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种高仿真耐温耐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
7
1
作者
牛保伦
齐桂雪
谭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1,72,共6页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CO_2驱油实验的剩余油研究,采用特种玻璃材质具有透光性好的优点,拍摄效果清晰,有利于观察和总结。引用九宫格图像拆分处理方法,通过软件计算定量描述剩余油。研究成果对微观剩余油的研究和深化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
可视
化
模型
激光刻蚀
孔喉特征
CO2驱
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种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的适应性
被引量:
2
2
作者
洪泰
罗健辉
+2 位作者
丁彬
彭宝亮
耿向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和CT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机理的研究,前者侧重于微观,后者侧重于宏观;CT和MRI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性能的评价,前者侧重于轻质油体系下剩余油饱和度的沿程分布,后者侧重于稀油体系下剩余油在不同孔径孔隙内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
化
微观
物理驱替
模型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驱油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
28
3
作者
司马立强
王超
+3 位作者
王亮
吴丰
马力
王紫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5,共8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渗流特征较之于常规砂岩储层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镇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性、压汞、核磁等实验数据,在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相渗实验...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渗流特征较之于常规砂岩储层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镇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性、压汞、核磁等实验数据,在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相渗实验和可视化微观驱替模型,模拟油气成藏与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型孔隙结构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特征及气、水两相运移机理和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的气体前缘推进特征均出现类似于树杈状的黏性指进现象,储层孔隙结构越好,束缚水饱和度越低,束缚水状态下的气相相对渗透率越大,气藏更易被开发;2开发后期残余气主要以绕流、卡断以及孔隙盲端等方式形成的封闭气存在于储层中;3不同类型储层的气、水两相相对干扰均较强,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水同出的现象;4封闭气的存在会严重降低气井产量,而水相的存在则会极大地降低气相相对渗透率,导致低渗透致密砂岩含水气藏后期产水严重,开发难度大,采出程度低,进而严重影响到气井的有效开发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侏罗世
蓬莱镇组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相渗实验
可视化微观模型
气、水两相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水渗流规律影响因素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浩成
何宏
+3 位作者
杜利
赵磊
乔勇
聂法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14505-14511,共7页
回灌措施是解决地热水水位下降、实现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然而,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开发中存在回灌渗流规律不明确、回灌开采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碳酸盐岩裂缝热储高效回灌开采。针对某区块碳酸盐岩裂...
回灌措施是解决地热水水位下降、实现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然而,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开发中存在回灌渗流规律不明确、回灌开采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碳酸盐岩裂缝热储高效回灌开采。针对某区块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基于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构建可视化微观刻蚀模型和大尺度胶结平板模型,研究回灌水的注入速度、裂缝方位和井网方式对回灌水的渗流规律及温度场变化特征影响,分析回灌水渗流及热交换特征。微观渗流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回灌水的注入速度与增加裂缝方位角度,可以提高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中的回灌水的波及面积。当裂缝方位为90°、注入速度为0.04 mL/min时,回灌水的波及面积最大。当井网方式为"2注3采"时,为现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采方式。在微观渗流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胶结物理模型,研究回灌水注入时的温度场变化情况。根据温度场分布特征,当裂缝方位为90°时,回灌水能够在高波及范围内发生热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
微观
可视
化
模型
裂缝方位
回灌速度
井网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种高仿真耐温耐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
7
1
作者
牛保伦
齐桂雪
谭肖
机构
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成都理工大学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1,72,共6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2016ZX05017001)
河南省博士后基金(P2013070)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CO_2驱油实验的剩余油研究,采用特种玻璃材质具有透光性好的优点,拍摄效果清晰,有利于观察和总结。引用九宫格图像拆分处理方法,通过软件计算定量描述剩余油。研究成果对微观剩余油的研究和深化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微观
可视
化
模型
激光刻蚀
孔喉特征
CO2驱
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Keywords
micro visual model
laser etching
pore throat characteristics
CO2 flooding
remaining oil types and distribution
分类号
TE32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种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的适应性
被引量:
2
2
作者
洪泰
罗健辉
丁彬
彭宝亮
耿向飞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纳米化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纳米智能驱油剂研制"(项目编号2014A-1001)
文摘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和CT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机理的研究,前者侧重于微观,后者侧重于宏观;CT和MRI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性能的评价,前者侧重于轻质油体系下剩余油饱和度的沿程分布,后者侧重于稀油体系下剩余油在不同孔径孔隙内的分布。
关键词
可视
化
微观
物理驱替
模型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驱油剂
综述
Keywords
visual micro displacement model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il displacement agent
review
分类号
O482.532 [理学—固体物理]
TB126 [理学—工程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
28
3
作者
司马立强
王超
王亮
吴丰
马力
王紫娟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测井公司
西安昌源石油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5,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52)
文摘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渗流特征较之于常规砂岩储层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镇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性、压汞、核磁等实验数据,在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相渗实验和可视化微观驱替模型,模拟油气成藏与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型孔隙结构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特征及气、水两相运移机理和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的气体前缘推进特征均出现类似于树杈状的黏性指进现象,储层孔隙结构越好,束缚水饱和度越低,束缚水状态下的气相相对渗透率越大,气藏更易被开发;2开发后期残余气主要以绕流、卡断以及孔隙盲端等方式形成的封闭气存在于储层中;3不同类型储层的气、水两相相对干扰均较强,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水同出的现象;4封闭气的存在会严重降低气井产量,而水相的存在则会极大地降低气相相对渗透率,导致低渗透致密砂岩含水气藏后期产水严重,开发难度大,采出程度低,进而严重影响到气井的有效开发生产。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侏罗世
蓬莱镇组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相渗实验
可视化微观模型
气、水两相
渗流特征
Keywords
Sichuan Basin
Late Jurassic
Penglaizhen Fm
Tight sandstone
Pore structure
Relative permeability experiment
Visual mi-croscopic model
Gas-water two-phas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TE3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水渗流规律影响因素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浩成
何宏
杜利
赵磊
乔勇
聂法健
机构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新能源研究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14505-1451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4037)。
文摘
回灌措施是解决地热水水位下降、实现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然而,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开发中存在回灌渗流规律不明确、回灌开采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碳酸盐岩裂缝热储高效回灌开采。针对某区块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基于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构建可视化微观刻蚀模型和大尺度胶结平板模型,研究回灌水的注入速度、裂缝方位和井网方式对回灌水的渗流规律及温度场变化特征影响,分析回灌水渗流及热交换特征。微观渗流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回灌水的注入速度与增加裂缝方位角度,可以提高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中的回灌水的波及面积。当裂缝方位为90°、注入速度为0.04 mL/min时,回灌水的波及面积最大。当井网方式为"2注3采"时,为现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采方式。在微观渗流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胶结物理模型,研究回灌水注入时的温度场变化情况。根据温度场分布特征,当裂缝方位为90°时,回灌水能够在高波及范围内发生热交换。
关键词
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
微观
可视
化
模型
裂缝方位
回灌速度
井网方式
Keywords
carbonate fractured geothermal reservoir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model
fracture orientation
reinjection rate
well pattern
分类号
TE358.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种高仿真耐温耐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
牛保伦
齐桂雪
谭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三种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的适应性
洪泰
罗健辉
丁彬
彭宝亮
耿向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储层为例
司马立强
王超
王亮
吴丰
马力
王紫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水渗流规律影响因素
刘浩成
何宏
杜利
赵磊
乔勇
聂法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