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风险分层评估的价值
1
作者 任雯 吴倩 +5 位作者 杨振文 王宙明 张璋 李东 刘可夫 杨帆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2-988,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确诊后1年死亡风险分层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4年12月-2021年3月在本院经右心导管检查(RHC)确诊并接受cMRI检查的52例CTEP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2...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确诊后1年死亡风险分层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4年12月-2021年3月在本院经右心导管检查(RHC)确诊并接受cMRI检查的52例CTEP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肺动脉高压(PH)指南推荐的COMPERA 2.0评分四分法模型,对CTEPH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6MWD)、WHO心功能分级(WHO-FC);血浆脑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 proBNP)分别进行赋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中低危组(24例)和中高危-高危组(26例),比较两组间各项cMRI定量指标值的差异,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左、右心室容积、心功能参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右心室搏出量指数(RVSV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心肌质量指数(RVMM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搏出量指数(LV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心室质量指数(VMI)]及右心室-肺动脉耦联(RV-PA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RVEDVI、RVESVI、RVEF和RV-PAC四个参数在CTEPH患者风险分层中的价值。结果:与低危-中低危组相比,中高危-高危组的LVEF、RVEF和RV-PAC值降低[54.92%±8.22%vs.61.13%±5.79%,26.40%±7.89%vs.40.62%±7.31%,0.38±0.15 vs.0.70±0.2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P<0.001);RVEDVI[(135.93±55.80)vs.(75.25±24.99)mL/m^(2)]、RVESVI[91.70(81.58~120.94)vs.41.01(36.97~49.85)mL/m^(2)]、RVMMI[32.36(25.68~43.65)vs.16.46(12.75~17.51)g/m^(2)]和VMI[0.70(0.56~0.81)vs.0.38(0.27~0.49)]值显著升高(P均<0.001)。ROC曲线分析示,当RV-PAC阈值为0.53时,其预测CTEPH患者风险分层的效能与RVEDVI(94.95 mL/m^(2))、RVESVI(60.78 mL/m^(2))和RVEF(34.5%)相近,对应的AUC分别为0.896、0.885、0.920和0.912。结论:中高危-高危CTEPH患者的左、右心功能明显受损,RV-PAC值减低对于评估患者的风险分层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栓塞 肺动脉高压 心脏磁共振成像 风险分层 右心室-肺动脉耦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右心室功能异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孙珂悦 秦晓涵 +14 位作者 张丁丁 万荣琪 王佳琪 余嘉奇 赖晋智 杨德彦 范静波 程中伟 程康安 高鹏 张丽华 邓华 方全 刘永太 陈太波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xAF)合并右心室功能异常(RV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右心室-肺动脉耦联(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肺动脉收缩压,TAPSE/PASP)对其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xAF)合并右心室功能异常(RV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右心室-肺动脉耦联(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肺动脉收缩压,TAPSE/PASP)对其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PxAF患者256例,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90例,其中男性122例,占比64.2%,平均年龄(62.5±9.1)岁。根据患者基线右心室功能,将患者分为RVD组(81例)和非RVD(non-RVD)组(109例)。去除RVD组中术后资料缺失者21例,根据术后右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情况,将RVD组60例患者分为恢复亚组(41例)和未恢复亚组(19例)。收集患者基线、术后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分别于出院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次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分析比较RVD组和non-RVD组患者及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亚组和未恢复亚组的临床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RVD和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对PxAF合并RVD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结果RVD组欧洲心律学会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non-RVD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E/A、左心房峰值纵向应变、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右心室四腔心切面整体纵向应变、TAPSE和TAPSE/PASP在RVD组低于non-RVD组(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eGFR、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和E/A是PxAF合并RVD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5)。右心室功能恢复亚组的基线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TAPSE/PASP高于未恢复亚组,年龄低于未恢复亚组(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证实,LVEDV和TAPSE/PASP为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B=0.034和6.721,P=0.020和0.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APSE/PASP和LVED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和0.732(均为P<0.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585 mm/mmHg和125 ml。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TAPSE/PASP和LVEDV是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均为P<0.01)。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PxAF合并RVD患者与非RVD的患者相比,临床症状更重,左心室和左心房功能更差,eGFR更低;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和LVEDV对阵发性房颤合并RVD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右室功能恢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室功能异常 射频消融 右心室-肺动脉耦联 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肺动脉收缩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右心功能及右心室-肺动脉耦联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潘璐 黄璇 +4 位作者 王婷婷 徐艳萍 叶晶晶 曹伟 纳丽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使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右心应变及右心室-肺动脉(RV-PA)耦联。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60例RA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3组(A组PASP<33 mmHg,B组PASP 33~39... 目的使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右心应变及右心室-肺动脉(RV-PA)耦联。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60例RA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3组(A组PASP<33 mmHg,B组PASP 33~39 mmHg,C组PASP≥40 mmHg),每组20例;同期选取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估右心房、右心室收缩功能,使用右心室游离壁整体应变/肺动脉收缩压(RV FWS/PASP)无创评估RV-PA耦联,并分析右心功能参数、RV-PA耦联参数与肺弥散功能的相关性。结果4组间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右心房上下径、三尖瓣瓣环位移、下腔静脉宽度、PASP、右心室收缩期整体应变、RV FWS、右心房充盈期峰值应变、右心房通道期导管峰值应变(S-CD)、RV FWS/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H=2.369~74.880,P均<0.05),且A组与B组右心房充盈期峰值应变[(36.0±7.9)%比(30.9±7.8)%]、右心房S-CD[(19.9±6.9)%比(15.3±4.7)%]及RV FWS/PASP(0.96±0.19比0.5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0、2.262、7.704,P均<0.05)。RA各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右心室收缩期整体应变、RV FWS、右心房S-CD、RV FWS/PASP呈正相关(r=0.392、0.472、0.431、0.572,P均<0.05)。结论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RA患者右心功能减低、RV-PA解耦合,且与肺弥散功能障碍相关。PASP 33~39 mmHg的RA患者已发生右心功能障碍及RV-PA解耦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心室功能 心房功能 右心室-肺动脉耦联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脏磁共振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参数在评估CTD-PH危险分层中的研究
4
作者 马珂凡 刘王琰 +3 位作者 王嫱 孙晓萱 祝因苏 徐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21-112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MR)右心室-肺动脉耦联(VAC)参数在评估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H)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4月期间62例CTD-PH患者临床及CMR资料,根据危险分层将其分为组1(低危及中... 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MR)右心室-肺动脉耦联(VAC)参数在评估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H)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4月期间62例CTD-PH患者临床及CMR资料,根据危险分层将其分为组1(低危及中低危患者,n=39例)和组2(中高危及高危患者,n=23例),并对患者的左右心室容积、功能参数、左心室心肌组织学参数及VAC进行分析,寻找用于预测CTD-PH危险分层的最佳模型。结果:右心室容积功能参数和右心室插入部的组织学参数在两组PH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和VAC具有独立预测效能,联合RVEDVI和VAC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AUC=0.839,95%CI:0.735~0.944,P<0.001)。结论:右心室相关的容积、功能参数和右心室插入部的组织学参数可用于评估CTD-PH危险分层,联合RVEDVI和VAC可提高评估危险分层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肺动脉耦联 心室功能 肺动脉高压 心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肺动脉耦联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蓝卫芳(综述) 邓燕(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94-1098,共5页
右室-肺动脉耦联是基于右心室功能及其循环的匹配性出发的的新指标,其评估方法分为侵入性、侵入性与非侵入性相结合以及无创性检测法。文章就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定义、检测方法及评估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评估... 右室-肺动脉耦联是基于右心室功能及其循环的匹配性出发的的新指标,其评估方法分为侵入性、侵入性与非侵入性相结合以及无创性检测法。文章就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定义、检测方法及评估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评估、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肺动脉耦联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