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前支脚器具的兴衰与史前农业进程 被引量:7
1
作者 吴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3,共5页
陶制炊具是新石器时代最主要最典型的一种遗存,其中陶支脚作为新石器时代反映炊烧模式的一类重要陶器,与史前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并构成了史前历史重要的一环。本文在梳理史前支脚及其组合器物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类型学的分析,从功能的角... 陶制炊具是新石器时代最主要最典型的一种遗存,其中陶支脚作为新石器时代反映炊烧模式的一类重要陶器,与史前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并构成了史前历史重要的一环。本文在梳理史前支脚及其组合器物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类型学的分析,从功能的角度指出支脚及其组合器物的演变趋势和消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农业 新石器时代 进程 器具 农业发展 类型学 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述评——纪念《农业考古》创刊十周年 被引量:4
2
作者 谢仲礼 陈星灿 《农业考古》 1991年第3期18-33,共16页
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一直是治国之本;直到当今,我们仍然强调农业是现代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农业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以驯化、栽培食用植物为... 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一直是治国之本;直到当今,我们仍然强调农业是现代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农业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以驯化、栽培食用植物为前提的;同时,农业也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柴尔德(V.G.chil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农业 农业考古学 研究 农业起源 农业工具 耕作技术 自然科学方法 实验考古学 民族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青海地区的史前农业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汝祚 《农业考古》 1990年第1期104-111,共8页
甘肃、青海两省同属黄河上游地区,主要处在北纬32度至40度之间,但是两省的地理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如此,我们还应看到青海的湟水流域以东地域,与甘肃毗邻的广大地区,两者的地理环境比较接近,同时,都分布着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这... 甘肃、青海两省同属黄河上游地区,主要处在北纬32度至40度之间,但是两省的地理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如此,我们还应看到青海的湟水流域以东地域,与甘肃毗邻的广大地区,两者的地理环境比较接近,同时,都分布着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这为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探讨,有了一定的基础。还应看到,齐家文化之后,甘肃境内有辛店、寺洼、沙井等考古学文化;青海主要是卡约文化,也有少量的辛店文化,在柴达木盆地内则有诺木洪文化。两者之间这种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大转变,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的不一致,从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上、习惯上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呢?还是有其它的原因所造成的呢?需要作出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史前农业 甘肃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兴林 《农业考古》 2004年第3期70-73,共4页
关键词 史前农业发展 文明起源 中国 文明形成 定居 家畜饲养 农业生产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被引量:8
5
作者 钱耀鹏 《农业考古》 2000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关键词 中国 史前农业 发展特点 稻作农业 栗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的地位 被引量:4
6
作者 吴耀利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93-99,共7页
关键词 中国 史前农业 农业生产 家畜饲养业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农业用地模型构建及运用——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冯力威 《农业考古》 2015年第6期13-18,共6页
本文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基于前人的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史前农业用地模型。它以50个已知遗迹点的环境参数(海拔高度、坡度、坡向、距河流水平距离)和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参数(人均用地面积、人均粮食需求量、粮... 本文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基于前人的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史前农业用地模型。它以50个已知遗迹点的环境参数(海拔高度、坡度、坡向、距河流水平距离)和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参数(人均用地面积、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亩产量、休耕年限、耕作年限)作为输入数据,实现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用地数量及分布的恢复。模型共有三个子模型,分别为农业用地需求子模型、遗迹点分布概率子模型和农业用地空间分配子模型。模型结果显示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用地数量为411123平方米,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集中于坡度较缓的低地上,符合实际生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村遗址 史前农业用地模型 环境和文化参数 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尉迟寺遗址的植物硅酸体分析与史前农业经济特点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增林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412-412,共1页
尉迟寺遗址的植物硅酸体分析与史前农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王增林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以北,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晚期遗存,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2197-1957年。1989... 尉迟寺遗址的植物硅酸体分析与史前农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王增林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以北,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晚期遗存,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2197-1957年。1989年到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硅酸体 尉迟寺遗址 史前农业 大汶口文化 土壤样品 考古研究所 实验研究 农业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农业探研》问世
9
《古今农业》 2005年第3期71-71,共1页
(本刊讯)南京大学历史系刘兴林副教授所著《史前农业探研》一书,最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分“史前农业的发生”、“动物的驯化与农业的起源”、“史前稻作农业”、“史前旱作农业”、“史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史前先民的... (本刊讯)南京大学历史系刘兴林副教授所著《史前农业探研》一书,最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分“史前农业的发生”、“动物的驯化与农业的起源”、“史前稻作农业”、“史前旱作农业”、“史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史前先民的食物构成与粮食加工”、“原始农业宗教与文化”、“史前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史前农业研究的展望与思考”九个方面,对史前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农业探研》 史前农业 农业发展史 书讯 刘兴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史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湖南工业大学 刘俊男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8,43,共8页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 史前农业 考古工作 农业生产 考古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史前农业的出现与土著人群生存方式的改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永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距今约6000年左右,来自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人群逐步西迁到青海东部地区,带来了种植已久的粟和黍以及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传播到青海后很快被从事采集狩猎经济的青海土著人群所接受。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期,史前农业生产的空... 距今约6000年左右,来自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人群逐步西迁到青海东部地区,带来了种植已久的粟和黍以及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传播到青海后很快被从事采集狩猎经济的青海土著人群所接受。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期,史前农业生产的空间范围迅速在河湟地区拓展开来,很快到达了适合史前农业生产的最大区域。东部河湟地区农业文明的优越性吸引了青海西部高海拔的地区的采集狩猎人群去从事农业生产,这一时期青海西部高海拔地区的细石器遗址收缩甚至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史前农业 出现 土著人群 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文物看枣庄地区的史前农业 被引量:3
12
作者 石敬东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45-52,共8页
关键词 枣庄地区 出土文物 史前农业 粟作农业 生产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图像看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庆兵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2,共8页
出土农业遗存的史前遗址常常同时出土与上古神话有关的图像,这为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的紧密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了史前农业对上古神话的诞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史前农业的需要,人们才会密切关注候鸟的迁徙,太阳的运行,而... 出土农业遗存的史前遗址常常同时出土与上古神话有关的图像,这为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的紧密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了史前农业对上古神话的诞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史前农业的需要,人们才会密切关注候鸟的迁徙,太阳的运行,而观察的结果和经验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联系史前农业,也有助于对上古神话的理解。日鸟神话内涵丰富,从史前农业遗址大量出土日鸟图像来看,与农业活动的密切联系或许是其最初产生的原因。太阳运行的神话非常丰富,应与古人观察太阳运行以确定农时的需求有关。后稷之以“稷”命名又恰与稷在史前北方农业中的重要地位相吻合。总体来看,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史前农业促进了神话的产生,而神话又有助于生产经验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农业 上古神话 出土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明霞 贺刚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6,共5页
高庙遗址是湖南沅江流域新石器中晚期的重要农业遗址。从1991年起,高庙遗址经历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农业遗存,是揭示沅江流域史前文明起源与农业发展演进的“密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该遗址具... 高庙遗址是湖南沅江流域新石器中晚期的重要农业遗址。从1991年起,高庙遗址经历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农业遗存,是揭示沅江流域史前文明起源与农业发展演进的“密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该遗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科学规划建设遗址考古公园和开展大遗址保护、遗产旅游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庙遗址 史前农业遗存 文化遗产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
15
作者 李春华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山东 史前农业考古研究 个案研究 考古发掘资料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启坤 张居中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6-160,共5页
关键词 农业研究 安徽 展望 回顾 稻作农业 重要领域 史前考古 史前农业 农业文化 旱作农业 东南地区 文化交流 古代文化 发展进程 古代文明 史前文化 兼容性 中国史 北方 农史 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笪浩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旧石器过度阶段,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南岭、武夷山一带,但新石器时代后,稻作农业则主要在洞庭湖西部的岗地平原区发展起来。距今10000年~距今7000年,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院水稻的进一步... 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旧石器过度阶段,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南岭、武夷山一带,但新石器时代后,稻作农业则主要在洞庭湖西部的岗地平原区发展起来。距今10000年~距今7000年,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院水稻的进一步栽培、稻作工具的细化、定居农业聚落的形成、稻作农业区的向外扩展;距今10000年~距5500年,史前稻作农业区格局形成,稻田灌溉体系出现,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生计方式;距今5500年~距今4000年,稻谷品种得到优化,稻谷产量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史前稻作农业 初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植物遗存浮选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齐乌云 赵志军 +4 位作者 王树芝 刘长江 梁中合 贾笑冰 王金霞 《农业考古》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壳斗科栎木的木炭碎块为辅,说明当时的农业是以粟、黍为组合的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的混合经济模式,兼有少量的采集植物活动。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遗址中发现的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中,这种环境也适宜稻类作物的生长。遗址附近分布有以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史前先民利用的燃料很可能是栎木等木材,粟、黍、稻谷等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上游 种子果实 木炭碎块 植物利用 史前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农业考古》三十年而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樊志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21,共2页
《农业考古》创刊于1981年,最初感到眼前一亮的是刊物命名颇富创意。将两个距离甚远的学科拉在了一起,无论给文物考古抑或农业历史研究都留下了足够的拓展空间。后来与文华师接触多了,方知乃与先生经历、学养有关。先生早年乃厦大考古... 《农业考古》创刊于1981年,最初感到眼前一亮的是刊物命名颇富创意。将两个距离甚远的学科拉在了一起,无论给文物考古抑或农业历史研究都留下了足够的拓展空间。后来与文华师接触多了,方知乃与先生经历、学养有关。先生早年乃厦大考古专业高才生,反右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曾长期谪居乡野,促成了所学与所知的结合。史前农业当为中国农史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史料的缺乏。自1978年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考古》 文化大革命时期 农业历史 文物考古 史前农业 科技成就 古代农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果沟遗址2015年调查浮选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吉香 周懋 吕红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3,51,共7页
文章报道了2015年度西藏山南昌果沟遗址植物考古调查的浮选结果,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大麦、小麦、粟和黍,黍为此次调查的新发现,且数量相对较多,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遗址农作物种类的认识,为理解粟、黍在高原农业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综... 文章报道了2015年度西藏山南昌果沟遗址植物考古调查的浮选结果,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大麦、小麦、粟和黍,黍为此次调查的新发现,且数量相对较多,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遗址农作物种类的认识,为理解粟、黍在高原农业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综合90年代该遗址植物遗存出土情况和本次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遗址的农业结构可能以麦作为主,兼有粟作,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很小。通过对遗址出土果实类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采集活动也是昌果沟遗址生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遗址中较多藜属植物遗存的出土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后续应开展综合研究对其潜在用途和来源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果沟遗址 史前农业 西藏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