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玮 陈彬 +4 位作者 吕军 冯景 曹峰 方志成 李显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评价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微血管性心绞痛组患者98例,冠心病组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用酶联免... 目的:评价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微血管性心绞痛组患者98例,冠心病组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sCD40L的浓度。结果:微血管性心绞痛组血清hsCRP和sCD40L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微血管性心绞痛组血清hsCRP和sCD40L浓度均低于冠心病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与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性心绞痛 高敏C反应蛋白 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史丽 尹洁 +2 位作者 马静 王娟 姜秉芬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8-702,共5页
目的研究血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 CD40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损伤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人重组CD40L(r-CD40L)刺激HUVEC 24 h,建立单核细胞(THP-1)渗出模型,评价内皮细胞通透性。应用不同浓度r-CD40L刺... 目的研究血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 CD40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损伤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人重组CD40L(r-CD40L)刺激HUVEC 24 h,建立单核细胞(THP-1)渗出模型,评价内皮细胞通透性。应用不同浓度r-CD40L刺激HUVEC 24 h,逆转录PCR技术检测HUVEC中TNF-αm RNA水平,观察不同浓度r-CD40L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TNF-αm RNA水平表示)。采用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r-CD40L刺激HUVEC后上清液中TNF-α蛋白水平。应用25μg/L r-CD40L刺激HUVEC不同时间,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UVEC凋亡情况。结果随着r-CD40L刺激浓度的增加,单核细胞透膜数逐渐升高,HUVEC中TNF-αm 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HUVEC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逐渐增加。应用25μg/L r-CD40L刺激HUVEC不同时间,未诱导出细胞凋亡。结论 s CD40L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内皮细胞核内TNF-αm RNA表达并促进其分泌TNF-α实现的。s CD40L对HUVEC功能的影响明显早于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内皮细胞通透性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D40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趋化性的影响
3
作者 史丽 赵喜娃 +2 位作者 尹洁 李青梅 董晓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0-713,共4页
目的应用人重组CD40L(r-CD40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研究该损伤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趋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培养HUVEC,采用不同浓度r-CD40L刺激HUVEC 24 h,应用Transwel(l滤膜直径6.5 mm,孔径0.4μm)技术建立内皮细... 目的应用人重组CD40L(r-CD40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研究该损伤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趋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培养HUVEC,采用不同浓度r-CD40L刺激HUVEC 24 h,应用Transwel(l滤膜直径6.5 mm,孔径0.4μm)技术建立内皮细胞通透模型并计算通透系数;培养HUVEC,采用不同浓度r-CD40L刺激HUVEC 24 h,将干预后4组细胞经处理后取上清置入EP管,离心后加入Transwel(l滤膜直径6.5 mm,孔径8μm)小室下室,将第5代UC-MSCs用含5%FBS的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接种到预处理后的Transwell小室的上室,5%CO237°C,培养24 h,取出后用1%结晶紫染色,200倍镜下随机计数6个无重叠细胞视野的透膜细胞数,取平均数代表该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随着r-CD40L刺激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通透系数逐渐升高;不同浓度r-CD40L(0、20、30、40μg/L)刺激HUVEC 24 h后,损伤的内皮细胞诱导UC-MSCs透膜细胞个数分别为10.00±1.76、25.96±2.84、37.88±3.23、49.04±2.8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CD40L能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并且随着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的增加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趋化性 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l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0-CD40L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权 张锡宝 +5 位作者 曾抗 林玲 何玉清 李雪梅 朱慧兰 刘玉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上CD40和其配体CD40L及血清中游离型配体sCD40L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CD40L表达水平,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上CD40和其配体CD40L及血清中游离型配体sCD40L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CD40L表达水平,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CD40L的浓度。另取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水平及血清中sCD40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与CD40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12,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表达水平与血清中sCD40L浓度呈正相关(r=0.487,P<0.05)。结论:CD40-CD40L通路在银屑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0-CD40l 银屑病 可溶性CD40配体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递质、血脂及左心室结构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谭静 华琦 +1 位作者 刘荣坤 杨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低程度的炎症反应状态,炎症反应参与高血压的发生至靶器官损害的过程。文中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 目的: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低程度的炎症反应状态,炎症反应参与高血压的发生至靶器官损害的过程。文中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血脂水平及左心室结构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58例高血压患者和22例正常人血清IL-6、CD40L、MMP-9及TIMP-1水平,同时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反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参数。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IL-6(P(0.001)、MMP-9(P=0.011)以及TIMP-1(P=0.004)显著高于对照组。Spearm an’s相关分析显示IL-6与MMP-9及TIMP-1、MMP-9与TIMP-1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IL-6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sCD40L与LDL-C、MMP-9与TG呈显著正相关;炎性递质与反映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炎症递质表达增加,且与脂代谢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白介素-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血脂 左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二级预防状况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谭静 华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37-440,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3年的动态变化及二级预防的情况。方法选择初次发病且发病6 h内就诊的急性STEMI患者84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9岁。...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3年的动态变化及二级预防的情况。方法选择初次发病且发病6 h内就诊的急性STEMI患者84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3年,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 ligand,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水平。结果在心肌梗死3年随访期与急性期比较,IL-6、sCD40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MMP-9水平轻度降低,TIMP-1水平升高(P=0.001),MMP-9/TIMP-1比值降低(P<0.001)。3年随访时,STEMI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住院期间显著降低,分别为54.8%、73.8%及57.1%,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体质量指数达标率较低,分别为39.9%、27.4%及45.2%。结论 IL-6、sCD40L、MMP-9水平升高以及MMP-9/TIMP-1平衡失调与STEMI急性期斑块不稳定乃至破裂有关;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水平下降,应强化随访,积极规范进行降压、调脂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细胞介素6 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