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下种植中药材对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纪杰 刘芳 +3 位作者 胡兆贵 叶丽敏 吴家森 刘海英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以浙西南地区种植多花黄精和白及4年后的杉木林地为对象,比较分析林下中药材种植后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为林下药材种植及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森林四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中药材种植后杉木林下枯落物储量和持水量... 以浙西南地区种植多花黄精和白及4年后的杉木林地为对象,比较分析林下中药材种植后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为林下药材种植及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森林四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中药材种植后杉木林下枯落物储量和持水量显著下降,种植多花黄精和白及的杉木林地枯落物储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减少了49.7%~51.5%(P<0.05),持水量显著降低了15.1%~20.2%(P<0.05);枯落物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分别符合对数函数Q=a ln(t)+b和幂函数V=a t^(b),R^(2)均大于0.90;土壤容重略有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略有增加,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下降了5.9%~9.3%,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2%~12.4%、4.0%~7.5%;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了4.7%~6.2%。综上,杉木林下中药材种植对林下枯落物储量及其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是显著负向的,对林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正向但不显著,需要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定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药模式 杉木 土壤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不同密度白桦天然林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水文效应
2
作者 刘婧雯 程唱 +5 位作者 邹星晨 刘仟仟 石正阳 李睿 彭小静 贺康宁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4,共9页
[目的]探究青海高寒区不同密度白桦天然次生林的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文特征及水源涵养能力。[方法]选取5种密度(277、434、642、868、1024株·hm^(-2))的15块白桦天然次生林标准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熵权和TOPSIS法的模糊物... [目的]探究青海高寒区不同密度白桦天然次生林的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文特征及水源涵养能力。[方法]选取5种密度(277、434、642、868、1024株·hm^(-2))的15块白桦天然次生林标准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熵权和TOPSIS法的模糊物元模型进行不同密度白桦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结果](1)不同密度白桦林枯落物蓄积量介于27.20~49.06 t·hm^(-2),最大持水量介于63.42~93.12 t·hm^(-2),有效拦蓄量介于24.41~41.79 t·hm^(-2),均以868株·hm^(-2)最大;(2)0~6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介于0.91~1.01 g·cm-3,以868株·hm^(-2)最小;土壤总孔隙度介于45.69%~59.62%,饱和持水量介于913.76~1192.44 t·hm^(2),均以868株·hm^(-2)最大;(3)5种密度白桦林贴近度大小排序为:868株·hm^(-2)(0.705)>1024株·hm^(-2)(0.532)>277株·hm^(-2)(0.495)>434株·hm^(-2)(0.367)>642株·hm^(-2)(0.345)。[结论]在该研究白桦林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为868株·hm^(-2)时,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最佳,利于该地区森林生态水文效益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SIS模糊元模型 白桦 土壤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城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3
作者 王兴怡 赵锦梅 +3 位作者 付殿霞 王子心 梁秦杨 李小刚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2,共9页
[目的]探究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以期为祁连山东段森林水文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该地区常见的青杄林、祁连圆柏林、高寒灌丛、高寒草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目的]探究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以期为祁连山东段森林水文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该地区常见的青杄林、祁连圆柏林、高寒灌丛、高寒草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结果]青杄林枯落物蓄积量(4.60 t·hm^(−2))分别是祁连圆柏林(1.06 t·hm^(−2))、高寒灌丛(0.52 t·hm^(−2))、高寒草地(0.46 t·hm^(−2))的4.34、8.85、10.00倍;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1.04~7.99 t·hm^(−2),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0.56~3.76 t·hm^(−2),表现为青杄林(3.76 t·hm^(−2))最大,祁连圆柏林(1.51 t·hm^(−2))、高寒灌丛(0.84 t·hm^(−2))次之、高寒草地(0.56 t·hm^(−2))最小;在0~40 cm土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土壤毛管持水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高寒草地植被类型区;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青杄林植被类型区。[结论]4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评价结果为青杄林(0.570)>祁连圆柏林(0.424)>高寒草地(0.402)>高寒灌丛(0.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源涵养功能 典型植被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槐混交人工林中枯落物混入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4
作者 邓涵潇 孙涵宇 +3 位作者 杨艳芬 李倩 边熇 曹泽涛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3,共10页
[目的]探究典型刺槐混交人工林中枯落物混入土壤的水文过程,为提高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5种典型混交人工林(刺槐×油松、刺槐×紫穗槐、刺槐×沙棘、刺槐×山桃、刺槐... [目的]探究典型刺槐混交人工林中枯落物混入土壤的水文过程,为提高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5种典型混交人工林(刺槐×油松、刺槐×紫穗槐、刺槐×沙棘、刺槐×山桃、刺槐×山杏)以及刺槐纯林中混入土壤的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泡法测定不同类型与不同量枯落物混入后土壤含水量,并分析其蒸发过程。[结果]①典型植被样地枯落物混入量为204~2087 g/m^(2),总平均混入量为733.53 g/m^(2),平均深度为1.3~1.9 cm。②6种混交人工林类型中均为:人为混入枯落物土>原状混入枯落物土>裸土,其中刺槐纯林和刺槐×紫穗槐的毛管含水量增加幅度较大。③在6种人工林中混入700 g/m^(2)枯落物混入后土壤水分蒸发特性显示整体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混入刺槐×紫穗槐与刺槐×山杏类型的枯落物使得土壤含水量增加较大,混入刺槐×沙棘类型的枯落物土壤含水量增加较小。④同一林地类型下混入不同量的枯落物后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未混入土壤,且刺槐纯林、刺槐×油松、刺槐×山杏在混入1000 g/m^(2)时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刺槐×沙棘在混入700 g/m^(2)时达到最大。[结论]枯落物混入土壤有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特别是毛管含水量,而人为枯落物混入的效果更为显著且混交林地对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也存在影响。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可以优先考虑种植刺槐×紫穗槐和刺槐×山杏,以提高区域内的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人工林 混入 表层土壤 蒸发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本枯落物厚度对风沙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孔洁茹 翟品 +5 位作者 王瑞霞 王俊 刘慧丽 马若石 康鹏 刘秉儒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目的]探究荒漠地区草本枯落物厚度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枯落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三者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草本枯落物混合物为研究材料,采... [目的]探究荒漠地区草本枯落物厚度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枯落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三者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草本枯落物混合物为研究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不同草本枯落物混合物厚度(0.7 cm,1.4 cm,2.1 cm)表层(0—5 cm)和亚表层(5—10 cm)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并且根据相关测定方法测定不同厚度草本枯落物下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理化因子含量。[结果](1)随着草本枯落物混合物厚度的增加,表层(0—5 cm)土壤养分TN,TP,TK,AP,AK含量均升高,而且pH,SWC也有着相同的规律。(2)土壤真菌优势菌门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最为丰富,占真菌群落总数的76%以上;优势菌属以链格孢属(Alternaria)、Knufia、光黑壳属(Preussia)和Canariomyces为主。(3)不同草本枯落物混合物厚度下0—5 cm土层真菌群落的ACE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5—10 cm土层,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4)不同草本枯落物混合物厚度下真菌功能群有4类营养型(病原营养型、腐生营养型、共生营养型和未指定型),其中腐生营养型占比都比较高。(5)土壤养分因子与土壤真菌群落的关系分析揭示SWC,SOM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荒漠地区草本枯落物厚度变化对0—5 cm土层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厚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真菌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FUNGuild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不同密度青海云杉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6
作者 王零 吕春燕 +2 位作者 武天伟 金铭 冯宜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135,210,共11页
【目的】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生态功能对林分密度的响应机制,为区域森林生态水文效益的评价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祁连山北坡大野口流域选取地域毗... 【目的】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生态功能对林分密度的响应机制,为区域森林生态水文效益的评价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祁连山北坡大野口流域选取地域毗邻、林龄和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不同密度(350、850、1000、1400、1600、1950、2100、2300、3000株/hm^(2))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及小样方(20 cm×20 cm),分层完全收集枯落物,采集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以期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结果】1)林分密度对青海云杉林枯落物和土壤的物理特性以及水源涵养功能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林地总持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而土壤持水量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2)林地枯落物厚度分布在3.10~7.85 cm之间,蓄积量范围为116.98~190.88 t/hm^(2),其最大持水量则在169.27~293.96 t/hm^(2)之间。密度在850株/hm^(2)时,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都达到峰值,分别为293.96、141.01 t/hm^(2);3)当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和1400株/hm^(2)时,土壤孔隙度最大且容重最小,土壤最大持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林分,涵养水源效果最佳;【结论】林分密度与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紧密相关,中等密度(1950株/hm^(2)和1400株/hm^(2))林分林地水源涵养功能最优,能够适应祁连山区的立地和气候条件,更好地指导森林的生产经营和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林 水源涵养 土壤 林分密度 祁连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落物输入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何文强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曹萌豪 张雅琪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5-1763,共9页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组有效数据通过Meta分析,从枯落物输入改变、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揭示枯落物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添加使土壤pH降低2.2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分别提高3.99%、15.9%、9.82%和16.52%;枯落物去除使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C/N、铵态氮分别降低8.16%、4.02%、6.47%、5.09%、10.55%和8.86%。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调控。在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对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海拔对土壤pH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林分类型对土壤pH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得出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年均温是土壤pH的主要调控因子,年均降水量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调控因子;海拔是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的主要调控因子。枯落物输入改变后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显著发生变化,而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程度除了受到枯落物输入改变的调控,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差异化响应的驱动因素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果皮与枯落物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昂 陈苏森 +6 位作者 谭军 林兴军 赵青云 孙燕 董云萍 闫林 龙宇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0-1430,共11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机碳储量受到种植模式等人为干预的强烈影响。咖啡作为世界热带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栽培模式的微小变化即可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覆盖栽培是咖啡的...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机碳储量受到种植模式等人为干预的强烈影响。咖啡作为世界热带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栽培模式的微小变化即可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覆盖栽培是咖啡的传统栽培模式之一,然而其对咖啡园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使用咖啡果皮与枯落物等咖啡废弃物替代传统覆盖物对咖啡进行覆盖栽培,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未覆盖咖啡废弃物(CK)、覆盖咖啡枯落物(L)、覆盖咖啡果皮(P)和覆盖咖啡枯落物+果皮(PL)4种处理;监测咖啡园的土壤微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生物量碳、有机碳组分等指标,通过分析土壤微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覆盖咖啡废弃物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结果显示:覆盖咖啡果皮与枯落物均不影响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分别显著提高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13.31%和14.12%。覆盖咖啡废弃物不影响土壤微环境指标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覆盖咖啡果皮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14.05%,并且分别显著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18.60%和80.77%,并减少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70.14%,却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小;而覆盖咖啡枯落物分别显著增加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14.43%和57.63%,并减少蓝细菌门相对丰度73.43%,同时显著提高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14.79%。本研究中咖啡废弃物覆盖不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归因于重组有机碳等主要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咖啡废弃物覆盖处理不敏感;而咖啡废弃物覆盖引起微生物量碳的提高以及厚壁菌门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的增加,促进了外源有机碳输入引起的激发效应,是显著提高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咖啡废弃物短期覆盖显著提高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有助于提升咖啡园土壤碳固存以及为优化咖啡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果皮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微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坡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综合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亚萍 刘庆安 +2 位作者 庞军柱 张淑兰 王昕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为探究秦岭地区典型林分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差异,采用室内浸水法、环刀法定量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锐齿栎林和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其水文功能。结果表明:1)3个林... 为探究秦岭地区典型林分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差异,采用室内浸水法、环刀法定量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锐齿栎林和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其水文功能。结果表明:1)3个林分下枯落物层厚度和蓄积量分别为3.11~7.44 cm和5.58~10.02 t·hm^(-2),其中锐齿栎林枯落物厚度最大,而华北落叶松林蓄积量最高;2)枯落物层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2.54%~102.59%、185.93%~557.7%、14.41~17.8 t·hm^(-2)和7.66~14.34 t·hm^(-2),其中锐齿栎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大,华北落叶松林则在枯落物自然含水率及最大持水率上表现最佳;3)3个林分下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值为0.89~1.21 g·cm^(-3),油松林的土壤储水量最低,华北落叶松林下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则最大,0~4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257 mm)>锐齿栎林(234 mm)>油松林(231 mm)。通过熵权法综合评价,锐齿栎林在枯落物拦蓄能力方面表现最佳,而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层的持水功能最优,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管理中合理优化树种配置,以更好地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持水功能 熵权法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杉次生林林下植被、枯落物及土壤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娓 张凯 杨秀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6,共11页
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80年生云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样品收集和实验室浸水实验,运用方差和多重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密度云杉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林下植被物种... 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80年生云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样品收集和实验室浸水实验,运用方差和多重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密度云杉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林下植被物种较匮乏,林分密度越小,灌木层物种越丰富,灌木层以扶芳藤和苎麻为主;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密度关系不明显,草本层的苔草为绝对优势种。枯落物厚度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且3个林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中密度时,枯落物生物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为最大,分别为36.56、81.50、31.58 t/hm^(2)。不同林分密度的土壤容重规律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即中密度林分的平均土壤容重最小,为0.89 g/cm^(3)。总孔隙度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中密度时,土壤层总持水量和土壤层总有效持水量均为最大,分别为3 945.61、364.00 t/hm^(2)。因研究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区,该区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更为重要,建议将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80年生云杉次生林的合理林分密度控制在600~7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次生林 林分密度 林下植被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叶片—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9
11
作者 赵维俊 刘贤德 +7 位作者 金铭 张学龙 车宗玺 敬文茂 王顺利 牛赟 齐鹏 李雯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7-489,共13页
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同海拔梯度叶片—枯落物—土壤间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同海拔梯度叶片—枯落物—土壤间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95-36.72、21.41-41.61、12.41-20.70,均值大小依次为枯落物〉叶片〉土壤,C∶P和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10.2-739.8、398.6-698.1、134.1-219.7和18.13-26.86、6.71-26.28、7.96-16.56,均值大小依次均为叶片〉枯落物〉土壤。随海拔梯度的增加,除土壤C∶N比差异性不显著外(p〉0.05),叶片和枯落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显著性各不相同。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比两两均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与枯落物及土壤与枯落物C∶P比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与土壤C∶P比及不同组分N∶P比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青海云杉林碳、氮、磷在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林 叶片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枯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岩溶效应 被引量:22
12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3 位作者 覃星铭 祁晓凡 蓝芙宁 吴华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07-3315,共9页
对广西弄拉岩溶生态系统中60a成熟林、20a乔幼林和10a灌丛的枯落物、土壤理化性质和岩溶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成熟林、乔幼林和灌丛调落物储量分别为18.4、16.9、1.9t/hm2,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N、P、K、Ca、Mg、Si、A... 对广西弄拉岩溶生态系统中60a成熟林、20a乔幼林和10a灌丛的枯落物、土壤理化性质和岩溶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成熟林、乔幼林和灌丛调落物储量分别为18.4、16.9、1.9t/hm2,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N、P、K、Ca、Mg、Si、Al、Fe、Zn、Cu、Na、Mn)的年归还总量依次为:乔幼林(4.657t/hm2)>成熟林(4.068t/hm2)>灌丛(0.193t/hm2)。弄拉成熟林的枯落物储量是灌丛的10倍,枯落物12种元素的归还量是其21倍。(2)成熟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是灌丛的11倍,保障了土壤的持水能力。(3)随着土壤的加深,枯落物对其影响减弱。深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受母岩的影响,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表层土受枯落物和植被影响大,枯落物的储量、分解程度和组分等控制着表层土有机质、有效N/P/K、有效锰、有效锌等有效态的含量,对元素的全量分布影响不大,影响土壤元素全量空间分布的因子主要是母岩。枯落物可以促进碳酸盐岩的成土速率。植被的发育程度越高,其涵养的表层岩溶泉的溶质含量越多。枯落物的存在增加了水在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的滞留时间,同时给岩溶生态系统注入更多的有机质和CO2,加速表层岩溶动力系统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表层岩溶泉 岩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杉木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秋红 何诗杨 +4 位作者 许元科 吴夏华 周肄智 吴家森 叶丽敏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0-15,共6页
探讨不同间伐年限对杉木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的影响,为评估杉木林水源涵养功能对间伐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以浙西南景宁县间伐1年、间伐3年、间伐8年和未间伐的杉木林为对象,采集枯落物与土壤样品,分析测定枯落物含水率、持水能... 探讨不同间伐年限对杉木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的影响,为评估杉木林水源涵养功能对间伐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以浙西南景宁县间伐1年、间伐3年、间伐8年和未间伐的杉木林为对象,采集枯落物与土壤样品,分析测定枯落物含水率、持水能力、土壤容重、非毛孔隙度并计算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杉木林枯落物现存量在不同间伐年限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枯落物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分别符合对数函数和幂函数;间伐8年的杉木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均显著高于未间伐林分(P<0.05);间伐3年、间伐8年的杉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显著高于未间伐林分;间伐8年杉木林地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大,非毛管持水量显著增加了22.4%(P<0.05),而对10~30 cm土层土壤储水性能相关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杉木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随着间伐年限的延长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年限 杉木林 土壤持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δ13C值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邹军 喻理飞 +1 位作者 李媛媛 黄宗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94,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林分碳元素循环特征,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区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的土壤上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为了解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林分碳元素循环特征,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区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的土壤上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和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6种树种为优势种构建的林分的优势种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δ13C值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更新。结果表明:(1)部分树种在不同岩性上的δ13C存在差异,石灰岩上柏木δ13C值与其他岩性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桤木在石灰岩与白云岩上呈显著性差异(P=0.024);不同树种表现为猴樟、柏木、马桑3个树种相互间或与其他树种多表现出显著性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01);树种各器官δ13C值呈叶片<枝杆<根的分配格局。(2)3种岩性上,各树种林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植物叶片(新鲜枯落物)<枯落物分解层<枝杆<根<上层土壤<下层土壤。土壤层与植物体、枯落物之间的δ13C值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土壤层与枯落物层比较,增幅较大的是白云质砂岩上的猴樟林和柏木林,分别为11.68‰,11.10‰,增幅较小的是白云岩上的马桑林和石灰岩上的桤木林,分别为1.07‰,2.73‰。(3)土壤有机质更新率最大为白云岩上马桑林43.84%,其次为石灰岩上桤木林34.17%,最低为石灰岩上的圆果化香林1.15%。白云岩上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周转率回归方程斜率K值为3.15,石灰岩上为0.85。白云质砂岩上林分的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无相关性。研究结果对揭示喀斯特地区C元素循环及迁移特征和养分迁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值 --土壤系统 优势树种 岩性 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植物—枯落物—土壤微生物系统N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增文 潘开文 +2 位作者 杜红霞 张丽萍 高文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5,共4页
对国际上关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物、枯落物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的N关系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关于森林N素的“源”与“汇”功能、森林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N竞争关系协调和酶活性—分解关系的研究将应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森林养分 分解 土壤微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西北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与土壤的持水能力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夙怡 黄艳萍 +3 位作者 严美 韩宇杰 王康 涂志华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41,共9页
为探讨琼西北典型水土流失区蚂蝗岭流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桉树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文功能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熵权法(EWM)综合评价水源涵养能力。结... 为探讨琼西北典型水土流失区蚂蝗岭流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桉树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文功能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熵权法(EWM)综合评价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储量为3.01~14.66 t·hm^(-2),表现出马占相思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均以半分解层为主,占比为75.09%~81.86%;最大持水量为8.60~33.95 t·hm^(-2),有效拦蓄量为6.92~26.73 t·hm^(-2),均为马占相思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R^(2)>0.940);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880)。3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为1.45~1.52 g·cm^(-3),总孔隙度为32.82%~37.56%,有效持水量为61.80~77.16 t·hm^(-2),土壤持水能力排序为马占相思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为24.74~29.67 mm·min^(-1),其中,马占相思人工林最高;土壤稳渗速率为1.01~1.38 mm·min^(-1),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920)。3种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综合排序为马占相思人工林(81.0987)>桉树人工林(69.7416)>橡胶树人工林(67.1514),土壤入渗性能和枯落物储量是影响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的主导因素。综合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马占相思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强,建议在对桉树人工林及橡胶树人工林更新时可种植马占相思,以提高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橡胶树 马占相思 水土流失区 土壤 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猗县不同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7
作者 张甜 李瑞蓉 畅元生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0,共11页
探讨不同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异特征,明确苹果林地的水分特征,对建立合理的果园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运城市临猗县不同林龄(4、6、15、30 a)苹果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对苹果林地枯落物和... 探讨不同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异特征,明确苹果林地的水分特征,对建立合理的果园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运城市临猗县不同林龄(4、6、15、30 a)苹果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对苹果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描述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层总蓄积量为0.82~2.09 t/hm^(2),最大持水量介于4.91~13.09 t/hm^(2),有效拦蓄量在3.36~9.38 t/hm^(2),随着林龄的增长,以上参数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以15 a为最大。枯落物层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存在良好的对数和幂函数关系。在0~60 cm范围内,随着林龄的增长,苹果林地土壤容重逐渐减小,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逐渐增加,以30 a为最大。随着土层加深,不同林龄苹果林地土壤容重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除林龄4 a外,其余林龄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但各土层之间差异性不显著。30 a苹果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其余林龄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均以0~10 cm土层持水量最大,20~40 cm土层最低。坐标综合评定法得出林龄在15 a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0~60 cm)总水源涵养功能最强,30 a林龄次之,4 a林龄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苹果林地 林龄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主要林分土壤与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18
作者 王飞 白青蒙 +7 位作者 王若鉴 杨永红 李玉 王永元 要静 刘锦乾 王健 张力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5-272,共8页
以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区域主要林分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分土壤和枯落物的水文特性,为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将1800~2300、2300~2800、2800~3500 m划分为低、中、高海拔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采样,运用环... 以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区域主要林分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分土壤和枯落物的水文特性,为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将1800~2300、2300~2800、2800~3500 m划分为低、中、高海拔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采样,运用环刀法和室内浸泡法,对比分析不同海拔区域林分枯落物层储量、持水过程、持水能力,以及土壤层持水能力和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土壤密度在0.61~0.93 g/cm^(3),表层(0~10 cm)土壤密度在0.61~0.84 g/cm^(3),次表层(10~20 cm)土壤密度在0.63~0.93 g/cm^(3);中海拔表层土壤密度略大于低海拔表层土壤密度,低海拔和高海拔次表层土壤密度小于表层,中海拔表层土壤密度小于次表层。最大储水量在499.84~1331.02 t/hm^(2),土壤最大储水量都是高海拔区域最大,其次是低海拔区域,中海拔区域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在4.11%~9.53%,中海拔区域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小为4.11%,低海拔区域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为6.17%;高海拔区域土壤最大储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储水量和总孔隙度均最大;海拔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最大储水量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2)不同海拔区域枯落物累积量在27.58~102.32 t/hm^(2),其中高海拔区域枯落物累积量最大,其次为低海拔区域,人工林中海拔区域最小,枯落物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都是高海拔区域最大,低海拔区域次之,中海拔区域最小,其相互之间及与累积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将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分别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其关系分别满足对数和指数函数关系,拟合效果较好。高海拔区域土壤和枯落物持水性能最强,低海拔区域次之,中海拔人工林最小。研究区在未来森林经营或水土保持林造林过程中,应适当提高混交林的种植比例,以增加枯落物水文效益,使土壤更加通气透水,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森林水文 插岗梁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等10种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及其土壤层水文效应
19
作者 陈夙怡 黄艳萍 +9 位作者 戴矜君 周凌峰 陈金辉 涂志华 韩琳 张伟 韩宇杰 何芸芸 陈俊锦 王康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为了研究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利于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以校园内10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对不同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介于... 为了研究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利于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以校园内10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对不同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介于2.08—3.03 g·g^(-1)之间,表现为:桂花树>印度紫檀>大花紫薇>巴西木蝶豆>香樟>含笑>黄兰>大叶榄仁>伊朗紫硬胶>小叶榄仁。(2)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量、吸水速率均在0—2 h变化较大,而后逐渐趋于变缓,24 h基本达到饱和,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R2>0.87);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1)。(3)枯落物未分解层在0.5 h内水分蒸发、下渗量大,之后逐渐减缓,到72 h时枯落物的蒸发、下渗基本停止,枯落物累积失水量与失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R2>0.67);失水速率在1 h前下降较快,4 h明显减缓,72 h时基本停止失水,失水速率与失水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R2>0.94)。(4)不同植物表层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为1.38—1.60 g·cm^(-3),总孔隙度为30.73—41.31%,有效持水量在26.15 t·hm^(-2)—141.26 t·hm^(-2)范围内,土壤有效拦蓄深介于6.19—21.67 mm之间,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印度紫檀>香樟>伊朗紫硬胶>含笑>大花紫薇>巴西木蝶豆>桂花树>黄兰>小叶榄仁>大叶榄仁。(5)不同植物土壤层初渗速率为0.55—10.37 mm·min^(-1),稳渗速率为0.20—8.06 mm·min^(-1),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80。综合10种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表明印度紫檀、香樟、大花紫薇水源涵养能力较好,建议校园景观植物优先配置印度紫檀、香樟、大花紫薇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植 土壤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下药用植物淋出物对林木枯落物分解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潘永柱 高佳钰 官王飞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以浙江丽水松阳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林下7种常见药用植物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薄荷Mentha canadensis、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白及Bletilla... 以浙江丽水松阳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林下7种常见药用植物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薄荷Mentha canadensis、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白及Bletilla striata、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为对象,通过水浸法提取其茎叶淋出物浸提液,并将其配制成浓度为85 mg·mL^(-1)浸提液,使用喷雾器每次喷浇250 mL浸提液于培养钵中的林木枯落物,每隔2周喷浇一次,喷浇周期分别为1个月、3个月、6个月,研究药用植物淋出物对杉木枯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通过土壤酶活性检测研究对其存在的潜在化感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薄荷、鱼腥草浸提液对杉木枯落物处理后,其养分碳、氮、磷、钾、铜、锌、锰残余留量均有升高趋势,表明这三种植物抑制了杉木枯落物分解、延长其分解周转期,土壤酶(蔗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糖苷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其他4种植物淋出物均能够显著加速分解残留物及提升土壤酶活性,因此建议杉木林下应该尽力避免种植蒲公英、薄荷、鱼腥草,同时通过降低套种密度减少药材植物的化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林药复合 淋出 分解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