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剪切带型金矿黄铁矿晶体塑性变形与不可见金富集关系:以胶东三山岛和乳山金矿为例
1
作者 石梦岩 亢怡萱 +3 位作者 侯泉林 程南南 马毓民 宋延斌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12-2931,共20页
深入理解构造变形与金富集的耦合关系,是阐明剪切带型金矿成因机制的关键前提。黄铁矿是剪切带型金矿中重要的载金矿物,其赋存的金不仅包括裂隙金、晶隙金和包裹体金等可见金,还包含以晶格金(Au+)或纳米金(Au 0)形式存在的不可见金。后... 深入理解构造变形与金富集的耦合关系,是阐明剪切带型金矿成因机制的关键前提。黄铁矿是剪切带型金矿中重要的载金矿物,其赋存的金不仅包括裂隙金、晶隙金和包裹体金等可见金,还包含以晶格金(Au+)或纳米金(Au 0)形式存在的不可见金。后者虽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观测,但同样是重要的黄金资源。研究发现,黄铁矿晶体塑性变形位置常具有较高的不可见金含量,然而晶体塑性变形如何导致不可见金的迁移-富集目前尚不清楚,这也制约了对剪切带型金矿中Au元素富集机制的理解。本研究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胶东三山岛金矿和乳山金矿中的黄铁矿进行了微观变形特征观察和原位微区微量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三山岛金矿黄铁矿中的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形式赋存,而乳山金矿黄铁矿中的不可见金既有晶格金,也有纳米金。(2)两个金矿的黄铁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晶体塑性变形,且Au元素在晶内低角度边界等塑性变形位置发生富集。同时显微观测未见所研究的低角度边界与晶体外部连通现象,因此认为这些不可见金的迁移-再分配主要由无外部流体参与的晶内扩散作用主导,即黄铁矿结晶过程中捕获的Au元素以缺陷(点缺陷或位错)方式占据晶格位置,成为黄铁矿晶体中的“杂质”,使晶体偏离完美晶格形态并处于高能状态。在构造剪切应力作用下,载金黄铁矿内部的点缺陷/位错密度进一步增大,同时降低了点缺陷/位错移动所需的活化能,进而启动位错滑移/蠕变机制。位错滑移/蠕变作用使黄铁矿发生晶体塑性变形以调节构造剪切应力引发的应变能,同时移动的位错又夹带大量“杂质金”(晶格金或纳米金)一起运动,最终促使Au元素迁移并聚集在低角度边界(位错壁)位置。这一过程促进了黄铁矿晶体内部原本分散的不可见金元素的聚集,这可能为后续形成可见金或高品位金矿体提供了重要的“预富集储库”。由构造剪切应力引发的晶格结构变化和/或化学键调整这一构造应力化学过程,是黄铁矿晶体塑性变形促进不可见金迁移-富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型 黄铁矿 晶体塑性变形 位错移动 可见金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金黄铁矿晶体塑性变形与不可见金迁移——富集的关系
2
作者 石梦岩 亢怡萱 +4 位作者 侯泉林 程南南 马毓民 宋延斌 刘玉洁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26,共12页
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其成矿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黄铁矿作为剪切带型金矿中最重要的载金矿物,揭示其构造变形与不可见金元素迁移—富集之间的关系,对深入理解剪切带型金矿中Au富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乳山金矿... 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其成矿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黄铁矿作为剪切带型金矿中最重要的载金矿物,揭示其构造变形与不可见金元素迁移—富集之间的关系,对深入理解剪切带型金矿中Au富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乳山金矿中的黄铁矿进行显微—超显微结构观测和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乳山金矿的黄铁矿中“不可见金”赋存形式主要为纳米金(Au^(0)),少量为晶格金(Au^(+));2)黄铁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晶体塑性变形,且Au元素在低角度边界/位错壁等位置发生富集。同时,显微观测显示低角度边界并未与外部连通,排除外界流体对Au元素迁移的影响。本研究认为乳山金矿黄铁矿中“不可见金”的迁移机制是位错—杂质对扩散,黄铁矿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在位错/缺陷滑移、蠕变过程中,黄铁矿晶格缺陷位置的“杂质(Au)”被夹带着一起迁移,最终导致Au元素在黄铁矿低角度边界发生聚集。本研究显示,构造应力引发的晶格结构变化和/或化学键调整对单矿物晶体尺度的元素迁移可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型 黄铁矿 晶体塑性变形 位错迁移 可见金迁移—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中“不可见金”的赋存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增胜 朱笑青 +1 位作者 卢焕章 韩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86,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造山带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以及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不同类型矿床中"不可见金"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可见金"的形成机制。微束分析技术能定量分析和给出元素分布图,波谱法是通过... 综述了近年来造山带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以及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不同类型矿床中"不可见金"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可见金"的形成机制。微束分析技术能定量分析和给出元素分布图,波谱法是通过解谱来确定元素的化合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微束分析技术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还有待提升、波谱法解谱难以及晶体化学和热力学数据的缺乏。最后提出了研究"不可见金"赋存状态的意义及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见金 赋存状态 硫化物 矿床 微束分析技术 波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水闸东沟-黄龙沟金矿床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对可见金形成条件的制约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金阳 马昌前 李建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4-1194,共11页
东昆仑五龙沟地区水闸东沟-黄龙沟金矿床处于昆中断裂北部,受NW向构造控制,矿区出露中元古界小庙组和新元古界丘吉东沟组地层,岩浆岩以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侵入岩为主。围岩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硅化为主,矿体严格受NW向剪切带控制,赋矿岩石... 东昆仑五龙沟地区水闸东沟-黄龙沟金矿床处于昆中断裂北部,受NW向构造控制,矿区出露中元古界小庙组和新元古界丘吉东沟组地层,岩浆岩以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侵入岩为主。围岩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硅化为主,矿体严格受NW向剪切带控制,赋矿岩石为早古生代正长花岗岩和新元古代丘吉东沟组板岩。综合野外地质特征、矿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水闸东沟-黄龙沟金矿床可划分出4个成矿期:沉积期、热液Ⅰ期、热液Ⅱ期和表生期。新元古代沉积期属金的初步富集期;早古生代热液Ⅰ期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磁黄铁矿-毒砂-斜方砷铁矿-自然金阶段)是金的主成矿阶段;早中生代热液Ⅱ期金再次活化富集;表生期代表矿体暴露地表后的变化。热液Ⅰ期的磁黄铁矿-毒砂-斜方砷铁矿-自然金阶段,由早至晚体系温度和硫逸度升高,代表前进变质作用,变质条件达绿片岩相上限。斜方砷铁矿交代毒砂的结构中通常可以观察到可见金,说明该阶段是由不可见金向可见金转化的重要时期,可见金形成于绿片岩相上限的温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硫化物 矿物学 可见金 矿床 五龙沟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中“不可见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增胜 朱笑青 韩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09-210,共2页
金是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之一,硫化物中的"不可见金"是金的重要来源。按金矿物的粒度,一般分为明金(】0.2mm)、显微金(0.2μm—0.2mm)和次显微金(【0.2μm)。Cook等(1990)将【0.1μm一般扫描电镜不能检出的次显微金又称为"... 金是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之一,硫化物中的"不可见金"是金的重要来源。按金矿物的粒度,一般分为明金(】0.2mm)、显微金(0.2μm—0.2mm)和次显微金(【0.2μm)。Cook等(1990)将【0.1μm一般扫描电镜不能检出的次显微金又称为"不可见金"(invisible gold)。关于不可见金在硫化物中的赋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金 硫化物 赋存状态 砷黄铁矿 包裹 次显微 扫描电镜 晶格 矿产资源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寨上特大型金矿首次发现显微可见金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新会 刘光智 +1 位作者 刘民武 耿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6,共6页
过去一直认为寨上金矿是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文章在寨上金矿金的赋存状态查定过程中,不仅观测到了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的超显微金成分,而且在碎屑粒间和后期石英方解石细脉中还发现了显微可见金(粒径>0.2μm)。通过研究显微可见金矿物... 过去一直认为寨上金矿是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文章在寨上金矿金的赋存状态查定过程中,不仅观测到了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的超显微金成分,而且在碎屑粒间和后期石英方解石细脉中还发现了显微可见金(粒径>0.2μm)。通过研究显微可见金矿物的颜色、粒度、表面特征、成色、重砂矿物组合、赋存的岩石学、岩相学特征,以及与莱州东部界河滨海相砂金矿中金矿物进行对比,得出寨上金矿金的赋存状态有3种(2种?):金以类质同象存在于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等载金矿物中、以显微可见金的独立金矿物形式存在于碎屑粒间或后期石英方解石细脉中。以此为据,作者认为寨上金矿床可能为沉积变质-构造热液叠加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赋存状态 显微可见金 寨上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见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毛水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6-74,T007,T008,共11页
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溶矿试验研究证明,在某地“卡林型”金矿中,黄铁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由先期形成的含Au和As很低的自形晶核心和后期形成的含Au和As很高的环边组成,其中Au和As呈正消长关系。因此,根据As的分布情况即可研究... 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溶矿试验研究证明,在某地“卡林型”金矿中,黄铁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由先期形成的含Au和As很低的自形晶核心和后期形成的含Au和As很高的环边组成,其中Au和As呈正消长关系。因此,根据As的分布情况即可研究和认识Au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为改善矿石的氧化焙烧、氯化处理和氰化浸出工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金 黄铁矿 赋存状态 矿物 电子探针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内华达卡林金矿之含金FeS_2微晶中不可见金的TEM研究和地球化学模型(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惠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34-531,共1页
透射电子显微术的研究表明 ,美国内华达州卡林金矿中环绕黄铁矿大晶体的Fe的硫化物微晶乃是白铁矿。该白铁矿含Au和As,并在其中有纳米尺度的似带状区。相对于邻区而言 ,似带状区相对富As。因而提出 :似带状区还相对富晶格金。根据所得... 透射电子显微术的研究表明 ,美国内华达州卡林金矿中环绕黄铁矿大晶体的Fe的硫化物微晶乃是白铁矿。该白铁矿含Au和As,并在其中有纳米尺度的似带状区。相对于邻区而言 ,似带状区相对富As。因而提出 :似带状区还相对富晶格金。根据所得出的方解石中三价阳离子的分配系数方程认为 ,Au3+阳离子是在白铁矿的非平衡 (快速 )结晶作用期间 ,从白铁矿 -溶液界面上被结合到细粒白铁矿中去的。Au3+在白铁矿中的配分是由非平衡分布系数 (Kd’)所控制的。然而 ,由于Au3+的平衡分配系数 (Kd)小 ,故通过平衡 (缓慢 )结晶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并不将Au3+结合到晶体中去。早期形成的细粒晶体的再结晶作用则将把REE和Au从晶体中迁移走。相对于正常的白铁矿结构而言 ,较大的Au3+和Au+阳离子结合进入到白铁矿晶格中 ,可引起局部的结构畸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金 白铁矿 黄铁矿 地球化学模型 非平衡分配系数 Kd 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矿床中金与黄铁矿和毒砂的关系 被引量:50
9
作者 卢焕章 朱笑青 +1 位作者 单强 王中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3-842,共20页
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以肉眼,甚至在显微镜下都看不到,因而称之为"不可见金"。经过金的物相分析,发现Au与毒砂、黄铁矿有关。进一步的问题是:Au在毒砂、黄铁矿中呈何状态分布,是呈微细的独立矿物?还是类质同象?是以化学键进入毒... 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以肉眼,甚至在显微镜下都看不到,因而称之为"不可见金"。经过金的物相分析,发现Au与毒砂、黄铁矿有关。进一步的问题是:Au在毒砂、黄铁矿中呈何状态分布,是呈微细的独立矿物?还是类质同象?是以化学键进入毒砂、黄铁矿的晶格?还是吸附在其表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其他类型金矿,如浊积岩型金矿、造山带内太古代绿岩带金矿、变质金矿、与火成岩有关的金矿,甚至含金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中的金除了以自然金(可见金)产出外,在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等硫化物中还含有不可见金。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需经过热液蚀变作用,在高As条件下,温度和硫逸度的升高,可溶出不可见金,在温度下降和还原条件下,Au以可见金形式存在于蚀变环带中。这种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的转换过程,反映了Au、As、S以及Fe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金矿中的黄铁矿和毒砂具有相似的结构,包括在其原始生长的晶体中含有不可见金,并且在稍后的成矿阶段内形成赋存有可见金的蚀变环带。蚀变环带以As含量高为特征,并且,后期的可见金是沿裂隙或毒砂与黄铁矿的粒间分布。可见金是热液活化了矿物内的不可见金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可见金 可见金 黄铁矿 毒砂 热液 蚀变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博 李诺 陈衍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1-265,共15页
综述了热液矿床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金的赋存状态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是本质上都可分为可见金与不可见金两类。金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物理鉴定法和化学物相分析法、微束分析技术研究... 综述了热液矿床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金的赋存状态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是本质上都可分为可见金与不可见金两类。金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物理鉴定法和化学物相分析法、微束分析技术研究法、波谱学研究法。其中尤以微束分析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包括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镜(TEM)、二次离子质谱(SIMS)、质子探针(SPM)、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而在实际研究中通常是多种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目前对于晶格金的赋存状态以及载金矿物中金存在的化学价态尚无定论,微束分析技术的分辨率有待提高,波谱法的解谱相对困难。随着微束分析技术、波谱技术等的提高,对金的赋存状态会有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可见金 微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金牙金矿毒砂和黄铁矿中晶格金的确认及其价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九玲 亓锋 +1 位作者 徐庆生 李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60-1163,共4页
经197Au穆斯堡尔谱分析确认了所选广西金牙金矿原生矿石含金毒砂和黄铁矿样品含不同于自然金的"化学结合金"(即化学键金或晶格金)。同时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经氩离子清洗样品表面得到了清晰的Au4f谱数据,显示出结合金的... 经197Au穆斯堡尔谱分析确认了所选广西金牙金矿原生矿石含金毒砂和黄铁矿样品含不同于自然金的"化学结合金"(即化学键金或晶格金)。同时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经氩离子清洗样品表面得到了清晰的Au4f谱数据,显示出结合金的Au4f相对于金属金有明显负位移。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参考物理学对金-非过渡金属合金中电荷转移和价键性质的研究成果和前人对含金毒砂和黄铁矿所做121SbMssbaue谱及电子顺磁谱等资料进行论证,使毒砂和含砷黄铁矿中晶格金显负价态研究得到了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 毒砂和黄铁矿 可见金 晶格 负价 197Au 57Fe 121Sb穆斯堡尔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加甘滩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田向盛 第鹏飞 +2 位作者 刘东晓 王建飞 何广武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3期40-51,共12页
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断裂带南侧的加甘滩金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金矿床。为了确定金的载金矿物及其赋存形式,利用显微测试技术对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原生矿石样品进行了详细观察,... 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断裂带南侧的加甘滩金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金矿床。为了确定金的载金矿物及其赋存形式,利用显微测试技术对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原生矿石样品进行了详细观察,确定原生浸染状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但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BSE)图像观察中均未发现自然金包裹体,故确定金在载金矿物中的赋存形式为次显微不可见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赋存状态 次显微不可见金 加甘滩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砷和含碲金矿床矿物中金的赋存状态研究进展—负价金和芥末金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九玲 亓锋 徐庆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9-69,共1页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矿石类型包括原生矿石,蚀变矿石,氧化矿石及红土型矿石。其中原生矿石是典型难浸难处理金矿石,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于毒砂和含砷黄铁矿中。
关键词 芥末 负价 砷黄铁矿 原生矿石 自然 可见金 难处理矿石 微细浸染型 氧化矿石 红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贵港六梅金矿的成因类型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港 陈懋弘 +4 位作者 马克忠 葛锐 郭申祥 吴启强 原其生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0年第4期479-496,共18页
六梅金矿床位于广西贵港市大平天山岩体东北部,矿体赋存于寒武系黄洞口组细碎屑岩中,受高角度断裂构造的控制。根据矿物组合与脉体的切割关系,将矿床热液活动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Ⅰ),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Ⅱ),方铅... 六梅金矿床位于广西贵港市大平天山岩体东北部,矿体赋存于寒武系黄洞口组细碎屑岩中,受高角度断裂构造的控制。根据矿物组合与脉体的切割关系,将矿床热液活动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Ⅰ),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Ⅱ),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砷)黝铜矿—铁白云石—石英阶段(Ⅲ),石英—铁白云石阶段(Ⅳ),其中Ⅱ阶段为主要的成矿阶段。载金矿物主要为毒砂和(砷)黄铁矿,EPMA分析结果显示金主要以“不可见”的次显微—超次显微包体金形式存在。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石英或方解石中的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主成矿阶段温度平均为181℃,平均盐度[w(NaCl)]为9.36%,密度为0.946 g/cm3,显示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H、O同位素组成(δD值介于-73‰^-57‰之间,δ18OH2O值介于2.3‰~6.1‰之间)显示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有关,且后期有大气降水混入;载金硫化物δ34SV-CDT值介于-0.8‰~0.5‰之间,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上述特征表明六梅金矿与典型的卡林型金矿有较大区别,特别是缺乏卡林型金矿特有的低温矿物组合(雌黄—雄黄—辰砂),相反却含有较多的贱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更接近于与岩浆活动有关的远端低温热液矿床。结合区域上矿床和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次火山岩)斑岩型金矿(龙头山金矿)—矽卡岩型银铅锌矿(头闸银铅锌矿)—远端低温热液型金矿(六梅金矿)的大平天山岩浆热液系统成矿模式。该模式暗示着六梅金矿往深部及向大平天山岩体方向应该存在中温热液脉状和矽卡岩型银铅锌矿床。该文建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模型对大瑶山地区类似矿床的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毒砂 黄铁矿 可见金 远端低温热液矿床 六梅 广西贵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矿床中金与黄铁矿和毒砂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焕章 朱笑青 王中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59-760,共2页
在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从肉眼,从显微镜,甚至从电子显微镜下也见不到金的颗粒,因而称之谓'不可见金'。经过金的物相分析,发现Au与毒砂,黄铁矿有关。进一步的问题是Au在毒砂,黄铁矿中是呈什么状态分布,是呈微细的独立矿物?还是类... 在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从肉眼,从显微镜,甚至从电子显微镜下也见不到金的颗粒,因而称之谓'不可见金'。经过金的物相分析,发现Au与毒砂,黄铁矿有关。进一步的问题是Au在毒砂,黄铁矿中是呈什么状态分布,是呈微细的独立矿物?还是类质同象?是以化学键进入毒砂,黄铁矿的晶格?还是以化学吸咐在其表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其他金矿,如浊积岩型金矿,造山带中太古代绿岩带金矿,变质金矿,与火成岩有关的金矿,甚至在含金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除了以自然金(可见金)产出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砂 自然 硫化矿物 矿物 砷黄铁矿 可见金 属矿床 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深泥田金矿载金矿物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申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79-680,共2页
广西大瑶山地区区域上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段,是广西最早的黄金生产基地。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金矿以来,目前已发现大小金矿点或矿化点达200余处。总的来讲,之前所发现的金矿床多为石英脉型金矿(如六岑-桃花-古袍金矿带),也有火山-次火山... 广西大瑶山地区区域上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段,是广西最早的黄金生产基地。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金矿以来,目前已发现大小金矿点或矿化点达200余处。总的来讲,之前所发现的金矿床多为石英脉型金矿(如六岑-桃花-古袍金矿带),也有火山-次火山岩型(或浅成热液型)(如龙头山金矿),但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与以上2种类型不同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如六梅金矿和深泥田金矿)。其中的广西深泥田金矿位于广西省东部大瑶山地区,是一个座大型(资源/储量≧20 t)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 卡林型 浸染型矿床 可见金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ra analysis and O_2 evolution for TiO_2 photocatalyst compounded with indirect transition semiconductors 被引量:2
17
作者 童海霞 柴立元 张馨睿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25-2433,共9页
The photo absorbing, photo transmitting and photoluminescence performances of WiO2 photocatalysts compounded with V2O5 or WO3 were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a, transmitting spectra, and PL spectra, respectively. Th... The photo absorbing, photo transmitting and photoluminescence performances of WiO2 photocatalysts compounded with V2O5 or WO3 were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a, transmitting spectra, and PL spectra, respectively. The energy band structures of TiO2 photocatalysts were analyzed.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the TiO2 photocatalys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plitting of water for 02 evolu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nd gaps of WO3 and V205 are about 2.8 and 2.14 eV, respectively, and the band gap of rutile TiO2 is about 3.08 eV. Speeds of water splitting for 2%WO3-TiO2 and 8%V2O5-TiO2 photocatalysts are 420 and 110 μmol/(L.h), respectively, under UV light irradiation. V2O5 and WO3 compounded with suitable concentration can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 with Fe3+ as electron accep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photocatalyst indirect transition semiconductor spectra analysis photo splitting water 02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