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 被引量:72
1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虢顺民 张晚霞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7-610,共14页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为特征,北段西侧为兰坪—云龙古近纪、新近纪压缩变形区;中段变形以右旋剪切走滑运动为特征,南部断裂东侧有滇东中新世以来的压缩变形,西侧为藤条河中新世拉伸断陷区。上述变形特征反映在构造地貌上为北部盆岭构造、中段线性断谷断盆构造及南部压(张)性盆地变形,其中苍山—洱海一带断裂两侧主夷平面的巨大落差是红河断裂上新世以来断陷正断作用的显著代表。在时空演化上,从古近纪经中新世至上新世,断裂主体活动部位在南段,并呈由南向北的“撕裂”格局,上新世以后至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主体活动部位已转移至北段,表现为由N向SE的滑移伸展变形;变形区的范围大小和变形幅度表明红河断裂的东盘地块始终是作为地块相对运动的主动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滑-压缩变形 构造地貌 中新世以来 红河断裂 中国西南 右旋走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81
2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1 位作者 臧阳 代博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7-530,共14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川滇块体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运动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通甸-马登盆地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常祖峰 李鉴林 +3 位作者 常昊 罗林 刘昌伟 和树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5-887,共13页
依据野外调查成果,研究维西-乔后断裂通甸-马登盆地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该断裂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段,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mm/a。玉水坪... 依据野外调查成果,研究维西-乔后断裂通甸-马登盆地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该断裂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段,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mm/a。玉水坪探槽揭示的断错地层OSL年龄为5.1±0.6,5.3±0.2,7.5±0.5和10.3±0.9ka,属于全新世堆积。下太平某小河T2阶地上发育的多条断层断错现代土壤层之下的所有地层,被错上部地层的OSL年龄为5.3±0.6ka。上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造成上新统的强烈构造变形,其运动性质由逆冲转变为右旋走滑。新民村和盖场等探槽揭露地震楔、砂脉和软沉积构造变形等地震现象,垂直错距多在1 m左右,属同一期地震事件所为,其发生时间约为28000 aBP,震级达到7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全新世 右旋走滑运动 古地震 地震楔 软沉积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缅交界苏典断裂的最新活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2 位作者 毛泽斌 罗林 王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9-575,共17页
苏典断裂呈近SN向延伸,跨越中缅边境,长约100km,历史上沿断裂多有地震发生。但受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有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几乎没有研究。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年代学测试结果,文中对此断裂的晚第四纪运动特征、最... 苏典断裂呈近SN向延伸,跨越中缅边境,长约100km,历史上沿断裂多有地震发生。但受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有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几乎没有研究。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年代学测试结果,文中对此断裂的晚第四纪运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进行分析。苏典断裂的新构造活动明显,沿断裂发育有苏典、勐典、黄草坝、陇中等串珠状第四纪盆地,南段户勐一带有多个沸泉和气泉呈线状分布,断裂对腊马河、盏达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清晰的断层陡坎、平直的线性山脊和断层谷地等地貌。左家坡探槽揭示出3条断层,断错了几乎所有的河流相、洪积相砾石层、砂土层和黏土层等堆积物,地层错距明显,部分层位被截切。在探槽内共获得11个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数据,年龄结果为(7680±30)~(350±30)a,充分表明该断裂在全新世有明显活动。晚第四纪苏典断裂表现出右旋走滑运动。勐弄茶厂一带沿断裂发育的3条冲沟发生明显的同步右旋位错,位错量分别为40m、42m和45m。苏典一带勐嘎河被断裂右旋位错1050~1100m。苏典北1.7km处一洪积扇被右旋位错18~22m。缅甸撒当盆地内一河流被断裂右旋位错约380m并形成发卡型地貌。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影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外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印支块体发生S向逃逸,滇西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向S挤出最强烈的部位,在印支块体S向运动过程中,近SN向苏典等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起着调节、吸纳块体应变的作用。在NNE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近SN向右旋走滑的苏典断裂与NE向左旋走滑的大盈江断裂的交会部位是构造应力易于集中的关键部位,该区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地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典断裂 全新世 右旋走滑运动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
5
作者 朱俊江 詹文欢 +2 位作者 丘学林 徐辉龙 唐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9-247,共9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制解分析 ,震源深度 0~ 33km的地震在整个区域密集分布 ,较深的地震分布在断裂的北东侧。断裂带西北部断裂活动方式为逆冲型 ,北部为正断型 ,南部为走滑型 ,其它地方为奇异型 ,也即是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 3种方式的过渡类型 ,反映了红河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受到来自北北西向的推挤力和北东东向的正压力的联合作用 ,使受力区的断裂发生挤压逆冲、水平走滑和拉张正断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RRFZ) 震源机制解 右旋走滑运动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