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颉刚与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顾颉刚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历史组主任后,一方面为充实历史组的学科建设而广泛聘请人才,申请中英庚款资助并开展学术调查,创办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另一方面推进北平志的编纂,从各专史材料的整理和研究入手... 顾颉刚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历史组主任后,一方面为充实历史组的学科建设而广泛聘请人才,申请中英庚款资助并开展学术调查,创办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另一方面推进北平志的编纂,从各专史材料的整理和研究入手为中国通史撰述作准备,为史学研究会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突破了其地方史学研究的局限,提升了史学研究会的学术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北平研究 史学研究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以清华学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7
2
作者 仲伟民 张铭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9,共8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坛,一批学者顺应"社会科学治史"的国际史学潮流,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科学派"。这批学者的代表即清华学人。清华学人是"社会科学派"的中坚力量,是"社...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坛,一批学者顺应"社会科学治史"的国际史学潮流,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科学派"。这批学者的代表即清华学人。清华学人是"社会科学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科学治史"方法的践行者。清华学人积极倡导"社会科学治史"的学术理念、组织学术团体、致力于会通人才的培养,在近代史学社会科学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学术群体,这批清华学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不仅特点鲜明,而且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清华大学一直秉持的通才培养、自由开放的育人理念是会通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而与美国学界保持密切联系则是关键的学源优势,这是清华学人在当时能够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派 清华学人 梁启超 史学研究会 蒋廷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日本环境史学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7,178,共12页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及此后引发的海啸、核事故,对日本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均造成巨大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也迅速转向地震问题,于是将地震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环境史学成为学界的热门...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及此后引发的海啸、核事故,对日本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均造成巨大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也迅速转向地震问题,于是将地震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环境史学成为学界的热门。自大地震发生以来,日本历史学界久负盛名、影响巨大的日本历史学研究会及其主办的《历史学研究》杂志反思环境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历史学研究会几乎在每年的年会上都对环境史研究进行专题性讨论,《历史学研究》不仅专门刊发了10期“311以后的历史学系列”,还加大力度发表了不少环境史研究论文、推介环境史的新成果等。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日本环境史最新的发展轨迹、学科建设方向、研究力量组成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史学研究会 《历史学研究 环境史 灾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霁光先生的治学特点 被引量:6
4
作者 邵鸿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93,共7页
谷霁光先生的治学特点,首在以学术为生命和特殊的勤奋;其次强调独立思考,多疑善问;再次是严谨扎实,考据绵密。谷霁光先生极显著和最值得重视的特点是力求会通和整体综合的学术方法。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相当契合于西方年鉴学派长时段... 谷霁光先生的治学特点,首在以学术为生命和特殊的勤奋;其次强调独立思考,多疑善问;再次是严谨扎实,考据绵密。谷霁光先生极显著和最值得重视的特点是力求会通和整体综合的学术方法。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相当契合于西方年鉴学派长时段和总体史的理念,亦是谷霁光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谷霁光先生的会通综合并非宏大叙事和结构理论,而是与微观、中观具体问题的实证研究紧密结合,因而具有既专且通的特点。谷霁光先生以学术为生命的治学精神可为今日治史者的楷式;而其以自主贵疑为主导的治学理念、以会通综合和严谨考证相结合的治学方法则不仅是中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被史学实践证明卓有成效,值得后辈学者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霁光 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研究会 雷海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