析气象因子对植物滞尘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园林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排序为黄金榕(0.74±0.21 g/m2)>鹅掌藤(0.42±0.26 g/m2)>对叶榕(0.24±0.26 g/m2)>龙船花(0.20±0.07 g/m2)>沿阶草(0.18±0.10 g/m2)>鸡蛋花(0.15±0.10 g/m2);2)6种园林植物滞尘以粒径α>10μm的颗粒物为主,质量占比为59.21%~88.92%(黄金榕除外),鹅掌藤对α>10μm颗粒物的滞尘能力最强(0.34±0.20 g/m2),黄金榕对3μm<α<10μm(0.51±0.15 g/m2)和0.15μm<α<3μm(0.14±0.07 g/m2)颗粒物的滞留能力最强;3)6种园林植物叶表面的气孔、褶皱、沟槽、絮状凸起和绒毛等微观形貌有利于叶片对颗粒物的截留,叶片滞留颗粒物的元素组成主要为O,Si和Al;4)6种园林植物叶表滞留的大颗粒物(α>10μm)易受风速和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圳市园林植物配置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为通过植物滞尘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面积滞尘量 园林植物 表面微观结构 颗粒物径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