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燕麦生防真菌燕麦叶枯菌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宗俭 李扬汉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6年第4期171-173,共3页
1993年5月在江苏南京发现自然罹病的野燕麦植株,对其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分离,并对其培养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病原菌为燕麦叶枯菌,该菌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灰白色中央隆起的粗糙形菌落,不产孢;在营养缺限型的燕麦... 1993年5月在江苏南京发现自然罹病的野燕麦植株,对其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分离,并对其培养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病原菌为燕麦叶枯菌,该菌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灰白色中央隆起的粗糙形菌落,不产孢;在营养缺限型的燕麦粒培养基或水琼脂上的小麦秸秆表面可产生有性阶段子囊果和少量分生孢子。菌丝体接种整株幼苗或离体叶片试验表明,该菌只侵染野燕麦而不感染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叶枯菌 培养性状 致病性 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稗叶枯菌及其毒素的研究——Ⅱ.病菌寄主范围和对稗的致病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明旭 罗宽 陈寊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经人工接种可侵染稗、高梁、玉米和大麦,但不侵染水稻、小麦和小米.病菌的培养滤液稀释液对稗、高粱、小米表现毒性,对水稻、小麦、玉米、大麦不表现毒性.用培养滤液配成的孢子悬浮液接种2叶期稗苗.10d 后最高死苗率为6...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经人工接种可侵染稗、高梁、玉米和大麦,但不侵染水稻、小麦和小米.病菌的培养滤液稀释液对稗、高粱、小米表现毒性,对水稻、小麦、玉米、大麦不表现毒性.用培养滤液配成的孢子悬浮液接种2叶期稗苗.10d 后最高死苗率为60.5%,病情指数为86.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真 叶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小麦叶枯菌筛选敏感度的方法
3
作者 张志刚 王开梅 +2 位作者 杨自文 万中义 张遵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3期4510-4512,共3页
为了提高先导化合物杀菌活性筛选敏感度,选用小麦叶枯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作为供试靶标,比较了半固体法杀菌活性筛选中的不同单孢子纯培养对标准样品杀菌活性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小麦叶枯菌不同单孢子纯培养,对标准样品的敏... 为了提高先导化合物杀菌活性筛选敏感度,选用小麦叶枯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作为供试靶标,比较了半固体法杀菌活性筛选中的不同单孢子纯培养对标准样品杀菌活性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小麦叶枯菌不同单孢子纯培养,对标准样品的敏感度差异显著。基于以上结果,使用微生物源发酵提取物对敏感的单孢子纯培养和对照培养物进行了验证筛选。结果表明,对1 920个样品的筛选中,敏感的单孢子纯培养比对照培养物的活性样品检出率提高2.24%,活性样品检出数量增加54.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枯菌(Mycosphaerella graninicola) 先导化合物 筛选敏感度 半固体法 单抱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稗叶枯菌及其毒素的研究——Ⅰ. 病原鉴定及产孢产毒条件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明旭 罗宽 陈寊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4-41,共8页
从稗叶枯病株分离病原菌(Helminthosporium monoceras D rechsler)11个菌株,其培养滤液均可抑制稗的胚根生长,与对照比胚根平均相对生长率为28.47%~53.60%,适于菌株的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培养液为10%稗汁葡萄糖和改良Fires培养液,适于菌... 从稗叶枯病株分离病原菌(Helminthosporium monoceras D rechsler)11个菌株,其培养滤液均可抑制稗的胚根生长,与对照比胚根平均相对生长率为28.47%~53.60%,适于菌株的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培养液为10%稗汁葡萄糖和改良Fires培养液,适于菌株生长和产毒的温度为25~30℃,pH 6~7.通气有利于菌株的生长,但对产毒无显著影响,连续光照或连续黑暗有利于菌株产毒,菌株在pH 6~7的PDA培养基上,于30℃连续黑暗的培养产孢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 植物真 毒素 叶枯菌
全文增补中
几种沼液复配农药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管莉菠 虞方伯 +2 位作者 罗锡平 张妙仙 单胜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542-7545,共4页
[目的]研究几种沼液复配农药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新型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将沼液与多种农药一一复配,并结合滤纸片法、孢子萌发法、菌丝抑制法测定其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滤纸片法中在复配农药作用... [目的]研究几种沼液复配农药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新型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将沼液与多种农药一一复配,并结合滤纸片法、孢子萌发法、菌丝抑制法测定其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滤纸片法中在复配农药作用下菌丝仍几乎长满整个平板;在孢子萌发法中,复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是:霜霉威、井冈霉素、禾康、三唑酮、易保,但它们的EC50值表明,5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都不好;而在菌丝抑制法中,复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菌丝抑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是:易保、霜霉威、禾康,由EC50和EC90值可知,易保及霜霉威的抑制效果比较好,其EC50和EC90分别为15和689 mg/L,439和6560 mg/L。[结论]菌丝抑制法是研究复配农药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雪霉叶枯菌 沼液 复配农药 抑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霉叶枯病菌毒素对小麦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保通 梁耀琦 袁文焕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37-40,共4页
用不同抗雪霉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分别接种雪霉叶枯菌粗毒素液和分生孢子,测定了小麦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初步讨论了毒素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粗毒素液和分子孢子都有提高PAL活性的作用,但... 用不同抗雪霉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分别接种雪霉叶枯菌粗毒素液和分生孢子,测定了小麦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初步讨论了毒素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粗毒素液和分子孢子都有提高PAL活性的作用,但二者刺激的强度不同,毒素处理大于分生孢子接种,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测定不同浓度粗毒素液处理的小麦叶片PAL活性表明,小麦叶片用40%的粗毒素液处理,叶内PAL活性值最高;低浓度的毒素液刺激PAL活性产生,而高浓度的粗毒素液抑制叶内PAL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雪霉叶枯菌 毒素 苯丙氨酸解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草坪草狗牙根抗两种真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萧洪东 喻敏 +1 位作者 王惠珍 陈裕联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59,共3页
对草坪草狗牙根采用不同硅源基质培后,接种弯孢霉叶枯菌和褐斑病菌,调查狗牙根叶片病情指数、植株发病率,并测定叶片CAT、POD、SOD、PAL的活性。结果表明,施硅处理可以提高狗牙根对弯孢霉叶枯菌和褐斑病菌的抗性,其中以施硅酸钾和纳米... 对草坪草狗牙根采用不同硅源基质培后,接种弯孢霉叶枯菌和褐斑病菌,调查狗牙根叶片病情指数、植株发病率,并测定叶片CAT、POD、SOD、PAL的活性。结果表明,施硅处理可以提高狗牙根对弯孢霉叶枯菌和褐斑病菌的抗性,其中以施硅酸钾和纳米氧化硅效果较好。施硅处理能提高狗牙根叶片CAT、POD、SOD的活性,而PAL的活性反而降低。硅处理后接种弯孢霉叶枯菌、褐斑病菌,狗牙根叶片CAT、POD、SOD、PAL活性变化因接种菌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牙根 褐斑病 弯孢霉叶枯菌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 Ⅴ.小麦白粉菌与其他小麦病原的关系
8
作者 何文兰 宋玉立 +1 位作者 张忠山 何家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8年第5期13-13,共1页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Ⅴ.小麦白粉菌与其他小麦病原的关系何文兰宋玉立张忠山何家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小麦白粉菌与大麦白粉菌的关系许多研究认为,小麦白粉菌只侵染小麦,不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Ⅴ.小麦白粉菌与其他小麦病原的关系何文兰宋玉立张忠山何家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小麦白粉菌与大麦白粉菌的关系许多研究认为,小麦白粉菌只侵染小麦,不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只危害大麦,不危害小麦。匈牙利的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白粉 黄色镰刀 壳针孢叶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诱导处理后水稻悬浮细胞的活性氧变化与有关酶系的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曾富华 易克 +1 位作者 徐向丽 王海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23,共6页
以水稻 (OryzasativaL )感病品种浙辐 80 2为材料 ,研究了 3种不同因子处理后其悬浮细胞中活性氧及其一些抗病酶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1) 3种因子均能导致H2 O2 的形成和积累。XOO 75 1处理后的H2 O2 含量分别在 0 5h和 6h出现突... 以水稻 (OryzasativaL )感病品种浙辐 80 2为材料 ,研究了 3种不同因子处理后其悬浮细胞中活性氧及其一些抗病酶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1) 3种因子均能导致H2 O2 的形成和积累。XOO 75 1处理后的H2 O2 含量分别在 0 5h和 6h出现突增现象 ,而XOO 76 2 5处理只在 0 5~ 1h达到一个峰值。推测XOO 75 1和浙辐 80 2间的互作属于非亲和性互作 ,而XOO 76 2 5与浙辐 80 2间属于亲和性互作。 (2 )XOO 75 1和 76 2 5菌株处理后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强POD的活性 (平均为 13 2 %和 5 0 7% ) ,但SOD的活性增强不显著 ,甚至在诱导初期有降低的现象。 (3)可溶性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 ,XOO 75 1和 76 2 5处理后 72h均可形成两条新增谱带 (Rf=0 4 8和Rf=0 72 ) ,XOO 75 1还可诱导形成另两条新增谱带 (Rf=0 5 3,MW =32 2kD和Rf=0 6 9,MW =4 1 9kD)。 (4)不同因子处理后悬浮细胞的POD和SOD发生相应变化 ,表现为一些谱带的增减或强度变化。 (5 )SA处理后悬浮细胞的H2 O2 有明显的积累效应 ,而且 ,SA能显著提高POD活性 (平均提高 32 8% )和SOD活性 (平均提高 4 6 7% )。表明SA可能通过调节H2 O2 的含量诱导与植物抗性有关的防御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悬浮细胞 稻白叶枯菌 水杨酸 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