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堡茶群体种叶绿体基因组捕获历史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姚淑婷 张强 +5 位作者 苏敏 吴雨婷 庞月兰 梁燕妮 蔡爱华 覃信梅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7-541,共15页
六堡茶群体种(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Liupao’)是制作六堡茶的主要原材料植物。为探索六堡茶群体种的遗传背景,特别是其系统发育和演化历史,该文对27份六堡茶群体种和5份突肋茶开展了浅层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六堡茶... 六堡茶群体种(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Liupao’)是制作六堡茶的主要原材料植物。为探索六堡茶群体种的遗传背景,特别是其系统发育和演化历史,该文对27份六堡茶群体种和5份突肋茶开展了浅层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六堡茶群体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歧进化时间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绿体树上,六堡茶群体种样品被分为距离较远的两组。一组与茶亲缘关系最近,嵌入了主要由茶组成的分支内部,分别与不同栽培茶聚在一起;另一组则形成单系分支,与突肋茶亲缘关系最近且嵌入其内部。然而,在核基因树上,六堡茶群体种样品与栽培茶及山茶属其他几个物种聚为一支,但与突肋茶关系较远。核质基因组系统发育矛盾表明,部分六堡茶群体种的祖先曾与突肋茶发生过杂交事件,捕获了突肋茶的叶绿体基因组。(2)分子钟分析进一步表明,该杂交事件发生在1.55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远早于人类栽培和制作茶的历史。(3)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均发现,六堡茶群体种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有较大的演化潜力。该研究为六堡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群体种 叶绿体基因组 转录组 叶绿体基因组捕获 杂交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明华 李文婷 +9 位作者 欧阳茜 王美暄 徐子林 张钦荣 张牧彤 黄添慧 何凡凡 乐芸 张嘉欣 柴桑雪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为了解析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序列特征并确定其在高粱属的系统位置,通过DNBSEQ-T7测序平台对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组成、简单序列重复、长重复序列、IR区边界结构、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 为了解析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序列特征并确定其在高粱属的系统位置,通过DNBSEQ-T7测序平台对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组成、简单序列重复、长重复序列、IR区边界结构、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t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长度为140754 bp,共注释了86个蛋白编码(CDS)基因、38个转运RNA(tRNA)基因和8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缺失ccD和ycf1基因;在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组中,简单序列重复(SSR)有27个,长重复序列(Longrepeat)有47个;大单拷贝(LSC)区和小单拷贝(SSC)区的核苷酸多态性显著高于反向重复(IR)区,LSC区的变异性大于SSC区和IR区,核苷酸多样性(Pi)变化范围为0~0.01852,通过Pi(≥0.01215)筛选出10个高变异区域,均位于LSC区;苏丹草及其11个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各位置GC含量不同,偏好以A/U结尾,平均ENC值为47.50,密码子偏性较弱;在苏丹草及其11个近缘种中,自然选择是影响其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主要因素,突变压力对其的影响较小;CAA、AAA、UUU、UAU、AUU、UAA、GCA、CCA、ACU、GUA、AGA、CGA、CUU、UCC、UCU共15个密码子是苏丹草叶绿体基因的最优密码子,均以A、U结尾;苏丹草与高粱双色亚种(S.bicolor subsp.drummondii)(MW999225)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能为苏丹草分子标记的开发、遗传多样性以及进一步研究高粱属植物的保护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叶绿体基因组 简单序列重复 IR区边界结构 中性绘图分析 ENC-plot分析 PR2-pl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种内变异
3
作者 王其刚 曹世睿 +5 位作者 王慧纯 马长乐 晏慧君 邱显钦 景维坤 蹇洪英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是云南香格里拉市的特有“极危”植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著名的高山花卉和重要的十倍体月季种质资源,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为了澄清中甸刺玫种内表型变异的遗传背景,该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0... 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是云南香格里拉市的特有“极危”植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著名的高山花卉和重要的十倍体月季种质资源,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为了澄清中甸刺玫种内表型变异的遗传背景,该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0个不同表型的中甸刺玫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甸刺玫的基因组序列长157173~157261 bp,植株间仅相差88 bp,共编码132个功能基因,主要为与光合作用和自我复制相关的基因。全部基因共由27155个密码子编码,以A-和U-为末端的密码子较常见。(2)中甸刺玫的叶绿体基因组共鉴定出36个重复序列和7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后者大部分为单核苷酸SSRs,主要位于大单拷贝(LSC)区的基因间隔区。(3)中甸刺玫种内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28±0.027,核酸多态性(P_(i))为0.00012;位于LSC的pet N-trn D、psa A-ycf 3等基因间隔区,以及rps 16和ycf 1等基因的核酸多态性相对较高;不同表型的代表性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间在结构上不存在大片段或基因的逆转或者丢失。该研究结果表明,中甸刺玫种内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序列和结构等方面均高度保守,其种内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并非由叶绿体基因组变异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甸刺玫 叶绿体基因组 比较基因组 简单重复序列 核酸多态性 密码子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4
作者 付文婷 吴迪 +4 位作者 王楠艺 凃祥敏 黄冬福 杨万荣 何建文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6,共9页
【目的】解析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该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及新品种选育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灯笼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的叶绿体(Chloroplast,cp)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并与来... 【目的】解析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该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及新品种选育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灯笼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的叶绿体(Chloroplast,cp)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并与来源NCBI网站的15个辣椒属和5个番茄、马铃薯、枸杞、龙葵及烟草近似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结果】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7145 bp,GC和AT含量分别是37.7%和62.3%,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注释得到132个基因,包含87个编码蛋白质基因,37个编码tRNA和8个编码rRNA基因。黄灯笼辣椒cpDNA密码子偏爱以A/U结尾,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多(2454个),占总密码子数的10.67%,编码半胱氨酸的数量最少(255个),占1.11%;鉴定出112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发现黄灯笼SSR偏好使用A和T碱基,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占比最高,达63.39%。黄灯笼辣椒与13个辣椒属的叶绿体基因组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IR)边界区域相当保守,黄灯笼辣椒与其他13个辣椒属均有2个基因位于IR区边界处,分别是JLB的rps19和JSA的ycf1,无明显的扩张或收缩;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灯笼辣椒与下垂辣椒的2个变种C.baccatum var.praetermissum和C.baccatum var.pendulum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探明了黄灯笼辣椒叶绿体基因结构特征,揭示了其与其他茄科近缘种植物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灯笼辣椒种质资源保护、杂交育种与开发利用及开展辣椒属的进化、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灯笼辣椒 叶绿体基因组 简单重复序列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紫珠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5
作者 李家敏 李晓花 +2 位作者 周家春 张兵锋 李馨悦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5,共10页
以广东紫珠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并注释获得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果表明,广东紫珠叶绿体基因组(GenBank No.OR540410)大小为154 185 bp,具有四分体结构: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4 958 bp)、一个小单拷贝... 以广东紫珠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并注释获得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果表明,广东紫珠叶绿体基因组(GenBank No.OR540410)大小为154 185 bp,具有四分体结构: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4 958 bp)、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7 825 bp)和一对反向重复序列(IRa、IRb,均为25 701 bp),总GC含量为38.08%;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了131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6个,tRNA基因37个,rRNA基因8个;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大于1的密码子30个,侧重于使用A/T结尾的密码子;共鉴定出散在重复序列62个,简单重复序列(SSR)58个,以A/T重复为主;选择压力分析表明,ycf2、psbD、rbcL、psbB、petB、rps8、ndhF共7个基因出现正选择信号;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广东紫珠与华紫珠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紫珠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晨璐 黄振北 +3 位作者 赖文峰 施国政 刘浩洋 张国防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为揭示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结构和蛋白编码信息,以及为未来研究山铜材的分子标记、基因工程和遗传多样性等提供参考,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对山铜材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山铜材叶绿体... 为揭示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结构和蛋白编码信息,以及为未来研究山铜材的分子标记、基因工程和遗传多样性等提供参考,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对山铜材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总长度为159801 bp,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的GC含量为38.1%,有效密码子数(ENC)为35.19~54.38,含131个编码基因,其中有80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和37个tRNA,并鉴定出71个简单重复序列位点;根据中性绘图、有效密码子数绘图、偏倚性绘图分析表明,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基因在密码子选择过程中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更倾向于使用A、U碱基进行编码;相对密码子使用度>1的高频密码子有29个,其中有28个以A或U结尾,筛选出的8个最优密码子分别为GCU、GAU、GGA、AAU、CCU、AGA、UCA、ACA。山铜材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和分析揭示了其四分体结构、基因组成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了自然选择在密码子选择中的主导作用,并显示出对A、U结尾密码子的高度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铜材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位置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梦飞 胡迎峰 师雪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目的】新绒苔Neotrichocolea bissetii为东亚特有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植物。阐明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地位,可为新绒苔的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野外采集的新绒苔... 【目的】新绒苔Neotrichocolea bissetii为东亚特有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植物。阐明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地位,可为新绒苔的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野外采集的新绒苔为材料,进行DNA提取、测序和组装,分析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重复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并结合其余18种苔藓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18 423 bp,包括1对反向重复区(IR,9 031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0 837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9 524 bp);包含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NA (rRNA)和36个转移RNA (tRNA)。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共检测到56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大部分为AT/AT二核苷酸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其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除了少数可变区域外,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的IR边界区域非常保守。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种与囊绒苔Trichocoleopsis sacculata亲缘关系最密切,两者隶属于新绒苔科。【结论】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相对保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新绒苔与囊绒苔聚合成同一分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绒苔 叶绿体基因组 特征分析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咖啡及其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8
作者 刘成 马关润 +6 位作者 赵明珠 李梅方 陈天明 王静敏 蒋鑫磊 白学慧 周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3-1051,共9页
本研究以大粒种咖啡(Coffealiberica)、中粒种咖啡(C.canephora)、小粒种咖啡(C.arabica)、丁香咖啡(C.eugenioides)及总状咖啡(C.racemosa)5种咖啡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绿体基因组长度... 本研究以大粒种咖啡(Coffealiberica)、中粒种咖啡(C.canephora)、小粒种咖啡(C.arabica)、丁香咖啡(C.eugenioides)及总状咖啡(C.racemosa)5种咖啡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在154 751~155 189 bp之间,最长的是小粒种咖啡,最短的是中粒种咖啡,GC平均含量为34.98%;大粒种咖啡和小粒种咖啡叶绿体基因组均编码130个基因,丁香咖啡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最多,为138个,总状咖啡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最少,为121个;比较5种咖啡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边界区域发现,方向顺序排列一致,体现了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的高度保守性;SSR序列分析表明,5种咖啡植物具有较强的AT偏向性,且SSR类型和数目均不相同;经核苷酸多样性变异位点分析,筛选出了5个核苷酸变异较大的区段,包括PetN-PsbM、accD、accD-PsaI、rpl16和ndhF-rpl32。进一步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5个核酸高变区的联合分析,构建19种咖啡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其亲缘关系。本研究可为咖啡属植物的种质资源鉴定、起源进化及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属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高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和叶绿体基因组联合探讨菱属药用亲缘学
9
作者 蔡倩如 陈媛媛 +1 位作者 袁龙义 樊香绒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91,共9页
菱属(Trapa)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水生作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菱属植物果壳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癌和抗氧化作用。本研究选取菱属7个代表性物种,包括1个栽培种南湖菱(T.acornisNakano)和6个野生种:细果野菱(T... 菱属(Trapa)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水生作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菱属植物果壳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癌和抗氧化作用。本研究选取菱属7个代表性物种,包括1个栽培种南湖菱(T.acornisNakano)和6个野生种:细果野菱(T.maximowicziiKorsh.)、四角菱(T.quadrispinosa Roxb.)、菱(T.bispinosa Roxb.)、东北菱(T.manshurica Flerow)、科热夫尼科夫菱(T.kozhevnikovirum Pshennikova)和丘角菱(T.japonica Flerow),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其果壳提取物进行广靶向次生代谢产物谱测定,分析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物种差异;同时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菱属7个物种的果壳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亲缘关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物种的果壳提取物中共检测到273种代谢成分,不同物种果壳次生代谢产物谱差异显著,物种内部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不同物种次生代谢产物的热聚类图与叶绿体全基因组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基本吻合,说明菱属物种间亲缘关系越近,其果壳中的次生代谢物成分和含量越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属 药用亲缘学 次生代谢产物 叶绿体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叶月季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10
作者 侯哲 姜正之 +1 位作者 沈萍 黄长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4,共7页
本研究选取亮叶月季叶绿体基因组的58条CDS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密码子偏好性的分析。使用CodonW 1.4.2和EMBOSS软件对亮叶月季的密码子碱基组成进行分析,得到GC、ENC、RSCU等参数,基于这些参数,用Orign、SPSS等软件进... 本研究选取亮叶月季叶绿体基因组的58条CDS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密码子偏好性的分析。使用CodonW 1.4.2和EMBOSS软件对亮叶月季的密码子碱基组成进行分析,得到GC、ENC、RSCU等参数,基于这些参数,用Orign、SPSS等软件进行中性绘图分析、PR2-plot分析、ENC-plot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选出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亮叶月季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不同碱基位置的GC含量顺序分别为GC1(46.38%)>GC2(39.63%)>GC_(3)(25.08%),说明亮叶月季密码子优先使用以A或T结尾的碱基;中性绘图分析结果显示,GC_(12)与GC_(3)的相关性不显著,密码子第3位上的碱基构成可能与第1、2位上的不同,可以推断出密码子的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ENC-plot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基因在标准曲线的下方,表明ENC的实际值与ENC的预期值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可以看出密码子偏好性不仅受到突变压力的影响,还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PR2-plot绘图分析中,大部分亮叶月季密码子基因坐落在右下方,说明密码子在第3位碱基的使用上具有偏好性,且使用次数表现为T>A,G>C。综上,选择和突变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亮叶月季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偏好性。在亮叶月季叶绿体基因组中共筛选出UUU、UUA、CUU、AUA、AAU、GUA、UCA、ACA、CAU、GAU、UGU、CGA、AGU、AGA、GGU、GGA等16个最优密码子,并全部以A或U结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叶月季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突变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莲蒿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其物种鉴定意义
11
作者 李晋任 索郎纳甲 +3 位作者 赵志礼 米玛卓嘎 尕让甲 倪梁红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01-1909,共9页
目的 测定毛莲蒿Artemisia vestita Wall. ex Bess.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方法 基于民族植物学考察,采集样品并进行原植物鉴定;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相关软件组装序列、注释及结构分析;与蒿属6个近缘物种进行... 目的 测定毛莲蒿Artemisia vestita Wall. ex Bess.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方法 基于民族植物学考察,采集样品并进行原植物鉴定;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相关软件组装序列、注释及结构分析;与蒿属6个近缘物种进行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桔梗科植物毛细钟花Leptocodon hirsutus D. Y. Hong为外类群,基于毛莲蒿与菊科其他32个分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ML系统发育树。结果 毛莲蒿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1 204 bp,总GC含量为36.88%;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长度分别为82 949、18 331 bp,反向重复区长度为24 962 bp;共编码134个基因,包括8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和37个tRNA基因。基因组中共检测到67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和44个长重复序列LSRs。与蒿属近缘物种比较,筛选到3个基因高突变区(clpP、rpl36、ycf1)和6个基因间区高突变区(trnK-UUU-matK、rps18-rpl20、rpl36-infA、rpl14-rpl16、rpl16-rpl3、trnL-UAG-ccsA),可作为蒿属物种鉴定的候选DNA条形码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蒿属形成一个高度支持的单系群,毛莲蒿与白莲蒿A.gmelinii Web. ex Stechm.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本研究可为蒿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藏药基原植物鉴定及物种DNA条形码构建等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莲蒿 藏药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新记录种全缘燕尾蕨的鉴定及其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12
作者 田敏 陈彬 +3 位作者 陈章雪 黄瑛琳 张淼 陈炳华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
本研究报道了全缘燕尾蕨(Cheiropleuria integrifolia)在福建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充实了福建省蕨类植物区系中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的种类。通过野外调查,提供了该种野外照片及局部特征,并对其生境进行了简要分析,凭证标... 本研究报道了全缘燕尾蕨(Cheiropleuria integrifolia)在福建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充实了福建省蕨类植物区系中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的种类。通过野外调查,提供了该种野外照片及局部特征,并对其生境进行了简要分析,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erbarium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NU)。另外,使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该物种进行完整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后进行组装、注释,并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燕尾蕨属(Cheiropleuria)与双扇蕨属(Dipteris)聚为一支(BP/PP:100/1.00),全缘燕尾蕨与燕尾蕨(C.bicuspis)聚为一独立小支(BP/PP:100/1.00),且均为强支持。全缘燕尾蕨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长度为153682 bp,包含124个基因(31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8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可判定该物种为全缘燕尾蕨。研究结果增加了双扇蕨科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燕尾蕨 双扇蕨科 福建 新记录 系统发育分析 叶绿体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黄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从头组装及系统发育研究
13
作者 李伟 朱明玉 +6 位作者 曾宇灵 文萱 黄楚彤 法欣悦 森林 胡志刚 刘义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55,共20页
目的使用混合组装技术对采集的5种黄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利用比较基因组方法分析其种内及种间差异,探究其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并解析黄精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本研究使用Unicycler软件混合组装5种黄精属植物的叶绿体... 目的使用混合组装技术对采集的5种黄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利用比较基因组方法分析其种内及种间差异,探究其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并解析黄精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本研究使用Unicycler软件混合组装5种黄精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通过序列比对、共线性分析、边界分析等方法评价这5种黄精属植物的种间差异,利用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掘其及近缘物种的高变异位点,预测不同长重复序列及SSRs的分布情况,随后分析黄精密码子使用偏性,最后与其余47种黄精属及其近缘物种的编码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探究本研究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1)5种黄精属植物组装得到155408-155623 bp的叶绿体基因组,共注释132-133个基因,并检测出369个长重复序列和1553个简单重复序列。(2)8种黄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IRs边界的收缩与扩张不明显,个别位于LSC-IRs-SSC边界的基因如ndhF基因和ycf1基因的大小和分布存在细微差异,8种黄精植物未出现种间或种内重排现象。(3)8种黄精叶绿体基因组高变异区主要位于两个单拷贝区,重复拷贝区相对保守,编码区相对于非编码区更加保守,高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ps16-trnQ、trnS-trnG、trnT^(UGU)-trnL、ndhF-rpl32和rpl32-trnL均位于单拷贝区且大多为基因间隔区。(4)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5种黄精属植物密码子偏好性相似且主要受选择压力影响,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起主导作用且主要是以A/U结尾。RSCU聚类热图显示PK和PZ、PCB和P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5)系统发育关系树将52种黄精属植物及其近缘物种分为Ⅰ、Ⅱ、Ⅲ、Ⅳ、Ⅴ五支,PS、PK、PCB、PCZ和PZ被分到第Ⅳ、Ⅴ支中,其中PK和PZ的亲缘关系最近,PCZ的亲缘关系相对其他4个较远,被单独分到第Ⅴ支中。结论本研究对黄精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和分子标记开发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属 叶绿体基因组 混合组装 密码子偏好性 紫杆多花黄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14
作者 才让扎西 胡夏宇 +7 位作者 刘玉萍 苏旭 刘涛 毛轩睿 徐玉洁 杨萍 张朋辉 郑长远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5-1312,共18页
为明确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位置,该研究利用Illumina平台对苦豆子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分别... 为明确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位置,该研究利用Illumina平台对苦豆子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分别对苦豆子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及分歧时间估计。结果表明:(1)苦豆子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4399 bp,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GC含量36.6%,编码84个蛋白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2)共检测到94个以单核苷酸A/T重复类型为主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位点,主要分布于基因间隔区。(3)亮氨酸(Leu)是苦豆子叶绿体基因组使用频率最高的氨基酸(10.39%),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大于1且ΔRSCU≥0.08的密码子有21个,均以A/U结尾,偏好性受突变与自然选择的综合作用。(4)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苦豆子叶绿体基因组中ycf 2基因受到正选择作用。(5)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和利用转录组/基因组筛选出的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并非完全相同,但结果均显示苦豆子与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分歧时间估计结果显示,以叶绿体基因组为参考估计出的苦豆子分化时间(8.05 Mya)远小于以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为参考(18.28 Mya)。该研究结果明晰了苦豆子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获得了苦豆子较为合理的系统发育位置和分化时间,为后续探讨苦参属系统发育关系、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筛选与利用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 选择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中国特有近危秋海棠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
15
作者 黄扬 黄色彩 +1 位作者 邓涛 唐文秀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9,共12页
为加强对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对濒危类群的秋海棠植物的保护,探究5种中国特有濒危秋海棠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种中国特有濒危秋海棠进行Illumina二代测序,并组装其叶绿体基因组,对5种... 为加强对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对濒危类群的秋海棠植物的保护,探究5种中国特有濒危秋海棠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种中国特有濒危秋海棠进行Illumina二代测序,并组装其叶绿体基因组,对5种濒危秋海棠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和适应性进化等分析。结果表明,5种秋海棠属濒危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呈典型四分体型,序列全长168498~169473 bp,GC含量为35.50%~35.75%。5种秋海棠基因组基因数量均为142个,其中包含蛋白质编码基因92个,tRNA基因42个,rRNA基因8个。共筛选出181~191个SSR分子标记,且重复序列的碱基组成具有强烈的A/T碱基使用偏好,正向重复和反向重复序列最多,占比90.78%。在序列多态性分析中,检测出6个Pi值大于0.015的基因和片段,即trnV-UAC-atpE、ndhF-rpl 32、ndhD、ycf 1、trnN-GUU-trnR-ACG和psaC-ndhE,可作为秋海棠潜在开发的DNA条形码。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5种秋海棠均属于秋海棠属侧膜胎座组,在atpF、matK、rpl22、rpoC1、rpoC2、rps15、rps18等7个基因中发现了正选择位点,其中大多数基因参与蛋白质产生和光合作用,可能有助于秋海棠物种进化和适应阴暗的极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海棠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多态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植物唐古红景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16
作者 曲荣举 才让扎西 +7 位作者 毛轩睿 刘玉萍 苏旭 胡夏宇 杨萍 李小莉 孙成林 靳佳瑞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9-823,共15页
为明确西北地区重要药用植物唐古红景天(Rhodiola tangutica)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基因信息和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利用Illumina NovaSeq6000对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运用GeSeq、PGA、NOVOPlasty、IRscope、MISA等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 为明确西北地区重要药用植物唐古红景天(Rhodiola tangutica)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基因信息和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利用Illumina NovaSeq6000对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运用GeSeq、PGA、NOVOPlasty、IRscope、MISA等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其结构、基因功能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唐古红景天的叶绿体基因组呈四分体环状结构,由82121 bp LSC、16996 bp SSC和25873 bp IR区构成,全长150863 bp,总GC含量为37.8%,IR区GC含量最高(42.9%);编码131个基因,包括85个PCGs、38个tRNAs和8个rRNAs。(2)检测到32471个密码子,其中编码半胱氨酸(Cys)最少(1.18%)、异亮氨酸(Ile)密码子占比最多(8.24%),29种密码子的RSCU值均大于1。(3)IR区分析显示,rps19和ndhF均向IRB扩张。(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唐古红景天与四裂红景天(R.quadrifida)的亲缘最近,分歧时间估计显示红景天属(Rhodiola)物种的起源时间平均为15.50 Mya(95%HPD:6.0~21.0 Mya)。该研究结果明晰了唐古红景天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获得了红景天属物种较为合理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红景天属遗传多样性研究、适应性进化机制讨论以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属 唐古红景天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密码子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17
作者 李事超 赵诚贵 +3 位作者 姜永成 武自念 田春育 马晖玲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9-1460,共12页
为阐明黄芪属(Astragalus)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特征及其进化压力,本研究以黄芪属36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其碱基组成、密码子适应指数、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密码子偏性指数、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有效密码子数及其... 为阐明黄芪属(Astragalus)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特征及其进化压力,本研究以黄芪属36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其碱基组成、密码子适应指数、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密码子偏性指数、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有效密码子数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并利用平均值及标准差的方式对5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芪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倾向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且自然选择为影响密码子使用的主要因素,突变压力也会对其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芪属物种的进化和系统发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属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选择影响 进化发育 最优密码子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龙竹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18
作者 曹建杰 辉朝茂 +4 位作者 向自乾 蔡霖 胡梦茹 张寻梦 刘蔚漪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目的】探究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巨龙竹分子水平研究和物种保护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通过GenBank登录号MK962316.1下载相关序列,使用软件Codon W、CUSP、... 【目的】探究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巨龙竹分子水平研究和物种保护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通过GenBank登录号MK962316.1下载相关序列,使用软件Codon W、CUSP、SPSS和Excel等对巨龙竹52条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巨龙竹叶绿体基因组的GC平均含量为39.4%,低于50%,呈GC_(1)(47.75%)>GC_(2)(39.55%)>GC_(3)(31.47%)的趋势,且分布不均匀,说明基因组偏好以A或U结尾,且第3位比第1位和第2位碱基更偏好使用A或U;ENC均值为50.51,占比为86.54%,CAI均值为0.167,CBI均值为-0.086,FOP均值为0.359,这表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相关性分析显示,碱基组成对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影响显著,且第3位密码子碱基组成的影响最大。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等绘图结果表明,影响巨龙竹密码子偏好性的多个因素中,主导因素是自然选择。确定了13个最优密码子(GCA、GCU、GAU、UUU、GGU、AAA、UUA、CAA、CGU、AGU、ACU、GUA、GUU),均以A或U结尾。【结论】巨龙竹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偏好使用A或U结尾,除主要受自然选择压力的影响外,还受到碱基组成和突变压力的影响;共筛选出13个最优密码子,可用于巨龙竹种质改良和遗传创新等领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龙竹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属灯笼组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19
作者 陈育明 韦春怡 +3 位作者 张赛 黄思铭 兰思仁 李明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2-1386,共15页
为解析石斛属(Dendrobium)灯笼组(Section Densiflora)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对该组的四角石斛(D.farmer)、角茎灯笼石斛(D.palpebrae)、具槽石斛(D.sulcatum)和球花石斛(D.thyrsiflorum... 为解析石斛属(Dendrobium)灯笼组(Section Densiflora)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对该组的四角石斛(D.farmer)、角茎灯笼石斛(D.palpebrae)、具槽石斛(D.sulcatum)和球花石斛(D.thyrsiflorum)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其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图谱绘制以及序列特征分析,并构建石斛属42个物种(灯笼组10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灯笼组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全长范围为151717~160123 bp,总GC含量为37.1%~37.6%,共注释到129~133个基因;同时检测到46~63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repeat sequence,SSR)以及48~49个分散重复序列(Interspersed repetitive sequence,INE);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偏好以A/U(T)结尾;灯笼组物种中的trnK^(UUU),atpF,rpoC,trnL^(UAA),clpP,rpl16等6个基因的编码区具有显著差异。系统发育树表明,灯笼组10个物种聚类为4个不同演化分支,传统形态学界定的灯笼组为非单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笼组石斛 叶绿体基因组 基因组比较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鸡爪大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20
作者 曾继娟 杨雪 +4 位作者 姚宁 梁文裕 曹荣荣 王利霞 朱强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2,共7页
六盘山鸡爪大黄(Rheum tanguticum var.liupanshanense)是唐古特大黄的变种,仅分布于宁夏六盘山地区,为该地区的特有植物。采用Illumina HiSeq X Ten测序系统对六盘山鸡爪大黄叶绿体基因组DNA建库测序,借助近缘参考序列,通过最大似然法... 六盘山鸡爪大黄(Rheum tanguticum var.liupanshanense)是唐古特大黄的变种,仅分布于宁夏六盘山地区,为该地区的特有植物。采用Illumina HiSeq X Ten测序系统对六盘山鸡爪大黄叶绿体基因组DNA建库测序,借助近缘参考序列,通过最大似然法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对大黄属、酸模属共15个物种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1144 bp,包括1个长单拷贝区(LSC)86500 bp、1个短单拷贝区(SSC)12732 bp和2个反向重复序列(IR)30956 bp。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基因总数为112种,其中包含79种蛋白编码基因、29个tRNA基因以及4个rRNA。检测到18种基因含有内含子,其中16种含有1个内含子,2种含有2个内含子。六盘山鸡爪大黄与掌叶大黄、药用大黄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鸡爪大黄 叶绿体基因组 测序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