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特征:来自多阶段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的认识
1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9-3148,共3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M_(S)6.2地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属国内近些年来6级以上地震所罕见.基于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根据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序列中M_(S)...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M_(S)6.2地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属国内近些年来6级以上地震所罕见.基于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根据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序列中M_(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及矩心深度,并对震源机制节面进行聚类分析,获取了地震序列的主要断层面形状,计算了积石山地震序列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研究了其应力场与震源机制节面及断层面的关系,最后结合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资料综合探讨和推测了积石山地震序列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结果表明,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震中区的长轴主要沿着拉脊山北缘断裂南段呈NNW向的优势展布,整个序列长约15km、宽约6km,北端、南端各分别止于大河家镇南侧及积石山县西侧,且存在显著的丛集分区特征,主要划分为大河家镇到刘集乡之间的北段余震稀疏区,以及刘集乡到积石山县西侧之间的南段余震密集区,其中南段余震密集区呈现为NW-SE向的分支和NNW-SSE向的分支,且两个分支形成了NW端分叉且SE端汇聚的分布特征,大部分余震主要集中在NW-SE向分支而积石山M_(S)6.2主震位于NNW-SSE向分支的NE侧.整个序列的平均震源深度约为11.4km,大多数地震主要集中在9~14km深度范围,其中主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13.6km.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勾勒出地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E向,积石山M_(S)6.2主震则位于倾向NE的断层面底端,余震基本位于M_(S)6.2主震的上方,大体呈现为单侧破裂的特征.(2)gCAP波形反演表明,积石山M_(S)6.2主震震源机制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04°/55°/65°,节面I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63°/42°/121°,P轴方位51°和其倾伏角7°,矩心深度10km,矩震级M_(W)5.95.主震及M_(S)3.0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主要表现以逆冲为主且略带少量的走滑分量,震源机制的P轴主要呈现近NE-SW向的水平挤压,矩心深度介于9~12km之间,平均矩心深度10.7km.(3)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出两簇聚类中心节面,其中NE倾向的聚类中心节面走向311°及倾角43°,其形状和重定位的深度剖面大体一致.震源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积石山震源区的最优压应力轴走向、倾伏角分别为57°和15°,表明积石山震源区应力场表现为NE向的近水平挤压,并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通过将其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积石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及其聚类中心节面,发现积石山应力体系在这些震源机制节面和聚类中心节面上均更容易产生逆冲破裂的地震事件.(4)结合已有区域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研究,综合分析认为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与其至少两条走向略不同的反冲断层组成的“y”型冲断构造所在的复杂逆冲推覆环境有关,其中积石山M_(S)6.2主震位于NNW-SSE走向、SW倾向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与其NW-SE走向、NNW-SSE走向及NE倾向的次级反冲断层形成的背冲式构造“y”形汇合部位,并在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上的反冲断层上发生了相对密集的积石山余震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多阶段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滑动特性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电阻率观测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的预测
2
作者 解滔 于晨 +2 位作者 韩盈 张丽琼 高曙德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发生之后,该异常一直未恢复。2023年6月以来,武胜驿和武威站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此外,自2023年6月开始,距离震中335km的武都站也出现上升异常变化。依据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东段至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且地震类型最可能为逆冲型。2023年10月通渭站出现“快速下降—转折回升”形态的短期异常变化,随后在10月27日的周震情例会上对该预测区域给出了短期预测意见,12月18日M_(S)6.2地震发生在预测区内,且震源机制解类型也为预测的逆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视电阻率 地震预测 异常变化 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小娜 叶秀薇 +1 位作者 黄元敏 王力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73-4683,共11页
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 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 本文利用福建省地震台网、广东省地震台网和台湾“中央”气象局17个台的宽频带记录,使用CAP方法反演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 S6.2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1走向/倾角/滑动角为89°/82°/-173°,节面2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58°/84°/-7°,最佳拟合深度14 km,矩震级5.8.使用双差定位获取了94个M L2.0以上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位于北纬23.36°,东经118.62°,震源深度10.43 km.根据小震分布和构造应力场反演得到余震断层面走向和倾角分别为88°和60°.研究认为,台湾海峡6.2级地震发震构造为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受南海板块张裂拉伸发育而成,孕震过程中有东山隆起东缘断裂的参与,推测在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NW-SE向挤压碰撞背景下,近EW向的台湾浅滩断裂与近NS向的东山隆起东缘断裂交接部位属于强度薄弱区,最终产生高倾角右旋走滑错动而引发地震,余震主要沿台湾浅滩断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m s6.2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台湾浅滩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_(S)6.2地震前地电场异常特征
4
作者 张丽琼 高曙德 李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7-372,共6页
利用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的地电场资料进行优势方位角异常变化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震前最早出现异常的是位于海原断裂和六盘山断裂交会处的固原台,异常持续期间位于海原断裂中段的景泰... 利用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的地电场资料进行优势方位角异常变化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震前最早出现异常的是位于海原断裂和六盘山断裂交会处的固原台,异常持续期间位于海原断裂中段的景泰台也出现方位角快速、显著偏转,2个台站的方位角α变化均为偏离正常背景值最大约45°,为中短期异常;最后出现异常的是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大武台,其方位角α出现快速偏转和突跳,偏离正常背景值最大约90°,为短期异常。3个异常台站数量符合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预测指标体系,异常演化过程中呈现异常出现、持续和结束时间具有准同步性的特点。从震中距来看,固原台最远,景泰台和大武台更靠近地震震中,震前由于板块内部挤压,3个地电场台站所处区域及周边应力挤压变化剧烈,当岩石受压破裂时,岩体裂隙结构导致地电场优势方位角相继发生显著变化,而震后3个地电场异常相继结束也间接反映出应力释放后岩体裂隙结构逐渐恢复的过程,说明3个台站的资料变化可以真实反映地下介质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场 积石山m_(s)6.2地震 优势方位角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产状及其动力学探讨
5
作者 陈鑫 张清 +2 位作者 何嘉幸 郭培兰 刘白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去掉小于设定阈值的噪声节面,得到两类聚类结果,发现两组聚类结果中,走向312.13°、倾角56.09°的第一类中心节面的聚类标准差较小,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应力场与断层面关系确认发震断层面。根据本次积石山地震序列的断层面解求解了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EN向推挤,形成了SW-NE向挤压和SE-NW向拉张的状态,表示主应力大小的应力形因子R值较大,解释了该地区呈现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地震占优势的原因。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分别作用到聚类得到的两类节面上求解断层面的剪应力,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一类中心节面处于剪应力较大区域。综合其他资料分析,本研究推测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为NE倾向,走向为312.13°,倾角为5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 聚类分析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反演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同震破裂模型及形变时间序列
6
作者 高嘉楠 邹蓉 +2 位作者 王峻祥 郑瑞 孟一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主,升降轨数据视线向最大同震形变量分别约为6.8 cm和7.3 cm,破裂主要集中在7~15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为0.55 m;震后2个月内,震中近场及西北侧的抬升形变呈扩大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此次积石山地震发震断层走向NW、倾向NE,隶属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东南侧的隐伏分支断层;震后的大面积突发形变可能与孔隙压力释放有关,地表稳定状态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时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中川乡泥流成因及破坏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白卓立 季灵运 +6 位作者 朱良玉 程宏宾 徐晶 边宗攀 王金烁 李岩 唐红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777,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并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中川乡砂土液化泥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亟需对其特征、成因、破坏性进行分析厘定。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利用获取的高精度、高分辨...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并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中川乡砂土液化泥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亟需对其特征、成因、破坏性进行分析厘定。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利用获取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字成果,借助影像解译、地面调查,对震后泥流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易滑且饱水黄土在地震的震动载荷作用下,土体内孔隙水压力迅速升高导致砂土液化,最终土层失稳破坏,导致台地边缘垮塌与地震滑坡。土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顺着高差沿沟谷、冲沟前进形成液化型滑坡-泥流灾害。(2)此次灾害现象并非泥流单一作用,而是砂土液化导致的泥流和砂涌同时存在,二者同时发生的概率很低,破坏性极大。(3)此次地震为典型的“小震、中震大灾”情况,相比其他相似成因液化滑坡灾害,其规模更大;相比其他相近震级地震,其造成的破坏及伤亡更大。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异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液化泥流成因 破坏性分析 砂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周明月 万永革 +1 位作者 关兆萱 靳志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2-948,964,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为深度剖析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影响,文章基于地震破裂模型参数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积石山M_(S)6.2地震在周围主要断层上不...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为深度剖析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影响,文章基于地震破裂模型参数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积石山M_(S)6.2地震在周围主要断层上不同深度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评估这些应力变化对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使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东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远超出静态应力触发阈值,并达到了0.022 MPa,表现出较高地震危险性;其他断层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库仑应力变化,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万帕,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除东段外的其他分段和庄浪河断裂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百帕。对不同震源深度下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深度变化对此次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模式影响很大。文章还计算了本次地震在较大余震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在后续三次M_(S)≥4地震的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分别为0.024 MPa、0.033 MPa和0.034 MPa,均超过触发阈值(0.01 MPa),表明M_(S)6.2地震对这三次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文章可为该地区未来地震可能性与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危险性 拉脊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液化作用及其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初探——以积石山M_(S)6.2地震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潘建磊 梁庆国 +2 位作者 刘海生 时伟 王丽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6-845,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引发的黄土液化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此为背景,系统梳理了液化调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的工作思路:选定地区液化的内在和诱发因子,收集并分析资料,拟定调查工作底图,以...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引发的黄土液化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此为背景,系统梳理了液化调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的工作思路:选定地区液化的内在和诱发因子,收集并分析资料,拟定调查工作底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液化影响因素摸底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外业调查或辅以物探和钻探工作,得到土壤液化发育潜势实际材料图;其后借用常规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开展调查区域的易发性、易损性评价和风险评价,得到调查区风险区划图。利用此方法对积石山地震诱发的泥石流灾害进行验证,分析其液化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机理和危害特征,并对其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价。文章首次提出土的液化作用及其次生灾害区域调查因子的选择和风险评估的流程,可为开展土层液化作用及其次生灾害隐患区排查、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高烈度山区集中居住点地质安全评估和选址建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地震液化 隐患排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目录完备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温淑琳 刘旭宙 +3 位作者 秦满忠 刘白云 康斌龙 吴柏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4-931,共8页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典型的“主-余震”型地震,主震后存在大量余震,余震波形相互重叠、难以区分,造成地震目录不完善。为完善该地震的目录,选取震中附近流动台站和固定数字测震台站震后21 d观测到的波形数据,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典型的“主-余震”型地震,主震后存在大量余震,余震波形相互重叠、难以区分,造成地震目录不完善。为完善该地震的目录,选取震中附近流动台站和固定数字测震台站震后21 d观测到的波形数据,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地震序列重新检测,共得到1412个地震事件,是测震台网地震数量的1.8倍。根据补充后的地震目录,计算出积石山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1.0,b值为0.74左右。对积石山震源区地震目录的完备性进行补充,有助于分析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为地震危险性、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测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模板匹配 地震目录完备性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随机有限断层三分向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岚 石玉成 +1 位作者 卢育霞 刘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90,共13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分向地震动。选取震中距约100 km内的57个触发强震台站,模拟其三分向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及5%阻尼比拟加速度反应谱(PSA)。结果表明,模拟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峰值地面速度(PGV)能够体现地震动峰值的衰减规律,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会导致更大的地震动。模拟与观测记录的幅值接近、谱形相似,其中SW倾模型的PSA残差更小。基于三分向模拟地震动给出积石山M_(S)6.2地震的仪器烈度分布,SW倾向与NE倾向模型极震区烈度均达Ⅷ度,其中SW倾向模型与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烈度图更加接近。积石山M_(S)6.2地震的模拟说明随机有限断层法可用于计算三分向地震动,并验证模拟输入震源、路径与场地参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地表破裂及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瑞欢 袁道阳 +7 位作者 郑文俊 王爱国 李智敏 文亚猛 魏拾其 莫金泉 陈艳文 张梨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54-3471,共18页
2023年12月18日,在甘肃省积石山县(102.79°E,35.70°N)发生了M_(S)6.2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兼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根据现场应急考察结果,本次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南东段的积石山东缘断裂上,震区... 2023年12月18日,在甘肃省积石山县(102.79°E,35.70°N)发生了M_(S)6.2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兼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根据现场应急考察结果,本次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南东段的积石山东缘断裂上,震区附近该断裂由4条次级断裂组成,包括积石峡断裂、大墩村断裂、赵木川断裂和大河家断裂,构成较复杂的几何图像.沿各次级断裂形成了多处具有两组优势方向的构造地裂缝和雁列状裂缝带,并沿大墩村断裂、赵木川断裂和大河家断裂形成了少量厘米级同震逆冲(位错值2~4 cm)和右旋位错(位错值3 cm)现象.综合前人小震精定位结果认为,积石山东缘断裂的大墩村断裂、赵木川断裂和大河家断裂等三条次级断裂共同构成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实际上这是一次积石山东缘断裂向临夏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中,次级断裂活动的地震事件,而其主断裂(积石峡断裂)全新世有新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本次地震应力可能未完全释放,其未来发生更大地震的危险性应引起重视.本次地震还引发了不同类型的崩塌、滑坡、边坡滚石、液化—泥流、房屋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及建筑物震害,造成了上百人遇难和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极震区大墩村典型黄土台塬不同部位震害特征的调查分析,发现地震对黄土台塬上部早期建设的老旧房屋及围墙造成了严重垮塌破坏,而在台塬中部的斜坡部位造成了多处规模不等的崩塌、滑坡、地表张性裂缝等边坡失稳现象,在台塬下部谷地地表裂缝及房屋震害较轻.考虑到黄土台塬上部及斜坡的场地放大效应是造成本次地震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后续应考虑黄土台塬区域村镇房屋加固及工程建设针对性抗震设防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同震破裂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密集台阵的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断层低速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柏辰 秦满忠 +3 位作者 郭晓 王亚红 孙点峰 温淑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4-741,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逆冲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祁连活动地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在断裂两侧曾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强地震,地震活动频次高,因此研究拉脊山断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拉脊山断裂走向和此次地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逆冲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祁连活动地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在断裂两侧曾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强地震,地震活动频次高,因此研究拉脊山断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拉脊山断裂走向和此次地震余震分布,在刘集乡布设一条线性密集台阵,利用不同方位的余震事件计算体波的走时延时和放大效应。结果表明,P波和S波分别存在6个采样点(约0.012 s)和15个采样点(约0.03 s)的走时延时,推断出台阵西侧存在一个约150 m宽近似垂直的断层低速带,且该结果与远震P波相似性系数矩阵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走时延时 体波放大效应 线性密集台阵 断层低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发震构造
14
作者 蔡光耀 王未来 +4 位作者 吴建平 张龙 包晶晶 孟繁昌 刘慧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8-4159,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_(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_(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料,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开展地震定位和三维速度结构研究.重定位后, 余震序列近似呈SE-NW方向展布, 总长度约15 km, 震源优势深度分布范围为8~14 km, 平均深度为10.4 km.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和主破裂附近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存在错断, 二者倾向在空间上近似垂直.东北倾的大河家断裂是主震的发震断层, 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发生在一条西南倾的反冲盲断层上.余震序列基本发生在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内, 且高速异常和余震序列的形态高度吻合, 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是控制本次地震和余震形态的主要深部构造因素.本次地震是在挤压构造背景下, 上地壳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体内进行应力积累和释放, 从而发生的一次典型的逆冲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地震重定位 速度结构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精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15
作者 陈科睿 陈继锋 尹欣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2-941,共10页
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M_(S)6.2地震的余震(震后一周)进行重定位,最后获得438个地震事件(包含主震)的位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NNW向分布,长度约为16 km;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偏东北处,余震分布与拉脊... 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M_(S)6.2地震的余震(震后一周)进行重定位,最后获得438个地震事件(包含主震)的位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NNW向分布,长度约为16 km;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偏东北处,余震分布与拉脊山断裂近似平行,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吻合;余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5~12 km,主震深度为11.5 km。从沿断裂走向的剖面可以观察到,此次地震的浅地表余震事件较少,因此未造成明显的地表破裂。对发震断裂的分析表明,拉脊山断裂带的走滑速率较低,这可能代表其处于强锁定阶段。此外,地震聚类分析表明,尽管北拉脊山断裂是主要发震断裂,南拉脊山断裂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也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的多普勒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况春利 韩光洁 +1 位作者 刘奕君 戴丹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1-1274,共4页
收集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距2°~15°范围内测震数据和211组近场强震记录,分别测定面波震级和不同周期的水平向地震动反应谱值。结果表明,91个台站测得的宽频带平均面波震级M_(S(BB))为6.2,震级空间分布具有南东小、北西... 收集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距2°~15°范围内测震数据和211组近场强震记录,分别测定面波震级和不同周期的水平向地震动反应谱值。结果表明,91个台站测得的宽频带平均面波震级M_(S(BB))为6.2,震级空间分布具有南东小、北西大的特征;水平向地震动反应谱值主要呈椭圆状展布,最大反应谱值主要位于震中北西方向两侧。地震震级分布和加速度反应谱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断层地震多普勒效应,结合地震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余震序列精定位和破裂过程反演等推断,发震构造可能位于拉脊山断裂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多普勒效应 面波震级 近场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探讨北天山东段现今地壳应变场演化特征--重新认识2016年呼图壁M_(S)6.2地震 被引量:2
17
作者 纪凯 唐红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889,895,共12页
利用2009—2011、2011—2013、2013—2015年GPS形变资料,借助最小二乘配置方法、位移与应变的偏导关系,计算获得北天山东部应变场的动态演化结果,重新认识北天山东段构造区的现今活动特征,探讨应变场三个周期空间分布特征与2016年呼图壁... 利用2009—2011、2011—2013、2013—2015年GPS形变资料,借助最小二乘配置方法、位移与应变的偏导关系,计算获得北天山东部应变场的动态演化结果,重新认识北天山东段构造区的现今活动特征,探讨应变场三个周期空间分布特征与2016年呼图壁6.2级地震的内部联系。结果表明:(1)区域地壳运动速率与应变场强度在时间上表现为“弱-强-弱”的变化特征,主应变率以NNW或N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第一、三周期N-S向主压应变较小,约(1~2)×10^(-8)/a,第二周期变化显著增强,约(1~6)×10^(-8)/a,第三周期滑动速率显示北天山东段呈“强[(2.2±0.4)mm/a]-弱(不明显)-强[(3.0±1.0)mm/a]”的右旋走滑特征;(2)地震可能更易发生在面应变率场等值线四象限中心区域或正、负过渡区的高密度梯度带内部,这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利用GPS资料观测到的形变前兆;(3)强震更易发生在剪应变率(最大剪应变率)的高值区或边缘区;(4)相对于面应变率与最大剪应变率等应变场物理量,主应变率更适用于在块体运动方向与性质上给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东段 应变场 呼图壁m_(s)6.2地震 震源机制解 等值线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前的微波异常特征及机理
18
作者 崔华朔 刘善军 +3 位作者 魏恋欢 王蜜 刘文芳 韩鑫 《地震学报》 2025年第5期677-694,共18页
针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基于AM_(S)R2微波亮温数据,使用基于小波分析的两步差法提取了地震前的微波亮温异常,对震前异常的时间、空间和强度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探讨了微波异常的产生机理。结果显示:空间上,震... 针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基于AM_(S)R2微波亮温数据,使用基于小波分析的两步差法提取了地震前的微波亮温异常,对震前异常的时间、空间和强度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探讨了微波异常的产生机理。结果显示:空间上,震前微波异常呈高温条带与低温区域相间的“//”形分布格局;时间上,两高温条带的微波异常在达到峰值后大幅度降低,存在震前平静期。此外,积石山地震微波异常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岩石加载热红外观测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表征了地震前地壳岩体内微破裂的大规模发育。进一步结合遥感-岩石力学实验和亚失稳模型推断地震前微波异常主要是地应力变化所致,并且震前的异常平静期是地壳应力进入亚失稳阶段的标志,对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前兆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 年积石山 m_(s)6.2 地震 微波亮温异常 时空演化 地壳应力 遥感-岩石力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地表破裂及发震构造
19
作者 李林林 姜文亮 +5 位作者 李德文 焦其松 罗毅 李永生 田云锋 李营营 《地震地质》 2025年第4期1058-1074,共17页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发震构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积石山山前尹家山东侧发现向NNW延伸的长约1km的地表破裂,显示出挤压兼右旋走滑特征,可见最大垂直位错约8cm,右旋位错约2cm。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南东段,震中区域断裂表现为一系列NNW向次级断裂的组合样式。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规模不大,历史强震缺失,说明在青藏高原NE向构造隆升扩展作用下,高原东北缘规模有限的断裂同样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拉脊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特征分析
20
作者 张丽琼 李娜 +1 位作者 高曙德 姜佳佳 《地震地质》 2025年第4期1244-1261,共18页
地电阻率观测和研究是地震预测与震情跟踪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文中利用原始曲线方法和自适应相关幅度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附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震前的现场异常核实工作和以往震例回溯,对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 地电阻率观测和研究是地震预测与震情跟踪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文中利用原始曲线方法和自适应相关幅度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附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震前的现场异常核实工作和以往震例回溯,对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震中300km范围内4个台站出现异常,台站位于震中近N、NE和SE向。通过原始曲线方法分析得到,通渭台地电阻率在震前2个月出现快速下降,为短期异常;武胜驿和定西台出现破年变高值变化,武威台的年变幅减小,3个台站均出现中期时间尺度异常,呈现异常起始时间准同步的特点。利用自适应变化幅度法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通渭台N20°W和EW′2个测道的异常起始时间为2023年9月,提取的异常变幅分别为0.09Ω·m和0.12Ω·m,超过异常阈值线的指标分别为0.07%、0.2%;EW测道的异常起始时间为2023年10月,提取的异常变幅为0.12Ω·m,超过异常阈值线的指标为0.4%;武威台NS测道的异常起始时间为2023年5月,提取的异常变幅为0.2Ω·m,超过异常阈值线的指标为0.15%;定西台EW测道的异常起始时间为2023年4月,提取的异常变幅为0.04Ω·m,超过异常阈值线的指标为0.2%。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异常核实工作中地电阻率异常提取、异常性质判定,以及为依据地电阻率异常开展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特征 自适应变化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