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史学批评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的关系 |
张越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2
|
“前理论”概念对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启示 |
王申蛟
马鸣扬
|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侯外庐在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上的贡献 |
瞿林东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4
|
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思考 |
周文玖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5
|
融合与发展:艺术史跨学科研究的创新路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综述 |
许欣悦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6
|
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的理论价值 |
罗炳良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7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思考 |
吴英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8
|
新灾害史学的立体化发展趋向 |
周琼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西安地区历史学科研究生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 |
鹏羽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10
|
历史就是历史——年鉴学派对历史学学科定位的一种回答 |
李霄翔
舒小昀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11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 |
朱政惠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12
|
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 |
李娜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1
|
|
13
|
论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建设与著述特点 |
王传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4
|
何炳松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 |
周文玖
|
《求是学刊》
CSSCI
|
2000 |
5
|
|
15
|
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以在中山大学的教研活动为中心 |
周文玖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6
|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 |
于沛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17
|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 |
张仲民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5 |
11
|
|
18
|
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位置与研究框架 |
张越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9
|
梁启超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开拓性贡献 |
周文玖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20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再探讨 |
王应宪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