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可视化研究
1
作者 王琛 高辉 +3 位作者 罗开庆 李腾 程志林 刘月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重介质)中的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开展了可视化定性和数字化定量的联合表征,揭示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规律及赋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原油动用面积与注入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混相驱阶段原油动用面积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一介质的原油动用面积与驱油效率明显高于双重介质,裂缝结构导致部分CO_(2)优先沿裂缝通道窜流,使基质孔喉的原油动用程度降低。CO_(2)驱替后残余油赋存特征受孔喉非均质性与注入压力的影响,低压阶段呈片状或团状分布,高压混相阶段主要以条带状或油滴状残余油存在。研究成果揭示了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机理,为提升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 原油运移特征 双重介质 CO_(2) 致密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方法的CO_(2)重力驱气顶形成规律和波及特征研究
2
作者 高源 俞宏伟 +8 位作者 高明 颜培风 吕文峰 刘皖露 魏江飞 闫玉同 陈信良 方鹏巍 贾宇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087,1099,共8页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MPa的实验条件下,低速(0.1 cm^(3)/min)注采是维持油气界面稳定运移、实现高效率地全油藏波及效果的主要保障,是控制注气成本、在较小注气量下达到油藏最大开发效益的最佳注采速度,采收率可高达89.20%。相比于注采速度,注采位置是扩大CO_(2)波及范围、提高驱油效率的重要控制因素。顶注底采方式能有效发挥重力分异作用优势,即便在高速注采下也能有效抑制气窜现象的发生,CO_(2)波及范围更大,油气界面运移更稳定,采收率整体高于中注底采方式。最终,优选顶注底采方式下采收率和气突破时采出程度均是最大的低速(0.1 cm^(3)/min)注采为最佳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及特征 可视物理模拟 CO_(2)重力 油气界面运移监测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气驱机制微观可视化模型试验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平 袁恒璐 +1 位作者 李新华 马洪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3,共5页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缝洞类型,建立该类油藏气驱机制下的微观可视模型,采用模拟油和液化气,在常温低压下进行水驱、活性水驱、直接注气驱及气-水交替驱4组试验,研究不同注入流体及注入方式对驱替效率和...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缝洞类型,建立该类油藏气驱机制下的微观可视模型,采用模拟油和液化气,在常温低压下进行水驱、活性水驱、直接注气驱及气-水交替驱4组试验,研究不同注入流体及注入方式对驱替效率和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驱、活性水驱、气驱和气-水交替驱的驱替效率分别为81.12%、68.95%、74.88%和99.84%,缝洞型油藏的最佳注入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注气只能驱开向下的洞,注水只能驱替开口向上的洞,气-水交替驱可以同时解决这两种洞的驱油问题;活性水由于毛管压力低不利于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缝洞型 碳酸盐岩 微观可视模型 驱替效率 气水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可视化物理模型底水驱替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丁观世 侯吉瑞 +2 位作者 李巍 张钧溢 郑自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8194-8199,共6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非均质严重,流体流动规律复杂。本文结合油藏实际地层条件,利用天然露头岩心设计并制作出可视化裂缝网络模型和裂缝溶洞模型。考察了不同底水压力梯度下各种模型见水特征。分析了不同模型中剩余油分布特征。实验...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非均质严重,流体流动规律复杂。本文结合油藏实际地层条件,利用天然露头岩心设计并制作出可视化裂缝网络模型和裂缝溶洞模型。考察了不同底水压力梯度下各种模型见水特征。分析了不同模型中剩余油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裂缝网络模型无水采油期短,油井见水后,含水率上升很快。与裂缝网络模型相比,裂缝溶洞模型的无水采油期较长。此外,两种模型中的剩余油也存在较大差别。裂缝网络模型中的剩余油以水平裂缝中未波及油为主,而裂缝溶洞模型剩余油则以阁楼油和绕流油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型 碳酸盐岩 见水特征 剩余油 可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微观孔隙模型中气水两相渗流机理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登伟 张烈辉 +1 位作者 周克明 郭了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83,共4页
采用激光刻蚀的均质微观孔隙模型对低渗透油气藏岩心进行了气水两相渗流试验。模型亲水,驱替基质为蒸馏水加甲基红,气体为氮气。研究结果表明:在驱替压差不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孔隙还是喉道,气水分布及流动方式主要为水包气,水沿管壁流动... 采用激光刻蚀的均质微观孔隙模型对低渗透油气藏岩心进行了气水两相渗流试验。模型亲水,驱替基质为蒸馏水加甲基红,气体为氮气。研究结果表明:在驱替压差不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孔隙还是喉道,气水分布及流动方式主要为水包气,水沿管壁流动,气体在孔道中央流动;水驱气过程中封闭气的形成方式主要有绕流形成的封闭气、卡断形成的封闭气、孔隙盲端和角隅形成的封闭气、"H型"孔道形成的封闭气;同时,水锁也是多孔介质中两相渗流的主要特征,可以通过降低压力使气体充分膨胀和提高驱替压差来提高采收率,降低封闭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 微观孔隙模型 气水两相渗流 封闭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储气库建库微观模型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睿 郭平 +2 位作者 孙良田 黄爱斌 易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2-84,共3页
采用人造微观储层模型模拟实际建库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应用可视化方法,观察各驱替过程的驱替现象,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流体进入和驱替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储气库的注气、储气机理。天然气驱油和水的效果十分明显,说明高含水后期油藏进行储气... 采用人造微观储层模型模拟实际建库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应用可视化方法,观察各驱替过程的驱替现象,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流体进入和驱替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储气库的注气、储气机理。天然气驱油和水的效果十分明显,说明高含水后期油藏进行储气库建设,其注气、储气能力较好。在渗透率较高的高倾角油藏中局部注气时,其重力驱动效果明显,气液界面不平行。随着注气速度的增加,油藏的注入能力和储气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后期油藏 改建储气库 人造微观储层模型 微观驱替 可视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莹莹 孙雷 +3 位作者 田同辉 潘毅 董卫军 刘彦子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1期92-94,共3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可视化网络裂缝模型,考察了注入速度、模型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观测到由于受裂缝性油藏非...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可视化网络裂缝模型,考察了注入速度、模型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观测到由于受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存在形式主要有孤滴状、角隅状及膜状等,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水驱油时,驱替速度与采出程度不成正比,而是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即临界驱替速度;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岩石表面润湿性、裂缝连通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油效率与裂缝地层倾斜角度有关,地层倾斜角度越小,采出程度越高。裂缝性油层较厚时,水驱后油层顶部可能会有大量剩余油,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可视模型 剩余油分布 油机理 临界驱替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研制 被引量:18
8
作者 于明旭 朱维耀 宋洪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46-1650,共5页
为观测低渗透储层内微观渗流动态及探索流体微观流动机理,给出一种模拟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岩心处理、母版制作、弹性模具制作、底板制作、盖板制作、模型粘结、模拟井粘结.制成模型具有较高的... 为观测低渗透储层内微观渗流动态及探索流体微观流动机理,给出一种模拟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岩心处理、母版制作、弹性模具制作、底板制作、盖板制作、模型粘结、模拟井粘结.制成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性、较好的可视性、较强的操作性,能够在常规实验室制作完成,亦能够用于其它微观渗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应用此模型进行了微观渗流驱替实验,验证了此模型的适用性和真实性.这为探索低渗透储层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能源的高效开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微观模型 可视 渗流 纳微米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6
9
作者 郭小美 孙雷 +2 位作者 周涌沂 潘毅 董卫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09-111,141,共3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作了裂缝不充填和裂缝充填形式的2组大尺度可视化模型。采用油藏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观测到由于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作了裂缝不充填和裂缝充填形式的2组大尺度可视化模型。采用油藏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观测到由于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形式多种多样。其存在方式各有不同,主要形式有柱状、角隅状和膜状,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有所不同。结合实验结果,对2组可视化模型水驱油效率以及含水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常规孔隙介质水驱油特征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碳酸盐岩 大尺度可视物理模型 模拟实验 剩余油分布 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可视化活性水驱油实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道杰 王百 +2 位作者 李明 惠艳妮 田中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147,共4页
国内外大多采用微观模型研究活性水驱油的效果和方式,从实验数据上分析活性水驱油机理,而很少利用平板玻璃微观模型对活性水驱油机理进行直观研究。平板玻璃微观模型是在2块玻璃板之间形成一个由孔隙和喉道组成的水平油藏模型,可以... 国内外大多采用微观模型研究活性水驱油的效果和方式,从实验数据上分析活性水驱油机理,而很少利用平板玻璃微观模型对活性水驱油机理进行直观研究。平板玻璃微观模型是在2块玻璃板之间形成一个由孔隙和喉道组成的水平油藏模型,可以透过玻璃对水驱油过程进行拍照观察。选择OP-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胜利石油磺酸盐和碱的质量比为10:31:38的复配溶液)作为驱油剂进行微观可视化活性水驱油实验,通过分析拍摄的图片确定了活性水驱油机理主要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分散、聚并形成油带及改变原油的流变性。微观可视化活性水驱油实验为三次采油驱油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 活性水 平板玻璃微观模型 油机理 复配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驱微观可视化技术在超低渗储层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明 朱玉双 +2 位作者 李文宏 袁国伟 杜朝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1-918,共8页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储层 CO2 微观可视技术 孔喉结构 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郑小敏 孙雷 +3 位作者 王雷 易敏 杨大千 董国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特征及油井生产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利用J.Cruz-Hernández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拟合,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渗流机理,J.Cruz-Hernández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和流动速度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提出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分异作用、溶洞比例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大尺度可视物理模型 油机理 模拟实验 油水两相流动系统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明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82,116,共4页
针对胜利油区油藏条件,运用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对其开展了微观模型(岩心薄片)驱油和常规柱状岩心可视化驱油实验。以水驱效果为基础,对比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重点研究了微观孔隙中表面活性... 针对胜利油区油藏条件,运用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对其开展了微观模型(岩心薄片)驱油和常规柱状岩心可视化驱油实验。以水驱效果为基础,对比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重点研究了微观孔隙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以及二元复合体系的洗油和携油性能及其在驱油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深入分析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结果表明: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相比,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更好。在岩心薄片可视化驱油实验中,由于3种不同的驱替溶剂波及效率不同,最终导致驱替结束后岩心薄片中剩余油的面积有所不同,采用二元复合体系驱替后,剩余油的面积最小,表明其驱油效率最高,比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分别提高了2.59%和11.80%;对于常规柱状岩心,二元复合体系比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分别提高了1.43%和2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体系 微观 渗流机理 可视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型的舰艏浪三维可视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顺利 康凤举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4年第3期18-21,共4页
针对以往舰艏浪三维可视化中仅从实际观察出发建立动态模型,不能反映舰艏浪物理运动规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理模型的舰艏浪三维可视化方法。该方法将舰艏浪物理模型应用到三维可视化中,采用边界元方法计算得到舰艏浪外形数据,利用粒... 针对以往舰艏浪三维可视化中仅从实际观察出发建立动态模型,不能反映舰艏浪物理运动规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理模型的舰艏浪三维可视化方法。该方法将舰艏浪物理模型应用到三维可视化中,采用边界元方法计算得到舰艏浪外形数据,利用粒子系统技术建立了三维动态模型,基于OpenSceneGraph粒子系统,在VS2010平台上实现了舰艏浪的三维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更符合物理运动规律,能较好地模拟舰船航行时的艏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艏浪三维可视 物理模型 粒子系统 OpenSceneGra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G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实验初步探索
15
作者 李亮 邓鲁强 +1 位作者 代斌 王心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B12期71-72,共2页
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是针对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替特征,在孔隙级水平上进行观察分析、机理研究、定量描述的一种实验技术,是研究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重要实验分析手段。利用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对SMG微球类调驱体系进... 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是针对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替特征,在孔隙级水平上进行观察分析、机理研究、定量描述的一种实验技术,是研究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重要实验分析手段。利用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对SMG微球类调驱体系进行玻璃刻蚀模型、单缝(孔)模型和微毛细管模型实验,初步探索了SMG微球类调驱体系在孔隙中的运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动态驱替技术 SMG微球类调体系 定性实验 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微乳液驱油规律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吕其超 张洪生 +4 位作者 左博文 张星 张娟 李强 周同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77,119,共8页
为深入探究特高含水期微乳液提高采收率的规律,设计了微观可视化驱替装置,在分析水驱剩余油的宏、微观分布特征基础上,对特高含水期微乳液驱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特高含水期,中相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对膜状剩余油的动用最为明显... 为深入探究特高含水期微乳液提高采收率的规律,设计了微观可视化驱替装置,在分析水驱剩余油的宏、微观分布特征基础上,对特高含水期微乳液驱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特高含水期,中相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对膜状剩余油的动用最为明显;微乳液能将剩余油乳化拉丝,油丝断裂形成乳状油滴,小油滴易于流动,体积较大的乳化油可聚并下游剩余油,富集形成油带被驱替出;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 mN/m量级,超低界面张力有利于驱替相突入连片状剩余油中,实现对剩余油的分割动用,有效提高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微乳液 微观可视实验 作用 润湿反转 分割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平板模型评价注入方式对驱油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翔宇 任熵 葛际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7,26,共6页
为了能直观地观测驱油过程并更准确地分析降黏剂作用效果,采用了可视化玻璃平板模型评价方法。该模型能自制符合油藏条件的模拟地层,物模驱油过程可通过玻璃板观测并录制,再根据物模图像进行数模分析得出精确结果。用该评价方法对油田... 为了能直观地观测驱油过程并更准确地分析降黏剂作用效果,采用了可视化玻璃平板模型评价方法。该模型能自制符合油藏条件的模拟地层,物模驱油过程可通过玻璃板观测并录制,再根据物模图像进行数模分析得出精确结果。用该评价方法对油田降黏剂A2和A3在均质、非均质地层条件及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3效果较好,采油率最大增值为12.9%;在非均质地层,A3体系双段塞注入比单段塞注入采收率提高9.4%;降黏过程中观测到的一些降黏驱油现象,可为驱油剂的进一步研制和改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实验 玻璃平板模型 注入方式 采收率 油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仿真耐温耐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牛保伦 齐桂雪 谭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1,72,共6页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CO_2驱油实验的剩余油研究,采用特种玻璃材质具有透光性好的优点,拍摄效果清晰,有利于观察和总结。引用九宫格图像拆分处理方法,通过软件计算定量描述剩余油。研究成果对微观剩余油的研究和深化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模型 激光刻蚀 孔喉特征 CO2 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的适应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洪泰 罗健辉 +2 位作者 丁彬 彭宝亮 耿向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和CT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机理的研究,前者侧重于微观,后者侧重于宏观;CT和MRI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性能的评价,前者侧重于轻质油体系下剩余油饱和度的沿程分布,后者侧重于稀油体系下剩余油在不同孔径孔隙内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油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吴正彬 刘慧卿 +2 位作者 庞占喜 吴川 高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29,共4页
针对稠油蒸汽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利用二维物理模拟设备开展N2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泡沫注入前后油层波及情况以及泡沫驱的微观图像,并对泡沫驱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水黏度的差异,注采井间容易出现... 针对稠油蒸汽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利用二维物理模拟设备开展N2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泡沫注入前后油层波及情况以及泡沫驱的微观图像,并对泡沫驱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水黏度的差异,注采井间容易出现黏性指进现象,从而产生明显的汽窜通道,油层波及范围有限;泡沫驱过程中,泡沫占据多孔介质中的大孔道,使后续流体发生转向进入小孔道,从而扩大油层波及范围;泡沫驱结束后,油层最终波及范围可达到77.93%,比单纯蒸汽驱提高了31.75个百分点;同时,泡沫的乳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剥离多孔介质中的残余油,从而增大微观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 泡沫 机理分析 可视实验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