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薯叶光合特性与块根主要性状对氮素供应形态的响应 被引量:29
1
作者 唐忠厚 李洪民 +4 位作者 张爱君 史新敏 魏猛 陈晓光 丁艳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94-1501,共8页
为探明甘薯叶光合特性与块根主要性状对不同氮素形态供应的响应特点,以徐薯18为研究对象,在盆栽条件下,设置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处理,研究不同形态氮素供应对甘薯叶光合特性、块根产量与品质性状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移... 为探明甘薯叶光合特性与块根主要性状对不同氮素形态供应的响应特点,以徐薯18为研究对象,在盆栽条件下,设置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处理,研究不同形态氮素供应对甘薯叶光合特性、块根产量与品质性状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移栽后30 d和50 d时,酰胺态氮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CCI)为最高,70 d时,铵态氮处理的CCI最高;铵态氮处理显著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与有效辐射(PAR);氮素处理明显提高甘薯块根产量,其中,铵态氮处理较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块根产量分别增加10.6%与17.2%,增产显著(P<0.05);铵态氮处理提高甘薯块根的淀粉率和蛋白质含量,而酰胺态氮处理增加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铵态氮处理有利于增加甘薯淀粉最高粘度值(PKV)、崩解值(BDV)和回复值(CSV),而硝态氮处理促进最低粘度值(HPV)和最终粘度值(CPV)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氮素形态 叶光合特性 块根主要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杨卫星搭载种子返地培育扦插苗的苗木生长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雪梅 宋福南 +3 位作者 宋兴舜 尹赜鹏 李开隆 杨传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0年第1期11-14,共4页
2005~2008年在黑龙江朗乡林业局英山苗圃进行了大青杨的卫星搭载种子返地培育的扦插苗苗木高、径生长变化及苗叶光合特征变化的研究。连续4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搭载种子相比大青杨卫星搭载种子返地育成的扦插苗,其苗木的苗高... 2005~2008年在黑龙江朗乡林业局英山苗圃进行了大青杨的卫星搭载种子返地培育的扦插苗苗木高、径生长变化及苗叶光合特征变化的研究。连续4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搭载种子相比大青杨卫星搭载种子返地育成的扦插苗,其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的增长率增大;其无性系扦插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增大,但胞间CO2浓度(Ci)下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变化不大,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杨 卫星搭载种子 返地培育扦插苗 苗木生长 叶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5
3
作者 党建友 张定一 +1 位作者 裴雪霞 王姣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38-1445,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2,4-D丁酯、‘巨星’、‘世玛’和‘骠马’)对2个小麦品种(‘临优145’和‘临汾138’)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使小麦灌浆期间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2,4-D丁酯、‘巨星’、‘世玛’和‘骠马’)对2个小麦品种(‘临优145’和‘临汾138’)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使小麦灌浆期间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一直较低,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巨星’使灌浆前期的SPAD值和Pn较高而中后期快速下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产量与对照相近;‘世玛’使灌浆前中期SPAD值和Pn较低但后期下降缓慢,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骠马’对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较小。2,4-D丁酯和‘骠马’使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评价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稳定时间延长,而形成时间与对照相近;‘巨星’和‘世玛’处理的品质指标大多低于或接近对照。研究发现,除草剂通过调控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灌浆进程来影响其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且除草剂和品种间存在差异;2,4-D丁酯虽能明显改善小麦品质但却显著降低籽粒产量,‘骠马’使小麦品质特性改善的同时也使籽粒产量有所提高,‘世玛’虽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却使品质特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叶光合特性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稻茬晚播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欣欣 石祖梁 +3 位作者 王久臣 王飞 徐志宇 江荣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0-148,共9页
旨在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50,225 kg/hm^2)和种植密度(150×10^4,225×10^4,300×10^4株/hm^2)对稻茬晚播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 旨在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50,225 kg/hm^2)和种植密度(150×10^4,225×10^4,300×10^4株/hm^2)对稻茬晚播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特点。不同处理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CDMRG)平均约为40%,干物质转运效率(DMRE)平均约为26%;CDMRG和DMRE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胞间CO2浓度(Ci)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处理下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25 kg/hm^2、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时,有利于维持稻茬晚播小麦的产量稳定,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晚播小麦的适宜氮密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晚播小麦 施氮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叶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