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海峡西部海区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的生殖力 被引量:5
1
作者 杜金瑞 陈勃气 张其永 《台湾海峡》 CAS 1983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k(?)),是我国海产鱼类中很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了探索带鱼种群数量变动,开展带鱼生殖力的研究,阐明与补充群体关系至为密切的环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可供渔业现代... 分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k(?)),是我国海产鱼类中很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了探索带鱼种群数量变动,开展带鱼生殖力的研究,阐明与补充群体关系至为密切的环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可供渔业现代化管理的参考。关于带鱼生殖力的研究,国内外虽有一些报道,但我国南方带鱼种群生殖力的研究却很少,仅在综合调查报告中有些零星的记载。因此,作者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带鱼生殖力指标及其变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力 肛长 分次 繁殖力 Trichiurus haumela Forsk 台湾海峡西部海区 带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乌鲳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振彬 颜尤明 《福建水产》 1985年第3期7-13,共7页
乌鲳(Formio niger)系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集群。为人们喜爱的上等食用鱼品。台湾海峡有着较丰富的乌鲳资源,历来为闽、台两省共同捕捞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种之一。近5年来平均年渔获量9千吨许,最高1.54万吨。乌鲳渔业虽有悠久... 乌鲳(Formio niger)系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集群。为人们喜爱的上等食用鱼品。台湾海峡有着较丰富的乌鲳资源,历来为闽、台两省共同捕捞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种之一。近5年来平均年渔获量9千吨许,最高1.54万吨。乌鲳渔业虽有悠久历史,但关于它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西部地区 乌鲳 年龄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区带鱼年龄和生长
3
作者 杜金瑞 李福振 +1 位作者 林双淡 张其永 《台湾海峡》 CAS 1988年第4期29-36,共8页
据1962-1964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区带鱼种群样本,采用椎体鉴定年龄,并对年龄结构变化与资源相关性作了分析和讨论,为资源保护和渔业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台湾海峡西部海区 生长曲线 生长指标 体长分布 带鱼 平均体长 闽南渔场 椎体 渔获物 龄组 单带型 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0年夏季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海水遥感透明度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法玲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透明度卫星遥感算法,提出将一个基于固有光学特性的、适用于沿岸海域的算法应用于台湾海峡西岸海域,反演获得1998~2010年SeaWiFS遥感透明度时间序列.根据这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该海域夏季透明度低值(<4 m)年份出...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透明度卫星遥感算法,提出将一个基于固有光学特性的、适用于沿岸海域的算法应用于台湾海峡西岸海域,反演获得1998~2010年SeaWiFS遥感透明度时间序列.根据这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该海域夏季透明度低值(<4 m)年份出现在1998、2001和2006年,高值(最高值达到10 m)年份出现在1999、2004和2010年.控制这一年际变动的因素,以目前有限的数据来看,主要是径流与上升流共同引发的水华强度的变化.此外,该海域透明度在研究时段内没有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甚至在2006年之后,似乎在持续加深,说明海峡西岸活跃的经济活动,在1998~2010的13 a间,暂时没有对沿岸水质产生显著的破坏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遥感学 透明度 固有光学特性 SEAWIFS 年际变化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韦振权 张莉 +4 位作者 帅庆伟 易海 钱星 雷振宇 王衍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3-201,共9页
以台湾海峡盆地西部为研究对象,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选取能控制区域构造格局的2条典型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并计算出各剖面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初步计算各凹陷在不同时期的基底构造... 以台湾海峡盆地西部为研究对象,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选取能控制区域构造格局的2条典型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并计算出各剖面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初步计算各凹陷在不同时期的基底构造沉降量,以此为基础对台湾海峡盆地西部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的伸展强度和基底构造沉降量在始新世和中新世之间均急剧减小,反映渐新世是一个构造转换时期;(2)研究区在新生代表现为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持续断陷作用—中始新世差异升降—始新世末至渐新世隆升剥蚀—中新世之后稳定缓慢坳陷沉积;(3)台湾海峡盆地在新生代大致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演化阶段、中新世坳陷演化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盆地西部 构造演化 伸展强度 基底构造沉降量 平衡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MIS 5和MIS 3的地震地层学特征和古环境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特殊地貌的分布和体系域阶段;最后简要探讨了海侵视强度(视高度)及其影响因素。在MIS 5,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海环境,在MIS 5.3和MIS 5.1局部发育了赛江水下三角洲、潮流沙脊和滨海沙坝等沉积地貌;在初期和低海面亚期为陆相环境,发育了闽江和赛江河道,分别经南部和东北部向东入海(台湾海峡)。在MIS 3,研究区普遍为海水覆盖,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局部发育闽江水下三角洲叶瓣和潮流沙脊。MIS 5的海平面远高于MIS 3,但是典型地震剖面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海侵视强度(视高度)低于后者,推断这一现象主要与构造沉降有关,沉积物压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南部海区MIS 5.2的古闽江河道要远低于当时海平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MIS 5 MIS 3 闽江口 地震地层学 古环境 台湾海峡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中南近海浅部地震地层和埋藏特殊地貌
7
作者 刘阿成 唐建忠 +1 位作者 张杰 吴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30,共12页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 km×5 km,北部为约5 km×8 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 km×5 km,北部为约5 km×8 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面和基岩面。除了在晚更新世古河道等负地形区外,陆相强侵蚀面与海侵面重合,该强侵蚀面将地震剖面分隔为上层序和下层序,而海侵面又将上层序划分为全新世海相和晚更新世古河道充填相层。其中,全新世海相层为主体,全区有分布,部分海域可以分成上亚层和下亚层。在晚更新世末次低海面时期,研究区南部发育古晋江南河道和北河道,最宽分别约7~8 km和2 km,北部为密集的溪沟地貌,宽约1 km;推测随着海平面上升,古晋江河道发生堆积退缩,直至消失,时间为约12.0~9.6 kaBP,而后掩埋于全新世海相层之下。在研究区最南部,有19条长度1 km以上的潮流沙脊埋藏于全新世海相层内,高约1~7 m,长约1.5~10 km,大体相互平行,主要发育年代可能在约10 kaBP。沙脊分为单脊型和多脊型,前者又分为单脊孤立型和单脊多列型,后者分为简单多脊型和超复多脊型,沙脊高度与下伏亚层的厚度基本上呈正相关。泉州湾口外发育小型河道和水下三角洲,主要浅埋于全新世海相层内,形成于全新世。这些埋藏特殊地貌的发育,除北部海域的溪沟外,均与晋江水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 特殊地貌 全新世 晚更新世 闽中南近海 台湾海峡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