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的绿豆叶斑病识别研究
1
作者 张浩淼 高尚兵 +4 位作者 蒋东山 李洁 袁星星 陈新 刘金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41,共9页
为了解决绿豆叶斑病不同病害等级之间容易混淆的问题,本研究以感染不同程度叶斑病的绿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模块串联卷积神经网络(Multi-Module Sequenti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MS-Net)模型。该模型主要... 为了解决绿豆叶斑病不同病害等级之间容易混淆的问题,本研究以感染不同程度叶斑病的绿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模块串联卷积神经网络(Multi-Module Sequenti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MS-Net)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本研究搭建的Sub模块和Wave模块串联堆叠组成,并且在每个Sub模块中和每个Wave模块结尾处加入混合注意力机制CBAM,在减少非叶斑病特征干扰的同时,对相似病斑进行更为细致的特征提取,提高病害识别的准确率。在相同条件下,与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VGG16、GoogLeNet、ResNet50)以及流行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2、MobileNeXt、MobileNetV3、Shuffle-NetV2)进行比较,本研究提出的MMS-Net模型参数量仅为11.43 M,测试准确率达到91.25%,均高于其他模型,分类效果最优。通过分析精度、召回率、F1分数等评价指标可以看出MMS-Net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绿豆等作物的抗病种质资源识别和筛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病害等级 卷积神经网络 叶绿素荧光成像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监测苗期小麦白粉病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单鼎城 赵亚男 +6 位作者 张美惠 马明慧 韩志国 刘伟 范洁茹 袁军海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7,共9页
为探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对接种6个不同浓度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幼苗离体叶段、一叶一心期幼苗和二叶一心期幼苗以及接种后不同时期进行叶绿素荧光成像测定,并对导出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病... 为探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对接种6个不同浓度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幼苗离体叶段、一叶一心期幼苗和二叶一心期幼苗以及接种后不同时期进行叶绿素荧光成像测定,并对导出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接种不同浓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离体叶段或幼苗的Fv/Fm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麦白粉病菌的侵染程度。接种小麦白粉菌后第3天,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从接种后第5天开始,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未接种的小麦幼苗或离体叶段的Fv/Fm值显著高于接种处理,接种浓度最高(5 mg/mL)的处理其Fv/Fm值显著低于同时期其他接菌处理。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Fv/Fm和Chlidx与病害严重度均极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小麦离体叶段、一叶一心幼苗及二叶一心幼苗的基于参数Fv/Fm或Chlidx的病害严重度估计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基于Fv/Fm或Chlidx的病害估计模型其RMSE或R^(2)比较接近,因此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或Chlidx用来估计苗期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是可行的。本研究为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 植物病害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荚应答镰刀菌侵染的叶绿素荧光成像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龙希洋 肖新力 +3 位作者 张启辉 杨文钰 刘江 张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0-546,共7页
【目的】种荚是大豆Glycine max防御霉菌侵染的第1道防线,部分大豆品种种荚具有极佳的田间霉变抗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与豆荚霉变抗性相关的快速鉴定指标。【方法】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高抗大豆‘QWT15-2’、中抗大豆‘E1’和易... 【目的】种荚是大豆Glycine max防御霉菌侵染的第1道防线,部分大豆品种种荚具有极佳的田间霉变抗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与豆荚霉变抗性相关的快速鉴定指标。【方法】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高抗大豆‘QWT15-2’、中抗大豆‘E1’和易感大豆‘E314’为研究对象,对离体种荚接种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大豆种荚接种霉菌24 h后,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可清晰观察到豆荚表皮病斑,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显著变化。霉菌侵染后0~5 d,大豆种荚初始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大幅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上升、QNP下降,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电子传递速率(RET)均呈下降趋势。【结论】高抗大豆‘QWT15-2’维持了较健康的组织形态,各荧光参数表现稳定;中抗大豆‘E1’和感病大豆‘E314’受霉菌侵染影响,其表皮组织破坏严重、荧光参数变化幅度大;其中Fv/Fm、Fm、Fv、qN和QNP荧光参数对霉菌侵染响应敏感,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荚田间霉变抗性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荚 轮枝镰刀菌 叶绿素荧光成像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像角度与叶龄对叶片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杨振宇 汤浩 +4 位作者 葛玮 夏倩 仝德之 付丽疆 郭亚 《电子技术应用》 2023年第5期14-18,共5页
叶绿素荧光成像作为一种高效的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理状态信息获取手段,常被应用于智慧农业信息感知等众多领域。现阶段的大尺度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缺少与微观的叶片级叶绿素荧光成像之间的机制上联系,忽略成像角度与叶片叶龄对叶绿素荧光... 叶绿素荧光成像作为一种高效的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理状态信息获取手段,常被应用于智慧农业信息感知等众多领域。现阶段的大尺度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缺少与微观的叶片级叶绿素荧光成像之间的机制上联系,忽略成像角度与叶片叶龄对叶绿素荧光成像产生的影响,限制了其在大尺度农业智能评估与决策中应发挥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套可多角度成像的叶绿素荧光采集设备,用以探究叶绿素荧光成像与成像角度和叶片叶龄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利用绿萝、樟树和大叶黄杨这三种分别代表藤本、乔木和灌木的植物共计60片叶子进行成像实验,分析荧光强度、F_(v)/F_(m)和R_(fd)三个典型荧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成像角度对叶绿素荧光成像存在显著影响,成像角度的增大会导致荧光参数值的减小,对不同种类植物的影响也不同。叶片的叶龄也会影响叶绿素荧光成像,成长期叶片的成像参数指标优于成熟期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 成像角度 叶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叶绿素成像技术测定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 L.)叶片对聚乙二醇模拟的水分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淑玲 陈华 +3 位作者 董蕾 曹洪麟 陈贻竹 顾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7期4131-4134,4168,共5页
[目的]采用叶绿素成像技术测定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 L.)叶片对聚乙二醇模拟的水分胁迫的响应。[方法]人工模拟水分胁迫下检测细叶榕、垂叶榕和极端耐旱的欧洲夹竹桃离体叶片,并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同时提取单片叶多个部位进行检测... [目的]采用叶绿素成像技术测定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 L.)叶片对聚乙二醇模拟的水分胁迫的响应。[方法]人工模拟水分胁迫下检测细叶榕、垂叶榕和极端耐旱的欧洲夹竹桃离体叶片,并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同时提取单片叶多个部位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细叶榕、垂叶榕和夹竹桃对脱水响应的结果表明:①叶片各测定部位之间的光合反应中心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NPQ)的值较小,而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真实光化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qP)则有较大的差异;②水分胁迫下叶片不同部位的这种离散性更加明显;③抗逆性强的离散程度明显变小。[结论]为叶绿素成像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榕 水分胁迫 叶绿素a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