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历史创造“史诗”神话小说的颠覆——论《尘埃落定》的反“史诗”意识
1
作者 李谫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3-285,共3页
反对十年历史小说创造的"史诗"神话是新历史小说问世以来当代创作者共同的艺术追求。《尘埃落定》以虚构而真实的题材内容,分裂而完整的人物形象,表里如一的情节结构,丰富深邃的主题思想对其进行相应拆解,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反&... 反对十年历史小说创造的"史诗"神话是新历史小说问世以来当代创作者共同的艺术追求。《尘埃落定》以虚构而真实的题材内容,分裂而完整的人物形象,表里如一的情节结构,丰富深邃的主题思想对其进行相应拆解,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反"史诗"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尘埃落定》 新历史小说 史诗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活在诗歌中的波兰历史——读梁平诗集《琥珀色的波兰》
2
作者 杨清发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5期134-135,共2页
关键词 当代诗歌 历史叙事 梁平 波兰 诗集 复活 90年代 史诗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晋时代:永恒的影像经典
3
作者 王艳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6-17,共2页
惊闻谢导辞世,深感突然和意外。悲痛之余,我不免回想起了5年前在上海见到谢导的情形。2003年11月8日上海大学举办了"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其时正值谢导的80华诞。
关键词 谢晋电影 影片 电影作品 影像 社会责任感 时代 经典 中国人民 艺术家 史诗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品:散文嬗变中的新品种 被引量:4
4
作者 邱景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8-29,共2页
中国古典散文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即李健吾所说的“竹简精神”.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是散文的基本形态,所以散文又有“小品”之称.自本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始,不时可以听到提倡“精短”散文的呼声,而且从者如云... 中国古典散文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即李健吾所说的“竹简精神”.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是散文的基本形态,所以散文又有“小品”之称.自本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始,不时可以听到提倡“精短”散文的呼声,而且从者如云.散文的“简约”审美规范,在散文创作中似乎已成为牢不可破的正宗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散文 审美规范 散文创作 议论体 余秋雨 中国古典散文 散文发展 中国新文学 史诗意识 中国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读邢秀玲
5
作者 彭斯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4-64,共1页
邢秀玲,是近年我国散文创作重新崛起浪潮中涌现出的一位女作家。 但她没有像当今某些走红的散文家那样以长篇巨幅反映大题材、大容量、大气魄,所以如从呼唤散文“史诗意识和巨匠意识”(见《散文》1989年8期毛乐耕:《散文:需要巨匠和巨作... 邢秀玲,是近年我国散文创作重新崛起浪潮中涌现出的一位女作家。 但她没有像当今某些走红的散文家那样以长篇巨幅反映大题材、大容量、大气魄,所以如从呼唤散文“史诗意识和巨匠意识”(见《散文》1989年8期毛乐耕:《散文:需要巨匠和巨作》)的要求来审视,邢秀玲那为数不少的散文,并不新潮,并不时髦,因而也并未引起评论界的关注。 可是,邢秀玲不管这些,她仍然“我行我素”,坚持以其尺水兴波的散文小品,来抒写爱心,抒写人生际遇,抒写祖国西部山山水水在作者胸中荡起的种种感情涟漪…… 半年前,重庆出版社以《情系高原》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家 散文创作 史诗意识 女作家 思想内涵 高原 重新崛起 大学毕业生 儿女情 大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色而出色 质朴而壮丽——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略说
6
作者 黄南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5期16-19,共4页
《新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众多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作品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佳作。这部多卷体长篇巨构(共分六部,已出五部),从历史唯物主义高视点对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作了全息性审美观照,弘扬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维护和平的崇... 《新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众多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作品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佳作。这部多卷体长篇巨构(共分六部,已出五部),从历史唯物主义高视点对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作了全息性审美观照,弘扬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维护和平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同时,也表现出对战争文化的深邃思考、对史诗意识的深刻把握和对美学品格的深挚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战争文化 战争观 张学良 史诗意识 美学品格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历史唯物主义 本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