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9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何承辉 田红林 +2 位作者 康小龙 刘晶 卢军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霉胺组(125 mg...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霉胺组(125 mg·kg^(-1))及刺山柑总生物碱小(225 mg·kg^(-1))、中(450 mg·kg^(-1))、大(900 mg·kg^(-1))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背部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建立SSc模型,成模后受试药组小鼠背部外敷刺山柑总生物碱乳膏,青霉胺组给予青霉胺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背部外敷不含药基质,每天1次,连续60 d。末次给药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VEGF及血清ET-1、sVCAM-1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刺山柑总生物碱大剂量组SSc小鼠皮肤VEGF及血清ET-1水平降低(P<0.05或P<0.01),血清s VCAM-1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刺山柑总生物碱对SSc VEGF与ET-1异常表达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总生物碱 系统性硬皮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素-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紫癜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傅睿 胡宝金 +1 位作者 郑卫民 傅颖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其与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在HSPN发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16例...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其与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在HSPN发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16例,恢复期10例)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sVCAM-1、IL-6、IgE水平。结果:①紫癜性肾炎组较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均明显升高,且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肾炎组、单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6、IgE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IL-6水平无很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紫癜性肾炎组、单纯过敏性紫癜组sVCAM-1水平随血清IL-6、IgE水平升高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38,P均<0.01)。结论:sVCAM-1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且可反映其病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性肾炎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发病学 白介素-6 免疫球蛋白E IL-6 IGE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车少敏 王燕妮 +1 位作者 马爱群 高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清中E -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的水平。结果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1、sVCAM -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除sVCAM - 1外在随访时明显降低。结论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 1的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春华 李尚珠 +3 位作者 徐秀强 李君凡 李军 钱冠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18,237,共2页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水平以及同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中VCAM - 1水平 ,同时检测其它免疫学指标。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sVCAM - 1水平高于...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水平以及同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中VCAM - 1水平 ,同时检测其它免疫学指标。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sVCAM - 1水平高于稳定期和健康人 ,抗双链DNA抗体 (抗ds-DNA抗体 )阳性者或伴狼疮性肾炎病人更高 ;sVCAM - 1水平与血沉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sVCAM - 1可以作为SLE活动和严重程度的血清学参数 ,SLE发病可能与自身抗体ds -DNA使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内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潘建平 瞿幼存 +2 位作者 祝文娴 张松照 陈剑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49-150,176,共3页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s ICAM- 1)与 C-反应蛋白 ( CRP)浓度之间相关性。方法 :分别以 ELISA法和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 ,测定了 2 2例肺癌患者血清 s ICAM- 1及 CRP水平。结果 :化疗前及化疗后 2周 ,肺癌患者...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s ICAM- 1)与 C-反应蛋白 ( CRP)浓度之间相关性。方法 :分别以 ELISA法和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 ,测定了 2 2例肺癌患者血清 s ICAM- 1及 CRP水平。结果 :化疗前及化疗后 2周 ,肺癌患者血清 s ICAM- 1>2 4 0μg/ L (正常对照 95%可信区的上限为 2 38.3μg/ L )的百分率分别为 77.3%和 63.6%。治疗有效组 ,化疗后 2周 ,血清s ICAM- 1浓度与化疗前相比显著降低 ( 2 4 8.6± 4 6.7μg/ L vs 377.4± 4 8.7μg/ L ,t检验 ,P<0 .0 1) ;而治疗无效组 ,化疗前后血清 s ICAM- 1浓度无显著变化 ( 32 4 .3± 12 8.1μg/ L vs330 .9±130 .4 μg/ L,t检验 ,P>0 .0 5)。化疗前及化疗后 2周 ,分别有 59.1%和 54.5%的肺癌患者血清CPR浓度增高。治疗有效组 ,化疗后 2周血清 CRP浓度平均值下降了 77.9% ,治疗无效组 ,化疗前后血清 CRP浓度平均值无显著变化。化疗前及化疗后 2周 ,血清 s ICAM- 1与 CRP浓度均呈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60 ( P<0 .0 1)和 0 .794 ( P<0 .0 1)。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 s ICAM- 1与CRP浓度呈显著相关性 ,s ICAM- 1与 CRP浓度测定可作为疗效评估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C-反应蛋白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NO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峻 孙明 +3 位作者 林锦潮 何兆初 区碧如 郭海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72-1874,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与炎性因子对内皮功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包括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高脂血症组(高脂喂养)和高脂血症非诺贝特治疗组(高脂喂养),其中非诺贝特治疗组在高脂喂养同时喂服非诺贝特40mg·(kg-1·d-1)而高脂血症... 目的探讨血脂与炎性因子对内皮功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包括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高脂血症组(高脂喂养)和高脂血症非诺贝特治疗组(高脂喂养),其中非诺贝特治疗组在高脂喂养同时喂服非诺贝特40mg·(kg-1·d-1)而高脂血症组不予药物治疗,20周后检测3组的血脂、NO浓度及观察血管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水平和细胞粘附密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NO水平较低、血管内皮上白细胞粘附增多、VCAM-1表达强度较强及范围较广。非诺贝特治疗组与高脂血症组比较,血NO水平提高、血管内皮VCAM-1表达水平和细胞粘附数目均较低(少)。结论NO减少及炎症因素的介入参与了血管损害机制,非诺贝特能有效地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该作用与NO水平提高、VCAM-1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NO 非诺贝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四逆散对肝郁脾虚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彭汉光 邱明义 +3 位作者 张茂林 崔天盆 刘玉茂 邱荣元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4-636,共3页
目的 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肝郁脾虚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改良噻唑蓝法对 60例肝郁脾虚者血清sICAM 1和白细胞介素 15(IL 15)及单核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目的 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肝郁脾虚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改良噻唑蓝法对 60例肝郁脾虚者血清sICAM 1和白细胞介素 15(IL 15)及单核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ADCC)进行检测。结果 肝郁脾虚者血清sICAM 1水平升高 ,IL 15分泌减少 ,ADCC功能下降 ,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经加味四逆散治疗后 ,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加味四逆散健脾舒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四逆散 肝郁脾虚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单核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中川芎嗪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朱敏 阮秋蓉 +3 位作者 朱大和 任新瑜 瞿智玲 路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4,128,239,共5页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诱导的VSMC表达粘附分子模型的基础上 ,将培养的细胞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AngⅡ刺激组、川芎嗪治疗组。分别在 6、...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诱导的VSMC表达粘附分子模型的基础上 ,将培养的细胞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AngⅡ刺激组、川芎嗪治疗组。分别在 6、 12、 2 4h 3个时段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 1的蛋白表达及mRNA转录水平。结果 ①各时段正常对照组即有VCAM 1的基础表达 ;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ngⅡ能够明显诱导VCAM 1的表达 ,而且其诱导作用在 6h即已出现 (P <0 0 5 ) ,12h表达增强 (P <0 0 1) ,2 4h有所回降 (P <0 0 5 ) ;③川芎嗪在各个时段均能抑制VCAM 1蛋白和mRNA的转录水平 (P <0 0 5 )。结论 AngⅡ能够明显诱导VSMC中VCAM 1的表达 ,而川芎嗪能够通过抑制VSMC中V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 川芎嗪 大鼠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1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原位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俭 刘莹 +5 位作者 宾建国 李美瑜 黄瑞珠 伍巍兰 袁野 宾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49-1352,1364,共5页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值;血管标本行HE染色和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动脉病理结构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的强度。结果狭窄动脉近心端和狭窄处分别形成低、高切应力血流区,与对照组比较,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狭窄近心端动脉内中膜逐渐增厚、内皮VCAM-1表达逐渐增强,而狭窄处动脉无明显结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是低切应力可较早引起动脉重构,可能通过内皮VCAM-1的介导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高切应力则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切应力 高切应力 血管重构 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崴 张世兰 王海滨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4,共2页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C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水平变化及其各自临床意义。采用免疫发光法及ELISA法检测 78例肝硬化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PCT、sICAM - 1水平。肝硬化患者血浆PCT、sICAM - 1水平显著高...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C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水平变化及其各自临床意义。采用免疫发光法及ELISA法检测 78例肝硬化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PCT、sICAM - 1水平。肝硬化患者血浆PCT、sICAM - 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失代偿期显著高于代偿期 (均P <0 0 1) ,随Child分级的增加 ,血浆PCT、sICAM - 1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浆PCT水平与血清TBil水平呈正相关 ,与PTa呈负相关 ,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血浆sICAM - 1水平与血清TBil、ALT水平呈正相关 ,与PTa呈负相关。二者血浆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降钙素原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细胞损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理类型肾病患者尿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志勇 崔若兰 张晓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研究尿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n urine,uICAM-1)在不同病理类型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 目的:研究尿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n urine,uICAM-1)在不同病理类型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患者的cICAM-1水平进行检测,其中11例检测了强的松治疗前、后cICAM-1的变化;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患者组u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微小病变肾病uICAM-1水平最高,狼疮性肾炎次之,且与尿蛋白/肌酐呈正相关;用激素治疗的11例患者uICAM-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结论:uICAM-1水平与肾脏病变类型及程度相关,似可作为判断疾病治疗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尿 u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水江 闻树群 黄鉴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 - 1(s ICAM- 1)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5 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s ICAM- 1含量变化 ,并与 32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和 30例...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 - 1(s ICAM- 1)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5 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s ICAM- 1含量变化 ,并与 32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 s ICAM- 1含量比较。结果 :1脑梗死患者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其血清s ICAM- 1含量 [分别为 (766± 179) μg/ L和 (60 2± 15 5 ) μg/ L]均较两对照组 [分别为 (5 30± 77) μg/ L和 (5 2 1± 116)μg/ L]明显升高 (P<0 .0 1) ;2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s ICAM- 1含量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r=0 .2 85 ,P<0 .0 5 ) ,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负相关 (r=- 0 .333,P<0 .0 5 ) ;3脑皮质梗死组与基底节区梗死组间血清 s ICAM- 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分别为 (773± 178) μg/ L和 (75 8± 183) μg/ L;4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间血清 s ICAM- 1含量差异亦无显著性 (P>0 .0 5 ) ,分别为 (774± 189) μg/ L和 (75 4± 165 ) μg/ L。结论 :ICAM- 1通过炎症性白细胞变化机制参与了脑梗死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期时测定血清 s ICAM- 1含量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发作的一个指标 ;脑梗死时血清 s ICAM- 1的浓度变化与病灶部位和有无高血压关系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诊断 细胞粘附分子-1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高征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者胎盘病理改变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志坚 余艳红 沈立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22-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妊高征(PIH)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时胎盘病理改变与胎盘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1年l~9月分娩的妊高征合并IUGR患者(实验组)胎盘30例、单纯IUGR(IUGR组)28例、单纯PIH(PIH组... 目的探讨妊高征(PIH)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时胎盘病理改变与胎盘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1年l~9月分娩的妊高征合并IUGR患者(实验组)胎盘30例、单纯IUGR(IUGR组)28例、单纯PIH(PIH组)25例、正常妊娠(正常妊娠组)30例,常规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胎盘形态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胎盘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子宫蜕膜层中螺旋动脉、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及绒毛中毛细血管的VCAM-l表达.结果实验组中22例(73.33%)胎盘有明显病理改变,有病理改变的胎盘蜕膜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及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V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病理改变者(P<0.001);而绒毛上皮组织滋养层细胞vCAM-1的表达则显著低于无病理改变者(P=0.019).结论妊高征合并IUGR时胎盘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这种病理改变与胎盘中VCAM-1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高征 胎儿生长迟缓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胎盘 病理学 PIH IUGR V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冬云 侯燕明 周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4-415,共2页
为了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 (CSF)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的基础上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不同时期 (急性期、恢复期 )的脑脊液进行sICAM -1水平... 为了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 (CSF)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的基础上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不同时期 (急性期、恢复期 )的脑脊液进行sICAM -1水平的测定 ,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的sICAM -1水平(4.16±1.97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24±0.11ng/ml) ,P<0.001 ,且脑脊液WBC数与sICAM -1水平呈正相关 (r=0.842,P<0.001) ;sICAM -1水平与病情危重评分得分呈负相关 (r= -0.991,P<0.001)。恢复期脑脊液的sICAM -1水平(1.55±0.52ng/ml)明显低于急性期(4.16±1.98ng/ml) ,P<0.001 ,但与对照组(1.24±0.11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提示病情越重 ,脑脊液sICAM -1水平越高 ,随着病情的恢复 ,脑脊液sICAM -1水平含量逐渐降低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的sICAM -1水平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病毒性脑炎 脑脊液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的不同流动方式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冠清 刘会齐 刘晓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53-756,I001,共5页
目的 :探讨在低切应力时不同流态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置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于平板流动腔内 ,经切应力 0 2Pa层流或振荡流作用 4h、18h ,用组织免疫化学方法测其血管细胞粘附因子 - 1(VCAM - 1)表达及核因子 (NF -κB)核转... 目的 :探讨在低切应力时不同流态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置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于平板流动腔内 ,经切应力 0 2Pa层流或振荡流作用 4h、18h ,用组织免疫化学方法测其血管细胞粘附因子 - 1(VCAM - 1)表达及核因子 (NF -κB)核转位活性 ,原位杂交法检测VCAM - 1mRNA表达。结果 :在相同的低切应力作用下 ,层流组未见VCAM - 1mRNA、VCAM - 1有明显变化 ,而振荡流组则明显上调VCAM - 1mRNA、VCAM - 1表达分别为对照组 2倍、2 4倍及NF -κB核转位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结论 :VEC在低切应力作用下 ,振荡流明显上调VCAM - 1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血液动力学 转录因子 流态 低切应力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36
17
作者 唐可京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195,共3页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结构 功能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作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洪竹 刘金星 +3 位作者 曹治宸 李兵顺 汤慧华 冯忠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0-231,共2页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5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 ,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5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 ,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与T细胞亚群无相关性。血清sICAM - 1水平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肝细胞坏死程度 ,不能直接影响其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秋明 吴元赭 +1 位作者 沙金燕 秦卫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的表达水平与该病的关系。 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定量检测盆腔EM患者血清 35例、腹腔液 30例 ,对照组血清 2 6例、腹腔液 4例的s... 目的 :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的表达水平与该病的关系。 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定量检测盆腔EM患者血清 35例、腹腔液 30例 ,对照组血清 2 6例、腹腔液 4例的sICAM 1水平。 结果 :①EM组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②两组腹腔液sICAM 1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盆腔EM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s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洪竹 刘金星 +3 位作者 冯忠军 曹志宸 李兵顺 汤慧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0-81,共2页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肝硬化(LC)患者的水平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sICAM-1的检测采用ELISA法,并同时检测PC Ⅲ、LN、HA,以20例健康查体...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肝硬化(LC)患者的水平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sICAM-1的检测采用ELISA法,并同时检测PC Ⅲ、LN、HA,以20例健康查体者作对照。慢性乙肝、LC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HA、PCⅢ水平的升高而升高。慢性乙肝、LC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升高,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慢性乙肝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