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前城址特征浅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世之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5期98-101,共4页
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现已发现 6 0余座史前城址。它们分别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同一文化区内呈均衡分布 ,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中国史前城址具有如下特征 :在山麓河滨选址 ,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两种类型的城与... 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现已发现 6 0余座史前城址。它们分别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同一文化区内呈均衡分布 ,成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中国史前城址具有如下特征 :在山麓河滨选址 ,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两种类型的城与所在遗址关系 ,两种模式的城墙与城门 ,城内多不设市 ,以宫室宗庙为主要内容等。它们的考古发现 ,揭开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序幕 ,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史前城址 特征 史前考古 城市史 选址 形制 城墙 城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钱耀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91-95,共5页
从聚落考古学的角度认为 ,中国史前尤其龙山时代有相当数量的城址当为中心或次中心聚落 ,集中体现着当时社会政治变革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中史前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龙山时代已逐渐形成了以筑城建国为基本特征的“王国”... 从聚落考古学的角度认为 ,中国史前尤其龙山时代有相当数量的城址当为中心或次中心聚落 ,集中体现着当时社会政治变革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中史前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龙山时代已逐渐形成了以筑城建国为基本特征的“王国”林立局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考古 史前城址 龙山时代 国家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关系略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毛曦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6,共4页
城市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始于史前的"城"。城市出现于"高级野蛮社会",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城市"、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革命",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可以看作... 城市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始于史前的"城"。城市出现于"高级野蛮社会",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城市"、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革命",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可以看作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而在此之前的早期城市是不宜单独用作文明起源的标志或因素的。要从史前城址探讨文明的孕育、起源及早期发展,一方面要弄清城址所反映的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将城址和其他的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寻求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史前城址 文明起源 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与四川盆地史前城址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银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5-40,共6页
通过对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史前城址群的筑城年代、建城选址、城址形制、城垣壕沟、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论述,并结合两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交流情况,从而探讨两地区史前城址的渊源问题。这对研究两地区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屈家岭文化 宝墩文化 史前城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兼论文明要素与文明形成的标准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钱耀鹏 《文博》 1999年第6期18-25,共8页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登封王城岗城址发现确认以来,史前城址犹如雨后春笋,不断从田野考古工作中涌现出来。迄今见诸报道的史前城址已有50余座,其中得到学术界普遍肯定和确认的也有40余座。史前城址的大量发现与确认。
关键词 史前城址 文明起源 形成过程 文明要素 形态要素 龙山时代 环壕聚落 起源与形成 文明时代 仰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早期宫城的形成及初步发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庞小霞 高江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1,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早期 宫城 史前城址 中心聚落 中国历史 偃师商城 二里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史前人居环境的宜居地方性研究
7
作者 万敏 秦凡凡 +2 位作者 杨芷芊 苏欣怡 雷晶晶 《中国园林》 2025年第7期30-37,共8页
将研究时间定位于新石器时代至晚商,该时段仅占史前文明的1%,却是极富爆发力、遗址遗物最多且在中国风景园林史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时期;研究空间所定之江汉平原是长江中游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的区位、久远而持续的人居历史使其成为反映宜... 将研究时间定位于新石器时代至晚商,该时段仅占史前文明的1%,却是极富爆发力、遗址遗物最多且在中国风景园林史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时期;研究空间所定之江汉平原是长江中游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的区位、久远而持续的人居历史使其成为反映宜居地方性肇始的极佳窗口。以约翰·阿格纽(John Agnew)的地方三元结构理论为支撑,聚焦于3个方面:1)从史前江汉平原城址与聚落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相互关系探讨其区位的宜居地方性;2)从史前重点场所识别、时空演化和重点场所个案探讨其场所的宜居地方性;3)从城壕聚落营造、仪典和生活场景,以及植物环境等探讨其空间的地方感。当前,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立足史前开展宜居地方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故研究成果对丰富宜居地方性研究、弥补史前江汉平原风景园林发展研究的不足有重要意义,并对景观考古研究中结合运用ArcGIS多功能模块具有技术拓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宜居地方性 地方三元结构 史前城址与聚落 江汉平原 景观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