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大型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1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张珑 张鑫 佘家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探讨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 4例 ,动脉瘤直径 1 4~ 2 1mm ,首先用可解脱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 ,然后用游离纤毛... 目的 探讨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 4例 ,动脉瘤直径 1 4~ 2 1mm ,首先用可解脱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 ,然后用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进行篮内填塞 ,最后再用可解脱弹簧圈进行瘤体及瘤颈的致密栓塞。结果  3个动脉瘤获得完全致密栓塞 ,1个动脉瘤有瘤颈残留。临床随访 3~ 1 2个月 ,无出血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是一种可选的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解脱弹簧圈 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 血管栓塞 颅内动脉瘤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2
作者 吴鑫 陈永安 +2 位作者 潘树茂 崔广强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手术时机、并发症防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72例患者 ,80枚颅内动脉瘤中 ,6 8例为破裂动脉瘤 ,4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 目的 探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手术时机、并发症防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72例患者 ,80枚颅内动脉瘤中 ,6 8例为破裂动脉瘤 ,4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在后交通动脉 2 0枚 ,前交通动脉 32枚 ,大脑中动脉 8枚 ,大脑后动脉 5枚 ,眼动脉 3枚 ,颈内动脉分叉处 3枚 ,基底动脉 5枚 ,小脑后下动脉 2枚 ,脉络膜前动脉 2枚。 72例患者中 ,Hunt Hess分级 :Ⅰ级 2 4例 ,Ⅱ级 2 5例 ,Ⅲ级 10例 ,Ⅳ级 9例 ,Ⅴ级 4例。72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支架加弹簧圈栓塞、瘤颈重塑形技术栓塞和双导丝技术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1周内治疗的患者 18例 ,2~ 3周内治疗的患者 2 9例 ,4周以后治疗的 2 1例。手术采用全麻并在术中适当控制血压 ,使收缩压不超过 110mmHg ,手术全程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根据患者SAH的严重程度 ,采用术前或者术后给予脑室外引流、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或单纯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的方法 ,栓塞术后全部病例给予“3H”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6 8枚 ,占 85 % ,栓塞程度 95 %~ 99%的 8枚 ,占 10 % ,栓塞程度达 90 %的 4个 ,占 5 %。全组死亡 2例 ,占 2 .78%。术中动脉瘤出血 2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解脱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3
作者 施妙妙 何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0-320,共1页
患者女,59岁,活动后胸闷、胸痛伴心悸、气促1年,近期症状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外院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予相应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I&l... 患者女,59岁,活动后胸闷、胸痛伴心悸、气促1年,近期症状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外院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予相应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I<0.012μg/L,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40 mm,二尖瓣环处E/A=0.50,诊断为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肺动脉 动脉动脉瘘 介入治疗 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10
4
作者 温宏峰 赵春霞 +2 位作者 李继来 王培福 杜继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90-892,共3页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瘤腔闭塞均〉90%。治愈5例,术中出血导致中残1例。随访6个月一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1
5
作者 钱永 刘婷婷 +3 位作者 高众 许奕 李强 刘建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7期512-515,共4页
目的观察CT鉴别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SAH患者及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的CT特征。结果 55例SAH患者中,出血以鞍上池(44/55,80.00%... 目的观察CT鉴别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SAH患者及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的CT特征。结果 55例SAH患者中,出血以鞍上池(44/55,80.00%)、外侧裂(25/55,45.45%)分布为主;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分布以静脉窦(39/45,86.67%)、后纵裂(20/45,44.44%)、小脑幕(18/45,40.00%)分布为主;GDC栓塞术后脑内高密度CT值升高明显,平均值大于75HU,与SAH比较边界相对清晰,对脑裂、脑池及静脉窦正常形态影响小。结论 CT显示的病灶分布部位、密度、形态有助于鉴别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造成的颅内高密度影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S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蛛网膜下腔 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首诊的颅内动脉瘤12例分析
6
作者 修彩梅 吴鑫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50-51,共2页
目的 报道 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 ,采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1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1例。结果  12例中 ,动... 目的 报道 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 ,采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1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1例。结果  12例中 ,动脉瘤完全栓塞 8例 ,占 6 6 .7%。栓塞 95 % 4例 ,占33.3%。随访 2年 ,11例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1例不完全恢复。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 动眼神经麻痹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