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夜光安全服装的可视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闫彦红 郑晨华 +1 位作者 邝野 杨阳 《服装学报》 2022年第6期480-485,共6页
为了更好地评价儿童夜光安全服装的识别度和可见度,充分发挥服装的夜间安全警示功能,采用夜光绣线和夜光织物制成7件儿童夜光安全服装样衣;通过对样衣可视时间及可视距离数据分析,阐明夜光织物及织物发光颜色与可视性能之间的关系。结... 为了更好地评价儿童夜光安全服装的识别度和可见度,充分发挥服装的夜间安全警示功能,采用夜光绣线和夜光织物制成7件儿童夜光安全服装样衣;通过对样衣可视时间及可视距离数据分析,阐明夜光织物及织物发光颜色与可视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光织物与织物发光颜色影响儿童夜光安全服装的可视距离及可视时间,可视距离及可视时间对儿童夜光安全服装的可视性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白色绒布样衣可视性能最好,单色绒布样衣、白色机织布样衣和白色绣花样衣次之,蓝白条纹样衣最差;测试距离为20 m、持续发光20 min时,样衣可视性能达到可见与不可见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安全服装 夜光纤维 可视时间 可视距离 可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NUS:一个通用的并行性能可视化环境 被引量:1
2
作者 石晓虹 赵银亮 +1 位作者 郑守淇 钱德沛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1-7,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一个通用的并行程序性能可视化环境VENUS。在分析当前并行性能可视化工具不足的基础上,VENUS系统采用了基于可扩展的多层性能视图模型的可视化方法,并改进了PVM的跟踪机制以支持性能可视化分析与程序源代码的... 本文介绍了一个通用的并行程序性能可视化环境VENUS。在分析当前并行性能可视化工具不足的基础上,VENUS系统采用了基于可扩展的多层性能视图模型的可视化方法,并改进了PVM的跟踪机制以支持性能可视化分析与程序源代码的直接对应。实验表明,VENUS系统能够有效地帮助发现并行程序中的性能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计算 性能可视 并行计算机 VEN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P^4:基于机群的pvm并行程序性能可视化工具
3
作者 李小洲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28,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个通用的pvm并行程序性能可视化软件工具VP^4。针对工作站机群的特点,它采用多层次性能数据采集方法和基于事件的采取策略,这样可以在尽量减少“侵入影响”的前提下,采集并汇总全部性能数据。VP^4对汇总的性能数据进行处理... 本文介绍了一个通用的pvm并行程序性能可视化软件工具VP^4。针对工作站机群的特点,它采用多层次性能数据采集方法和基于事件的采取策略,这样可以在尽量减少“侵入影响”的前提下,采集并汇总全部性能数据。VP^4对汇总的性能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图形与动画生成各种易于使用的可视化性能视图。通过实验表明,本软件工具可以有效的帮助用户发现性能瓶颈,辅助用户开发高性能的并行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4 机群 并行程序 性能可视化工具 软件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引头性能可视化数据获取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三喜 张伟光 +1 位作者 张思琪 吴海英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4-950,共7页
目前,制导武器系统导引性能评估主要采用室内仿真和实弹射击方法。但是,受模拟条件的限制,室内仿真存在目标瞬变作用机理描述不足及过程复现可信度低等难题;而外场实弹射击则存在试验样本量有限,目标环境设定单一且射击条件无法保证一... 目前,制导武器系统导引性能评估主要采用室内仿真和实弹射击方法。但是,受模拟条件的限制,室内仿真存在目标瞬变作用机理描述不足及过程复现可信度低等难题;而外场实弹射击则存在试验样本量有限,目标环境设定单一且射击条件无法保证一致性的问题,难以全面考核出武器系统对环境和干扰的适应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介于室内仿真与外场实弹试验之间的中间验证考核方法,在接近真实复杂战场环境条件下,构建了制导武器系统的可视化动态测试平台,获取导引头探测、识别和跟踪目标过程的同步、实时可视化观瞄图像,提取目标信息并实现导引性能评估。这种方法在靶场环境下针对实际靶标目标进行静态、动态跟踪试验,能够为激光、毫米波、电视以及红外等不同制导模式的导引头系统进行集成试验与测试,可为室内仿真提供目标背景的直接驱动数据,提升仿真逼真度;同时,也可多次重复考核导引环节的关键能力,弥补实弹射击试验数量的不足,为武器系统研制过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测试验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引头性能可视 外场测试 同步观瞄 跟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对金属网栅电磁屏蔽效能及可视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志梅 马富花 +2 位作者 李继红 王腾 许晓丽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目的提高金属网栅的屏蔽效能及可视性能。方法采用纳米复合电镀工艺,将碳纳米管附着在金属网栅表面,并对网栅的微观结构、屏蔽效能、透光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施镀后,金属网栅表面的碳纳米管分布均匀,在10 kHz^1 GHz频段的电磁屏蔽效能... 目的提高金属网栅的屏蔽效能及可视性能。方法采用纳米复合电镀工艺,将碳纳米管附着在金属网栅表面,并对网栅的微观结构、屏蔽效能、透光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施镀后,金属网栅表面的碳纳米管分布均匀,在10 kHz^1 GHz频段的电磁屏蔽效能提高了3~5 dB,可见光透光率降低了5%,金属光泽有所消除。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提高金属网栅的屏蔽效能和可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网栅 纳米复合镀 碳纳米管 屏蔽效能 可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齿廓曲线的外啮合齿轮泵排量计算 被引量:1
6
作者 安高成 李培国 +3 位作者 郭嘉琪 谢添 宋伟 刘宝玉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32,84,共9页
渐开线外啮合齿轮泵以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而在矿山、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关于精准计算其瞬时流量、排量的文献较少。为此,基于齿轮啮合机制、轮齿齿廓性质以及转角和啮合点的关系,建立齿轮泵瞬时输出流量的数学及仿真模型... 渐开线外啮合齿轮泵以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而在矿山、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关于精准计算其瞬时流量、排量的文献较少。为此,基于齿轮啮合机制、轮齿齿廓性质以及转角和啮合点的关系,建立齿轮泵瞬时输出流量的数学及仿真模型。针对齿轮泵重合度、齿轮变位、卸荷槽、侧隙等影响因素对模型进行论证,进而提出一种精准计算渐开线外啮合齿轮泵排量的方法,并采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不同类型外啮合齿轮泵的瞬时流量进行仿真模拟。同时利用3种不同型号齿轮泵验证排量公式,其最大误差在5%以内。验证计算模型有效性后,基于MATLAB设计了齿轮泵计算辅助平台,实现了外啮合齿轮泵瞬时流量、排量性能可视化,以简化计算流程,适应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啮合齿轮泵 瞬时流量 排量 性能可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alization of pullout behaviour of geogrid in sand with emphasis on size effect of protrusive junctions 被引量:1
7
作者 苗晨曦 郑俊杰 +2 位作者 章荣军 谢明星 殷建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2121-2133,共13页
Geogrid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due to its effectiveness and economy. Deep insight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ckfill soil and the geogri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rope... Geogrid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due to its effectiveness and economy. Deep insight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ckfill soil and the geogri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rop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geogrid reinforced earth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calibrated model of sand and geogrid, a series of numerical pullout tests are conducted using PFC^(3D) under special considerations of particle angularity and aperture geometry of the geogrid. In this work,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the displacement and contact force developed among particles and the deformation and forc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geogrid are all visualized with PFC^(3D) simulations so that new understanding on how geogrid-soil interaction develops under pullout loads can be obtained. Meanwhile, a new variable named fabric anisotropy coefficient i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scopic strength and microscopic fabric anisotropy. A correlation analysis is adopt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between the newly-proposed coefficient an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one. Furthermore, additional pullout tests on geogrid with four different joint protrusion height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what extent and how vertical reinforcement elements may result in reinforcement effects from perspectives of bearing resistance contribu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s well as volumetric respons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magnitude and the directional variation of normal contact forces gov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croscopic strength and the reinforcing effects of joint protrusion heigh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accelerated energy dissipation across the particle assembly and the intensive mobilization of the geogr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ID pullout behaviou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joint protrusion fabric anisotropy energy dissip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