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潮汐数值计算 被引量:9
1
作者 朱佳 胡建宇 +4 位作者 张文舟 曾淦宁 陈德文 陈金泉 商少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建立二维潮波模式,模拟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8-30°N,110-130°E)八个主要分潮(M2、S2、K1、O1、P1、Q1、K2、N2),并利用中国大陆及环台湾岛20多个潮位站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此外,给出了八个主要... 建立二维潮波模式,模拟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8-30°N,110-130°E)八个主要分潮(M2、S2、K1、O1、P1、Q1、K2、N2),并利用中国大陆及环台湾岛20多个潮位站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此外,给出了八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并逐个讨论了潮汐特征.结果显示:⑴台湾海峡中的潮波运动是北部蜕化了的旋转潮波系统和南部的前进潮波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⑵半日分潮南、北两支潮波在台湾海峽中部汇合,而全日分潮则在台湾海峽南部海域汇合后继续朝西南方向传播.⑶半日分潮振幅最高值发生在福建省湄洲湾—兴化湾一带,全日分潮最高值则出现在雷州半岛以东一带近岸海域.⑷N2、K2和O1、P1、Q1分潮的振幅、迟角分布分别同M2与K1分潮的整体分布趋势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潮汐特征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黄鲫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丽艳 张跃平 +3 位作者 周治东 李渊 林龙山 宋普庆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0-1106,共7页
本研究对采自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4个群体(宁德、平潭、厦门和漳浦)的黄鲫样品进行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片段扩增,并基于此片段检测该海域黄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控制区前半段存在4—7次39 bp的重复单元,5次重复所... 本研究对采自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4个群体(宁德、平潭、厦门和漳浦)的黄鲫样品进行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片段扩增,并基于此片段检测该海域黄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控制区前半段存在4—7次39 bp的重复单元,5次重复所占比例最高,并随着从北向南有逐渐降低的趋势。4个黄鲫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度和低的核苷酸多样度,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图中并未检测到与地理群体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基因流和确切P检验结果显示4个黄鲫群体间可进行随机交配;AMOVA和Fst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黄鲫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微弱,无显著群体遗传结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均显示黄鲫经历了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推测扩张时间大约在2.5万—4.9万年前,属于更新世晚期。虽然该海域黄鲫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其资源量已经出现衰退的迹象,应加强相应的渔业管理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黄鲫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鲫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线粒体DNA控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灾害性海浪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6
3
作者 许富祥 《东海海洋》 1998年第3期14-17,共4页
据1966~1993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灾害性海浪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东海灾害性海浪平均每年出现11.46次,台湾海峡为7.29次,台湾以东洋面及巴士海峡为10.11次;该区灾害性海浪出现次数有显著的年际和月际... 据1966~1993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灾害性海浪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东海灾害性海浪平均每年出现11.46次,台湾海峡为7.29次,台湾以东洋面及巴士海峡为10.11次;该区灾害性海浪出现次数有显著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这些结果可为台湾海峡区域海洋学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素材,也为防灾减灾,做好灾害性海浪短期预报和中、长期预测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海浪 台风浪 海浪预报 台湾海峡 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初强寒潮对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影响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任在常 《海洋预报》 2016年第5期78-88,共11页
基于实况天气图分析2016年1月21—26日大规模影响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寒潮的类型、源地以及发展,并通过海上观测浮标的海洋气象资料分析寒潮影响期间的风、浪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寒潮过程是一次典型的中路冷空气过程,根据浮... 基于实况天气图分析2016年1月21—26日大规模影响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寒潮的类型、源地以及发展,并通过海上观测浮标的海洋气象资料分析寒潮影响期间的风、浪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寒潮过程是一次典型的中路冷空气过程,根据浮标监测数据显示,影响福建海域的6级及以上东北大风维持时间最长为66h,4.0m及以上灾害性海浪最长维持45h;(2)台湾海峡普遍出现8—9级阵风和10级的北-东北风。海峡南北气压差最大值达10.3hPa。由于受到台湾岛地形影响,过程的大风区主要集中的海峡东岸和台湾岛东侧海域,最大风速达21.6m/s;(3)海峡中北部海域在寒潮影响期间存在明显海浪低值区,大浪区在海峡南部形成伸入海峡的"舌"状结构,受东北大风影响,海峡东岸的浪高明显高于海峡西岸。讨论认为受台湾岛地形影响,寒潮大规模影响期间海峡北部存在风向、浪向切变,且寒潮冷中心进一步南下,导致海峡北部浪高明显减小和海峡南部浪高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中路冷空气 台湾海峡邻近海域 风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量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戴天元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1999~2001年课题组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洋渔业资源生物资料和在岸上采集的生产技术资料,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测算初级生产力,检测浮游植物含碳率,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含碳量率、测算... 利用1999~2001年课题组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洋渔业资源生物资料和在岸上采集的生产技术资料,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测算初级生产力,检测浮游植物含碳率,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含碳量率、测算生态效率;利用Cushing模型和营养动态模型估算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利用Cadima经验公式和Gulland经验公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持续开发量。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为250.34×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36.98×104t。2000年该海区的实际年捕捞量为217.2×104t,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剩余产量80.22×104t。因此,为了持续利用该海区的渔业资源,应减少投入捕捞力量和实行捕捞限额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可持续开发量 台湾海峡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6种对虾食性特征及其营养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美珍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1-488,共8页
本文主要研究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6种对虾的食性特征与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皆为混合食性型的甲壳动物.哈氏仿对虾、鹰爪虾和周氏新对虾的主要饵料生物属底栖生物和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中华管鞭虾和须赤虾的主要饵料生物属浮游动物和... 本文主要研究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6种对虾的食性特征与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皆为混合食性型的甲壳动物.哈氏仿对虾、鹰爪虾和周氏新对虾的主要饵料生物属底栖生物和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中华管鞭虾和须赤虾的主要饵料生物属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生态类群;它们的营养级范围在1.64~2.14之间.周氏新对虾、角突仿对虾、须赤虾和鹰爪虾属第二营养层次的杂食性动物,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属第三营养层次的低级肉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生境宽度范围为6.48~1.24,其大小范围依次为: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鹰爪虾、周氏新对虾、须赤虾、角突仿对虾;6种虾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0.008~0.716.除了周氏新对虾与其它虾类之间食物的重叠指数<0.15外,其它5种虾类之间(食物的重叠指数0.387~0.716)都存在竞争饵料资源的问题.挠足类、长尾类、稚幼鱼、多毛类、硅藻类和肉足鞭毛虫是虾类共同争食的饵料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饵料生物 营养级 食性 虾类 鹰爪虾 生态类群 性特征 底栖生物 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面热量平衡分布特征
7
作者 陈义斌 蔡淑惠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利用1961—1985年历次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水文气象调查资料,计算分析了该海域海面吸收辐射、有效回辐射、蒸发耗热、海-气感热交换的时空分布,给出了该海域热量平衡年平均状况和季节变化特征。
关键词 海面 热量 平衡分布 海域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蔡秉及 连光山 +4 位作者 林玉辉 林茂 戴燕玉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3-98,共6页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共记录各类别浮游动物491种,划分4个生态类群,以暖水性类群为主体,体现亚热带性质的群落结构特点。同时,研究浮游动物总种数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 生态类群 海域 台湾海峡 虾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黄河口邻近海域MODIS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
9
作者 郝佳雯 刘会会 +2 位作者 高志强 王德 王跃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22,共14页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复杂的生物光学特征,近岸浑浊水体Chl a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利用大量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优化。本文基于2010-2023年间45个航次的表层Chl a浓度实测数据,利用MODIS同步卫星遥感反射率数据,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海域Chl a浓度的机器学习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全球标准算法和以往的区域算法相比,机器学习算法获得了更高的反演精度;其中,高斯过程模型表现最佳(R^(2)=0.62,RMSE=0.21 mg/m^(3)),结果很好地呈现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来看,该海域Chl a浓度在空间上呈现近岸高于离岸的特征,季节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单峰结构,2003-2023年间平均Chl a浓度以每年0.02 mg/m^(3)的速率增加。研究结果丰富了近岸海域Chl a浓度遥感反演算法,拓展了机器学习算法的遥感应用,为黄河口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遥感反演模型 MODIS 机器学习 黄河口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底质柱状样中有孔虫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维林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93-300,共8页
本文通过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7个柱状样计79块样品中的有孔虫分析,阐述了海峡柱样中有孔虫组合及其特征,并由此讨论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有孔虫 环境 柱状样 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海面辐射平衡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学湛 《台湾海峡》 CAS 1987年第1期6-12,共7页
本文利用1963—1970年船舶天气报告、海洋水文图集及日本气象卫星中心发布的1978.7—1983.6逐候平均总云量,参考台湾海峡沿岸15个测站10a以上的气温和表层水温资料,计算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及辐射平衡的时空... 本文利用1963—1970年船舶天气报告、海洋水文图集及日本气象卫星中心发布的1978.7—1983.6逐候平均总云量,参考台湾海峡沿岸15个测站10a以上的气温和表层水温资料,计算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及辐射平衡的时空分布。并讨论了它们同水文气象因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辐射 长波辐射差额 太阳辐射 辐射平衡 海气温差 总辐射量 海面辐射 表层水温 总云量 年变化 周期变化 时空分布 台湾海峡 邻近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平涡动交换混合的讨论
12
作者 洪启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8-23,共6页
根据涡动混合张量,计算涡动交换张量分量,进而利用普郎特公式计算混合长度,并采用混合交换椭球方程导出混合交换椭圆方程。以此计算本区涡动交换混合椭圆要素的分布,阐明台湾海峡西部涡动混合的变化规律。得出海峡西部涡动混合的变化与... 根据涡动混合张量,计算涡动交换张量分量,进而利用普郎特公式计算混合长度,并采用混合交换椭球方程导出混合交换椭圆方程。以此计算本区涡动交换混合椭圆要素的分布,阐明台湾海峡西部涡动混合的变化规律。得出海峡西部涡动混合的变化与流势的分布变化规律较一致,即流速大的涡动混合交换强,顺流方向或平行于岸线的涡动混合强于横截于流或垂直岸线的涡动混合,其混合强度冬季比夏季强,表层比底层强,南部比北部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涡动混合 分布 变化 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区的水文概况——海水温度、盐度和表层流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Second Laboratory of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 《台湾海峡》 CAS 1982年第1期8-10,共3页
本文所讨论的海区,位于北太平洋的西侧,西依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本海区的海水温、盐特征和海流系统都与黑潮、大陆沿岸流和南海季风漂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海水温度... 本文所讨论的海区,位于北太平洋的西侧,西依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本海区的海水温、盐特征和海流系统都与黑潮、大陆沿岸流和南海季风漂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海水温度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是受黑潮和大陆沿岸流的影响,並随季节而变化的。冬季(12—2月)受寒冷的东北气流影响,沿岸近海水温普遍降低,1—2月,低于9℃的沿岸冷水可达温州以南,低于12℃的低温水可达金门附近。而20°N以南海区和受黑潮影响显著的海峡东侧,水温较高,暖水舌直指向北和东北方向。因此,黑潮暖水与沿岸玲水互相对峙的局面在冬季很为突出,尤以2月最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流 沿岸流 海水温度 水温 黑潮 台湾海峡 邻近海区 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春季表观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及其极小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庄万金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2年第1期42-48,共7页
根据1984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春季表观耗氧量垂直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AOU垂直分布趋势为上低下高。表层均呈负值(-0.16×10^(-3)~-2.55×10^(-3)),底层1/2测站呈现负值(-0.04×10^(-3)~-2.42&#... 根据1984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春季表观耗氧量垂直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AOU垂直分布趋势为上低下高。表层均呈负值(-0.16×10^(-3)~-2.55×10^(-3)),底层1/2测站呈现负值(-0.04×10^(-3)~-2.42×10^(-3));而另1/2测站呈现正值(0~0.86×10^(-3))。AOU垂直分布有极小值的站位通常出现于不同水系的交汇带,其深度在密跃层下界附近。这是由于密跃层下界附近氧的涡动扩散进行得比热的涡动传导为慢的缘故。因而,逐渐增温时,氧来不及释放到大气中,即氧呈过饱和状态。浮游植物量对极小值的形成不起决定性作用,而只能影响极小值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域 表层 耗氧量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导出福建和台湾邻近海域的潮汐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燕初 蔡文理 +1 位作者 李立 林明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54-162,共9页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覆盖福建、台湾邻近海域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5cm精度的海面高度资料来导出该海域的潮汐特征 .文中对T/P第 1 0~1 86重复周期的资料进行处理 ,用响应法对提取的潮汐高度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得出沿 6条地面轨...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覆盖福建、台湾邻近海域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5cm精度的海面高度资料来导出该海域的潮汐特征 .文中对T/P第 1 0~1 86重复周期的资料进行处理 ,用响应法对提取的潮汐高度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得出沿 6条地面轨道 8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 ,与 6个实测站位数据比较 ,M2 ,S2 ,K1,O1的矢量差均方根分别是 8 8,4 7,3 2 ,1 6cm .联合沿岸实测资料绘出 2 0°~ 2 8°N ,1 1 7°~ 1 2 4°E范围内M2 ,S2 ,K1,O1等主要分潮同潮时图和等振幅图 ,给出福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计 福建、台湾邻近海域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壮丽 叶孙忠 叶泉土 《福建水产》 1998年第3期13-19,共7页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带鱼延绳钓作业渔获的新种南海带鱼群体由Ⅰ-Ⅶ龄组7个世代构成,以田龄和Ⅳ龄占优势;肛长优势组为320—380mm,体重优势组为400—600g,初次性成熟年龄为Ⅱ-Ⅲ龄,最小性成熟个体肛长为280mm,在5—10月期间均有产卵活动;按...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带鱼延绳钓作业渔获的新种南海带鱼群体由Ⅰ-Ⅶ龄组7个世代构成,以田龄和Ⅳ龄占优势;肛长优势组为320—380mm,体重优势组为400—600g,初次性成熟年龄为Ⅱ-Ⅲ龄,最小性成熟个体肛长为280mm,在5—10月期间均有产卵活动;按Yon Batalanffy方程拟合生长参数:L_∞=856.34mm,W_∞=5375.9g,K=-0.1186,t_o=-1.4625,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6.623龄。死亡率计算表明,瞬时总死亡率为1.1132,瞬时自然死亡率0.3681,瞬时捕捞死亡率0.7451,最佳最小可捕肛长为287.0mm,最佳最小可捕体重为338.9g。由此说明,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资源状况良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南海带鱼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昭星 《台湾海峡》 CAS 1985年第1期61-67,共7页
本文所指的台湾海峡,北以福建闽江口至台湾岛北端的富贵角连线为界;南界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东、西界分别至台湾岛海岸和福建海岸。台湾海峡在地质上的中—新生代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其东为台湾新生代褶皱... 本文所指的台湾海峡,北以福建闽江口至台湾岛北端的富贵角连线为界;南界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东、西界分别至台湾岛海岸和福建海岸。台湾海峡在地质上的中—新生代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其东为台湾新生代褶皱隆起带(属琉球-菲律宾岛弧-海沟构造系的一部分);其西为戴云山中—新生代隆起褶断带(属浙闽粤东部隆起带的一部分),而台湾海峡则是介于上述两大隆起褶断带之间的断陷(块)沉降带。断陷始于中生代末期,新生代以来继续发生大幅度沉降运动并接受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地质构造 沉降带 中强地震 近岸海域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悬浮物和叶绿素a空间分布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菊英 杜博文 +4 位作者 韦美怡 李阳东 胡松 李鸿莉 常亮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 针对目前利用实测数据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偏少的情况,基于“淞航”号2018年春季航次对该海域的综合观测,利用实验室水样分析数据对船载温盐深仪(CTD)的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并对该区域2018年春季时节悬浮物(TSM)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D观测数据与水样分析数据呈较强线性相关关系。反距离权重插值对TSM和Chl-a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整体最优的效果。TSM浓度在近岸和近海底较高,在观测区域内出现两个高值中心;Chl-a浓度在近岸海域较高,有较明显的片状高值结构,垂向上表层较高。TSM与Chl-a浓度分布在长江口南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长江径流、外海洋流、潮汐混合等水动力过程是影响该区域TSM和Chl-a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悬浮物浓度 叶绿素A浓度 空间插值 断面分析 大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资源调查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19
作者 杜小媛 赵升 +6 位作者 鲍萌萌 徐东会 李笑语 沙婧婧 周瑞佳 齐衍萍 刘欣禹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邻近海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tsingdauense)的资源现状,科学评价该海域底栖环境生态健康状况,于2021年春、夏两季在昌黎邻近海域设置24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要素的调查监测,并使用香农威...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邻近海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tsingdauense)的资源现状,科学评价该海域底栖环境生态健康状况,于2021年春、夏两季在昌黎邻近海域设置24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要素的调查监测,并使用香农威纳(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及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多变量AZTI海洋生物指数(M AMBI)对昌黎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2021年夏季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平均生物密度为5 ind./m^(2),处于近年调查的最低水平。春、夏两季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均以Ⅲ龄鱼为主,种群年龄结构出现异常现象。春、夏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物种更替率较高。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为138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0.95 g/m^(2),平均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11。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及AMBI、M AMBI指数等生态健康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相近,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相较于春季,夏季受人为扰动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黎邻近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青岛文昌鱼 群落结构 海洋生态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s漂流浮标资料的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虎山 孙佳 +1 位作者 郭延良 熊学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500,共11页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计划中2000年至2022年进入研究海域的1 685个Argos漂流浮标轨迹数据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得到11 988个次中尺度涡。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半径和生命周期呈正相关,多在3 km和24 h以内,反气旋涡与气旋涡数量之比约为5∶1。次中尺度涡高频出现于南海北部,由吕宋海峡西北部沿陆坡向西南方向递减。在中南半岛南部,次中尺度气旋涡相对更为活跃。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季节变化信号明显,冬、夏季相对活跃,春、秋季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漂流浮标 次中尺度涡 涡旋识别 南海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