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立荣 胡斌 +2 位作者 韩兆熊 梅乐和 朱自强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6期745-752,共8页
用正交法考察了温度、NaOH用量、溶剂A和溶剂B的体积比,以及溶剂总体积(ml)和糊状叶绿素重量(g)比等四因素对叶绿素铜酸制备过程中的皂化工序的影响;对铜代过程中硫酸铜用量和铜代条件进行试验;探索了酸化结晶工序的工... 用正交法考察了温度、NaOH用量、溶剂A和溶剂B的体积比,以及溶剂总体积(ml)和糊状叶绿素重量(g)比等四因素对叶绿素铜酸制备过程中的皂化工序的影响;对铜代过程中硫酸铜用量和铜代条件进行试验;探索了酸化结晶工序的工艺条件;采用了反萃结晶法精制叶绿素铜酸;测定了叶绿素铜酸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研究了反萃结晶过程的工艺条件;考察了蒸发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在对叶绿素铜钠盐制备过程的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工艺流程和条件,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全过程叶绿素铜钠盐的收率可达5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铜 叶绿素铜钠盐 制备 药物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叶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制备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祖友 袁萍 莫开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61-364,共4页
研究姜叶叶绿素的提取工艺,并进行叶绿素铜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提取姜叶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2:1的丙酮-95%乙醇混合溶液作提取溶剂,料液比1:3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5h;按先皂化后铜代工艺制备的叶绿素铜... 研究姜叶叶绿素的提取工艺,并进行叶绿素铜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提取姜叶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2:1的丙酮-95%乙醇混合溶液作提取溶剂,料液比1:3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5h;按先皂化后铜代工艺制备的叶绿素铜钠产品,具一定耐酸性,9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叶 叶绿素 提取 叶绿素铜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叶绿素铜钠对草莓的保鲜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忻 袁毅桦 +1 位作者 蔡沂 孙恢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71-574,共4页
探讨了复配叶绿素铜钠保鲜涂膜在常温下对草莓的货架期的影响,通过草莓腐烂度、总酸度、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来评定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用叶绿素铜钠、NOCC和丙二醇-1,2复配制成的保鲜涂膜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成膜性,在贮藏期间能有... 探讨了复配叶绿素铜钠保鲜涂膜在常温下对草莓的货架期的影响,通过草莓腐烂度、总酸度、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来评定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用叶绿素铜钠、NOCC和丙二醇-1,2复配制成的保鲜涂膜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成膜性,在贮藏期间能有效降低草莓的呼吸强度,减少水分及营养物质的损失,推迟草莓的衰老,使草莓的货架期达到5d,比未处理的草莓货架期延长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叶绿素铜 NOCC 丙二醇-1 2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交联聚苯乙烯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对叶绿素铜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范云鸽 刘永宁 +1 位作者 史作清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1412-1415,共4页
通过改变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的交联度和使用不同结构的二乙烯苯,合成了树脂Ⅰ-Ⅵ,在工业二乙烯苯共聚体系中加入少量丙烯酸甲酯合成了树脂Ⅶ;交联聚苯乙烯经Friedel-Grafts酰化反应在其苯环上引入乙酰基制备了树... 通过改变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的交联度和使用不同结构的二乙烯苯,合成了树脂Ⅰ-Ⅵ,在工业二乙烯苯共聚体系中加入少量丙烯酸甲酯合成了树脂Ⅶ;交联聚苯乙烯经Friedel-Grafts酰化反应在其苯环上引入乙酰基制备了树脂Ⅷ。用物理技术和化学方法表征了树脂的结构。树脂对叶绿素铜的吸附量不仅与其二乙烯苯含量有关,还与二乙烯基的位置(间-,对-)异构有关,树脂骨架极性的增加,不利于树脂对叶绿素铜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聚苯乙烯 吸附树脂 叶绿素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和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光旭 陈东海 俞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3-205,共3页
以绞股蓝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得到叶绿素,经过皂化、酸化、铜代等过程,制备得到叶绿素铜钠盐,并测定了其对光、热及几种食品添加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在低于90℃的条件下,是很稳定的,耐自然光性较强,叶绿素铜钠盐具有很... 以绞股蓝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得到叶绿素,经过皂化、酸化、铜代等过程,制备得到叶绿素铜钠盐,并测定了其对光、热及几种食品添加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在低于90℃的条件下,是很稳定的,耐自然光性较强,叶绿素铜钠盐具有很好的耐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能力,且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铜钠盐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叶绿素铜 制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素铜钠用于真丝织物染色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徒晓茜 王祥荣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37,53,共3页
对叶绿素铜钠的稳定性及其在真丝织物上的染色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染色条件,并对经不同工艺染色的织物各项牢度做了比较测试。
关键词 叶绿素铜 稳定性 媒染 染色 色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素铜钠非共价改性石墨烯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凤梅 赵春宝 赵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8-200,共3页
为提高石墨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叶绿素铜钠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非共价键改性,改性后的石墨烯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光谱对比分析了不同比例的复合物,发现在叶绿素铜钠和... 为提高石墨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叶绿素铜钠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非共价键改性,改性后的石墨烯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光谱对比分析了不同比例的复合物,发现在叶绿素铜钠和石墨烯之间存在较强的电子效应;热重分析(TGA)表明非共价的叶绿素铜钠-石墨烯复合物中叶绿素铜钠的含量比较高;扫描电镜(SEM)考察了叶绿素铜钠-石墨烯复合物的形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铜 石墨烯 非共价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叶叶绿素铜钠的制备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国恩 陈丛瑾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29,共3页
以毛竹叶叶绿素为原料,经皂化、置铜、成盐制备叶绿素铜钠,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检测其质量。叶绿素铜钠的优化工艺为:先在pH≈12的体系中,70℃下皂化40 min;再于pH≈3体系中,60℃下酸化30 min后,加入理论量(摩尔)的1.5倍的10%CuSO4... 以毛竹叶叶绿素为原料,经皂化、置铜、成盐制备叶绿素铜钠,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检测其质量。叶绿素铜钠的优化工艺为:先在pH≈12的体系中,70℃下皂化40 min;再于pH≈3体系中,60℃下酸化30 min后,加入理论量(摩尔)的1.5倍的10%CuSO4-H2O溶液置铜;最后用10%NaOH-H2O(质量)调节溶液pH≈11而成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叶 叶绿素 叶绿素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叶绿素铜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
9
作者 纪平雄 黎洁玲 曾荣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87-91,共5页
以竹叶为原料提取叶绿素,叶绿素再经过铜代、脱脂等步骤制备油溶性叶绿素铜。对影响产品质量指标的铜代关键工艺过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原理,选择三因素三水平进行铜代工艺条件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结... 以竹叶为原料提取叶绿素,叶绿素再经过铜代、脱脂等步骤制备油溶性叶绿素铜。对影响产品质量指标的铜代关键工艺过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原理,选择三因素三水平进行铜代工艺条件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结果表明:铜代过程最佳条件为加铜量为理论值的2.2倍、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5min。在此条件下,油溶性叶绿素铜得率4.051mg/g,检验结果主要指标符合食品添加剂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叶绿素 叶绿素铜 制备工艺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椒草制取叶绿素铜钠的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德全 王升文 +3 位作者 王俏 刘启瑞 崔晓玲 郭永鹏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9-43,共5页
以地椒草为原料,乙醇为提取剂提取叶绿素,再经皂化、铜代、成盐制成叶绿素铜钠,产品质量达到国家GB3262—82标准。
关键词 地椒草 叶绿素 叶绿素铜 着色剂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氢氧化铝镁片中叶绿素铜钠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春玲 杨威 李庆民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6-468,共3页
目的建立复方氢氧化铝镁片中叶绿素铜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405nm处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含量。结果叶绿素铜钠质量浓度在6.258—10.43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6.39×10^-2ρ... 目的建立复方氢氧化铝镁片中叶绿素铜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405nm处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含量。结果叶绿素铜钠质量浓度在6.258—10.43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6.39×10^-2ρ+1.66×10^-2,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0.2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回收率良好,可用于复方氢氧化铝镁片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氢氧化铝镁片 叶绿素铜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织物叶绿素铜钠染色及伪装效果
12
作者 张伟 李亮 刘德驹 《印染》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7-29,共3页
先对棉织物阳离子改性,再用叶绿素铜钠进行红外伪装染色。探讨染色温度、时间和盐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优化的叶绿素铜钠染色工艺为:叶绿素铜钠用量1%(omf),浴比1:50,40℃入染,升温至50℃,染色50 min,水洗,固色。经反射光谱分... 先对棉织物阳离子改性,再用叶绿素铜钠进行红外伪装染色。探讨染色温度、时间和盐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优化的叶绿素铜钠染色工艺为:叶绿素铜钠用量1%(omf),浴比1:50,40℃入染,升温至50℃,染色50 min,水洗,固色。经反射光谱分析,叶绿索铜钠染色棉织物在可见近红外波长范围内,与树叶有相似的光反射特性,具有较好的近红外绿色伪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 叶绿素铜 棉织物 阳离子改性 近红外伪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白叶中提取叶绿素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同英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29-32,共4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从茭白叶中提取叶绿素的溶剂及其浓度、最佳物料比、微波时间三个实验条件;介绍了用先铜代再皂化的方法制取叶绿素铜钠的实验过程,通过三因素正交实验给出铜代过程中pH、水浴加热时间、硫酸铜质量占比三个因素的最佳...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从茭白叶中提取叶绿素的溶剂及其浓度、最佳物料比、微波时间三个实验条件;介绍了用先铜代再皂化的方法制取叶绿素铜钠的实验过程,通过三因素正交实验给出铜代过程中pH、水浴加热时间、硫酸铜质量占比三个因素的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叶绿素 代和皂化 叶绿素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糊状叶绿素、叶绿素铜和叶绿素铜钠的制备 被引量:19
14
作者 原毅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89年第1期38-40,共3页
前言叶绿素无毒,可食用,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脂肪、肥皂和医药上的着色剂。若进一步制成叶绿素铜或叶绿素铜钠,不但耐光性更好,色泽翠绿蓝亮,而且还可用作治疗传染性肝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和急性胰腺炎。
关键词 叶绿素 叶绿素铜 叶绿素铜
全文增补中
FTIR结合光谱反射曲线对叶绿素铜/蒙脱土中间体性能研究
15
作者 吴悦 周宁琳 +4 位作者 金素星 顾皓 樊云婷 章峻 沈健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3-246,共4页
通过插层技术合成了叶绿素铜/蒙脱土(chl-Cu/MMT)纳米中间体,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光谱反射曲线对叶绿素铜/蒙脱土纳米中间体的近红外隐身性能进行研究。测试了叶绿素铜/蒙脱土纳米中间体的X射线单晶衍射图谱(XRD)和红外光... 通过插层技术合成了叶绿素铜/蒙脱土(chl-Cu/MMT)纳米中间体,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光谱反射曲线对叶绿素铜/蒙脱土纳米中间体的近红外隐身性能进行研究。测试了叶绿素铜/蒙脱土纳米中间体的X射线单晶衍射图谱(XRD)和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有机物叶绿素铜已成功进入蒙脱土层间。热重分析图谱(TGA)结果显示当有机物进入蒙脱土层间,热稳定性得到改善。结合光谱反射曲线对中间体的近红外隐身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叶绿素铜/蒙脱土纳米中间体与天然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率相一致,研究揭示叶绿素铜/蒙脱土纳米中间体达到近红外隐身功能,在军事作战中可以模拟背景植物的光反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铜 蒙脱土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光谱反射曲线 近红外隐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萃取-UPLC快速测定初榨橄榄油中叶绿素铜钠的含量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莉 王波 +3 位作者 刘阿静 王娟 赵茹玉 金凤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9-152,共4页
建立了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快速测定初榨橄榄油中叶绿素铜钠含量的方法。初榨橄榄油样品经80%的乙醇溶液提取后,在UPLC条件为采用SVEA C18色谱柱(50 mm×1.0 mm, 1.7μm),柱温30℃,乙腈-水(体积比95∶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 建立了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快速测定初榨橄榄油中叶绿素铜钠含量的方法。初榨橄榄油样品经80%的乙醇溶液提取后,在UPLC条件为采用SVEA C18色谱柱(50 mm×1.0 mm, 1.7μm),柱温30℃,乙腈-水(体积比95∶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0.3 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405 nm下,可实现初榨橄榄油中叶绿素铜钠的有效分离,整个分析过程仅需6 min。通过方法学考察,该方法的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20 mg/L和0.50 mg/L,叶绿素铜钠加标回收率均在84.00%~97.90%之间,方法的重复性、精密度和稳定性较好。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初榨橄榄油中叶绿素铜钠含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铜 液液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初榨橄榄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橄榄油中的叶绿素铜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凤艳 蒋万枫 张宁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7-203,共7页
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橄榄油中的叶绿素铜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特征波长为653nm,优化了波长校正方法,校正曲线y=0.032x+0.024,R^2=0.9969,对同一橄榄油添加回收率为81%~97%,精密度0.20%~2.22%。空白值的标准偏差S=0.0066,检出限L... 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橄榄油中的叶绿素铜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特征波长为653nm,优化了波长校正方法,校正曲线y=0.032x+0.024,R^2=0.9969,对同一橄榄油添加回收率为81%~97%,精密度0.20%~2.22%。空白值的标准偏差S=0.0066,检出限LOD=3S/K=0.62mg/kg,定量限LOQ=10S/K=2.06mg/kg,K=0.032为线性方程斜率。选择三个671nm吸光度差异较大的三个样品(其中一个最小、一个居中、一个最大),分别在检出限、定量限、两倍定量限做添加回收,检出限加标回收率为48%~90%,定量限加标回收率为77%~93%,两倍定量限加标回收率为8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 叶绿素铜 食品添加剂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浮萍制取叶绿素铜钠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福琪 《河北化工》 1990年第2期31-32,共2页
1.前言叶绿素铜钠是应用广泛的食品着色剂,其耐光性较叶绿素强,色泽翠绿蓝亮,而且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如治疗传染性肝炎、慢性肾炎和急性胰腺炎;外利用于治疗灼烧;叶绿素铜钠给机体补充微量元素铜,能增进造血机能及放射线损伤机体的... 1.前言叶绿素铜钠是应用广泛的食品着色剂,其耐光性较叶绿素强,色泽翠绿蓝亮,而且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如治疗传染性肝炎、慢性肾炎和急性胰腺炎;外利用于治疗灼烧;叶绿素铜钠给机体补充微量元素铜,能增进造血机能及放射线损伤机体的康复。叶绿素铜钠由叶绿素和硫酸铜或氯化铜作用,由铜取代叶绿素中的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着色剂 叶绿素铜 浮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批准叶绿素铜等2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
19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5,共6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审核,现批准叶绿素铜等2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N-对苯乙腈基薄荷烷基甲酰胺等2种食品用香料新品种,批准维生素E等10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用量,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审核,现批准叶绿素铜等2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N-对苯乙腈基薄荷烷基甲酰胺等2种食品用香料新品种,批准维生素E等10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用量,调整食品营养强化剂维生素A在风味发酵乳和再制干酪中的用量,卫生部2012年第15号公告关于维生素A的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叶绿素铜 新品种 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营养强化剂 维生素A 食品安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食用绿色素中叶绿素铜钠含量
20
作者 吴芳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2173-2177,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食用绿色素中叶绿素铜钠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超声处理后,以0.5%(V/V)乙酸溶液/甲醇/丙酮为流动相,经Agilent 5 TC-C18色谱柱进行梯度淋洗,并于405 nm处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在1~200μg/mL线性范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食用绿色素中叶绿素铜钠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超声处理后,以0.5%(V/V)乙酸溶液/甲醇/丙酮为流动相,经Agilent 5 TC-C18色谱柱进行梯度淋洗,并于405 nm处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在1~200μg/mL线性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5.7834X–2.3787,相关系数r^2=0.99938,方法检出限为0.21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4%。对7份食用绿色素样品进行检测,均未发现叶绿素铜钠成分。结论此方法实现了对食用绿色素中叶绿素铜钠含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与传统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法相比,灵敏度和准确性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 食用绿色素 叶绿素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