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参考区间的建立
1
作者 潘婕 徐琴 +4 位作者 张俊 欧明蓉 陈琳 沈瀚 陈雨欣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6-192,共7页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建立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方法本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及句容人民医院进行...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建立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方法本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及句容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75例,其中男性194例,女性181例。留取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采用基于新型探针生物传感器的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法(tests-on-probes,TOP法)检测血清sPD-1水平,并分析性别、年龄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sPD-1的影响;采用非参数法计算总体及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结果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为108.82(92.80,134.95)pg/mL,男性和女性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健康人群按照年龄分为<65岁和≥65岁2组,其血清sPD-1水平分别为106.65(90.35,130.60)pg/mL,113.20(95.60,144.83)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将健康人群根据年龄分成3组(<40岁,40~64岁,≥65岁)时,其血清sPD-1水平分别为112.00(98.68,137.23)pg/mL,99.07(82.38,119.60)pg/mL,113.20(95.60,144.83)pg/mL,3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是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影响因素。根据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s,CLSI)C28-A3文件推荐的非参数法计算sPD-1参考区间,健康人群总体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第2.5%~97.5%百分位的浓度范围)为66.7~214.7 pg/mL;将健康人群分为<40岁、40~64岁、≥65岁3个年龄段,其对应的血清sPD-1在第2.5%~97.5%百分位的浓度范围分别为71.9~202.7 pg/mL、59.4~220.0 pg/mL、69.6~229.0 pg/mL。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南京地区血清sPD-1健康人群以及分为3个年龄段的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参考区间 荧光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通路拮抗剂研究进展
2
作者 夏黎明 岳锋 +2 位作者 祝仰钊 张秋雨 王选年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这导致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激活受阻,免疫功能随之受损。探索干预PD-1通路的目的是恢复T细胞的活性。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PD-1/PD-L1通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类拮抗剂、小分子肽类拮抗剂及小分子非肽类抑制剂等领域的最新发现,为免疫联合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旨在逆转动物和人体内的免疫抑制状态,开拓联合免疫治疗的新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拮抗剂 免疫功能损伤 免疫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3
作者 夏琀 刘东 +2 位作者 张明 许中恒 杨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根据随访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37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可溶性PD-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hs-CRP)、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hs-cTnI)、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溶性PD-L1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可溶性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预后不良组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降低,HDL-C、hs-CRP、hs-cTnI、IL-6、IL-10、TNF-α、可溶性PD-L1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50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s-cTnI及可溶性PD-L1水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72,95%CI:1.069~7.717,P=0.036;OR=1.667,95%CI:1.022~2.717,P=0.040;OR=1.152,95%CI:1.023~1.297,P=0.0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其AUC为0.942(95%CI:0.897~0.973),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4.16%。结论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生物标记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朱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睡眠质量、不良情绪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不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晚期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
5
作者 蒋轶 叶韬 +2 位作者 陈周 高加胜 张文圣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膀胱癌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是否有PD-1表达;使用逆转录聚合... 目的:探讨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膀胱癌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是否有PD-1表达;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中PD-1 mRNA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分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1阳性表达率为63.75%(51/80),PD-1 mRNA阳性表达率为68.75%(55/80),而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均未见明显的PD-1和PD-1 mRNA的表达。通过临床相关性分析发现,PD-1的表达与膀胱癌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是其表达情况与膀胱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级等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PD-1高度表达,在膀胱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用来评估膀胱癌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6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壮火食气理论论治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相关性肺炎
7
作者 杨怡秋 李忠 沈洋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793-1797,共5页
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CIP)是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中死亡率最高的相关不良反... 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CIP)是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中死亡率最高的相关不良反应,目前激素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本文通过辨析壮火内涵,结合PD-1/PD-L1的中药性能、作用机制及其临床表现等,探讨CIP中医病机及治法。笔者认为PD-1/PD-L1为壮火之邪,能耗气伤血,导致肺宣降失常、气火失调,故CIP发生与PD-1/PD-L1的温热火毒之性相关,从“壮火食气”切入探讨CIP的中医病机。本病全程以气火失衡为轴,疾病过程呈现出鲜明的分期特点,出现“实火—郁火—虚火—伏火”的动态演变。初期多以火热毒盛实象为主,中期为气虚湿阻郁火无制,中后期阴虚血燥虚火内灼,后期为阴阳俱虚伏火易滞。根据各期特点,治疗以清热为基础,初期应清肺解毒以挫壮火,中期予以开玄达府散郁火,中后期贵以养阴补引火下行,后期消散痰瘀杜伏火复生的防治策略,最终达到清壮火、补虚气、生少火的目的。本文从中医角度探讨CIP的发病及治疗,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火食气 气火失衡 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 免疫治疗 免疫相关性肺炎 调火培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8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伟 何全利 +4 位作者 李军民 霍河水 鲁之中 李卫 姜富国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miR-138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焦作市人民医院30例HBV相关HCC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20例HBV相关肝硬化(LC)患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 目的探讨miR-138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焦作市人民医院30例HBV相关HCC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20例HBV相关肝硬化(LC)患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血液样本,抽取HCC组和LC组腹腔积液。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138含量;ELISA法检测可溶性PD-1(sPD-1)含量;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细胞中PD-1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138对PD-1基因3′-非编码区(3′-UTR)的靶向作用。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腹腔积液和血浆miR-138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PD-1含量和CD3^+T细胞中PD-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138相对表达量与sPD-1含量、CD3^+T细胞PD-1表达量均呈负相关(P<0.05);miR-138和PD-1基因3′-非编码区(3′-UTR)存在靶向关系,miR-138转染后T细胞中PD-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miR-138通过靶向作用PD-1参与HBV相关HCC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38 HBV 肝癌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抑制剂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石佳鹏 汤小星 赵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最广泛,但是其疗效及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本文以PD-1为代表,就HCC中PD-1/PD-L1治疗的研究现状,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局部消融治疗指征,疗效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HCC及PD-1/PD-L1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免疫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Dickkopf-1及B细胞淋巴瘤-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鸿略 张宇丽 +2 位作者 赵勇杰 康菲 梁晓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6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Dickkopf-1(DKK-1)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Dickkopf-1(DKK-1)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SNSCC,3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组)以及20例中鼻甲黏膜组织(正常组)中PDCD5、DKK-1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SNSCC组织中PDCD5蛋白、DKK-1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相应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PDCD5蛋白和DKK-1蛋白在正常组及SNIP组中呈高表达,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在SNSCC组织中呈低表达或缺失。PDCD5蛋白及DKK-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高,PDCD5蛋白及DKK-1蛋白表达越高。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两者呈负相关。PDCD5蛋白及DKK-1蛋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Bcl-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颈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CD5蛋白、DKK-1蛋白的失活和Bcl-2蛋白的诱导在SN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三者之间在SN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为SNSCC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肿瘤 鳞状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 Dkk-1蛋白 BCL-2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配体在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舜英 杨芊 陈韵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10期784-787,共4页
心肌炎是目前临床仍面临挑战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预后差。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可负向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在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PD-1/PD-L1调控T淋... 心肌炎是目前临床仍面临挑战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预后差。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可负向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在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PD-1/PD-L1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抑制肌钙蛋白抗体和心肌炎症反应等方面综述了PD-1/PD-L1在心肌炎发生中的作用,以期为有效诊治心肌炎寻求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刘彤 孙园园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3期19-21,25,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为MM的4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36例其他非...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为MM的4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36例其他非肿瘤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骨髓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有核细胞的CD8^(+)、CD4^(+)T细胞进行分离,检测PD-1与PD-L1的表达水平。收集试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M患者临床特征与CD4^(+)、CD8^(+)T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CD8^(+)、CD4^(+)T细胞水平升高,CD4^(+)/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CD4^(+)、CD8^(+)T细胞中PD-1表达水平较高,PD-L1的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mSMART 3.0风险、免疫分型、ISS分期、Durie-Salmon分期与CD4^(+)、CD8^(+)T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MM患者普遍存在着免疫功能失调,CD4^(+)、CD8^(+)T细胞中的PD-L1和PD-1与肿瘤细胞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有着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瑞华 邢现菲 +1 位作者 刘亚萌 韩正全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微卫星稳定型(MSS)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 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微卫星稳定型(MSS)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用呋喹替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D-1抑制剂。两组患者在完成2个治疗周期后,根据RECIST 1.1版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KPS)以及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 截至末次随访时间,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优于对照组(16.67%比6.67%,P=0.4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6.67%和40.00%(P=0.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转移患者的亚组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肝转移患者的ORR分别为9.52%和5.56%,DCR分别为57.14%和22.22%(P=0.049)。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PS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更长(4.3个月比2.8个月,P<0.05)。在所有级别的不良反应中,观察组中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其次为掌趾红肿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疲劳。对照组患者发生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依次为肝功能损害、高血压、掌趾红肿综合征、蛋白尿。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可改善晚期MSS的CRC患者的DCR的PFS,且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微卫星稳定型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呋喹替尼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伴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CD14、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苏文俊 高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伴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方法选择于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AR伴CVA患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 目的探讨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伴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方法选择于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AR伴CVA患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SCIT,共治疗3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新增致敏原例数和发展为典型哮喘例数;比较两组症状评分、肺功能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新增致敏原例数和发展为典型哮喘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鼻炎症状评分、咳嗽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D14、白细胞介素3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CIT可改善症状积分和肺功能,调节Th1/Th2免疫失衡,改善血清CD14、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水平,治疗儿童AR伴CAV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鼻炎 过敏 哮喘症 皮下免疫治疗 咳嗽变异性哮喘 CD14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不良反应的热点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美辰 卢天舒 +3 位作者 魏峰 崔雷 张斯扬 项荣武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18,共7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热点,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方法以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PD-1抑制剂的药物不良反应文献为来源,以“antine...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热点,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方法以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PD-1抑制剂的药物不良反应文献为来源,以“antineoplastic agents,immunological/adverse effects”[Mesh]and“programmed cell death 1 receptor/antagonists and inhibitors”[Mesh]为检索策略,以2010-2020年为限定时间。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抽取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获得高频主题词论文矩阵,利用gCLUTO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得到411篇文献,20个高频主题词,可视化分析后得到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和疗法比较4个聚类。结论皮炎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较常见的不良反应,非小细胞肺癌患和晚期黑色素瘤为在抗PD-1治疗上最常被研究的肿瘤类型,Nivolumab是最常被研究的PD-1抑制剂类药物,对相关科学研究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良反应 研究热点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及T细胞斑点试验联合检测对菌阴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向波 文添博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7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sPD-L1)、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检测诊断菌阴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菌阴肺结核患者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非结核感染的肺病患者50例为常规组。均... 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sPD-L1)、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检测诊断菌阴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菌阴肺结核患者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非结核感染的肺病患者50例为常规组。均进行sPD-L1、TB-PPD及T-SPOT.TB联合检测诊断。结果研究组sPD-L1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检测诊断特异性、敏感性、ROC曲线下面积及约登指数均优于一种检测指标。结论联合sPD-L1、TBPPD及T-SPOT.TB指标检测诊断菌阴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sPD-L1)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 菌阴肺结核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食管鳞癌的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曼 郭晓锋 +1 位作者 魏昕 周福有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食管鳞癌(E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为ESCC的患者105例,以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血清sPD-L1、VEGF水平并比较其水平的差... 目的探讨血清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食管鳞癌(E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为ESCC的患者105例,以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血清sPD-L1、VEGF水平并比较其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ESCC组血清sPD-L1、VEGF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家族史的患者的血清VEGF的水平高于没有家族史的患者(P<0.05);血清sPD-L1、VEGF的水平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分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3年的患者的血清sPD-L1、VEGF水平高于生存时间>3年的患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PD-L1、VEGF预测ESCC患者3年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820、0.733,两者联合预测3年内死亡的AUC为0.842。其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78.3%。结论血清sPD-L1、VEGF可以作为食管鳞癌预后判断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33水平变化及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玲 徐湘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4期80-82,共3页
目的 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 ICAM-1)、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变化及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6例肺炎支原体... 目的 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 ICAM-1)、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变化及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建湖临床医学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哮喘分为哮喘组(30例)和肺炎组(6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96名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MCP-4、s ICAM-1、IL-33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呼气流速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支气管壁厚度(WT)、支气管腔直径(LD)、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纤维粘连蛋白1(FN1);分析血清MCP-4、ICAM-1、IL-33与FEV_(1)、PEF、FVC、WT、LD、Col-Ⅰ、FN1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肺炎组血清MCP-4、s ICAM-1、IL-33、Col-Ⅰ、FN1水平高于对照组,FEV_(1)、FVC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血清MCP-4、s ICAM-1、IL-33、Col-Ⅰ、FN1水平高于肺炎组,FEV_(1)、FVC低于肺炎组(P<0.05)。血清MCP-4、s ICAM-1、IL-33与FEV_(1)、FVC呈负相关(r<0,P<0.05),与Col-Ⅰ、FN1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血清MCP-4、s ICAM-1、IL-33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中表达水平异常升高,与气道重塑和肺功能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白细胞介素-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逍遥散对胃癌荷瘤共病抑郁小鼠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的增敏作用及机制探讨
19
作者 陈军 张兆星 +3 位作者 米婧 屈红艳 胡蓉 李静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89-195,共7页
目的 观察逍遥散对胃癌荷瘤共病抑郁小鼠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治疗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移植胃癌细胞系——MCF细胞构建荷瘤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荷瘤共病抑... 目的 观察逍遥散对胃癌荷瘤共病抑郁小鼠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治疗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移植胃癌细胞系——MCF细胞构建荷瘤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荷瘤共病抑郁组、PD-1抑制剂组、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每组15只。荷瘤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共饲养56天;荷瘤共病抑郁组是在荷瘤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以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干预,每天行适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第1天、15天、29天、43天小鼠尾静脉注射适量生理盐水;PD-1抑制剂组是在荷瘤共病抑郁组的基础上,将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改为PD-1抑制剂;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是在PD-1抑制剂组的基础上,将生理盐水灌胃改为逍遥散水提物灌胃。分组后第57天,荷瘤对照组、荷瘤共病抑郁组进行糖水偏好测试、陌生环境摄食实验,分析两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计算荷瘤共病抑郁组、PD-1抑制剂组、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小鼠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获取小鼠瘤体,并测量瘤体体积及重量,计算抑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 IDO)、犬尿氨酸(kynurenine, Kyn)、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的数值;对肿瘤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p3)表达情况。结果 (1)行为学改变:与荷瘤对照组比较,荷瘤共病抑郁组的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摄食潜伏时间显著延长(P<0.01)。(2)生存率差异:荷瘤共病抑郁组小鼠生存率为20%,PD-1抑制剂组小鼠生存率为26.7%,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小鼠生存率为40%。(3)肿瘤增值差异: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瘤体体积小于PD-1抑制剂组(P<0.05),PD-1抑制剂组小于荷瘤共病抑郁组(P<0.05);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瘤体重量显著小于PD-1抑制剂组(P<0.01),PD-1抑制剂组显著小于荷瘤共病抑郁组(P<0.01);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的抑瘤率为35.4%优于PD-1抑制剂组的22.1%。(4)相关蛋白表达差异: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IDO的表达显著低于PD-1抑制剂组及荷瘤共病抑郁组(P<0.01);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Kyn的表达显著低于PD-1抑制剂组(P<0.01),PD-1抑制剂组小于荷瘤共病抑郁组(P<0.05);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AhR的表达显著低于PD-1抑制剂组及荷瘤共病抑郁组(P<0.01);(5)各组小鼠肿瘤组织Foxp3表达情况:与荷瘤共病抑郁组比较,PD-1抑制剂组、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PD-1抑制剂组比较,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逍遥散对PD-1抑制剂的增敏作用可能与通过下调IDO、Kyn、AhR水平,进而有效降低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值与分化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犬尿氨酸 叉头样转录因子3 芳香烃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进展
20
作者 王怡 杨泽 +1 位作者 柏玉举 马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5期39-42,54,共5页
肺癌的传统治疗不尽人意,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打破这一瓶颈局面。免疫治疗是一种高特异性,低毒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中阻断PD-1/PD-L1通路是最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向之一,目前大量研究报道PD-1和PD-L1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 肺癌的传统治疗不尽人意,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打破这一瓶颈局面。免疫治疗是一种高特异性,低毒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中阻断PD-1/PD-L1通路是最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向之一,目前大量研究报道PD-1和PD-L1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然而PD-1/PD-L1抑制剂作为单药治疗或与其他抗肿瘤治疗联合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争议,本文将PD-1/PD-L1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