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曾国良 彭健 +1 位作者 张忠栋 陈良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57-1760,共4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PS)基因在2123C/G、1817T/C、Thr715Pro位点多态性与可溶性P选择素(soubleP-selectin,sPs)血清水平和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116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病例组)...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PS)基因在2123C/G、1817T/C、Thr715Pro位点多态性与可溶性P选择素(soubleP-selectin,sPs)血清水平和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116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病例组)及1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浆sPs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进行PS基因2123C/G、1817T/C、Thr715Pro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病例组sPs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42.4±8.2)μg/mLvs(36.3±8.4)μg/mL,P<0.001]。病例和对照组PS基因2123C/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7,P=0.009),1817T/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384,P=0.169)。sPS血清水平与2123C/G基因多态性有明显相关性,GG基因型者的sPs血清水平显著高于GC+CC基因型(P<0.05),与1817T/C位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检测出Thr715Pro基因多态性。结论:PS基因多态性与循环sPs水平或血栓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可溶性p选择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可溶性P选择素与临床生物标志物和儿童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杨胜林 宋鸿碧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9期90-93,共4页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可溶性P选择素与临床生物标志物和小儿危重症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确诊为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1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68例)、...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可溶性P选择素与临床生物标志物和小儿危重症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确诊为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1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68例)、重度脓毒症组(45例)和脓毒症休克组(17例)。检测三组患儿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血乳酸、D-二聚体、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可溶性P选择素与上述临床指标和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患儿临床症状的加重,白细胞计数、CRP、血乳酸、D-二聚体、IL-6、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逐渐上升(均P < 0.05),血小板计数和PCIS均逐渐下降(均P < 0.05)。白细胞计数、血乳酸、D-二聚体、IL-6水平与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 < 0.05)。结论应积极关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白细胞计数、血乳酸、D-二聚体、IL-6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脓毒症 可溶性p选择素 儿童危重病例评分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影响
3
作者 欧阳平 施月萍 杨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可溶性p选择素 稳定性心绞痛 患者血浆 经皮 亚急性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内皮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丽霞 齐峰 +3 位作者 王红 郭传明 赵颖 郭瑞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可溶性p选择素 冠心病患者 血清 临床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水平变化 炎症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与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唐任光 黄照河 +2 位作者 黄庆 王春芳 韦叶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464,共1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性疾病过程。可溶性。P选择素是机体炎性反应的标记物之一,也是作为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中。有研究报道,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性疾病过程。可溶性。P选择素是机体炎性反应的标记物之一,也是作为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中。有研究报道,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P选择素的表达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是否与老年人冠心病病情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p选择素 老年冠心病患者 血小板检测 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机体炎性反应 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对血小板聚集及释放sP-sel和sCD40L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伟 张军平 +2 位作者 徐士欣 仲爱芹 华声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IB)对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Th)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释放的可溶性P选择素(sP-sel)和可溶性CD40L(sCD40L)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以终浓度10μmol/L ADP和0.4 U/mL Th为诱导...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IB)对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Th)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释放的可溶性P选择素(sP-sel)和可溶性CD40L(sCD40L)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以终浓度10μmol/L ADP和0.4 U/mL Th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以300μg/mL和600μg/mLSalB预孵育血小板,测定聚集抑制率。制备血小板悬液,分为静息组、激活组(以终浓度50μmol/L ADP和0.4U/mL Th为诱导剂激活)、SalB组(以终浓度300μg/mL和600μg/mL SalB预孵育,再以诱导剂激活)。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sP-sel和sCD40L含量,比较sP-sel和sCD40L的相关性。结果:SalB可显著减低ADP和Th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600μg/mL组聚集抑制率高于300μg/mL组(P<0.01)。与静息组比较,激活组sP-sel和sCD40L释放显著增加(P<0.01)。与激活组比较,SalB可使Th诱导的sP-sel和sCD40L释放及ADP诱导的sP-sel释放显著降低(P<0.01);但对ADP诱导的sCD40L释放没有影响,与激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和Th诱导时,sP-sel与sCD40L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相关系数r_P>0.5。结论:SalB可降低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产物sP-sel和sCD40L的释放,具有阻抑血小板活化、聚集与释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活化血小板 可溶性p选择素 可溶性CD40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房颤患者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与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傅锐斌 吴平生 +1 位作者 吴书林 邱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1-773,共3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房颤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特发性房颤的患者和年龄、性别因素匹配的健康对照个体,测定其血小板计数,并采用Griess法测定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NOx),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性因子(... 目的研究特发性房颤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特发性房颤的患者和年龄、性别因素匹配的健康对照个体,测定其血小板计数,并采用Griess法测定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NOx),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性因子(vWF)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比较两组间这些指标差异,分析内皮功能指标和血小板激活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特发性房颤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20.5×109±82.1×109)和(236.0×109±36.0×109)109/L(P=0.282),血浆NOx水平分别为(18.2±7.3)和(24.3±7.8)μmol/L(P=0.049),血浆vWF水平分别为(112.9±36.8)%和(106.1±34.3)%(P=0.404),血浆sP-selectin水平分别为(25.6±6.2)和(22.4±4.8)ng/ml(P=0.00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房颤患者血浆NOx水平与sP-selectin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05,P=0.025)。特发性房颤患者血一氧化氮(NO)水平显著降低,sP-selectin水平显著增高,NO水平与sP-selectin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房颤本身可能导致内皮功能减退和血小板功能激活,内皮功能减退可能为引起房颤血小板功能激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房颤 一氧化氮 可溶性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蛭冻干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瘀血阻络证相关指标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杨帆 李雅纯 +1 位作者 郭帅 陈志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17-3022,共6页
目的研究水蛭冻干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瘀血阻络证相关指标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糖尿病肾脏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以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进行造模,给予水蛭冻干粉灌胃16周,第16周后留取大鼠血、尿、肾组织... 目的研究水蛭冻干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瘀血阻络证相关指标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糖尿病肾脏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以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进行造模,给予水蛭冻干粉灌胃16周,第16周后留取大鼠血、尿、肾组织行进一步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脏指数、血脂、血液流变学、凝血常规及可溶性P选择素、vWF水平均升高(P<0.01),肾脏组织病理出现损伤;与模型组比较,水蛭冻干粉各剂量组均可改善上述指标(P<0.05,P<0.01),肾脏病理损失减轻,但对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水蛭冻干粉可通过纠正大鼠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减轻内皮细胞损伤,进而降低大鼠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伤,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冻干粉 糖尿病肾病 血液流变学 凝血常规 可溶性p选择素 VW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和黏附分子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
9
作者 范振兴 华琦 +1 位作者 谭静 刘荣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用EL...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263例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6、sICAM-1、sVCAM-1和sP-selectin水平,统计分析炎症因子情况与住院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18例(6.84%)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平均年龄明显偏高(P<0.001)、女性比例高(P<0.048)、平均体质量指数低(P<0.034)、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病史多见(P<0.016和P<0.043)。死亡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血清sICAM-1、sVCAM-1和sP-selectin水平与存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L-6水平对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78~0.897,P<0.001),血清IL-6水平预测死亡的界值为7.082ng/L;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5岁(P=0.049)和血清高IL-6水平(P=0.019)与住院死亡独立相关。结论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年龄和血清IL-6水平升高相关,高龄和升高的血清IL-6水平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均有独立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死亡率 炎症因子 白细胞介-6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止血活性的早期改变及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艾力曼.马合木提 Nicolas Meneveau +1 位作者 Francois Schiele Jean-Pierre Bassand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冠状动脉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Ⅶ(FⅦa)及可溶性P选择素(CD62P)活性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前后的早期改变及其与PAI-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评估其对急性支架...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冠状动脉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Ⅶ(FⅦa)及可溶性P选择素(CD62P)活性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前后的早期改变及其与PAI-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评估其对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且证实冠状动脉狭窄均在70%以上。术中冠状动脉内血样采集顺序依次为:球囊扩张前冠状动脉入口处(Ostium)用引导导管,球囊扩张15min以后及支架植入后15min通过血栓吸引器穿过病灶在病变远端采血。结果PAI-1基因多态性在本组中分布为4G/5G型最多(12例,60%),4G/4G型其次(6例,30%),5G/5G型最少(2例,10%)。4G和5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和40%。具有PAI-14G/5G基因型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浆PAI-1、D-D以及FⅦ活性在球囊扩张后较球囊扩张前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1),然而这些指标在球囊扩张前与支架植入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球囊扩张较支架植入更易损伤血管内皮并导致冠状动脉内局部、早期止血活性的一过性增高,具有PAI-14G/5G基因型患者对这种反应较为敏感。PCI术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基因 多态性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1 凝血因子Ⅶ 可溶性p选择素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