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粒度变化及气态残留物可燃性分析
1
作者 祝超 王浩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9-76,共8页
煤尘爆炸固态、气态残留物是分析起爆地点、传播路径的物证及部署救援工作的依据。采用20 L球形爆炸系统对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褐煤煤尘进行爆炸实验,分析了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粒度变化和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结果表明:褐煤煤尘... 煤尘爆炸固态、气态残留物是分析起爆地点、传播路径的物证及部署救援工作的依据。采用20 L球形爆炸系统对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褐煤煤尘进行爆炸实验,分析了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粒度变化和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结果表明: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粒度范围较原始褐煤煤尘有所扩大;煤尘浓度一定时,随着煤尘粒径减小,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D_(10)变化率趋于负向增大,D_(50)变化率在10%~20%范围内波动,D_(90)变化率趋于正向增大;煤尘粒径一定时,随着煤尘浓度增大,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D_(10)先减小后增大,而D_(50)和D_(90)不断增大;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中主要含有O_(2),CO,H_(2),CO_(2),CH_(4),C_(2)H_(6),C_(2)H_(4),C_(2)H_(2),C_(3)H_(6);随着煤尘粒径减小或浓度增大,气态残留物中O_(2)和CO_(2)含量不断减小,CO,H_(2)及CH4等烃类气体含量不断增大;煤尘粒径一定时,100~200 g/m^(3)浓度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小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不可燃,300~600 g/m^(3)浓度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大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可燃;煤尘浓度一定时,180~250μm粒径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小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不可燃,38~180μm粒径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大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可燃;气态残留物中H_(2)和CO含量是影响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是否可燃的关键因素,且H_(2)的影响程度最大,CO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爆炸 褐煤煤尘 固态残留物 气态残留物 粒度分析 可燃性分析 可燃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掺比伴生硫化物的自燃特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海林 翟晨光 +2 位作者 赵晓举 徐彦伟 张民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6-111,共6页
为了深入探究矿井下伴生硫化物对煤自燃及着火燃烧特性的影响,向原煤中添加不同量的含硫物配制4种不同含硫量的煤样,通过TG实验、DSC测试和XRD分析,研究伴生硫化物对煤自燃及着火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Coats-Redfern法计算煤中掺加不... 为了深入探究矿井下伴生硫化物对煤自燃及着火燃烧特性的影响,向原煤中添加不同量的含硫物配制4种不同含硫量的煤样,通过TG实验、DSC测试和XRD分析,研究伴生硫化物对煤自燃及着火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Coats-Redfern法计算煤中掺加不同伴生硫化物时煤燃烧阶段的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中掺比伴生硫化物的增多,煤的特征温度相应减小,而吸氧量、可燃和稳燃指数相应增大,原煤中混入伴生硫化物后更易自燃;随着煤中掺比伴生硫化物的增多,煤燃烧阶段的活化能降低,煤更易着火燃烧;伴生硫化物的主要成分为水绿矾、叶绿矾,这些物质在常温下遇水和氧气能够发生化学循环反应,反应放热促使了煤更易自燃;伴生硫化物在温度高于200℃以后整体表现为放热,在温度为565℃时达到放热峰值,这使得煤燃烧阶段的活化能降低,煤更易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特性 伴生硫化物 可燃性指数 稳燃性判别指数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轻质环保阻燃聚丙烯材料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建鹏 孔伟 +2 位作者 杨涛 王锡军 周晓兵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131,139,共4页
将低卤阻燃剂、聚磷酸盐、三聚氰胺氰尿酸盐、抗氧剂、抗铜剂、聚丙烯按一定比例制成新型轻质环保阻燃聚丙烯。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测试、垂直燃烧测试、灼热丝起燃温度测试、可燃性指数测试、热氧老化测试、抗铜老化测试、力学性能测... 将低卤阻燃剂、聚磷酸盐、三聚氰胺氰尿酸盐、抗氧剂、抗铜剂、聚丙烯按一定比例制成新型轻质环保阻燃聚丙烯。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测试、垂直燃烧测试、灼热丝起燃温度测试、可燃性指数测试、热氧老化测试、抗铜老化测试、力学性能测试、耐析出测试等测试方法研究了该阻燃聚丙烯材料。研究表明,溴盐阻燃剂1%、聚磷酸盐1.5%、三聚氰胺氰尿酸盐3%、抗氧剂0.3%、抗铜剂0.2%、聚丙烯94%时,可使聚丙烯(PP)的阻燃等级达到UL94 V-2级(1.6 mm),极限氧指数达到36%,同时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热氧老化3 000 h不粉化,具有良好的抗铜效果,750℃不起燃,GWFI960℃(材料的可燃性指数能够到达960℃),材料在注塑生产过程中不析出。材料以优异的性能替代阻燃聚碳酸酯(PC)、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器、电工、家电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 极限氧指数 垂直燃烧 灼热丝起燃温度 可燃性指数 热氧老化 抗铜老化 阻燃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