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图像联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帕金森病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晨阳 王晨涵 +5 位作者 王静 焦方阳 徐蒨 张慧玮 左传涛 蒋皆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目的探究^(18)F-FDG PET图像结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IDLR)模型在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3月—2023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帕金森病PET成像基准数... 目的探究^(18)F-FDG PET图像结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IDLR)模型在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3月—2023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帕金森病PET成像基准数据库33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18)F-FDG PET图像,其中IPD 211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59例、多系统萎缩(MSA)60例;包括2个队列(训练组270例和测试组60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18)F-FDG PET图像及临床信息并进行比较。开发一种IDLR提取特征指标,在影像组学特征的监督下从神经网络提取器收集的特征中筛选IDLR特征,并在测试组中构建二分类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计算构建的IDLR模型、传统影像组学模型、标准化摄取值比值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在IPD/PSP/MSA组间两两分类的模型性能指标与曲线下面积。采用100次10折交叉验证在2个队列中进行独立分类与测试。通过特征映射展示大脑相关感兴趣区,使用梯度加权类激活图突出大脑中最相关的信息并可视化,检查不同疾病组的模型输出热力图,并将其与临床诊断位置进行比较。结果IDLR模型在不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分类效果最好,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MSA与IPD 0.9357,MSA与PSP 0.9754,IPD与PSP 0.9825)优于其他模型(影像组学模型:Z=1.31~2.96,P均<0.05;标准化摄取值比值模型:Z=1.22~3.23,P均<0.05)。筛选后的IDLR特征映射的影像组学感兴趣区与梯度加权类激活图切片热力图可视化高度一致。结论IDLR模型在^(18)F-FDG PET图像中具备对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金森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核糖F18 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及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西瑞 王得志 +3 位作者 杨晓楠 李杰 郝大鹏 崔久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评价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DL)及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9例脊柱结核、66例化脓性脊柱炎,筛选可用于鉴别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以logi... 目的评价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DL)及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9例脊柱结核、66例化脓性脊柱炎,筛选可用于鉴别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以logistic回归基于最优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并联合以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可视化模型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效能。结果列线图鉴别训练集和测试集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最高,分别为0.997和0.920。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与临床模型在测试集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与其他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列线图模型可为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提供最高的总净获益,且其校准度良好。结论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进展期胃癌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
3
作者 任梦婷 陈基明 +3 位作者 昌杰 杨利 牛冉冉 翟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1-508,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L)模型在预测进展期胃癌(AGC)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3年9月在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01例AG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HER2表达水... 目的:探讨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L)模型在预测进展期胃癌(AGC)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3年9月在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01例AG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HER2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HER2阳性组(60例)和阴性组(141例)。按照7∶3的比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41)和验证集(n=60)。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手动逐层勾画肿瘤ROI,使用生境成像技术根据聚类情况将胃癌病灶划分为3个亚区(ITH1、ITH2、ITH3),提取肿瘤整体及各亚区的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ResNet50网络提取肿瘤的深度学习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两种方法进行特征降维,分别构建基于肿瘤整体、各亚区及DL算法的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基于肿瘤整体及各亚区的影像组学得分。在训练集中,比较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和构建临床模型。结合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和ITH1的影像组学得分构建联合模型。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应用决策曲线(DCA)分析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临床模型、肿瘤整体模型、ITH1模型、ITH2模型、ITH3模型、DL模型及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HER2阳性的AUC(95%CI)分别为0.833(0.757~0.909)、0.782(0.700~0.864)、0.868(0.802~0.934)、0.848(0.779~0.916)、0.806(0.726~0.886)、0.848(0.785~0.911)和0.918(0.869~0.968),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718(0.574~0.863)、0.701(0.551~0.851)、0.821(0.693~0.950)、0.778(0.652~0.904)、0.738(0.600~0.876)、0.753(0.617~0.888)和0.873(0.780~0.966),以联合模型的AUC最大。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联合模型校准曲线的拟合度良好(P>0.05)。DCA结果显示ITH1模型及联合模型的临床获益高于临床模型及其它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模型可以用于术前评估胃癌患者的HER2表达状态,结合ITH1得分与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临床获益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生境分析 深度学习 影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
4
作者 高续 庞奇 +3 位作者 张宏杰 王小雷 郝继元 谢玉海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3-57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行EGFR基因检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19例(EGFR野生型43...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行EGFR基因检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19例(EGFR野生型43例和突变型76例)和验证组52例(EGFR野生型19例和突变型33例)。采用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进行病灶感兴趣区勾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进行特征筛选,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及结节定量参数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临床模型,临床指标联合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筛选出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SVM影像组学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872、0.833。由最大CT值和吸烟史构建临床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731、0.770。由吸烟史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879、0.839。结论: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构建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指标加入未能显著提高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的价值
5
作者 牛冉冉 陈基明 +1 位作者 任梦婷 姚琪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492,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逻辑回归模型及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3年8月在本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33例胃癌患者(OPM组68例,非OPM组65例)纳入本研究,并按照7∶3的比例随...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逻辑回归模型及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3年8月在本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33例胃癌患者(OPM组68例,非OPM组65例)纳入本研究,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94)和验证集(n=39)。所有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基于静脉期CT增强图像,分别对肿瘤和腹膜下脂肪组织(SAT)逐层手动勾画ROI并融合成相应容积感兴趣区(VOI),采用Python软件提取手工影像组学(HCR)特征和深度学习影像组学(DLR)特征。然后,依次对肿瘤和SAT的HCR、DLR及HCR-DLR特征进行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构建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组间比较P<0.05的临床资料、CT特征构建临床-CT征象模型,并基于临床-CT征象模型及表现最优的影像组学标签(HCR-DLR标签)分别构建肿瘤和SAT的联合模型,绘制最优联合模型(SAT)的列线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CT征象模型、肿瘤-HCR模型、肿瘤-DLR模型、肿瘤-HCR-DLR模型、SAT-HCR模型、SAT-DLR模型、SAT-HCR-DLR模型和SAT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78(95%CI:0.68~0.87)、0.88(95%CI:0.82~0.95)、0.90(95%CI:0.84~0.96)、0.92(95%CI:0.87~0.98)、0.88(95%CI:0.81~0.95)、0.91(95%CI:0.85~0.96)、0.92(95%CI:0.87~0.97)和0.94(95%CI:0.89~0.98);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7(95%CI:0.62~0.93)、0.83(95%CI:0.69~0.97)、0.88(95%CI:0.78~0.99)、0.89(95%CI:0.78~1.00)、0.84(95%CI:0.71~0.97)、0.86(95%CI:0.74~0.98)、0.88(95%CI:0.76~1.00)和0.89(95%CI:0.78~0.99)。DCA显示,SAT联合模型的临床获益高于临床-CT征象模型。结论:基于肿瘤和SAT的CT影像组学模型对胃癌患者隐匿性腹膜转移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除HCR模型外的各种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均显著优于临床-CT征象模型,以SAT联合模型的临床获益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腹膜下脂肪 影像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预测胎盘植入性疾病 被引量:1
6
作者 令潇 胡玉瑞 +4 位作者 王颖超 李洁 李浩源 张静 岳松虹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36,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WI)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预测高危孕妇胎盘植入性疾病(PA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265例因可疑...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WI)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预测高危孕妇胎盘植入性疾病(PA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265例因可疑胎盘植入行MRI检查的孕妇的完整资料,按7∶3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72)与验证组(n=93),并根据术中是否诊断PAS分为PAS组和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影像特征独立危险因素。分别基于矢状位T2WI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基于密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121(DenseNet-121)模型作为深度学习特征提取的基础模型,构建传统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深度学习模型预测PA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AUC值最大者确定为最优模型。结果:训练组及验证组中,PAS组与正常组在剖宫产次数≥2次、存在前置胎盘及胎盘厚度>4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剖宫产次数≥2次、胎盘厚度>40 mm及存在前置胎盘为发生PAS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所有模型中深度学习联合临床的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其他3种模型,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96(95%CI 0.93~0.98)、0.91(95%CI 0.87~0.95)。结论:基于MRI的深度学习联合临床模型在诊断PAS方面可能比临床或传统影像组学模型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胎盘植入性疾病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在预测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伯琪 曹云太 +2 位作者 杨瑷如 侯昱胤 曹明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3,共6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且死亡率高。近年来,基于分子标志物的CRC精准治疗模式已崭露头角,成为该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大鼠肉瘤(rat sarcoma,RAS)和RAS同源物B1(v-raf murine s...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且死亡率高。近年来,基于分子标志物的CRC精准治疗模式已崭露头角,成为该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大鼠肉瘤(rat sarcoma,RAS)和RAS同源物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基因作为CRC分子分型的关键指标,对于治疗方案的制订、肿瘤预后的评估以及复发风险的预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病理活检作为诊断CRC患者基因突变状态的金标准,虽具有确诊价值,但侵入性操作和可重复性差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治方案选择中的应用。鉴于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无创且精准检测CRC患者基因突变状态的方法,以便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本文旨在对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在预测CRC相关基因突变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结直肠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潜在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基因突变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影像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脉管浸润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权 吴树剑 +1 位作者 范莉芳 翟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LVI状态将患者分为LVI阳性(LVI+)组81例及LVI阴性(LVI-)组303例,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269)与验证组(n=115)。以ResNet-34为深度迁移学习特征提取的基础模型,基于瘤体分别提取深度迁移学习特征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通过Spearman秩相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的方法进行降维,消除冗余特征,保留最具预测价值的特征。使用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朴素贝叶斯(na?ve Bayes,NB)、弹性网络(elastic net,Enet)、梯度推进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神经网络(neutral network,NN)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共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深度迁移学习特征及组合特征分别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Spearman秩相关及LASSO回归降维后共筛选出23个最优特征,其中传统影像组学特征6个,深度迁移学习特征17个,构建的所有模型中基于组合特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高于单独特征模型,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组合特征的AUC在训练组分别为0.956、0.802、0.879、0.966、0.973、0.944,验证组分别为0.924、0.868、0.901、0.892、0.817、0.905。结论基于组合特征的模型在预测直肠癌LVI状态方面具有高效能,可辅助术前个体化预测,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脉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联合ResNet101深度学习鉴别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与脊柱转移癌
9
作者 李宇璞 赵鹏飞 +3 位作者 张小娟 张昭静 王梓怡 乔鹏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8-962,共5页
目的观察MRI影像组学联合ResNet101深度学习鉴别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BS)与脊柱转移癌(S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腰椎BS及SM各71例为训练集、腰椎BS及SM各33例为测试集。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M_(c... 目的观察MRI影像组学联合ResNet101深度学习鉴别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BS)与脊柱转移癌(S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腰椎BS及SM各71例为训练集、腰椎BS及SM各33例为测试集。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M_(clinic));于腰椎矢状位T2WI中勾画病灶ROI,提取其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M_(radiomics));联合应用ResNet101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提取深度学习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M_(DL+R));联合临床特征与深度学习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模型(M_(combined))。分析上述模型鉴别腰椎BS与SM的效能。结果训练集、测试集中,BS与SM患者年龄、发热及附件受累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后二者为临床特征(P均<0.001)。M_(clinic)鉴别训练集及测试集腰椎BS与S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及0.773;M_(radiomics)的AUC分别为0.895及0.791,而M_(DL+R)为0.926及0.882、M_(combined)为0.967及0.906。M_(combined)在训练集的AUC显著大于其他模型(P均<0.05),在测试集则显著大于M_(clinic)及M_(radiomics)(P均<0.05)。结论MRI影像组学联合ResNet101深度学习有助于鉴别腰椎BS与SM;联合临床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脊柱炎 脊柱肿瘤 肿瘤转移 深度学习 影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预测研究
10
作者 陈媛慧 雷雨萌 史文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构建的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将患者...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构建的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IP组(n=36)和IP组(n=69)。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筛选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并评价其区分力。构建融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4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扩散系数(DCavg)、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增加是患者发生IP的保护因素,乳酸(Lac)增加是危险因素(P<0.05);6个深度学习模型中,支持向量机模型性能最优,准确度为0.952(100/105),灵敏度为0.957(66/69),特异度为0.944(34/36);3种模型对患者IP发生情况均有较好的区分力;4种模型的区分度较高,准确性和有效性较好,且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结论基于临床特征、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构建的融合模型能够实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IP的准确预测,并提供个性化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影像 深度学习 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11
作者 叶媛媛 贺克武 +1 位作者 刘奇峰 洪文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DL)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单发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70)与测试集(n=30);基于颈部动脉期CT提取并筛选病灶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 目的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DL)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单发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70)与测试集(n=30);基于颈部动脉期CT提取并筛选病灶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最优DL特征,分别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及DL评分(Deepscore)并据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及DL模型。将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Radscore及Deepscore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 CLNM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共筛选出13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12个最优DL特征。Radscore(OR=1.698,P=0.002)及Deepscore(OR=1.872,P=0.021)均为PTC C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影像组学模型、DL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AUC分别为0.775、0.876及0.880,在测试集分别为0.739、0.776及0.789;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预测效能高于影像组学模型(Z=2.551,P=0.011)。结论结合DL算法可有效提高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PTC CLNM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胸部CT图像质量及肺结节影像组学特征数据可重复性的影响
12
作者 郑志娟 李姝霖 +1 位作者 马昆 向之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算法比较,观察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对于胸部CT图像质量、肺结节检出率及肺结节影像组学特征数据可重复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75例同期接受胸部超低剂量CT(ULD-CT)及标准剂量CT(SDCT)检查的肺结... 目的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算法比较,观察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对于胸部CT图像质量、肺结节检出率及肺结节影像组学特征数据可重复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75例同期接受胸部超低剂量CT(ULD-CT)及标准剂量CT(SDCT)检查的肺结节患者、共211个肺结节,分别以高强度DLIR(DLIR-H)、中强度DLIR(DLIR-M)及50%水平ASIR-V算法(50%ASIR-V)重建ULD-CT图像,以50%ASIR-V获得SDCT图像。针对ULD-CT和SDCT图像,以相同ROI内肺实质CT值标准差(SD)代表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计算肺结节检出率,并在不同图像间加以比较。基于自动分割法提取50%ASIR-V SDCT及各ULD-CT肺结节影像组学特征,分别计算各ULD-CT与50%ASIR-V SDCT影像组学特征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并与不同ULD-CT算法进行比较。结果相比50%ASIR-V SDCT图像,以不同算法重建的ULD-CT图像SD均较高而SNR均较低(P均<0.05)。ULD-CT图像中,DLIR-H、DLIR-M及50%ASIR-V图像之间,SD依序增加而SNR渐次减低(校正P均<0.05)。以50%ASIR-V SDCT图像为标准,于DLIR-H、DLIR-M及50%ASIR-V ULD-CT中均检出207个(207/211,98.10%)肺结节。ULD-CT图像中,50%ASIR-V重建图像肺结节纹理特征数据与50%ASIR-V SDCT的可重复性低于DLIR-H及DLIR-M重建图像(校正P均<0.05),而后二者与50%ASIR-V SDCT的可重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基于3种算法重建的ULD-CT所获肺结节与50%ASIR-V SDCT一阶特征及形状特征数据的可重复性较好(中位ICC均>0.75),不同算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以DLIR-H和DLIR-M算法重建胸部ULD-CT可在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提高图像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肺结节影像学特征的可重复性,尤以DLIR-H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肺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模型鉴别良、恶性黏液样软组织肿瘤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晓楠 王得志 +3 位作者 王成健 郝大鹏 徐文坚 崔久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多参数MRI构建的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DL)模型鉴别良、恶性黏液样软组织肿瘤(MST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1例经病理证实的MSTT患者,以7∶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98,包括51例恶性及47例良性MSTT)及测试集(n=43,包括22... 目的观察基于多参数MRI构建的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DL)模型鉴别良、恶性黏液样软组织肿瘤(MST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1例经病理证实的MSTT患者,以7∶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98,包括51例恶性及47例良性MSTT)及测试集(n=43,包括22例恶性及21例良性MSTT)。分别于训练集T1WI和脂肪抑制(FS)-T2WI中提取并遴选影像组学特征及DL特征,并以之构建鉴别良、恶性MSTT的影像组学模型及DL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比评估2个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净收益。结果于训练集提取并筛选得到9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鉴别良、恶性MSTT的影像组学模型,包括2个一阶特征、1个形态特征、3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1个灰度相关矩阵特征和2个灰度大小区域矩阵特征;以其中7个最佳DL特征构建DL模型。所获影像组学模型和DL模型鉴别测试集良、恶性MST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及0.911,后者高于前者(P=0.017);2个模型均具有良好校准度;相比影像组学模型,DL模型在测试集的总体净收益更高。结论基于MRI构建的DL模型鉴别良、恶性MSTT的效能较影像组学模型更好且净收益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中心MRI-DWI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欢 王文希 +3 位作者 张军 于洋 王占秋 吴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目的构建基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深度学习模型,讨论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家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7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 目的构建基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深度学习模型,讨论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家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7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收集患者MRI-DWI图像,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患者图像特征。我们将数据集1(医院1)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测试集(30%),建立基于临床特征(模型A)和MRI-DWI影像组学特征(模型B)的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基于MRI-DWI深度学习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模型C)以及结合临床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的组合模型(模型D),预测AIS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通过评估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表示预后良好]。数据集2(医院2)用于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为了比较不同模型的AU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模型之间AUC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基于临床特征和DWI-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A和模型B以及深度学习模型C的AUC分别为0.7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13~0.792]、0.846(95%CI:0.777~0.906)和0.877(95%CI:0.811~0.934)。结合临床和深度学习特征的组合模型D在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90天预后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其AUC值为0.930(95%CI:0.890~0.963)。此外,深度学习模型在外部验证数据集中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性能,模型C和模型D的AUC分别为0.887(95%CI:0.798~0.960)和0.947(95%CI:0.891~0.984)。结论基于MRI-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90天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度学习方法在AIS溶栓治疗预后的预测模型中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和MRI-DWI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为临床个性化评估AIS患者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预后模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影像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在胶质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茹 高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172,共8页
弥漫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脑原发恶性肿瘤,术前精准分级、分子分型预测等对于制订适当的治疗策略和预测生存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像组学使用高级特征分析从医学图像中提取数据并构建预测模型,捕捉病变微小的变化,从而提高临床诊断... 弥漫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脑原发恶性肿瘤,术前精准分级、分子分型预测等对于制订适当的治疗策略和预测生存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像组学使用高级特征分析从医学图像中提取数据并构建预测模型,捕捉病变微小的变化,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评估预后和预测治疗反应的准确性。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可以从大量原始数据中自动学习和提取多层特征,而不是手工提取的浅层特征,由于DL已被充分证明能够准确地找到非常深入和抽象的特征,这使其成为医学图像分析领域中广泛研究的课题。随着计算能力的进步,基于DL的人工智能已经彻底改变了各个领域。本研究基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与DL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分子分型、生存预测及治疗评价中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胶质瘤患者提供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胶质瘤 多模态 磁共振成像 影像 深度学习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
16
作者 丁俊 陈基明 +1 位作者 邵颖 丁治民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58-156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深度学习(DLR)模型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早期血肿扩大(H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350例sIC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h内接受首次头颅CT平...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深度学习(DLR)模型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早期血肿扩大(H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350例sIC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h内接受首次头颅CT平扫,并根据24 h内复查CT图像上血肿体积是否超过基线CT图像上的33%或6 mL,将患者分为HE组(136例)和非HE组(214例)。随机将患者以8∶2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280)和验证组(n=70)。对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组间差异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沿血肿边缘逐层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并融合得到血肿的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然后,借助软件沿勾画ROI边缘自动外扩2 mm,得到血肿周围组织ROI。利用One-key AI软件分别提取血肿周围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基于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联合这两类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得到混合特征集。基于临床-影像特征、混合特征及前两类特征联合,利用逻辑回归(LR)、朴素贝叶斯(NB)、K最近邻(KNN)、自适应增强(AdaBoost)和多层感知器(MLP)这五种分类器共构建了15个机器学习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确定最优模型作为输出模型,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最佳模型的临床效益。结果:在临床和常规影像征象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血肿形态、漩涡征、混合征和卫星征在HE组与非HE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血肿周围组织共提取得到29个混合特征(15个影像组学特征和14个深度学习特征)。在训练组或验证组中,基于联合特征构建的5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效能均高于临床-影像特征和混合特征构建的模型,尤其以训练组中KNN分类器构建的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AUC=0.947,95%CI:0.924~0.970),作为本研究的最佳输出模型。DCA显示阈值在0.025~0.980时KNN联合模型获得的临床效益较高。结论:基于CT平扫的血肿周围组织DLR模型可以有效预测sICH早期HE,尤其以联合临床、影像及组学特征构建的KNN分类器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分类器 影像 血肿周围 自发性脑出血 血肿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与深度迁移学习特征的脑胶质瘤分级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志鹏 降建新 +3 位作者 吴琪炜 周炎 卞雪峰 朱银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2-379,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手工影像组学(hand⁃crafted radiomic,HCR)和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在术前预测脑胶质瘤分级的效能。方法:... 目的:探讨基于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手工影像组学(hand⁃crafted radiomic,HCR)和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在术前预测脑胶质瘤分级的效能。方法:选取BraTS2019数据集中332例患者的影像数据[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258例,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74例],随机抽取30例HGG和8例LGG作为测试数据集,其余294例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T1、T2、T1c和Flair序列中提取病灶的HCR特征和DTL特征,并筛选出影响力前10的特征子集,基于HCR特征、DTL特征和两者组合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deep learning radiomics,DLR)特征,分别建立7种ML模型,评估模型预测HGG和LGG的效能。选择最佳模型后,使用SHAP法对模型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及归因分析。结果:基于HCR和DTL组合的DLR特征构建的ML模型预测效能最高,当使用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筛选特征后,使用T2+T1c+Flair序列组合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的预测模型效果最佳。在验证集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达到0.996(95%CI:0.991~1.000),约登指数、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0、0.976、0.988和0.932,在测试集上同样具有较高的分级预测效能。SHAP特征权重分析显示Flair序列的特征贡献较大,其次为T2及T1c序列,HCR和DTL特征均有重要贡献。结论:基于多序列MRI的DLR特征构建的ML模型可有效预测脑胶质瘤的肿瘤分级,其中经过SVM⁃RFE筛选后的T2+T1c+Flair序列组合的SVM分类器模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手工影像 深度迁移学习 深度学习影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虎 戴敏 +5 位作者 吴树剑 董明松 朱先锋 过永 杨飞 张晓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ML)方法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CRC)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搜集2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T2期CRC患者(45例有LNM)资料,按7:3分为训练组(170例)和内部验证组(73例)。比较组间临床、CT指标,构建临...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ML)方法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CRC)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搜集2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T2期CRC患者(45例有LNM)资料,按7:3分为训练组(170例)和内部验证组(73例)。比较组间临床、CT指标,构建临床CT模型;利用静脉期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经降维、筛选,获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基于临床CT指标和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观察各模型诊断LNM的效能。结果:组间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糖类抗原CA19-9(CA19-9)、CT淋巴结短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临床CT模型、Rad-score模型、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依次为0.694、0.851、0.876(训练组)和0.691、0.861、0.917(验证组)。联合模型AUC优于临床CT模型(均P<0.001);联合模型决策曲线(DCA)分析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阈值概率为0.08~0.73、0.13~0.85时临床有净获益。结论:CT影像组学结合ML方法有助于T1-T2期CRC是否发生LNM的正确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机器学习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预测肝细胞癌预后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段正新 赵卫 易根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2-306,共5页
肝细胞癌(HCC)预后差异较大,准确预测预后有助于展开个体化精准治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DL)运用日渐广泛,可通过挖掘医学图像中的高维度肿瘤定量特征而为诊断与治疗HCC提供更多信息。本文就影像组学及DL预测HCC预... 肝细胞癌(HCC)预后差异较大,准确预测预后有助于展开个体化精准治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DL)运用日渐广泛,可通过挖掘医学图像中的高维度肿瘤定量特征而为诊断与治疗HCC提供更多信息。本文就影像组学及DL预测HCC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预后 深度学习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T2WI的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宝金 龙先凤 +4 位作者 吴朝霞 梁莉莉 卢子红 甘武田 朱超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病例,其中70例LVSI(+)、108例LVSI(-),按照8∶2划分为训练集[142例,54例LVSI(+)、88例LVSI(-)]和测试集[36例,16例LVSI(+)、20例LVSI(-)]。对临床因素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LVSI(+)独立预测因素。使用DTL方法和传统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矢状位T2WI图像中病灶的DTL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DTL特征数据集、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集和DTL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融合的数据集,分别以t检验、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对训练集各特征数据集进行特征降维,以其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radiomics,Rad)模型、DTL模型、融合模型(Rad+DTL模型),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上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粒细胞比率均为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Rad+DTL模型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Rad+DTL模型(0.984 vs.0.966,P<0.05;0.912 vs.0.759,P=0.05)。联合模型的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基于MR-T2WI的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预测宫颈癌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影像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