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断裂危险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韶稳 詹文欢 +1 位作者 张帆 朱俊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9-430,共12页
利用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的资料,计算了由台湾海峡7.3级地震造成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震后余震的分布与应力场的情况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震源地分布的角度对库仑应... 利用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的资料,计算了由台湾海峡7.3级地震造成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震后余震的分布与应力场的情况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震源地分布的角度对库仑应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滑动分布模型正演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在距震中相对较远的区域与余震分布的一致性较好,约90%的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在震中附近计算出的库仑应力变化比较复杂,与余震的分布序列并不完全一致。在距震中较远的区域,库仑应力变化能比较好的反映余震的分布,而在震中附近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则比较复杂。以闽粤滨海断裂带为接收断层计算了其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其西南段上的应力增加,促使其活动性增强,认为在闽粤滨海断裂带与NW走向的上杭-东山断裂交汇的南澎岛-东山岛海域发生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变化 台湾海峡7.3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断裂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2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地震 花莲7.3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级地震:巴颜喀喇地块侧向挤出的构造响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传勇 张竹琪 +6 位作者 赵翠萍 吴国栋 刘建明 陈建波 胡伟华 宋和平 姚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26-3237,共12页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走向大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不同断裂走向的突然转变及滑动速率差异使该地区形成局部的拉张应力状态,发育了多条NE和近SN向的左旋正断裂.通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资料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西南端的一条次级断裂——硝尔库勒断裂,地震破裂特征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性质.在巴颜喀喇地块这一轮的强震活动中,其北边界和东边界都显示块体向东挤出约7m的位移量,但块体西边界产生的伸展量明显与整个块体向东的位移量不协调,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是巴颜喀喇地块向东挤出的构造响应和应变调整.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主断裂上的库仑应力有所增加,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可能为下一个强震活跃区,特别是阿尔金断裂的中西段,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和监视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阿尔金断裂带 侧向挤出 构造响应 巴颜喀喇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在于田7.3级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3 位作者 兰陵 陈述新 李亚芳 古丽孜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915-920,共6页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背景及当前灾情获取的主要途径,分析了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的架构与设计,以及客户端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服务器端的业务处理流程,并对灾情报送、存储上传及获取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背景及当前灾情获取的主要途径,分析了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的架构与设计,以及客户端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服务器端的业务处理流程,并对灾情报送、存储上传及获取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在于田7.3级地震的灾情快速报送和获取中。实践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ANDROID 地震应急 灾情速报 手机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前西昆仑地形变的GPS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2 位作者 王琪 方伟 宋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3,共8页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北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滑动速率为5mm/a;震中北西面的康西瓦断裂的左旋走滑平均速率约为3~7mm/a。区域应变场分布一定程度上受断裂带分布的影响。7.3级地震就位于断裂活动交汇的部位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GPS测量 西昆仑构造带 水平运动 滑动速率 最大剪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居富民工程在2008年、2014年于田7.3级地震中的减灾效益对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军 胡伟华 +3 位作者 李志强 宋立军 谭明 古丽孜帕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48,共6页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7.3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7.3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将2008年、2014年两次于田7.3级地震抗震安居房和安居富民房面积替换为安居工程改造前的简易房屋计算抗震房减灾效益可以看出,相对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本次地震由于灾区覆盖率较高,居住房的经济损失减少3.8亿元,恢复重建经费减少12.9亿元,失去住所户数减少1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安居富民工程 震害 减灾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金 王琼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向241°/倾角90°/滑动角-22°,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194°,与该区历史中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较为接近。其5.4级前震和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8次余震中有10次为走滑型地震,其中6次为正断型,2次为逆断型,且70%的地震的P轴方位近SN向。此次7.3级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为5~28km,而大部分地震为15~20km,略大于本文得到的主震震源深度1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震源机制 CAP方法 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地壳形变、构造地貌与孕震构造模型研究——以2008年与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葛伟鹏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0-723,共14页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两期GPS速度场资料和区域运动学特征等讨论两次MS7.3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分析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及贡嘎错断裂所围限的西昆仑地块的地质构造背景、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发震断裂活动性及孕震环境等发震构造基本条件;进而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及断裂分布特征分析震源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区域构造地貌学和GPS地壳运动学的角度探讨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区域孕震构造、克尔牙张性裂谷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综合分析新疆于田2008年MS7.3拉张型发震构造和2014年MS7.3走滑拉张型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的区别,认为2014年发生的地震可能与2008年MS7.3地震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触发过程及震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张性构造单元,可能与青藏高原1015 Ma以来的地壳减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7.3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地貌特征 GPS速度场 发震构造模型 青藏高原西北部 区域地壳运动特征 区域孕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中安居富民工程的减灾效益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军 李志强 +2 位作者 宋立军 谭明 李洪铭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6-181,共6页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了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该次地震最高烈度为9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策勒7.3级地震灾害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了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该次地震最高烈度为9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策勒7.3级地震灾害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安居富民工程,可以看出本次地震由于灾区覆盖率较高,居住房屋减少经济损失3.8亿元,减少恢复重建经费12.9亿元,减少失去住所户数1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安居富民工程 震害 减灾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0,共9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 2014年于田7.3地震 拐角频率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及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地震之间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亚男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6,共16页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频次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区域范围内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理论地震频次。提出了基于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对比以及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距离衰减曲线拟合残差对比估计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的方法。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为MS7.2~7.5,而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最大后续震级估计为MS6.3。前者与2014年于田地震7.3的震级非常接近。由于震级相同、空间距离较近、时间间隔较短、区域外力作用相同、2次地震构造关联性较强且具有较明确的应力相互作用等,因而认为2008、2014年2次7.3级地震构成一对广义的双震型地震,这与该区域以往序列类型特点相吻合。对震级下限及G-R关系b值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显示,当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确定之后,震级下限对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影响不大,但G-R关系b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于田7.3地震 2014年于田7.3地震 粘弹水平分层结构模型 粘滞系数 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后续最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PLUM方法在2021年日本福岛县近海M7.3级地震中的表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丽霞 单振东 +1 位作者 马荣 景立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89,共8页
2021年2月13日晚,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M 7.3级地震,产生强烈振动,此次地震被认为是“3.11”地震的余震。首先介绍了PLUM方法的原理及日本气象厅地震预警系统对于PLUM方法的应用,评述了JMA地震预警结果。通过模拟PLUM方法在此次地震中的表... 2021年2月13日晚,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M 7.3级地震,产生强烈振动,此次地震被认为是“3.11”地震的余震。首先介绍了PLUM方法的原理及日本气象厅地震预警系统对于PLUM方法的应用,评述了JMA地震预警结果。通过模拟PLUM方法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由预测精度和有效预警时间两个指标来评估该方法的性能,并与日本气象厅发布的预警信息对比。模拟结果显示:受限于地震数据以及PLUM方法本身的原理,在震后第24 s发出第一次警报,不及使用P波预警与PLUM相结合的JMA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在地震前期0~40 s处于烈度剧烈上升阶段,预测精度较差;40 s之后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预测精度高达100%。PLUM方法可以有效克服点-源模型中的弊端,特别是在多个地震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预警效果良好,将PLUM方法纳入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 7.3地震 PLUM方法 预测精度 有效预警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福岛7.3级地震区域震害分析与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费一凡 陈星雨 +3 位作者 程庆乐 党纪 苏迪 陆新征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7,共7页
基于近实时区域震害评估系统RED-ACT,对2021年2月23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的7.3级地震开展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地面运动破坏力分析,包括典型强震记录分析、震中附近台站周围的建筑震损、人体感受和滑坡风险分析。基于实际震害调查结果... 基于近实时区域震害评估系统RED-ACT,对2021年2月23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的7.3级地震开展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地面运动破坏力分析,包括典型强震记录分析、震中附近台站周围的建筑震损、人体感受和滑坡风险分析。基于实际震害调查结果,对比了RED-ACT系统、日本NIED-CRS系统和美国PAGER系统的震害评估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RED-ACT系统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能够为震后应急响应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地震破坏力 日本福岛7.3地震 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 RED-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的初步分析结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为涛 王阅兵 +2 位作者 连尉平 甘卫军 付广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838-846,共9页
基于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观测站数据,得到了此次地震的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运动显著,GPS记录到的最大位移振幅远超过最终的同震位移,其中距离展中... 基于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观测站数据,得到了此次地震的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运动显著,GPS记录到的最大位移振幅远超过最终的同震位移,其中距离展中约印如m的XJYT站记录到了西向74.7mm和北向39.9mm的最大位移振幅,同震位移为西向20.0mm和北向9.8mm。2008年于田M_s7.3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阿尔金断裂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年山丹7·3级地震灾害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治平 陈玉华 +2 位作者 王平 陈瑶 代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5,共9页
1954年2月11日,中国西部河西走廊发生山丹7.3级强烈地震,这是建国以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大地震。地震造成47人死亡,332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房屋损坏7277间,估计财产损失远高于2003年山丹6.1级地震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极震区烈... 1954年2月11日,中国西部河西走廊发生山丹7.3级强烈地震,这是建国以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大地震。地震造成47人死亡,332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房屋损坏7277间,估计财产损失远高于2003年山丹6.1级地震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极震区烈度达Ⅺ度,红寺湖盆地、山丹县城破坏最重,山丹地区受灾面积4800km2。本文简要介绍了山丹地震参数、地震烈度及震区环境;重点描述了房屋建筑物破坏,分析了地震灾害特点及其经济损失估计。最后探讨了这次地震震害的成因、防震减灾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3地震 地震灾害 地震烈度 建筑物 山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震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谭明 孙静 +6 位作者 李帅 陈建波 吴传勇 姚远 常想徳 王琼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发震构造初步判断为阿尔金断裂带。推测极震区烈度为Ⅸ度,位于无人区;Ⅵ、Ⅶ度区为现场调查确定,共216个烈度调查点。地震造成新疆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7个县(市)的39个乡、镇(场)的房屋...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发震构造初步判断为阿尔金断裂带。推测极震区烈度为Ⅸ度,位于无人区;Ⅵ、Ⅶ度区为现场调查确定,共216个烈度调查点。地震造成新疆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7个县(市)的39个乡、镇(场)的房屋、市政和交通设施、农牧业基础设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次地震较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更靠近盆地,震害受场地条件影响明显,受灾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 7.3地震 地震现场 震害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强震预测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丁鉴海 余素荣 王亚丽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1-1017,共7页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40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等108次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40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等108次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此外,还研究了于田7.3级、昆仑山口西8.1级临震前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地磁低点位移是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探测-感应-触发'机理仍处在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低点位移” 日变幅 于田7.3地震 昆仑山口西8.1地震 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