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岩及采动岩体裂隙场分布特征的可视化探测 被引量:73
1
作者 张玉军 张华兴 陈佩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16-1219,共4页
利用钻孔彩色电视系统观测了大量钻孔内部原生裂隙以及采动岩体裂隙的分布及其发育特点.研究得出原生裂隙场具有绝大多数发育横向微裂隙,裂隙被充填物所充填以及部分发育纵向裂隙,较破碎的特点;采动岩体裂隙则具有发育纵横交错的相交裂... 利用钻孔彩色电视系统观测了大量钻孔内部原生裂隙以及采动岩体裂隙的分布及其发育特点.研究得出原生裂隙场具有绝大多数发育横向微裂隙,裂隙被充填物所充填以及部分发育纵向裂隙,较破碎的特点;采动岩体裂隙则具有发育纵横交错的相交裂缝,以高角度纵向裂缝为主,且随着离煤层顶板距离减小,并逐步向破碎型裂缝发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岩体 裂隙场 可视化探测 钻孔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岩芯尺度水合物可视化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彦龙 陈强 +1 位作者 吴能友 刘昌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4-86,共3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重要的非常规能源,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模拟水合物赋存环境条件,观察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合成/分解过程及其物性演化规律是揭示实际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分解规律的重要途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中沉积物体系内部变化过程的可... 天然气水合物是重要的非常规能源,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模拟水合物赋存环境条件,观察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合成/分解过程及其物性演化规律是揭示实际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分解规律的重要途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中沉积物体系内部变化过程的可视化在线监测已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室内模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Wu Nengyou et al.,2018)。目前已经发展的X-CT成像、Raman成像、电子显微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手段为孔隙尺度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分解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大岩芯尺度(~cm)或中试尺度(~m)的水合物系统成像观测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层析成像 ERT 天然气水合物 可视化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非充分采动下覆岩裂隙场可视化探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玉涛 刘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7-204,共8页
覆岩采动裂隙分布规律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探测是煤矿安全开采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矿井水害防治与瓦斯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为获得深埋煤层在非充分采动下覆岩裂隙场分布特征及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以济宁煤田某矿为试验矿井,采用传统经... 覆岩采动裂隙分布规律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探测是煤矿安全开采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矿井水害防治与瓦斯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为获得深埋煤层在非充分采动下覆岩裂隙场分布特征及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以济宁煤田某矿为试验矿井,采用传统经验公式、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电视观测3种方法,进行了理论计算、定量探测和定性分析。探测结果表明:缓倾斜煤层平均倾角6°、埋深538~595 m、条带式非充分采动下,导水裂隙带高度66.0 m,为采高的23.6倍;垮落带高度8.45 m,为采高3.02倍;覆岩采动裂隙主要为NEE向斜裂缝形式,发育在垮落带与裂隙带下部,主要发育范围为采空区底板以上约33.55 m,约为采高的12倍,占导水裂隙带高度的50.8%;采动覆岩裂隙在裂隙带表现出明显的分层性,裂隙带上部裂隙发育强度与宽度有限,虽具有水文意义,但对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影响较小;裂隙带下部裂隙发育强烈,存在多处离层,对地下水渗流和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均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对比分析表明,3种方法在精度上存在较大差异,钻孔彩色电视观测效果最优,可精确探测岩体内部裂隙分布及其产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效果次之,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数据;传统经验公式精度最差,仅能确定大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充分采动 裂隙场 可视化探测 钻孔冲洗液漏失 钻孔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红外线轴温探测仿真技术研究
4
作者 宋金瑛 冯凯 《铁道机车车辆》 2002年第4期4-6,共3页
说明了进行可视化红外线轴温探测仿真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介绍了动态仿真方案设计和实现方法 ,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 可视红外线轴温探测 仿真技术 设计 实现方法 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动缘探测系统检测rHuEPO对缺血/再灌注心室肌细胞舒、缩功能和钙瞬变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魏来 谢念林 +2 位作者 张海峰 王俊玲 易定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4期3834-3837,共4页
目的: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常规酶解法获得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用氰化钠/乳酸钠灌注造成细胞化学缺氧以模拟缺血。缺血15min后以台氏液或台氏液加rHuEPO复氧模拟再灌注,用... 目的: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常规酶解法获得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用氰化钠/乳酸钠灌注造成细胞化学缺氧以模拟缺血。缺血15min后以台氏液或台氏液加rHuEPO复氧模拟再灌注,用可视化动缘探测系统同步检测rHuEPO对单个I/R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和钙瞬变的影响。结果:发现rHuEPO(10~10000IU/L)浓度依赖性地使再灌注后心室肌细胞肌小节收缩幅度、收缩/舒张速度以及钙瞬变增大(P<0.05,n=10,来自8个心脏)。结论:rHuEPO可促进I/R心室肌细胞收缩及钙瞬变的恢复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 肌细胞 心脏 再灌注损伤 可视动缘探测系统 钙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车雷达探测范围测量方法及准确度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崔晓川 邹博维 孙明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45,共4页
提出一种测量倒车雷达探测范围的方法,利用激光器、激光测距仪及三坐标测量机结合超声波雷达的原理,通过光滑拟合雷达最远探测点的方式,可视化显示倒车雷达探测范围,经过试验验证该方法的测量准确度为2%,最后利用该方法确定倒车雷达在... 提出一种测量倒车雷达探测范围的方法,利用激光器、激光测距仪及三坐标测量机结合超声波雷达的原理,通过光滑拟合雷达最远探测点的方式,可视化显示倒车雷达探测范围,经过试验验证该方法的测量准确度为2%,最后利用该方法确定倒车雷达在视野盲区内为不同障碍物提供的有效探测范围。该文通过将整车上的倒车雷达复制到台架上的方式测量倒车雷达的探测范围,为国内尚不明确的倒车雷达测量范围测试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野盲区 倒车雷达探测范围 可视化探测区域 超声波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异常信号的油田地下管线探测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龚大利 张嵩 +1 位作者 李辉 刘得军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106,131,共5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准确检测输油、输气、输水管线及光缆、电缆的分布、走向及埋藏深度,提出基于磁异常信号的地下管线探测系统:首先,根据磁异常信号探测原理,建立地球磁场模型,进行管线探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其次,通过改变扫描时间...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准确检测输油、输气、输水管线及光缆、电缆的分布、走向及埋藏深度,提出基于磁异常信号的地下管线探测系统:首先,根据磁异常信号探测原理,建立地球磁场模型,进行管线探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其次,通过改变扫描时间间隔和探测方向,利用管线探测系统探测地下管线并分析探测结果;最后,分析地球磁场探测数据成像结果,验证管线探测系统对地下可疑物探测的有效性.现场结果表明,管线探测系统对地下管线的探测精度可达94.5%以上,具有探测精度高以及实时可视化探测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异常信号 油田地下管线 管线探测系统 可视化探测 地球磁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粉尘运动行为与微弱放电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薛乃凡 李庆民 +2 位作者 刘智鹏 常亚楠 梁瑞雪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380-3392,共13页
气体绝缘开关/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S/GIL)装备在生产、安装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米-纳米尺度的粉尘,这种微尺度粉尘不易被检测到,其荷电运动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晰,带来的安全隐患隐蔽性强。该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气体绝缘开关/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S/GIL)装备在生产、安装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米-纳米尺度的粉尘,这种微尺度粉尘不易被检测到,其荷电运动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晰,带来的安全隐患隐蔽性强。该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粉尘的荷电运动行为与表征、粉尘浓度检测、粉尘可视化探测技术、粉尘诱发微弱放电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微纳粉尘研究有待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以及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针对微纳粉尘的随机荷电机制与时空动力学行为特性研究,在测量基础上须突破微纳粉尘的快速识别方法和空间浓度的有效检测技术,其中,微纳粉尘运动行为的可视化探测技术是发展方向。针对荷电微纳粉尘诱导微弱放电的物理机制,需利用放电光谱学特征,发展基于飞秒激光和太赫兹波技术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为处理GIS/GIL内微纳粉尘引发的绝缘缺陷与放电现象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纳米粉尘 随机荷电机制 时空动力学行为 可视化探测 微弱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