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研究
1
作者 梁浩 范谭广 +4 位作者 王志勇 陶树 文艺洁 郑海天 张子建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4,共11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作为区内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巨大。然而对于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尚无明确定论,制约了整个凹陷乃至盆地范围油气资源勘探部署...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作为区内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巨大。然而对于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尚无明确定论,制约了整个凹陷乃至盆地范围油气资源勘探部署。为实现吐哈盆地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的精细划分与评价,基于显微组分、总有机碳(TOC)含量、生烃潜量(S_(1)+S_(2))等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建立了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划分标准,明确了有机相类型、生烃潜力及其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类型分为五类,即湖相强覆水高镜质组有机相、湖相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三角洲平原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三角洲平原弱覆水中镜质组有机相和三角洲前缘弱覆水低镜质组有机相。湖相强覆水高镜质组有机质丰度高且生烃潜力最强,TOC含量为5.05%~18.31%,S_(1)+S_(2)为6.35~20.93 mg/g,镜质组含量大于80%;其次为湖相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和三角洲平原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二者TOC含量分别为3.83%~17.68%和2.30%~7.41%,S_(1)+S_(2)平均分别为6.35 mg/g和4.48 mg/g,镜质组含量均介于50%~80%;三角洲前缘弱覆水低镜质组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最差,TOC含量平均仅为1.3%,S_(1)+S_(2)平均为4.1 mg/g。研究成果为预测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优质烃源岩分布并准确评价其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沉积有机相 烃源岩评价 煤系烃源岩 水西沟群 侏罗系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2
作者 陈旋 张华 +5 位作者 林霖 刘俊田 苟红光 李新宁 程祎 尤帆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9,共16页
深层煤岩气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基于煤岩测试与基础资料,系统研究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储层物性、宏微观煤岩、煤储层气源及煤岩等温吸附特征,揭示了煤岩储层含气性及... 深层煤岩气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基于煤岩测试与基础资料,系统研究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储层物性、宏微观煤岩、煤储层气源及煤岩等温吸附特征,揭示了煤岩储层含气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深层煤岩气形成富集条件,建立了深层煤岩气富集成藏模式,预测了台北凹陷煤岩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1)台北凹陷深层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分布广、厚度大,为中低阶、原生结构、割理发育的低灰、低水、富镜质组煤层;(2)煤储层孔渗较高且受埋深影响不明显,煤层段气测异常普遍且储层吸附性能中等—好,具有游离气与吸附气共存、试采快速见气、气组分齐全等特征;(3)台北凹陷煤岩气的油气供给充注,可以形成正向构造带“调整型”和斜坡及洼陷区“自生自储型”两种成藏模式;(4)台北凹陷煤岩气资源丰富,西山窑组主煤层煤岩气资源量近3×10^(12)m^(3)。根据煤岩气资源丰度、煤层厚度、含气量、保存条件等综合评价优选出温吉桑构造带、小草湖南斜坡为深层煤岩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西山窑组 深层煤岩气 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跃探1H井勘探发现的意义
3
作者 陈旋 刘俊田 +4 位作者 张华 林潼 苟红光 程祎 郭森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共15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跃探1H井首次在小草湖洼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获得勘探发现,从而实现了台北凹陷次级洼陷区勘探的全面突破,揭示了整个台北凹陷区致密砂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立足台北凹陷,从深层致密砂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开展综合分析认为...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跃探1H井首次在小草湖洼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获得勘探发现,从而实现了台北凹陷次级洼陷区勘探的全面突破,揭示了整个台北凹陷区致密砂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立足台北凹陷,从深层致密砂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开展综合分析认为:(1)台北凹陷水西沟群发育的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中侏罗统西山窑组3套烃源岩为致密砂岩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发育三角洲前缘规模砂体以及近煤层砂岩溶蚀孔,是深层致密气聚集的有利储集体;(3)位于走滑冲断带下部的地层保存条件好,是致密砂岩气富集的有利区。同时,基于跃探1H井勘探发现,明确了小草湖洼陷的优势成藏条件,进而重新认识整个台北凹陷致密气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1)洼陷中心区发育有效砂体;(2)南物源砂体储层物性更优;(3)更高成熟度的烃源岩发育区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带。重新评价台北凹陷致密砂岩气资源量,预测致密砂岩气资源量为7070×10^(8)m^(3),较前期有了明显提升。综合评价优选出小草湖洼陷东北部和胜北洼陷北部两个致密砂岩气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中—下侏罗统 深层 致密砂岩气 资源量 小草湖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成烃环境演变对煤系烃源岩分布及煤岩气保存的影响
4
作者 赵振宇 张华 +3 位作者 林潼 李攀 尤帆 杨润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5-1771,共17页
吐哈陆相聚煤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发育多套含煤优质烃源岩层,具有多套优质的砂岩储层和煤岩储层,是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和深层煤岩气战略突破领域。通过研究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以及... 吐哈陆相聚煤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发育多套含煤优质烃源岩层,具有多套优质的砂岩储层和煤岩储层,是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和深层煤岩气战略突破领域。通过研究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以及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的响应特征,分析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指出了煤岩储层中天然气(煤岩气)保存的有利空间位置。研究认为:①水西沟群沉积时期,构造抬升与沉降作用控制了台北凹陷沉积中心的形成与演化,沉积中心由北向南逐渐迁移;在晚侏罗世末期,北部发生强烈构造抬升,沉积中心继续向腹部迁移并造成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形成了现今胜北、丘东和小草湖洼陷3个逐渐向东抬升变浅的沉降中心。②沉积中心演化控制凹陷内不同次洼水体深度和盐度的变化。水西沟群八道湾组—三工河组沉积时期水体加深,盐度变小,三工河组—西山窑组沉积时期水体逐渐变浅,盐度增大。泥岩主要位于盆地的北部,具有自西向东加厚的特征。纵向上受古水体盐度的影响,八道湾组—西山窑组有机质类型和丰度具有逐渐变好的趋势。③水西沟群沉积期发生频繁的水体变动,煤形成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沉积环境。在八道湾组早期的水进初期阶段、八道湾组晚期和西山窑组早-中期的水退晚期阶段,水体相对较浅,为有利的聚煤环境,是吐哈盆地煤岩发育的主要层段。④在煤的发育区划分了10种不同类型的煤层顶-底板组合,提出了5个有利于煤岩气保存的煤层顶-底板组合类型及其分布位置,这些分布区是下一步煤岩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环境 微量元素 煤岩顶-底板组合 煤系烃源岩 煤岩气 水西沟群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煤系全油气系统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支东明 李建忠 +6 位作者 杨帆 陈旋 武超 王波 张华 胡军 靳继坤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3-466,共14页
基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近源勘探最新成果,以全油气系统理念和思路重新认识台北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储层条件和生储盖组合,深入解析煤系全油气系统。结果表明:(1)水西沟群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和三工河组泥质烃源岩表现... 基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近源勘探最新成果,以全油气系统理念和思路重新认识台北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储层条件和生储盖组合,深入解析煤系全油气系统。结果表明:(1)水西沟群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和三工河组泥质烃源岩表现为长时间生烃、具有多个生烃高峰和油气兼生的特点,为侏罗系煤系全油气系统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2)多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斜坡区、洼陷区发育常规砂岩、致密砂岩、煤岩、泥页岩等多类型储层,为油气成藏聚集提供多种储集空间;(3)3期油气充注与构造演化、多类型储层有效配置,形成常规-非常规油气序次成藏聚集的特点,从构造高部位到洼陷区发育远源常规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近源低饱和度构造-岩性油气藏和源内致密砂岩气聚集、煤岩储层气、页岩油等类型油气聚集。其中,源内致密砂岩气、煤岩气是当前勘探拓展的重点领域,洼陷区页岩油气值得未来探索研究。煤系全油气系统新认识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为吐哈盆地油气资源的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中下侏罗统 全油气系统 煤系 致密油气 煤岩气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托甫台北区块断裂特征研究
6
作者 李红亮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81-282,262,共3页
主要开展研究区断裂空间解析与测试,明确不同尺度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与发育规律;在前期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断裂解释模式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完善走滑断裂以及次级断裂的解释模式,确定研究区不同级别断裂空间特征,阐述... 主要开展研究区断裂空间解析与测试,明确不同尺度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与发育规律;在前期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断裂解释模式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完善走滑断裂以及次级断裂的解释模式,确定研究区不同级别断裂空间特征,阐述不同尺度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和发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托甫台北 走滑断裂 断裂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角洲沉积与成岩作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林玉 柳益群 +1 位作者 李文厚 邸世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2-405,共4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三间房组沉积时 ,凹陷北部因地形较陡 ,发育扇三角洲 ;凹陷南部因地形较缓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的碎屑岩复合体在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非常发育 ,是其沉积主体。三间房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三间房组沉积时 ,凹陷北部因地形较陡 ,发育扇三角洲 ;凹陷南部因地形较缓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的碎屑岩复合体在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非常发育 ,是其沉积主体。三间房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凹陷北部扇三角洲前缘碎屑岩体以机械压实作用为其主要特征 ,溶蚀作用微弱 ,碎屑岩体在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改造下 ,原生粒间孔大部分消失 ,成为低孔低渗的致密储集体 ;凹陷南部辫状河三角洲以自生矿物的胶结作用和不稳定组分的溶解作用为特征 ,由于刚性物质含量较高 ,因而虽经机械压实作用 ,但却保留了较多的残余粒间孔 ,碎屑岩体在溶蚀作用的改造下 ,成为物性良好的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三角洲沉积 成岩作用 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声波反演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地区白垩系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玉学 汤达祯 +2 位作者 龚建华 朱有信 纪艳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03-307,共5页
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是储层定量预测,而地震反演是进行储层定量预测的核心技术,其难点在于薄层分辨、岩性识别等。拟声波反演技术是根据能够反映储层特征的非声波储层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构建的具有声波量纲的新曲线进行储层预测反演... 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是储层定量预测,而地震反演是进行储层定量预测的核心技术,其难点在于薄层分辨、岩性识别等。拟声波反演技术是根据能够反映储层特征的非声波储层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构建的具有声波量纲的新曲线进行储层预测反演的,它是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种有效手段。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地区白垩系地层砂、泥岩声波速度差异小,声波时差曲线对砂、泥岩的岩性反映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大。作者使用与岩性相关性好的自然电位曲线(SP)构建拟声波曲线进行储层预测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落实了该区白垩系油层的分布范围,达到了油藏精细描述的目的,为该区下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声波反演技术 储层 预测方法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地震勘探技术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郭小波 黄志龙 +4 位作者 王伟明 涂小仙 王斌 刘国恒 任忠跃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通过恒速压汞、CT扫描、X线衍射等实验技术,对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致密,储集空间以各类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微孔隙的形态、分布特征会影... 通过恒速压汞、CT扫描、X线衍射等实验技术,对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致密,储集空间以各类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微孔隙的形态、分布特征会影响储层喉道半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储层物性,即微孔隙集中连片分布要优于分散孤立分布;沉积于强水动力环境下的粗粒砂岩,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溶蚀孔隙的形成,储层物性好,主要对应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等沉积微相;在煤系特有的成岩流体环境下,早期快速埋深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硅质胶结、伊利石胶结、晚期碳酸盐岩胶结等强化储层致密;溶解作用和绿泥石胶结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类型;纵向上,浅层(<3.4 km)相对高孔隙度带主要受溶蚀作用影响,深层(>3.8 km)相对高孔隙度带受绿泥石膜影响显著,因此,成岩作用是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气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 成岩演化 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格达山构造演化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冬生 陈旋 +4 位作者 康积伦 陈永慧 刘文辉 朱景芬 魏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77-3885,共9页
博格达山的构造演化伴随着吐哈盆地成盆、充填的整个过程,盆内构造格局、储层展布、油气运移等与博格达山演化过程密不可分。通过研究台北凹陷西缘发现:燕山期—喜山期博格达山隆升过程直接影响着侏罗系—第三系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 博格达山的构造演化伴随着吐哈盆地成盆、充填的整个过程,盆内构造格局、储层展布、油气运移等与博格达山演化过程密不可分。通过研究台北凹陷西缘发现:燕山期—喜山期博格达山隆升过程直接影响着侏罗系—第三系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而控制着生、储、盖等成藏要素;中晚燕山期及喜山期隆升形成的逆冲褶皱构造、区域断裂及不整合面控制着圈、运、保等成藏要素,进而控制着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整个过程。中晚燕山期—喜山期六排逆冲褶皱带南、北拓展及各褶皱带间叠合连片为研究区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博格达山 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砂体发育及其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虹 党犇 +3 位作者 陈永胜 燕洲泉 郑小杰 贾玉琴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6-391,共6页
根据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测试资料以及砂岩厚度统计,分析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砂体发育及其岩石学特征。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滩砂3种储集砂体,受控于南、北两大物源体系。储集岩主要是岩屑砂岩类,岩... 根据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测试资料以及砂岩厚度统计,分析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砂体发育及其岩石学特征。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滩砂3种储集砂体,受控于南、北两大物源体系。储集岩主要是岩屑砂岩类,岩屑含量高,陆源杂基多,成分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但南、北物源砂体储集岩特征有明显差异。北物源主要是扇三角洲砂体,岩屑砂岩,储集性能差,属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型储集层;南物源主要是辫状河三角洲砂体,长石岩屑砂岩,储集性能较好,以低孔、低渗型储集层为主,部分中孔、中渗型储层。碎屑岩储层岩石学特征与储集性能关系密切,结合砂体发育对其研究,对寻找有利储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储集层 砂体 岩石学特征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凹陷神泉油田断块油气藏特征与控油因素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权生 李道阳 +3 位作者 李国兵 冯利平 刘波 孔凡志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6期19-22,共4页
台北凹陷神泉油田侏罗系油藏储量占全油田的 70 % ,是神泉油田的主力油藏 ,油藏类型为复杂断块油藏。平面上受北东走向断层和东西走向两组断层夹持形成了“墙角式”的 1 6个含油断块 ,各断块之间无统一油水界面 ;纵向上发育 44个油藏 ,... 台北凹陷神泉油田侏罗系油藏储量占全油田的 70 % ,是神泉油田的主力油藏 ,油藏类型为复杂断块油藏。平面上受北东走向断层和东西走向两组断层夹持形成了“墙角式”的 1 6个含油断块 ,各断块之间无统一油水界面 ;纵向上发育 44个油藏 ,单个油藏规模小 ,以低丰度油藏为主。继承性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控制了油藏的形成与演化 ,正向构造的周全程度影响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断层封闭的相对性和易变性导致油气分布贫富差异更趋明显、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化 ,对这一典型油藏进行分析 ,明确控油因素 ,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该区滚动勘探的方向 ,开拓新的找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凹陷 神泉油田 断块油气藏 特征 控油因素 滚动勘探 油气富集 断层封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遗迹化石确定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建平 吴因业 +1 位作者 杨式溥 薛叔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35,共3页
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对确定湖盆岸带具有重要价值。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发现丰富的动、植物遗迹化石群落,通过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的变化为:西山窑组沉积中、晚期,南带(靠近觉罗塔格山一侧)的湖... 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对确定湖盆岸带具有重要价值。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发现丰富的动、植物遗迹化石群落,通过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的变化为:西山窑组沉积中、晚期,南带(靠近觉罗塔格山一侧)的湖岸带西起胜金台、东到连木沁以北,北带(靠近博格达山一侧)的湖岸带基本在柯7井和柯6井偏北;三间房组沉积期,南带的湖岸带西起股金口胜101井,连木沁剖面正处于东侧岸带,北带湖岸带与西山窑组沉积期基本相同;七克台组沉积期湖水面积最大,南带湖岸带西起胜101井以南、东达连木沁以南,北带湖岸带继续北移。总体来看,从早到晚,湖水面积不断扩大,湖岸带后移,丘陵油田大多数井处于相对较深的浅湖区。图1参3(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侏罗世 湖岸带 台北凹陷 环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双层结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成学 肖荣阁 +2 位作者 师永民 何勇 贺顺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0,共3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到第三系盆地结构类型,究竟是属于断陷型盆地还是坳陷型盆地,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通过进行台北凹陷西部区域地层对比和地震剖面层序地层划分,分析了该区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演化,开展了沉积体系划分...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到第三系盆地结构类型,究竟是属于断陷型盆地还是坳陷型盆地,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通过进行台北凹陷西部区域地层对比和地震剖面层序地层划分,分析了该区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演化,开展了沉积体系划分和沉积相带展布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侏罗系到第三系存在着双层结构,即在侏罗纪属于坳陷盆地,发育大型三角洲和滨浅湖及深湖、半深湖沉积;而在白垩纪和第三纪则属于山前断陷型盆地,南北短轴方向上发育山麓洪积扇体系。这一结论为理清该区侏罗纪到第三纪沉积构造演化及盆地类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该区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岩性油气藏分布区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侏罗纪 第三纪 坳陷盆地 断陷盆地 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盆气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左胜杰 庞雄奇 +1 位作者 金之钧 袁明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3-196,共4页
深盆气藏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台北凹陷继承性发育的构造背景具备了形成深盆气藏的构造条件,目前仍在生气的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在第一生气高峰阶段生成的天然气构成了本区深盆气... 深盆气藏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台北凹陷继承性发育的构造背景具备了形成深盆气藏的构造条件,目前仍在生气的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在第一生气高峰阶段生成的天然气构成了本区深盆气藏的主要气源。中、下侏罗统储集层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西山窑组及其以下储集层的孔隙度通常小于10%,渗透率小于4×10-3μm2.三套区域性盖层与局部盖层相匹配,在空间上构成了严密的顶封和底封条件。台北凹陷深盆气的最有利勘探区位于小草湖洼陷,源-藏伴生、气层负压异常、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普遍含气、无统一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倒置等现象均表明该区发育深盆气藏。预测小草湖洼陷深盆气地质储量为5658×108m3,勘探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 地质条件 成藏特征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沉积体系变迁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代生 李成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75,共5页
台北凹陷在侏罗纪以后成为吐哈盆地的沉积中心。在其发育初期沉积了煤系烃源岩 ,鼎盛时期北物源不断推进 ,南物源不断后退 ,不断向南发育的巨厚泥岩 ,形成了跨层连片的区域性盖层 ,盖层之上为北物源沉积体系 ,之下为南物源沉积体系 ,造... 台北凹陷在侏罗纪以后成为吐哈盆地的沉积中心。在其发育初期沉积了煤系烃源岩 ,鼎盛时期北物源不断推进 ,南物源不断后退 ,不断向南发育的巨厚泥岩 ,形成了跨层连片的区域性盖层 ,盖层之上为北物源沉积体系 ,之下为南物源沉积体系 ,造就了绝佳的储盖组合。沉积体系的变迁对油气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 ,油气分布层位北老南新 ,主要分布于南物源沉积体系 ,且封闭于区域性盖层之下。北物源沉积体系多形成小规模次生油藏。凹陷衰退期湖盆中心直接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分布 ,凹陷发展后期构造活动对油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油气藏的调整和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坳陷 沉积体系 油气分布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部地区喀拉扎组一段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文斌 徐胜林 +3 位作者 陈洪德 陈安清 梁杰 肖冬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5-354,共10页
吐哈盆地是具有双重基底与前陆结构的多旋回复合盆地。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控制和影响着喀拉扎组的沉积作用。通过20余口钻井的岩心观察,首次在胜北-红连地区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一段中识别出多种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作用... 吐哈盆地是具有双重基底与前陆结构的多旋回复合盆地。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控制和影响着喀拉扎组的沉积作用。通过20余口钻井的岩心观察,首次在胜北-红连地区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一段中识别出多种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作用成因的砂岩脉(墙)、液化角砾岩、液化卷曲变形、球-枕构造、液化均一层和负载构造;水塑性变形成因的纹层卷曲变形、丘-槽构造、环形层和振动滑塌;脆性变形成因的震积角砾岩、阶梯状微断层和"V"字型地裂缝。依据仅在喀拉扎组一段中识别的震积岩变形特征,建立了震积岩垂向序列,表明研究区在喀拉扎组一段沉积期,受频繁而强烈地震事件的影响。详细对比了震积岩在各口钻井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强度从北部山前带的胜北地区到南缘的红连地区有减弱的趋势,表明古地震的震源来自博格达造山带。Dickinson三角投点图也显示喀拉扎组一段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博格达山造山带。震积岩的大量发育表明,燕山运动Ⅱ幕导致博格达山于晚侏罗世喀拉扎组一段沉积期发生了剧烈的构造隆升,该地区的发现的大量震积岩是盆-山关系的特殊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燕山运动 喀拉扎组 晚侏罗纪 博格达山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连进 叶加仁 吴冲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4,共3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华夏板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其下地壳性质与浙闽隆起区一致。盆地前第三纪主要发育侏罗—白垩系沉积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台北坳陷内。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早中生代坳陷盆地发育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发...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华夏板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其下地壳性质与浙闽隆起区一致。盆地前第三纪主要发育侏罗—白垩系沉积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台北坳陷内。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早中生代坳陷盆地发育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两个阶段 ,为下坳上断形式的中生代陆相复合盆地。盆地中生界具有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其中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及煤层为主要生烃岩系 ;上白垩统砂岩具较好的储集性能 ,储集空间以孔隙—裂缝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盆地 台北坳陷 石油地质 地质特征 油气藏 断陷盆地 煤层 泥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运聚成藏历史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震亮 陈荷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从影响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古流体动力的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入手 ,阐述了流体动力背景下的排烃时期、排烃范围、二次运移方向和有利汇聚区分布 ,并对该凹陷的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主排烃期分... 从影响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古流体动力的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入手 ,阐述了流体动力背景下的排烃时期、排烃范围、二次运移方向和有利汇聚区分布 ,并对该凹陷的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主排烃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上新世至今 ,且在不同地区二者的发育程度各异 ,早白垩世中东部排烃率较高 ,而在上新世以后中西部排烃率较高。该地区流体势分布具一定继承性 ,分布于高势区之间和外围的相对低势区是油气二次运移的指向区 ,依据油气汇聚条件 ,将其划分为最有利、有利与较有利 3类。根据生烃与排烃史、流体压力与流体势演化史的发育特点 ,台北凹陷内大体可划分出两个侏罗系油气成藏期 ,其一为早白垩世 ,其二为第四纪。第一成藏期的成藏活动主要发生于凹陷中东部 ,小草湖、丘东及其周围地区应是当时油气运移的指向及最有利的聚集地区 ;第二成藏期内活跃的成藏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 ,东部的古油气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与补充。图 5参 11(王震亮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凹陷 油气运移 成藏历史 流体动力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冬生 陈旋 +2 位作者 陈永慧 何燕清 张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1,153,共4页
为加快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展了主要含油层系三间房组沉积特征分析。综合研究古地形、古气候、沉积物供给、古水深及湖平面变化。结果表明,三间房组沉积期,凹陷西、南缘发育多个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从鄯善弧形带勘探实践总结出浅... 为加快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展了主要含油层系三间房组沉积特征分析。综合研究古地形、古气候、沉积物供给、古水深及湖平面变化。结果表明,三间房组沉积期,凹陷西、南缘发育多个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从鄯善弧形带勘探实践总结出浅水三角洲勘探启示: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区浅水三角洲树枝状"窄河道、薄砂体"决定了构造-岩性油藏为主要油藏类型,"满盆砂"为前渊区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条件,精细储层描述是勘探的核心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勘探启示 浅水三角洲 前陆盆地 台北凹陷 三间房组 鄯善弧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