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林檎(Malus doumeri(Bois.)Chev.)地理分布模拟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雷宏 杨俊仙 +1 位作者 郑玉红 汤庚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18,共4页
依据苹果属最新的系统分类学成果,重新鉴定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标本馆的标本,选取了243个有价值的分布记录转换成地理坐标数据,用DIVA-GIS绘制了采集标本的地理分布,这种分布式样主要呈西南—华南—华东的横向连续分布和大陆—台... 依据苹果属最新的系统分类学成果,重新鉴定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标本馆的标本,选取了243个有价值的分布记录转换成地理坐标数据,用DIVA-GIS绘制了采集标本的地理分布,这种分布式样主要呈西南—华南—华东的横向连续分布和大陆—台湾的间断性分布。用当前生物气候数据(分辨率30 arc s)采用BIO-CLIM模拟的分布与标本记录分布基本情况是吻合的,并发现了一些潜在分布区域。对落在亚洲地区生物气候变量包络内分布点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发现雨季降雨量,年温差,最干月降雨量是台湾林檎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因子,变种间仅3个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的生态位有明显间隔,其它因子生态位不规则重叠。比较了用当前气候数据和未来气候数据对台湾林檎模拟的当前、未来分布格局和潜在分布区,结果显示当前和未来的整体分布范围变化较小,只是整个分布区内部各级分布区的范围和分布值有一定变化。依据台湾林檎的生态需求特性和分布区变化的趋势,推测台湾林檎可能起源于云南、广西、老挝和越南交界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林檎 分布记录 潜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林檎及其近缘种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谷粹芝 李朝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14,共4页
《中国植物志》在苹果属糁棱海棠组中曾记载台湾林檎Malus doumeri(Bois.)Chev.和尖嘴林檎M.melliana(Hand.-Mazz.)Rehd.两种。作者依据最近二十多年来增加的野外采集标本和资源开发中新近提出来的问题,检查了过去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 《中国植物志》在苹果属糁棱海棠组中曾记载台湾林檎Malus doumeri(Bois.)Chev.和尖嘴林檎M.melliana(Hand.-Mazz.)Rehd.两种。作者依据最近二十多年来增加的野外采集标本和资源开发中新近提出来的问题,检查了过去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我国江西西部和西南部、浙江西南部、广东、广西,湖南东部和东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台湾等地区均有台湾林檎分布并与老挝东北部、越南中部和南部形成连续的分布区。而尖嘴林檎(模式标本采自广东连平)和广西近年来开发利用的“大果山楂”均属于台湾林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属 台湾林檎 近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玉霞 钱关泽 +2 位作者 李凡海 刘廷磊 刘莲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81-83,共3页
为台湾林檎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西和浙江2个地区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黑曲霉菌、毛霉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除江西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毛霉菌没有抑制效果外,2个地... 为台湾林檎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西和浙江2个地区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黑曲霉菌、毛霉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除江西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毛霉菌没有抑制效果外,2个地区台湾林檎浸提液对其他致腐微生物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浙江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的抑菌效果最佳,对黑曲霉、毛霉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3.13%、62.4%、97.88%和100%;江西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这4种致腐微生物的抑制率分别为38.7%、-7.48%、99.94%和100%,对毛霉菌的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台湾林檎浸提液具有抑菌防腐的效果,但在选择台湾林檎作为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原料时应注意其来源地,最好进行试验确定其是否适合作为特定微生物防腐剂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林檎 浸提液 致腐微生物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台湾林檎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岩 钱关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52,共5页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台湾林檎叶片总黄酮。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研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3 min、乙醇体积分数63%、料液比1∶41(g/mL)时,在此条件下总...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台湾林檎叶片总黄酮。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研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3 min、乙醇体积分数63%、料液比1∶41(g/mL)时,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12.23%;台湾林檎总黄酮对DPPH·清除率高达88.5%,接近于维生素C,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林檎 总黄酮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风味小野果涩梨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曾勇豪 唐初明 周云涛 《林业勘查设计》 2014年第2期85-88,共4页
通过对涩梨(古称林檎)和山楂的形态特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结果表明,涩梨在广西被误称"山楂"或"大果山楂",但广西"山楂"不是山楂属植物,而是苹果属植物,药用时属山楂伪品,必须区别对待。广西本来也产山楂... 通过对涩梨(古称林檎)和山楂的形态特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结果表明,涩梨在广西被误称"山楂"或"大果山楂",但广西"山楂"不是山楂属植物,而是苹果属植物,药用时属山楂伪品,必须区别对待。广西本来也产山楂,有分布较广的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以及桂东北的湖北山楂(C.hupehensis)和桂西北的云南山楂(C.scabrifolia)。涩梨包括台湾林檎(Malus doumeri)和光萼林檎(M.leiocalyca)两个近缘种,实际生产中的涩梨树种为台湾林檎。涩梨产量高,并富含黄酮类及VE成份,其有别于山楂的特定价值,仍值得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涩梨 台湾林檎 大果山楂 苹果属 黄酮类 山楂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