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洁 刘睿 +1 位作者 李柱一 苗建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女...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女5例,男3例;发病原因多样,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妊娠子痫2例,高血压病1例,真菌性脑炎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肾移植1例;其中使用免疫抑制剂3例,化疗药物1例,使用抗真菌药物1例。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2-3周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RPLS是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产后子痫/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例 被引量:8
2
作者 章燕幸 陈怀红 +2 位作者 吴承龙 王黎萍 孙新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30-630,共1页
关键词 产后子痫 子痫前期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A致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6
3
作者 阚璇 杨箐岩 刘戈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80-1081,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岁。因反复皮疹2月余,抽搐3次入院。入院前2月余发现皮肤瘀点、瘀斑,外院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6×109/L,血红蛋白(Hb)94g/L,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环孢素A 儿童 血小板计数 临床资料 反复皮疹 血红蛋白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肿瘤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吴鹏辉 谢瑶 +5 位作者 赵卫红 华瑛 孙青 李硕 吴晔 卢新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肿瘤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惊厥前后的临床特点,加深对RPLS的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 目的:探讨血液病/肿瘤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惊厥前后的临床特点,加深对RPLS的理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发生RPLS的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有否肾受累、体重指数、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等基本临床资料,同时检测其发生惊厥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压及血清钠水平,并随访记录患儿预后,包括原发病情况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恢复状况。结果:患儿均为学龄期或学龄前期女童,所患基础疾病4例为伴有肾受累或一侧肾切除的恶性肿瘤,1例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所有患儿都存在轻、中度贫血。RPLS发生前一天应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化疗,或者应用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发生RPLS惊厥时表现为晨起或午睡起突发的无热惊厥,之后即刻检查,发现与自身相比,其血压较发作前明显升高,同时血清钠降低,经用地西泮、呋噻米和氨氯地平等治疗后很快恢复。4例未遗留后遗症,1例遗留有情感及行为水平变幼稚,康复2年后逐渐恢复。复习文献中主要是报道血压的升高。结论:并发RPLS的血液病/肿瘤患儿可能多有肾受累和贫血,血压升高同时伴血清钠降低可能在RPL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同时保持血压稳定和电解质平衡有可能减少RPLS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血压升高 血清钠降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丽 吴铮 +5 位作者 杜娟 段文博 李敏 张妍 陈志明 蔡艺灵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E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4例RPLES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病例病因包括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E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4例RPLES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病例病因包括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妊娠子痫,腰椎手术后。所有病例均有癫痫大发作及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其中肢体瘫痪1例,失语1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影像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以顶枕叶为主白质及灰质病变,病变范围可累及额颞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T_2加权像、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均呈高信号,T_1加权像呈略长信号,1例磁敏感成像上呈微出血。结论头痛和癫痫发作是RPLES的主要临床症状,多种病因可引起RPLES,影像学改变以皮质及皮质下水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护理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超男 毛春节 +1 位作者 魏瑞理 金小慧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2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13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治疗上严密监测和管理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时处理伴发症状,护理中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治疗...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13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治疗上严密监测和管理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时处理伴发症状,护理中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支持治疗后,11例患者恢复正常,1例尿毒症患者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自动出院。结论提高对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认识,合理应用护理程序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疾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高血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被引量:7
7
作者 何龙泉 汪青松 杨任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30-532,536,共4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近年临床发现的一类新的白质脑病,由多种病因引发,以迅速进展为高血压脑病、颅内高压为表现,临床特征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等。头颅CT或MR图像显示双侧大脑后部为主的对称性片状白质脑水...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近年临床发现的一类新的白质脑病,由多种病因引发,以迅速进展为高血压脑病、颅内高压为表现,临床特征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等。头颅CT或MR图像显示双侧大脑后部为主的对称性片状白质脑水肿,适当的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学改变完全逆转,故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高血压 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附4例报道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士文 郭军红 +1 位作者 张舒凤 于生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收治的4例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典型的MRI检查表现为对... 目的探讨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收治的4例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典型的MRI检查表现为对称性的局灶部位的脑水肿,主要位于顶、枕叶以及额叶,多在数周内恢复。其中3例患者发生子痫,且均发生在产后的2d内。结论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有其特征性临床特征,常存在于子痫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相关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吴绮思 李咏梅 +1 位作者 张文玉 秦新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4-730,共7页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该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间的关联,以期阐明其发病机制。方法:连续入组2007年5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该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间的关联,以期阐明其发病机制。方法:连续入组2007年5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3名PRES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识别23名PRES患者(男性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2.96±15.10)岁,分别见于高血压、子痫或先兆子痫、应用免疫抑制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n=18,78.2%)和痫性发作(n=16,69.6%)。在21名接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患者中,除典型的顶枕叶受累外,额叶、基底节区、颞叶、脑干、小脑等不典型部位受累也常见,且有1/3的患者其病灶非完全对称分布。另外,痫性发作的患者颞叶更易受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小脑更易受累。结论:PRES的不典型表现多见,临床工作者需全面掌握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两者间的关联,方能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志娥 王加凤 刘刚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5期29-31,共3页
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的同时采取心理护理、病情监测、基础护理、症状护理、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 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的同时采取心理护理、病情监测、基础护理、症状护理、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恢复良好,1例预后不佳。结论临床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情监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11
作者 钱悦 周朝晖 +4 位作者 陈思远 黄长征 冯爱平 曾静思 李家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0-412,共3页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女,19岁。确诊SLE 4年,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中,半年前病情渐加重,住院后给予甲泼尼龙60 mg/d治疗第10天,突发抽搐,经及时对症治疗数小时后症状缓解。脑MRI显示对称性白质水...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女,19岁。确诊SLE 4年,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中,半年前病情渐加重,住院后给予甲泼尼龙60 mg/d治疗第10天,突发抽搐,经及时对症治疗数小时后症状缓解。脑MRI显示对称性白质水肿,经治疗后1~2周内定期复查MRI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
12
作者 王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01-2101,共1页
患者男,58岁。因头痛、呕吐、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4d入院。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感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并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至无光感。查体:BP212/127mmHg,嗜睡,反应迟钝。双眼无光感,双视乳头水肿。余颅神经(-),四肢肌力肌... 患者男,58岁。因头痛、呕吐、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4d入院。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感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并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至无光感。查体:BP212/127mmHg,嗜睡,反应迟钝。双眼无光感,双视乳头水肿。余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视力下降 视乳头水肿 反应迟钝 四肢肌力 进行性 无光感 颅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罗替尼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露 陈博 刘晓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7-928,共2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51岁。2019年1月2日因“腹胀1个月多,扪及盆腔包块5 d”至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完善全腹部CT示:盆腔内占位,考虑卵巢来源,浆液性囊腺癌可能性大。盆腔包块穿刺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示:CK7(+)、CA125(+),ER(小灶细胞+),C... 1病例介绍患者,女,51岁。2019年1月2日因“腹胀1个月多,扪及盆腔包块5 d”至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完善全腹部CT示:盆腔内占位,考虑卵巢来源,浆液性囊腺癌可能性大。盆腔包块穿刺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示:CK7(+)、CA125(+),ER(小灶细胞+),CK20、WT-1均阴性,诊断为:盆腔肿块穿刺组织,查见腺癌,倾卵巢来源。患者同时合并右下肢血栓、肺动脉栓塞,给予法华林抗凝治疗,于2019年1月15日—3月11日行紫杉醇240 mg+卡铂400 mg诱导新辅助化疗3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药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磁共振影像变化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学飞 金虹 +2 位作者 方越 杨帅 邢妩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73-1682,共10页
目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起病急,发病年龄跨度大,可从儿童到老年人,且临床症状无显著特异性,可表现为... 目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起病急,发病年龄跨度大,可从儿童到老年人,且临床症状无显著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若临床医师对该病缺少认识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研究旨在分析并总结RPLS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变化及临床特点,以期为迅速诊断、及时干预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RPLS的7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影像学资料包含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e,T1WI)、T_(2)加权成像(T_(2) weighted image,T_(2)WI)、T_(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_(2)-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_(2)-FLAI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b值=1000×10^(−6) mm^(2)/s)、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病例组为行DWI检查的患者63例,招募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71例(对照组)。分析患者磁共振信号特点,并测量19个感兴趣区(regin of interenst,ROI)的ADC值。分别比较病例组治疗前脑组织左右两侧、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病例组中21例患者治疗前后不同ROI的ADC值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额叶、双侧顶叶、双侧丘脑、双侧尾状核头、左侧豆状核、右侧内囊、双侧颞叶及脑桥的ADC值均显著增高(均P<0.01);病例组在治疗前脑组织左右两侧ADC值、病例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RPLS病变分布广泛、多发,常为大脑后部顶叶、颞叶、枕叶或脑桥高信号,可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且多为双侧,但并不完全对称。结论:RPLS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基本同步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且磁共振能显示RPLS病变受累范围,ADC值可提供病变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信息。病变存在可逆性的疾病甚少,充分认识并及时诊断该病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发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抢救与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慧敏 王敏 +2 位作者 蒋红 陈毓雯 马新娟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11期2876-2877,共2页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抢救与护理 治疗 神经系统异常 主要表现 双侧大 临床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涛 樊忠民 +5 位作者 夏正坤 高远赋 史卓 黄倩 任献国 张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836-2837,共2页
本文主要分析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因,探讨治疗及预后。该病主要表现为抽搐、视觉异常、意识障碍;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见双侧顶枕叶皮质及双侧丘脑高信号,核磁共振... 本文主要分析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因,探讨治疗及预后。该病主要表现为抽搐、视觉异常、意识障碍;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见双侧顶枕叶皮质及双侧丘脑高信号,核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为低信号改变。本例患儿经内科治疗后症状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后部白质综合征 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小脑缺血性卒中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唯 王佩 魏书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91-592,共2页
患者男性,48岁。因头晕伴恶心、呕吐6h,于2013年3月18日入院。患者晨起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当地医院急诊测量血压为200/100mmHg(1mmHg=0.133kPa),考虑“脑供血不足”,
关键词 后部白质综合征 卒中 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祸复合伤并低钠血症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振林 杨灿洪 +2 位作者 蔡梓博 谢文艺 吕田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3905-3908,共4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临床少见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神经影像学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可逆的对称性大脑后部白质病变。本文...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临床少见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神经影像学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可逆的对称性大脑后部白质病变。本文报道了1例车祸复合伤并低钠血症所致RPLS患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提示低钠血症是导致RPLS的少见原因。临床上遇到各种原因导致的低钠血症患者时应警惕RPLS的发生,而RPLS通常是可逆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防止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多处创伤 低钠血症 复合伤 例报告 典型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金鑫 李建瑞 +3 位作者 陆梦洁 王兴东 李德龙 张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8-692,共5页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通过不同序列MRI检查方法,观察不同病因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受累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NS组癫发作(χ~2=9.255,P=0.002)、视觉障碍(χ~2=7.005,P=0.008)发生率高于SLE组;而SLE组则以双侧侧脑室旁(校正χ~2=5.377,P=0.020)、基底节区(校正χ~2=4.825,P=0.028)和半卵圆中心(χ~2=8.113,P=0.004)受累为主;两组影像学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9),NS组顶枕叶型分布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SLE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6);与NS组相比,经药物治疗后SLE组患者预后更佳、病程更短(t=2.612,P=0.013)。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所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对理解该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白质综合征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理生理学机制
20
作者 金鑫 王燕 +2 位作者 刘斯平 王志兵 张志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08,共5页
目的采用规范性分析策略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图、脑血流(CBF)图、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及人脑空间基因转录图谱的相关性,分析PRES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PRES颅脑MRI,于T1WI勾画病... 目的采用规范性分析策略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图、脑血流(CBF)图、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及人脑空间基因转录图谱的相关性,分析PRES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PRES颅脑MRI,于T1WI勾画病灶ROI并将其配准至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MNI)标准空间,叠加后获得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利用空间相关分析分别计算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频率图与基于大样本所获脑微血管密度图、CBF图及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的相关性;基于艾伦人脑图谱基因表达数据解码潜在相关基因表达,观察其与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CBF及各神经递质分布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PLS1加权基因、VEGF-A基因、AQP-4基因及RGS2基因均与PRES累及部位的空间分布相关(r=-0.363~0.653,P均<0.05),以KCNAB3基因权重最高(Z=17.288)。结论PRES风险或保护基因在大脑区域的空间模式与PRES累及部位分布具有相关性,倾向于支持用于解释PRES发生、发展的精氨酸抗利尿激素(AVP)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白质综合征 理生理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