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漏失裂缝内封堵层演化规律及颗粒特征行为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1
作者 蒲磊 谢凌志 +3 位作者 徐鹏 陈欢 许明标 汪帮哲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为和裂缝内封堵层的动态演化过程,建立了井筒-裂缝可视化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颗粒粒径、浓度、泵入速度、流体黏度等关键因素下颗粒的行为特征、封堵层形成规律以及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内封堵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同时存在颗粒混合行为和特征行为的转换。裂缝的封堵层构建位置对颗粒粒径具有很高的敏感性,颗粒的浓度影响着裂缝的封堵时间,流体的黏度容易改变裂缝内的封堵结构以及过高的泵速会破坏原有形成的封堵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封堵 颗粒特征行为 可视实验装置 演化过程 堵漏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植物病毒可视化实验教学项目探索与实践
2
作者 杨旸 李明骏 +4 位作者 吴根土 窦彦霞 余钱 孙现超 青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32-35,共4页
该文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开发2项植物病毒可视化实验教学项目,为植物保护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具体操作办法。学生采集的疑似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样品后提取核酸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处理样品核酸,通过反应液... 该文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开发2项植物病毒可视化实验教学项目,为植物保护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具体操作办法。学生采集的疑似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样品后提取核酸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处理样品核酸,通过反应液的颜色变化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烟草花叶病毒;学生在健康本氏烟上接种TMV-GFP并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了解病毒的移动情况。2项植物病毒可视化实验项目的实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不仅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 实验教学 荧光标记技术 等温扩增技术 可视实验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燃料19棒束流场可视化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
3
作者 邹旭毛 程毅 +1 位作者 刘梦娟 鄢炳火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3-1704,共12页
本文利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对四叶螺旋燃料19棒束通道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主要获取了不同截面上整体的速度场分布,分析了螺旋燃料棒束在不同流速下不同高度截面通道内的轴向和横向速度分布规律;基于可视化实验... 本文利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对四叶螺旋燃料19棒束通道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主要获取了不同截面上整体的速度场分布,分析了螺旋燃料棒束在不同流速下不同高度截面通道内的轴向和横向速度分布规律;基于可视化实验棒束测试段,建立了相同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开展了相同工况下螺旋燃料棒束通道内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四叶螺旋燃料棒束通道内的轴流和横流流场整体上沿着高度方向呈周期性分布。对于轴向速度,不同流量下的流场具有相似的带状分布特点,通道中心区域速度相对较高;对于横向速度,不同流量下的流场具有相似的星状分布特点,且随着流速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燃料凹槽附近通道区域横流速度较高;数值分析结果表明:SST k-ω湍流模型在流场分布方面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模型对螺旋燃料棒束流场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流场具有明显周期性分布规律,不同流量下不同高度截面平均横流份额约为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叶螺旋燃料 19棒束通道 体粒子图像测速 可视实验 流场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驱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实验及数值模拟
4
作者 廖海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地互溶,而是“部分互溶”;由于重力分异作用,CO_(2)在沉降过程中驱替天然气向上运移并被采出;CO_(2)驱替天然气可提高采收率17.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矿场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致密气藏 砂岩气藏 可视实验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振荡管内波系运动行为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5
作者 郭江涛 周一卉 +3 位作者 胡大鹏 刘志军 黄兆锋 高凤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4,共11页
气波制冷机具有制冷效率高、可带液工作等优点。为深入研究气波制冷机核心部件压力振荡管内部波系运动,设计了一套双开口压力振荡管可视化流场测量平台,利用视场拼接和纹影技术获得压力振荡管内密度梯度场的定量表达,并将实验结果与二... 气波制冷机具有制冷效率高、可带液工作等优点。为深入研究气波制冷机核心部件压力振荡管内部波系运动,设计了一套双开口压力振荡管可视化流场测量平台,利用视场拼接和纹影技术获得压力振荡管内密度梯度场的定量表达,并将实验结果与二维欧拉方程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交叉对比验证,误差为3.2%,证明基于纹影技术追踪管内复杂波系运动的方法不仅直观可视且准确可靠。基于上述方法,对不同压比和转速下的压力振荡管内波系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增大压比或转速均会提升激波马赫数。压比由1.5增大至3.0时,激波强度和膨胀波强度均显著增大,强化了对近管口区间气体的膨胀作用。转速由800 r/min提高至2400 r/min时,膨胀波波系运动路径逐渐向管口方向弯曲,降低了膨胀波在管口运动的速度,增加了膨胀波对近管口区间气体的作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振荡管 波系运动 纹影 可视实验 视场拼接 气波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阀先导级气穴特性的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
6
作者 黄程威 陆倩倩 张瑶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2,共9页
二维(2D)阀的阀芯具有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的2个自由度,可实现先导控制和功率放大。其先导级阀口因节流会产生气穴,引起阀芯振动并伴有噪声,直接影响阀的稳定性。为研究2D阀先导级处气穴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开发了一套可视化实验装置,结合... 二维(2D)阀的阀芯具有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的2个自由度,可实现先导控制和功率放大。其先导级阀口因节流会产生气穴,引起阀芯振动并伴有噪声,直接影响阀的稳定性。为研究2D阀先导级处气穴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开发了一套可视化实验装置,结合两相流仿真研究,验证了气穴现象与阀口开度、敏感腔体积、节流口形状、入口压力关系密切。结果表明:2D阀先导级高压节流口处的气体体积随阀口开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消失;随入口压力增加,气体体积的变化近似呈线性增长趋势;随着敏感腔体积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平均增长速度达62%,且气体分布变得不规则;矩形节流口比弓形节流口处的气穴受入口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弓形节流口在入口压力增加时,气体体积增量仅为矩形的8%;同时发现,随着气体在感受通道内的扩散,气体边界从最初的类矩形变成多段不规则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阀 先导级 气穴现象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冰晶融化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钟富豪 刘秀芳 +3 位作者 刘森云 陈佳军 魏震 侯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77-2486,共10页
为了深入理解航空发动机内微小冰晶的结冰机理,建立基于焓-孔隙率方法的微小冰晶融化模型,并通过可视化实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环境温度和初始粒径对冰晶融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冰晶融化时间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 为了深入理解航空发动机内微小冰晶的结冰机理,建立基于焓-孔隙率方法的微小冰晶融化模型,并通过可视化实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环境温度和初始粒径对冰晶融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冰晶融化时间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最大偏差不超过12%;由于环境气体的自然对流作用,冰晶的融化均从顶部开始;随着融化过程的进行,冰芯逐渐变成非球形,当融化过程快结束时,冰芯呈贝壳状;由于冰的密度低于水的密度,当冰芯粒径较小时(融化率约为70%),会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漂浮;冰晶的融化开始时间与初始粒径呈线性关系,与环境温度呈幂函数关系;冰晶的融化时间与初始粒径呈幂函数关系,与环境温度呈线性关系。本研究可为冰晶结冰数值预测模型的优化及航空发动机冰晶结冰科学防护手段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结冰 冰晶 融化特性 焓-孔隙率模型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后加密井网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8
作者 俞俊志 张先敏 +2 位作者 刘丽杰 鲁轩 冯其红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井网加密和化学驱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可视化装置,验证了加密井网和化学驱在不同非均质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加密井网和化学驱协同能有效改变原注水流线分布,增强对弱波及区域的控制程度。在非均质油藏中展现出良好... 井网加密和化学驱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可视化装置,验证了加密井网和化学驱在不同非均质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加密井网和化学驱协同能有效改变原注水流线分布,增强对弱波及区域的控制程度。在非均质油藏中展现出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采收率增幅达11.04%~18.12%。此外,储层非均质程度与水驱和二元驱阶段的采收率增幅呈负相关,加密井网和化学驱协同技术的适应性随非均质性增强而更加显著。因此,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建议实施协同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实验 非均质性 高耗水层带 加密井网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携砂可视化实验研究
9
作者 肖喜庆 陈玉祥 +1 位作者 李刚 杨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气井出砂是天然气开采过程常见问题,给气井正常生产及各种采气工艺措施开展带来很多影响,轻微出砂可迫使气井停产,大量出砂会导致气井报废。气砂两相流动状态是影响气井出砂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砂粒的运动状态与气流速度的大小有着直... 气井出砂是天然气开采过程常见问题,给气井正常生产及各种采气工艺措施开展带来很多影响,轻微出砂可迫使气井停产,大量出砂会导致气井报废。气砂两相流动状态是影响气井出砂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砂粒的运动状态与气流速度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保证气井正常生产,防止砂粒沉积井底造成砂卡,在自建高16m,直径40mm有机玻璃管可视化实验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采用压缩空气作为介质,模拟气井连续携砂这一物理现象,并测定砂粒悬浮状态下气流的临界流量及井口压力,用经验公式计算出临界速度,与理论临界流速公式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说明该实验装置实际可行。从而确定了井口的压力和采气出砂时的气量,为确保合理的防砂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携砂 临界流速 临界气量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吴正彬 刘慧卿 +2 位作者 庞占喜 吴川 高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29,共4页
针对稠油蒸汽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利用二维物理模拟设备开展N2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泡沫注入前后油层波及情况以及泡沫驱的微观图像,并对泡沫驱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水黏度的差异,注采井间容易出现... 针对稠油蒸汽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利用二维物理模拟设备开展N2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泡沫注入前后油层波及情况以及泡沫驱的微观图像,并对泡沫驱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水黏度的差异,注采井间容易出现黏性指进现象,从而产生明显的汽窜通道,油层波及范围有限;泡沫驱过程中,泡沫占据多孔介质中的大孔道,使后续流体发生转向进入小孔道,从而扩大油层波及范围;泡沫驱结束后,油层最终波及范围可达到77.93%,比单纯蒸汽驱提高了31.75个百分点;同时,泡沫的乳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剥离多孔介质中的残余油,从而增大微观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驱 泡沫驱 机理分析 可视实验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金属强化石蜡相变蓄热过程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佳霖 杜小泽 +1 位作者 杨立军 杨勇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7-503,共7页
相变材料的低热导率是限制潜热蓄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将相变材料石蜡真空条件下注入到泡沫金属铜内制备泡沫金属铜-石蜡复合相变材料,通过铜的高热导率及高孔隙材料的大面体比来强化相变换热过程。采用DSC示差扫描量热法对石蜡进行... 相变材料的低热导率是限制潜热蓄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将相变材料石蜡真空条件下注入到泡沫金属铜内制备泡沫金属铜-石蜡复合相变材料,通过铜的高热导率及高孔隙材料的大面体比来强化相变换热过程。采用DSC示差扫描量热法对石蜡进行热物性测量获得准确的石蜡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以管壳式相变蓄热结构为对象,提取对称结构进行可视化设计,对比纯石蜡及泡沫金属铜-石蜡复合材料在相同运行条件下的相变过程,追踪二者熔化过程的相界面位置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并布置热电偶准确测量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结果显示加入泡沫金属后的复合材料的内部温差明显减小,温度分布均匀,蓄热热通量显著增大,有效缩短相变时间并缓解了自然对流造成的顶部过热和底部不熔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多孔介质 泡沫金属 自然对流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诱导轮离心泵内空化发展可视化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2
作者 崔宝玲 陈杰 +3 位作者 李晓俊 林哲 蔡海兵 韩安达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8-155,共8页
为了研究高速诱导轮离心泵内空化发生发展规律,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对离心泵内诱导轮与叶轮流道的空化流动进行可视化研究,并结合CFD数值计算对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空化初生阶段(汽蚀余量为5.0 m),诱导轮叶片前缘出... 为了研究高速诱导轮离心泵内空化发生发展规律,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对离心泵内诱导轮与叶轮流道的空化流动进行可视化研究,并结合CFD数值计算对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空化初生阶段(汽蚀余量为5.0 m),诱导轮叶片前缘出现叶顶泄漏涡空化;在空化发展阶段(汽蚀余量为1.07~5.0 m),流动极为复杂,在诱导轮流道内同时出现叶顶泄漏涡空化、片状空化和云状空化,并且在较低汽蚀余量(汽蚀余量为1.5 m)时,出现不对称空化现象。在空化初生和发展阶段,泵的扬程和效率基本保持不变;在空化恶化阶段(汽蚀余量小于1.07 m),诱导轮流道内基本被空泡堵塞,空泡进入叶轮流道,导致离心泵扬程和效率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离心泵 诱导轮 空化发展 叶顶泄漏涡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孔泡沫铝内石蜡融化相变过程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杲东彦 陈振乾 陈凌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95-100,共6页
采用光学显微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开孔泡沫铝内石蜡的融化相变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更加直观地考察泡沫铝强化石蜡传热性能,并重点分析泡沫金属微观孔隙结构下石蜡融化界面演化、融化液相流体流动及温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 采用光学显微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开孔泡沫铝内石蜡的融化相变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更加直观地考察泡沫铝强化石蜡传热性能,并重点分析泡沫金属微观孔隙结构下石蜡融化界面演化、融化液相流体流动及温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料中填充泡沫金属可有效降低导热热阻、强化相变传热;与纯石蜡系统相比,石蜡/泡沫铝复合材料系统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具有更好的热响应性能。与纯石蜡系统存在明显的融化前沿界面相比,石蜡/泡沫铝复合系统中融化区与非融化区交错分布,融化界面相对模糊。此外,实验还观测到泡沫铝内石蜡融化液相中存在大量片絮状悬浮物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金属 相变材料 融化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平衡钻水平井岩屑运移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13
14
作者 魏纳 孟英峰 +4 位作者 李皋 朱宽亮 李永杰 徐小峰 辛春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5,共6页
随着我国薄层低压油气藏的开发需求,充气欠平衡钻水平井技术成为国内外钻井界关注的热点,井眼净化不畅造成钻具摩阻扭矩的增大严重制约着水平井眼的延伸能力,气液固复杂多相流动,特别是认识固相运移规律是欠平衡条件下岩屑运移的核心内... 随着我国薄层低压油气藏的开发需求,充气欠平衡钻水平井技术成为国内外钻井界关注的热点,井眼净化不畅造成钻具摩阻扭矩的增大严重制约着水平井眼的延伸能力,气液固复杂多相流动,特别是认识固相运移规律是欠平衡条件下岩屑运移的核心内容。为此,在分析水平井与直井多相流条件下的岩屑受力与运移规律异同的基础上,根据气液固流动机理以及大平面沙丘颗粒运移理论,利用大型多相流实验台架开展了水平井段岩屑运移可视化实验,研究岩屑受力、运移形式及动态运移规律,获得了井眼净化注液量、注气量、液体流速、岩屑浓度等数据,进而对比找到了模拟携岩临界速度与实测携岩临界速度的误差,用实测速度修正了水平井井筒携岩临界速度预测数学模型,研究出了能够满足现场施工设计需要的钻进和循环工况的携岩速度模型和岩屑动态运移规律,对于优化钻井施工参数以及降低钻井安全风险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平衡 水平井 多相流 携岩 岩屑运移 悬浮 滚动 跃移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内多孔板后的气液两相流型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杰伟 马有福 +4 位作者 吴恒亮 吕俊复 刘媛 彭安 焦乾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66-2274,共9页
多孔板后是否形成均匀分散的泡状流流型是影响多孔板废气吸收装置吸收效果的关键因素。以空气和水作为两相介质,对气液两相混合物在水平管内流经多孔板后形成的流型进行实验。通过孔径分别为2、3、4、5 mm的4只多孔板在内径98.5 mm水平... 多孔板后是否形成均匀分散的泡状流流型是影响多孔板废气吸收装置吸收效果的关键因素。以空气和水作为两相介质,对气液两相混合物在水平管内流经多孔板后形成的流型进行实验。通过孔径分别为2、3、4、5 mm的4只多孔板在内径98.5 mm水平有机玻璃管内的可视化流动及高速摄像,研究了孔径大小、气相流量变化及液相流量变化对多孔板后流型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水平管内插入多孔板后,分层/塞状流转变边界向液相流量增大方向推移,塞状/泡状流转变边界向液相流量减小方向推移;随气相流量减小或液相流量增大,多孔板后流型趋于形成泡状流;孔径大小对多孔板后流型具有重要影响,减小孔径使塞状/泡状流转变边界移向更大气相流量和更小液相流量,即形成泡状流的两相流量范围增大;随孔径减小,孔板后流型趋于由分层流直接过渡至泡状流,塞状流趋于消失。为保证多孔板吸收装置的良好流型和吸收效果,建议多孔板孔径不大于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气泡 孔板:流动 流型 可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研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涛 宋宏志 +3 位作者 孙玉豹 孙永涛 刘海涛 吴春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79,共4页
采用高压舱的设计理念,针对海上稠油热采的需求,研制了高温高压二维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通过对可视化模型加覆压,将耐温和耐压的部件分开,内层模型体耐温但不耐压,外层压力舱耐压但不耐温,内外层之间压力保持平衡且隔热,实... 采用高压舱的设计理念,针对海上稠油热采的需求,研制了高温高压二维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通过对可视化模型加覆压,将耐温和耐压的部件分开,内层模型体耐温但不耐压,外层压力舱耐压但不耐温,内外层之间压力保持平衡且隔热,实现高温高压的可视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装置的压力测试整体达到设计要求,最高达到20 MPa;实验数据采集显示的温度场波及情况与实际可视化观测的波及情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可视实验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加热炉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韵 曹伟武 +2 位作者 严平 于彩霞 钱尚源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7-331,共5页
针对天然气加热炉的结构,设计搭建了可视化天然气加热炉实验系统.可视化实验系统用电加热的热空气来模拟燃烧热烟气,用降温的冷空气来模拟被加热的天然气.通过实验系统对筒体内中间载热介质的流动与温度分布进行实验分析,提出了一种改... 针对天然气加热炉的结构,设计搭建了可视化天然气加热炉实验系统.可视化实验系统用电加热的热空气来模拟燃烧热烟气,用降温的冷空气来模拟被加热的天然气.通过实验系统对筒体内中间载热介质的流动与温度分布进行实验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结构,优化布置筒内加热面和冷却面,提高传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加热炉 可视实验系统 旋转 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两相流动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恂 郑雪艳 +1 位作者 丁玉栋 廖强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56-860,共5页
对有效面积为9cm2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观察了阳极流道内两相流动的情况,研究了平行流道内CO2气泡的生长特性以及不同甲醇浓度、甲醇进料温度、甲醇流量及阴阳极压差下CO2的流动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表... 对有效面积为9cm2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观察了阳极流道内两相流动的情况,研究了平行流道内CO2气泡的生长特性以及不同甲醇浓度、甲醇进料温度、甲醇流量及阴阳极压差下CO2的流动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CO2气泡在扩散层表面与流道侧壁面的角区出现,此后又多在碳布纤维束之间的交叉空隙中优先生成,之后经历聚合、长大、形成不连续气弹,两相流周期性地重复出现;甲醇流量的增加加快了CO2气泡的排出速度,甲醇传质增强,电池性能提高;甲醇温度升高降低了CO2的溶解度,CO2气泡体积变大,但甲醇传质的增强和催化反应速度的加快使得电池性能提高;甲醇浓度增大,电池性能提高,但浓度过高导致电池性能急剧下降;阴阳极压差增大使得大的CO2气弹增多,但催化剂表面氧气浓度的提高和甲醇渗透减弱提高了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阳极两相流特性 CO2气泡 可视实验 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弱凝胶调驱核磁共振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1
19
作者 狄勤丰 张景楠 +2 位作者 华帅 陈会娟 顾春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0-274,共5页
将核磁共振可视化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观察了弱凝胶在岩心中的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对不同聚合物-弱凝胶组合方式下的驱油特征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将聚合物和弱凝胶进行组合,设计了3种组合方式:水驱+聚合物驱(方式1),水驱+聚合物... 将核磁共振可视化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观察了弱凝胶在岩心中的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对不同聚合物-弱凝胶组合方式下的驱油特征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将聚合物和弱凝胶进行组合,设计了3种组合方式:水驱+聚合物驱(方式1),水驱+聚合物驱+弱凝胶驱(方式2),水驱+弱凝胶驱+聚合物驱(方式3)。对不同组合方式在驱替过程中的压力变化、T_2谱特征、核磁共振图像、驱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核磁共振图像可直观表征弱凝胶在岩心中的形态分布及运移特征,也可反映出残余油的分布特征;T_2谱特征表明聚合物和弱凝胶均具有调剖和驱油作用,组合方式2的调剖效果最明显;3种组合方式中,组合方式2的驱油效率最大,为78.84%,比初次水驱提高了1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聚合物 核磁共振 可视化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可视化实验装置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勇强 左承基 杨绪元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5-808,共4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高速摄影技术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可视化实验装置,它主要由进气系统、光学发动机系统、高速摄影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该装置为视窗上置式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对产品柴油机改动小等优点,利用本装置可实现对柴油...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高速摄影技术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可视化实验装置,它主要由进气系统、光学发动机系统、高速摄影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该装置为视窗上置式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对产品柴油机改动小等优点,利用本装置可实现对柴油机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和排放特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过程 可视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