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离子型可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聚氨酯/聚丙烯酸树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费贵强 段仪豪 +2 位作者 王玮 耿欢琼 朱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9-85,共7页
分别选择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亲水性单体和亲油性单体,合成出一系列阳离子可聚合嵌段大分子表面活性剂(PDM-b-PBMA)并将其应用于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PDM-b-PBMA)的制备.采用FT-IR、NMR、表面张力、... 分别选择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亲水性单体和亲油性单体,合成出一系列阳离子可聚合嵌段大分子表面活性剂(PDM-b-PBMA)并将其应用于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PDM-b-PBMA)的制备.采用FT-IR、NMR、表面张力、粒径等测试对PDM-b-PBMA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考察了亲油亲水的不同比重对PDM-b-PBMA的影响.对WPUA/PDM-b-PBMA进行流变、TEM、TGA、耐水性和力学性能等性能研究和应用测试.结果表明:PDM-b-PBMA有末端双键的存在.随着亲油单体BMA含量增加,分子量从1.8×10^(3)增至3.6×10^(3),PDI从1.26增至1.55,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PDM_(10)-b-PBMA_(15)的表面张力低至32.12 mN/m,且粒径为86.7 nm.与此同时,WPUA/PDM_(10)-b-PBMA_(15)的乳液稳定性较好,耐水性能最佳,其吸水率和接触角分别为7.3%及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可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剂 嵌段共聚物 水性聚氨酯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2
作者 徐辉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7-414,共8页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头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长PO链的螺旋结构有利于界面张力降低,而长EO链的空间效应不利于降低界面张力,当PO数目≥10且EO数目≤10时,C8PmEnC和C8PmEnS分子才可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水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会增强混合体系的亲水性,明显降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nmin值;油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形成混合胶束,不影响nmin值。当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不够强时,靶向增黏聚合物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发生竞争吸附,界面张力升高;对于界面活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靶向增黏聚合物通过调整亲水亲油平衡影响界面张力。未破壳和破壳靶向增黏聚合物均会进一步降低油溶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维持超低界面张力活性。这对靶向增黏二元驱的体系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型表面活性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 界面张力 PO数 EO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3
作者 张朝良 李钧 +3 位作者 晏晓龙 吕建荣 张德富 窦萍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建立化学剂在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上的吸附图版,最后通过驱油实验,验证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二元复合驱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砾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和沸石类矿物比表面大,Zeta电位较高,其活跃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驱油效率。Ⅰ类储集层的岩心物性最好,总采出程度最高;活跃矿物含量最少的Ⅱ类储集层岩心化学驱驱油效率最高;Ⅲ类储集层岩心驱油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集层 矿物组成 表面活性 聚合 物理化学性质 吸附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新方法研究──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
4
作者 徐祖顺 袁建军 程时远 《湖北化工》 1998年第6期5-6,共2页
用PEG合成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ATRP聚合,合成了分子量可控、窄分布的嵌段型大分子表面活性剂。
关键词 自由基聚合 ATRP 大分子 表面活性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荧光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大分子相互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桂英 栾玉霞 +1 位作者 刘静 于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7-582,共6页
稳态荧光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的重要手段,它对水介质体系中发生的相变具有十分灵敏的检测能力.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系统地总结了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和原理.
关键词 稳态荧光光谱 表面活性 大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烃碳九(C_9)油/丙烯酸两亲性共聚物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8
6
作者 古国华 胡正水 +3 位作者 张灿英 王文钦 郭玉 宋彩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45-553,共9页
以廉价的裂解制乙烯的副产物———芳烃碳九(C9)油为原料,与丙烯酸实现了自由基共聚合,合成了具有两亲性的碳九(C9)/丙烯酸无规共聚物P(C9-AA),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左右,具有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特点,在水溶液中的CMC值约为6 7×... 以廉价的裂解制乙烯的副产物———芳烃碳九(C9)油为原料,与丙烯酸实现了自由基共聚合,合成了具有两亲性的碳九(C9)/丙烯酸无规共聚物P(C9-AA),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左右,具有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特点,在水溶液中的CMC值约为6 7×10-4mol/L。研究了在P(C9-AA)水溶液中的胶束状态,表明其胶束应是多分子缔合,在较低温度(15℃)下成分子晶体状态,在50℃呈近似球形。由于其结构较为特殊,初步研究表明,其应用前景诱人,用作乳化剂,可以合成较大颗粒(800~1000nm)的高分子乳液,工艺简单。所合成的较大颗粒微球用作模板制备了CdS纳米壳层材料,该壳层材料在半导体、电子材料方面有潜在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作者还将P(C9-AA)两亲性共聚物用于稠油的开采。初步实验表明P(C9-AA)是一种新型的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碳九 丙烯酸 两亲性聚合 大颗粒乳液 大分子表面活性 稠油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类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苑再武 苑敬 +2 位作者 吕鑫 张健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多糖类大分子具有天然、无毒、使用安全和可再生及来源丰富等优点.将多糖类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不仅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性,而且能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大大改善二者的性能.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诸如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偶极相互... 多糖类大分子具有天然、无毒、使用安全和可再生及来源丰富等优点.将多糖类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不仅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性,而且能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大大改善二者的性能.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诸如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偶极相互作用、氢键作用、空间位阻效应等,水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多糖分子链上的缔合得到调控,并引起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聚集浓度(cac)、临界胶束浓度(cmc)、结合量,以及体系的表面吸附、界面流变性等呈现各种变化.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多糖类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述及复配体系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主要讨论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多糖类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大分子 表面活性 复配体系 协同作用 物理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膜电极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栾玉霞 徐桂英 陈爱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介绍了表面活性剂选择性膜电极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装置和原理,并综述了表面活性剂选择性膜电极在研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二元混合体系与不同类型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讨论了大分子的分子... 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介绍了表面活性剂选择性膜电极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装置和原理,并综述了表面活性剂选择性膜电极在研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二元混合体系与不同类型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讨论了大分子的分子量、外加盐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表面活性剂和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膜电极 表面活性 大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朱艳艳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这对实际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 表面活性 界面扩张流变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大分子混合溶液的电性质
10
作者 徐桂英 苑世领 刘木辛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4-47,共4页
表面活性剂/大分子混合溶液的电性质徐桂英,苑世领,刘木辛(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济南市,250100)0引言表面活性剂单体的淌度明显不同于其胶束,因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后,溶液的导电性会发生明显变化。而... 表面活性剂/大分子混合溶液的电性质徐桂英,苑世领,刘木辛(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济南市,250100)0引言表面活性剂单体的淌度明显不同于其胶束,因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后,溶液的导电性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溶液的电性质,如电导率、电动势等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大分子 混合溶液 电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功能侧链聚合型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与界面性能的Mesodyn模拟
11
作者 许汇 苏智青 +1 位作者 王兰 朱益兴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59-1565,共7页
采用Mesodyn模拟,对含有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功能侧链及不同侧链分布结构的聚合型大分子表面活性剂(聚表剂)溶液性能及其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当EO链和PO链分别位于聚表剂主链两侧时,聚表剂在油水界面上... 采用Mesodyn模拟,对含有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功能侧链及不同侧链分布结构的聚合型大分子表面活性剂(聚表剂)溶液性能及其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当EO链和PO链分别位于聚表剂主链两侧时,聚表剂在油水界面上的排布更有序,界面性能更好;当EO链和PO链位于聚表剂主链同侧时,聚表剂在油水界面上排布有序程度较低,界面性能较弱;在功能侧链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聚表剂的功能侧链结构对聚表剂的亲油功能侧链形成分子间缔合及其增黏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大分子表面活性 界面活性功能侧链 溶液性能 油水界面分布 Mesodyn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子表面活性剂PP-g-PEG对聚丙烯薄膜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雪南 俞克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2-37,共6页
将聚乙二醇接枝聚丙烯(PP-g-PEG)作为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用于PP薄膜的表面改性。使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接触角测定仪、电子材料试验机等方法,考察了预处理条件、PEG链段长度及含量对改性薄膜的表面润湿性、表面自由能、表面电阻率等性... 将聚乙二醇接枝聚丙烯(PP-g-PEG)作为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用于PP薄膜的表面改性。使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接触角测定仪、电子材料试验机等方法,考察了预处理条件、PEG链段长度及含量对改性薄膜的表面润湿性、表面自由能、表面电阻率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预处理温度的提高,PEG链段向薄膜表面迁移速率加快,聚集程度提高,导致薄膜表面极性和表面自由能迅速增大。经过100℃、6 h的预处理,PEG链段薄膜表面聚集形成的微区基本覆盖薄膜表面。随着薄膜中PEG链段含量增加,薄膜表面聚集的PEG链段增多,表面改性效果增强。当PEG链段含量增加到2%后,薄膜表面PEG相对含量及表面改性效果趋于稳定。PEG链段长度影响其在薄膜中的迁移扩散能力以及在薄膜表面的聚集状态,在相同预处理条件和PEG含量下,薄膜表面PEG聚集程度的高低顺序为:PP/PP-g-PEG-6000薄膜>PP/PP-g-PEG-2000薄膜>PP/PP-g-PEG-1000薄膜。但是由于在PP/PP-g-PEG-6000薄膜表面形成的PEG微区分布密度低于PP/PP-g-PEG-2000薄膜,因而PEG链段长度为6 000的PP-g-PEG-6000对薄膜的表面改性效果不如PEG链段长度为2 000的PP-g-PEG-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与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聚丙烯薄膜 表面改性 大分子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水溶性大分子二元体系的临界类胶束聚集数 被引量:13
13
作者 夏咏梅 方云 +1 位作者 刘雪锋 蔡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911-1914,共4页
将对应于γ~ lgc双拐点体系第一拐点 c1 的 Np 定义为第一临界类胶束聚集数 [Np]1 .实验结果表明 ,[Np]1 是依赖于表面活性剂结构以及大分子结构的不变量或结构本征值 。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 非离子水溶性大分子 二元体系 临界类胶束聚集数 稳态荧光猝死 SDS AS P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及大分子作为纳米粒子制备模板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云 徐俊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368-373,共6页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大分子以及表面活性剂-大分子复合体系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结构、大分子或表面活性剂和大分子形成的有序体均可以作为软模板,在制备纳米粒子中发挥模板作用和稳定保护作用.
关键词 表面活性 大分子 软模板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聚合聚氨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董阳 金勇 +1 位作者 孙静 魏德卿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58-661,共4页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醚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类带有双键的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使用FTIR、1HNMR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仪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由烯丙基聚氧乙烯醚(Mn=1000)和聚...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醚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类带有双键的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使用FTIR、1HNMR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仪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由烯丙基聚氧乙烯醚(Mn=1000)和聚氧丙烯醚(Mn=2000)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所得产物(Ⅲ),在浓度为0 06mol/L时可使溶液表面张力降至37 6mN/m(25℃),同时所合成的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产物均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10-4~10-5mol/L),且在浓度很低时仍然具备较好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产物Ⅲ浓度为10-6mol/L时,表面张力为51 7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分子表面活性 非离子型聚氨酯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PEG及SDS-PVP体系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阈值及表面活性剂临界浓度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云 夏咏梅 +1 位作者 杨扬 吴云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27-630,共4页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 (PEG)或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的混合体系 ,实验结果表明SDS PEG或SDS PVP的表面张力 浓度对数 (γ lgc)曲线可以具有拟双平台 (或双拐点 )的特点。定义了聚合物相...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 (PEG)或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的混合体系 ,实验结果表明SDS PEG或SDS PVP的表面张力 浓度对数 (γ lgc)曲线可以具有拟双平台 (或双拐点 )的特点。定义了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阈值 [MP]这个聚合物结构特征常数 ,并发现实验用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超过该类聚合物的 [MP],其γ lgc曲线才可能呈现双拐点特点。实验结果同时显示SDS PEG体系中PEG的 [MP]为 2 0 0 0~ 40 0 0。具有双拐点的γ lgc曲线对应有两个表面活性剂临界浓度值c1和c2 ,且满足c1<CMC <c2 的关系。对同一类聚合物而言 ,当实验用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超过该类聚合物的 [MP]时 ,在各种聚合物质量浓度和各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条件下测得的c1值均非常接近。在聚合物具有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体系中 ,c2 值随聚合物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 ;在聚合物具有相同质量浓度 (即相同聚合物链节浓度 )的体系中 ,c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 相对分子质量 阈值 表面活性 临界浓度 水溶性非离子聚合 SDS-PEG SDS-PVP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FM探究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油滴间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肖帆 王玮 +5 位作者 陈龙鑫 李楷 孙文苑 葛运通 李炯昊 宫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6-223,共8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探究水中油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考察了聚合物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模拟了PSS和SDS在水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含聚合...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探究水中油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考察了聚合物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模拟了PSS和SDS在水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含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盐溶液中油滴容易聚并;当水溶液中加入100 mg/L的PSS会使油滴稳定,这主要是由于PSS吸附层提供了空间位阻,有效阻止了油滴之间的聚并作用;然而,100 mg/L PSS和0.1 mM/L SDS共存时会导致油滴再次聚并,这是因为PSS和SDS同时存在时,两者易形成团簇,只有少部分PSS吸附到界面,此时PSS无法形成有效的空间位阻,导致油滴在相互靠近时发生聚并,从而影响了水包油体系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聚合 表面活性 废水 油滴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高分子聚合物型表面活性剂改善堆浸铀矿石渗透性能 被引量:15
18
作者 樊保团 孟晋 +2 位作者 吴沅陶 陈梅安 孟运生 《湿法冶金》 CAS 2004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矿石的渗透性能是决定此矿石能否采用堆浸工艺回收有价金属的关键因素。对于易泥化、渗透性低的铀矿石而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矿石的渗透性能。用SAU 1高分子聚合物型表面活性剂为造粒剂,改变矿石粒度分布,增强颗粒抗泥化能力,可提... 矿石的渗透性能是决定此矿石能否采用堆浸工艺回收有价金属的关键因素。对于易泥化、渗透性低的铀矿石而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矿石的渗透性能。用SAU 1高分子聚合物型表面活性剂为造粒剂,改变矿石粒度分布,增强颗粒抗泥化能力,可提高矿石的渗透性能。柱浸试验结果表明,造粒后,矿石的渗透性能得到改善,泥化程度降低,喷淋强度稳定维持在17~19L/( ·h),可完全满足堆浸工艺对矿石渗透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化 铀矿石 堆浸工艺 柱浸 有价金属 矿石粒度 造粒 渗透性能 表面活性 分子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牺牲剂降低聚合物吸附损失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姗姗 张健 +1 位作者 朱玥珺 薛新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4-979,共6页
研究了利用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牺牲剂来降低聚合物在近井地带吸附量的方法,考察了小分子阳离子CA-1、小分子醇PEG10000和小分子阴离子木质素磺酸钠作为牺牲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规律及其对聚合物静态吸附量的影响;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研究... 研究了利用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牺牲剂来降低聚合物在近井地带吸附量的方法,考察了小分子阳离子CA-1、小分子醇PEG10000和小分子阴离子木质素磺酸钠作为牺牲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规律及其对聚合物静态吸附量的影响;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牺牲剂注入方式对聚合物动态吸附滞留量、注入压力及阻力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A-1、PEG10000及木质素磺酸钠分别可以在50mg·L^(-1)、1 500 mg·L^(-1)、5 000mg·L^(-1)的浓度下使聚合物的静态吸附量分别降低40.5%,36.2%及30.5%。CA-1作为前置段塞注入后能够使聚合物动态吸附量降低30.1%,阻力系数降低了69.7%,能够满足降低聚合物在近井地带吸附滞留量及降低近井地带注入压力的要求,为确保配注量、使聚合物能够进入地层深部发挥驱油效果提供了一种便捷低成本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表面活性 牺牲 聚合物吸附 近井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为例
20
作者 周娅芹 王健 +2 位作者 樊康杰 路宇豪 魏鸿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437-15446,共10页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性能以及复合体系的配伍性以及流变性进行评价;开展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岩心驱替实验,优选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注入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并联岩心模型开展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评价实验;制作可视化模型,对复合体系的调驱机理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初始粒径中值为3.755μm,老化30 d时膨胀倍数为2.15,残余阻力因子为2.50,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18 5 mN/m,两者之间的配伍性较好,复合体系黏度与剪切速率间呈剪切稀释特性;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分注的后续水驱采收率可达22.84%,比混注的采收率增加了10.42%;注入复合体系后,并联岩心模型采收率提高18.79%以上,且复合体系对低渗岩心的改善程度随着并联岩心的渗透率级差增大而增大,可使低渗透岩心的采收率增加25.63%以上;调驱可视化实验表明,复合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高、中渗通道中的无效水循环,启动小孔隙中的原油,提高整体驱油效率。研究成果为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现场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组油藏 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