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杨阳 张文华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55例患者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R-2、VEGF-A、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结果5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15例(27.2%)、VEGF-A高表达23例(41.8%)、PD-L1高表达18例(32.7%),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HER-2表达组在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VEGF-A表达组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度、肿瘤位置、N分期、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PD-L1表达组在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疾病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HER-2表达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前CA19-9水平、肿瘤最大直径、N分期、VEGF-A、PD-L1表达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于HER-2低表达患者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ER-2、VEGF-A、PD-L1对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是潜在的靶向治疗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配体的水平升高 被引量:6
2
作者 庞盼 朱玥洁 +5 位作者 贾斌 杨妍 胡金伟 张跃新 张峰波 丁剑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75-1678,共4页
目的检测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和配体sPD-L1、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方法选取56例布鲁菌患者与48例健康志愿者,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 目的检测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和配体sPD-L1、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方法选取56例布鲁菌患者与48例健康志愿者,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用流式微珠阵列技术(CBA)法检测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并对37例布鲁菌病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sPD-1和sPD-L1及IL-4水平均明显升高,而IFN-γ水平明显降低;37例随访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PD-1和sPD-L1及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IFN-γ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结论布鲁菌患者血清中sPD-1、sPD-L1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spd-l1) γ干扰素(IFN-γ) 白细胞介素4(IL-4) 布鲁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干预PD-1/PD-L1调控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牧耘 付佳琪 崔兴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415,共10页
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作为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的治疗手段有... 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作为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的治疗手段有限,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后线的新兴治疗选择之一,仍面临有相当数量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如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已被证实能够影响PD-1/PD-L1的表达及功能,深入研究ncRNA对PD-1/PD-L1的作用有助于为癌症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提高临床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本文就ncRNA干预PD-1/PD-L1调控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非编码RNA 消化系统肿瘤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sPD-1/sPD-L1与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古丽沙提·海米提 朱玥洁 +4 位作者 谢忻汝 郭文宏 丁剑冰 鲁晓擘 张峰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sPD-L1)、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为HBV-ACLF患者的资料及外周血标本,根据研究对象28 d的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40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及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检测sPD-1和sPD-L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GF-β和IL-10的表达。Pearson法分析HBVACLF患者血清中sPD-1/sPD-L1与患者MELD评分、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外周血及血清中CD4+T细胞百分比、sPD-1、sPD-L1、IL-10和TGF-β高于存活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存活组(P均<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sPD-1水平与IL-10、TGF-β和CD4+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sPD-L1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IL-10、TGF-β和CD4+T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sPD-1/sPDL1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通过综合考虑患者sPD-1和sPD-L1水平可以为HBV-ACLF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T细胞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D-1/sPD-L1与Th1/Th2及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李姜惠子 刘洋 +6 位作者 王秀娟 孙明玲 庞楠楠 哈力达.亚森 赵芳 秦玉婷 郭新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s PD-1/s 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Th1/Th2、Th17/Treg的平衡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35例初诊ITP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血清中s PD-1、s PD-L1、IFN-γ、IL-4、IL-17...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s PD-1/s 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Th1/Th2、Th17/Treg的平衡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35例初诊ITP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血清中s PD-1、s PD-L1、IFN-γ、IL-4、IL-17、TGF-β的水平。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患者s PD-1、IFN-γ、IL-17水平升高(P=0. 008、P=0. 031、P=0. 005),IL-4、TGF-β水平降低(P=0. 028、P=0. 042),s PD-L1水平无明显变化(P=0. 107)。②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 PD-1与IFN-γ呈正相关(r=0. 516,P=0. 006),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 562,P=0. 002);血小板计数与IFN-γ呈负相关(r=-0. 531,P=0. 004); s PD-1与IL-4、IL-17、TGF-β无相关性(P均>0. 05)。结论:s PD-1可能通过抑制PD-1/PD-L1负性调节通路,导致T亚群失衡,在ITP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IFN-γ IL-4 IL-17 TGF-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中sPD-L1、VEGF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纯 董航 +1 位作者 赵悦荣 李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12-514,518,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6例初发未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AML... 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6例初发未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AML初治组,经过1~2个标准化疗后,27例完全缓解作为完全缓解组,9例未缓解作为未缓解组。同期选取20例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所有实验对象血清中sPD-L1及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初发组及未缓解组AML患者血清中sPD-L1及VEGF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标准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中sPD-L1及VEGF的表达较初治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患者血清中sPD-L1及VEGF的高表达,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因此联合检测sPD-L1及VEGF对AML患者的早期诊断、监测疗效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免疫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整合因子1通过c-MYC途径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PD-L1的表达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欢 王梦杰 +4 位作者 张翔宇 段玉青 贾云泷 刘欣燕 刘丽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2-766,共5页
目的:研究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549细胞中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rgrator-1,BIN1)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 目的:研究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549细胞中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rgrator-1,BIN1)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A549细胞和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BS中BIN1与PD-L1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含有人全长BIN1基因序列的真核表达质粒CMV-MCS-GFP-SV40-Neomycin-BIN1转染到A549细胞中(BIN1+组),构建过表达BIN1的细胞株,采用RNA干扰技术将干扰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c-MYC)的c-MYC-si RNA转染到A549细胞中(c-MYC-si RNA组)以敲低c-MYC基因表达,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转染效果及过表达BIN1基因或敲低c-MYC基因对A549细胞中c-MYC和PD-L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2BS细胞相比,A549细胞中BIN1基因和蛋白均呈低表达状态,而PD-L1呈高表达状态(均P<0.05)。将携带BIN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A549细胞后,BIN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PD-L1表达显著降低(P<0.05)。c-MYC-si RNA转染到A549细胞后,细胞内c-MYC表达显著降低(P<0.01),PD-L1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BIN1过表达可以通过失活c-MYC通路降低PDL1表达,从而抑制A549细胞的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A549细胞 桥接整合因子-1 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致肝损伤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晨晨 田居灵 +1 位作者 魏琴 姜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损伤中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2个组:对照组(40只)、模...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损伤中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2个组:对照组(40只)、模型组(40只)。采用原头蚴腹腔注射制备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腹腔接种后2 d、8 d、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每组取8只小鼠行内眦静脉取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试剂盒(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取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PD-1、PD-L1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腹部未见异常。模型组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膨隆,腹腔中有包囊。对照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6个月时肝脏有大片肝细胞坏死变性,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肝组织PD-1、PD-L1表达均呈阴性,模型组小鼠3个月时肝脏开始出现明显PD-1表达的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损伤区域,6个月时小鼠PD-1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肝坏死区域周围,可见明显增多的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2 d和8 d时均可见PD-L1表达的大量阳性细胞,1个月肝脏PD-L1呈低表达,3个月开始表达又升高。模型组小鼠TNF-α在感染2 d时高于对照组(t=15.587,P<0.05),后开始下降,从3个月开始时TNF-α升高,至6个月时达高峰,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17A在感染8 d时高于对照组(t=0.067,P<0.05),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至6个月时达高峰,IL-6在感染2 d开始即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达高峰。结论IL-6、TNF-α、IL-17A参与了细粒棘球蚴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细粒棘球感染模型小鼠肝脏出现高表达的PD-1/PD-L1,随着时间延长,PD-1表达逐渐增强,尤其是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PD-L1高表达,PD-1、PD-L1在感染前期、中期就开始发挥负调节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棘球蚴组织在体内迅速生长,参与肝脏的损伤作用。在细粒棘球蚴感染早、中期,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抗棘球蚴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感染 程序性死亡受体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7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D-L1蛋白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鲁友铭 吴胜昔 +3 位作者 侯力嘉 王桂玲 马培杰 卢琬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9-206,共8页
为实现人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olubleprogrammeddeathligand-1,sPD-L1)在原核表达系统的高效表达,根据GenBank发表的sPD-L1(GenBank登录号:AY254342.1)基因序列,在不改变sPD-L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情况下,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 为实现人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olubleprogrammeddeathligand-1,sPD-L1)在原核表达系统的高效表达,根据GenBank发表的sPD-L1(GenBank登录号:AY254342.1)基因序列,在不改变sPD-L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情况下,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基因序列,化学合成PD-L1胞外域基因全长序列,克隆至质粒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利用镍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SDS-PAGE电泳、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生物特性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经过NcoI、XholI双酶切鉴定显示在668bp处有一条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相符;当诱导条件为0.5 mmol/LIPTG、37℃、9h时,重组蛋白具有最高表达量。纯化产物经过Westernblot鉴定,结果显示在28KD左右有明显蛋白条带出现,而空白对照组则无条带。ELISA鉴定结果显示其可以与进口小鼠抗人PD-L1单克隆抗体发生较强的反应,说明已成功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sPD-L1重组蛋白,可为后续开展sPD-L1检测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原核表达 镍柱纯化 蛋白免疫印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FOXP3、PD-1、PD-L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雅莉 李西川 +2 位作者 张莉 毕胜利 张春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2,共7页
为了解宫颈癌组织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程序性死亡受体-l(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选取宫颈癌患者7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别纳入宫颈癌组和CIN组.比... 为了解宫颈癌组织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程序性死亡受体-l(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选取宫颈癌患者7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别纳入宫颈癌组和CIN组.比较宫颈癌组与CIN组、HPV感染组(26例)与无HPV感染组(44例)宫颈癌组织FOXP3、PD-1、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宫颈癌组织中3种蛋白阳性表达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宫颈癌组P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CIN组的数值(P<0.05);HPV感染组宫颈癌组织FOXP3、PD-1、PD-L1蛋白的免疫组化评分均高于无HPV感染组(P<0.05)的评分.PD-1蛋白表达与PD-L1蛋白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FIGO分期的Ⅲ期或Ⅳ期、组织学分级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中有淋巴结转移者FOXP3、PD-1、PD-L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为Ⅲ期或Ⅳ期、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为宫颈癌组织3种蛋白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总之,宫颈病变与HPV感染均可导致FOXP3、PD-1、PD-L1蛋白呈高表达状态,3种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反映患者病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l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TM6和PD-L1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卓 王新军 +1 位作者 张强 付旭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2-787,共6页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用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86例脑胶质瘤标本及30例头颅外...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用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86例脑胶质瘤标本及30例头颅外伤去骨瓣减压患者的脑组织标本(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WB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CMTM6和PD-L1蛋白的分布与表达,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CMTM6与PD-L1的表达差异,用单因素χ^2检验分析CMTM6和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织中CMTM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织(P<0.01),高病理级别(WHOⅢ-Ⅳ)胶质瘤组织中CMTM6和PD-L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病理级别(WHOⅠ-Ⅱ)胶质瘤组织(均P<0.01)。CMTM6表达与患者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头晕病史、癫痫发作、PD-L1表达有关(均P<0.05),PD-L1表达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癫痫发作、CMTM6表达有关(均P<0.05)。结论:CMTM6和PD-L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均高表达且两者间有一定相关性,有望用于研究脑胶质瘤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脑胶质瘤 病理参数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与TIL在免疫治疗中的预测作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丹 王聪聪 +1 位作者 韩昱晨 邱雪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54-1657,共4页
随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单抗陆续在中国获批,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显示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效果与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有关,然而仅仅依靠肿瘤细胞中PD... 随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单抗陆续在中国获批,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显示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效果与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有关,然而仅仅依靠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并不能完全预测PD-1/PD-L1单抗治疗效果。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效果也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有关。根据瘤细胞PD-L1的表达以及TIL将肿瘤分为四种免疫类型,不同类型应用PD-1/PD-L1单抗治疗疗效不同。因此,本文对肿瘤细胞PD-L1表达联合TIL预测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疗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4a-5p通过靶向IMP3、PD-L1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莉萍 王霞 彭心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7-77,共11页
目的探究miR-34a-5p通过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在线分析TCGA数据库和GTEx项目中乳腺癌及正常组织IMP3、PD-L1的... 目的探究miR-34a-5p通过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在线分析TCGA数据库和GTEx项目中乳腺癌及正常组织IMP3、PD-L1的表达水平、患者的预后生存期;qRT-PCR、Western blot检测160例患者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4a-5p、IMP3、PD-L1 mRNA与蛋白表达;Pearson检验分析miR-34a-5p分别与IMP3 mRNA、PD-L1 mRNA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检测患者乳腺癌及正常组织IMP3、PD-L1、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体6(CD44v6)的表达,分析IMP3、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靶基因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34a-5p对IMP3、PD-L1的靶向调控作用。MCF7细胞分为control组、miR-NC组、miR-34a-5p组、miR-NC+pcDNA-NC组、miR-NC+IMP3组、miR-NC+PD-L1组、miR-34a-5p+pcDNA-NC组、miR-34a-5p+IMP3组和miR-34a-5p+PD-L1组,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划痕、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活力、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IMP3、PD-L1、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生物数据库显示乳腺癌组织IMP3、PD-L1表达水平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P<0.05);q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miR-34a-5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IMP3、PD-L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miR-34a-5p表达分别与IMP3 mRNA、PD-L1 mRNA呈明显负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IMP3、PD-L1、CD44v6呈阳性表达,且IMP3、PD-L1表达越高,TNM分期越晚,肿瘤分化程度越低、越容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了miR-34a-5p对IMP3、PD-L1的靶向调控作用;与control组和miR-NC组相比,miR-34a-5p组的细胞活力、单克隆形成数目、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目、IMP3、PD-L1、CD44v6、MMP-2、MMP-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miR-NC+pcDNA-NC组相比,miR-NC+IMP3组和miR-NC+PD-L1组细胞活力、单克隆形成数目、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目、IMP3、PD-L1、CD44v6、MMP-2、MMP-9蛋白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miR-34a-5p+pcDNA-NC组相比,miR-34a-5p+IMP3组和miR-34a-5p+PD-L1组细胞活力、单克隆形成数目、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目、IMP3、PD-L1、CD44v6、MMP-2、MMP-9水平升高,E-cadherin水平降低(P<0.05)。结论miR-34a-5p能够通过靶向调控IMP3、PD-L1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化(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4a-5p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乳腺癌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突变调控肺腺癌PD-L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冷雪峰 梅建东 刘伦旭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75-879,共5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和作用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和作用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治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然而,EGFR突变的NSCLC患者中PD-L1表达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多条信号通路。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为探索EGFR突变和PD-L1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指导创新性的NSCLC免疫化学治疗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信号通路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晶晶 刘红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结直肠癌(CRC)在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中位居第3位,全球每年的平均新发病例超过120万人,病死率约为50%。在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平稳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预测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376.3/10万人、191.0/10万人... 结直肠癌(CRC)在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中位居第3位,全球每年的平均新发病例超过120万人,病死率约为50%。在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平稳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预测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376.3/10万人、191.0/10万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免疫逃逸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顺式互作网络及其对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日兰 郭寒菲 崔久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3-1318,共6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抗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通过不断探索,对PD-L1、PD-1、CD80、CTLA-4等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经典地作为T细胞抑制性受体外,研究者发现PD-L1可与PD-1或CD80分子在同一细胞...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抗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通过不断探索,对PD-L1、PD-1、CD80、CTLA-4等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经典地作为T细胞抑制性受体外,研究者发现PD-L1可与PD-1或CD80分子在同一细胞上共表达并通过顺式相互作用发挥正性免疫调节功能,显著影响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间互作网络及免疫治疗疗效,为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认识带来新的变革。本文对顺式PD-L1/PD-1、顺式PD-L1/CD80通路及其与CTLA-4、CD28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概述了这种顺式互作通路的阻断对T细胞信号、细胞毒性功能和抗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检查点 顺式相互作用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可溶性CD80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PD-1/PD-L1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晓霞 梁海林 聂苑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4期1900-1902,共3页
目的:研究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目的:研究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常规免疫治疗,观察组给予补益方联合泼尼松、硫唑嘌呤治疗。治疗后12周后,测定两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标志分子、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采集外周血并测定CD4^+T细胞中PD-1及PD-L1的表达量。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CD4^+PD-1^+、CD4^+PD-L1^+T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γ-GT)、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能够降低PD-1/PD-L1的表达,调节CD4^+T细胞的功能,减轻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有效治疗AI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益方 自身免疫性肝炎 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 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安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18
作者 卢娟娟 李洪霖 李佳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探讨胃肠安通过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CMTM6/PD-L1)轴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迁移... 目的:探讨胃肠安通过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CMTM6/PD-L1)轴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胃肠安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能力;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各组CMTM6、PD-L1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CMTM6、PD-L1蛋白荧光强度;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CMTM6、PD-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胃肠安可以抑制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MMP2、MMP9、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量,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量,降低CMTM6、PD-L1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论:胃肠安可以抑制人胃癌MKN45、MGC803细胞的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MTM6/PD-L1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胃肠安 胃癌 侵袭 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子理中丸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冯丹 汪新妮 +1 位作者 张妍 蔡静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464-467,472,共5页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在SD大鼠动情周期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在SD大鼠动情周期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20 g/kg附子理中丸及达那唑混悬液0.1 g/kg,模型组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均连续干预3周。观察药物干预前后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PD-1和PD-L1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后模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分别为(139.85±12.43)mm^(3)、(64.52±6.78)mm^(3)、(76.48±6.27)mm^(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57±5.53)%、(13.41±2.43)%、(16.59±3.05)%;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3.89±0.52)分、(1.88±0.13)分、(2.69±0.24)分;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模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大鼠在位内膜组织中PD-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5±0.24、0.32±0.04、0.68±0.14;PD-L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6±0.14、0.42±0.15、0.63±0.08;异位内膜组织中PD-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9±0.04、0.45±0.06、0.63±0.08;PD-L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8±0.06、0.28±0.03、0.41±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附子理中丸可抑制EMT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中VEGF表达,促进内膜萎缩,同时可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附子理中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信号通路 温阳化瘀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白日兰 陈耐飞 崔久嵬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1-648,共8页
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已被多项指南推荐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且不存在耐药的晚期非... 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已被多项指南推荐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且不存在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线治疗药物,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大多数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近几年,针对免疫检查点程序死亡受体(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1 ligand,PD-L1)的抑制剂取得突破性进展,迅速改变着NSCLC的治疗模式。而近期研究显示,EGFR突变NSCL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尚不理想,可能机制主要包括PD-L1低表达、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及低肿瘤突变负荷等。通过对EGFR突变NSCLC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情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与TKI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的系列分析,有望为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