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1
作者 江南 罗亮 +3 位作者 刘莉 孙小琴 姜星 蔡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6-290,共5页
目的了解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 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 PD-L1)蛋白表达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探讨s PD-1/s PD-L1在RAU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RAU患者(轻... 目的了解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 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 PD-L1)蛋白表达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探讨s PD-1/s PD-L1在RAU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RAU患者(轻型18例,重型5例,疱疹型7例)及18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AU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19+、CD16++56+),散射比浊法检测RAU患者体液免疫指标(Ig G、Ig A、Ig M、C3、C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RAU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s PD-1、s PD-L1蛋白表达,并对s PD-1、s PD-L1表达水平与RAU患者免疫功能状况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值相比,RAU患者CD4+水平降低,Ig M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U患者的s PD-1及s PD-L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轻型、重型RAU患者的s PD-1及s PD-L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疱疹型RAU患者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AU患者s PD-1表达量与CD19+、C4存在正相关关系(r1=0.389,P1=0.034;r2=0.382,P2=0.037)。结论 RAU患者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主,同时伴有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RAU患者s PD-1、s PD-L1蛋白高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PD-1/PD-L1信号通路参与RAU免疫机制的调节,可能在RAU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AIDS患者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受体-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琛 赵长城 +2 位作者 王勇 徐前明 刘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0-323,329,共5页
目的探讨HI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将61例HIV/AIDS患者分为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并以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探究基因PD-1... 目的探讨HI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将61例HIV/AIDS患者分为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并以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探究基因PD-1 mRNA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通过双夹心抗体EL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PD-1(sPD-1)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CD4^+T淋巴细胞数的HIV/AIDS患者血清sPD-1的差异。结果未治疗组、治疗组、健康组研究对象PBMC中P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数分别为0.337 8±0.064、0.578 2±0.073和0.771 5±0.124,健康组与未治疗组差异极显著,健康组与治疗组、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之间差异显著(P=0.031、P=0.043);未治疗组、治疗组、健康组血清sPD-1浓度分别为42.22±2.21 ng/mL、38.24±2.79 ng/mL和29.88±1.41 ng/mL。健康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8、P=0.040和P=0.020)。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未治疗组、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数<350个/mm^3患者血清sPD-1水平均显著高于CD4^+T淋巴细胞数>350个/mm^3患者。结论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水平sPD-1表达下调以促使PD-1/PD-L1通路的恢复,从而促进机体免疫重建。监测PD-1 mRNA及sPD-1的表达在HIV的辅助诊断和推断病情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金丸联合优甲乐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疗效及甲状腺功能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杜璐迪 徐蕾 郑晓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小金丸联合优甲乐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疗效及甲状腺功能影响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共1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号单双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优甲乐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 目的探讨小金丸联合优甲乐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疗效及甲状腺功能影响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共1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号单双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优甲乐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金丸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甲状腺功能、可溶性受死亡受体、甲状腺体积等变化并比较。并总结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和末次治疗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治疗时促甲状腺激素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末次治疗时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死亡受体配体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可溶性死亡受体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痊愈率29.82%(17/57)、总有效率82.45%(49/57),研究组痊愈率40.35%(23/57)、总有效率92.98%(53/5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末次治疗时甲状腺最大直径、平均体积、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小金丸联合优甲乐可明显缩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直径,且不影响甲状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和血清可溶性死亡受体以及白细胞介素,升高可溶性死亡配体,从而诱导甲状腺细胞凋亡达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金丸 优甲乐 结节性甲状腺肿 临床疗效 甲状腺功能 可溶性死亡受体 甲状腺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和sPD-L1水平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刘小柳 何平 +2 位作者 雷坚 邹立新 彭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33-1738,共6页
目的:观察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及其配体(sPD-L1)水平,揭示sPD-1和s PD-L1在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4例初诊淋巴瘤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及临床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中s PD-... 目的:观察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及其配体(sPD-L1)水平,揭示sPD-1和s PD-L1在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4例初诊淋巴瘤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及临床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中s PD-1和sPD-L1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淋巴瘤病理类型、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T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和sPD-L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 PD-1和sPD-L1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水平存在差异,其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sPD-1水平显著高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s PD-1及sPD-L1水平均显著高于I、II期患者(P<0.05);乳酸脱氢酶异常增高患者sPD-L1水平显著高于乳酸脱氢酶正常患者(P=0.001),而sPD-1水平无显著差异;T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显示,sPD-L1水平与CD4+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r=-0.265)。结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和sPD-L1水平与淋巴瘤的病理类型、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含量、T细胞亚群相关,在预测淋巴瘤预后方面具有潜在生物标志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D-1/sPD-L1与Th1/Th2及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李姜惠子 刘洋 +6 位作者 王秀娟 孙明玲 庞楠楠 哈力达.亚森 赵芳 秦玉婷 郭新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s PD-1/s 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Th1/Th2、Th17/Treg的平衡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35例初诊ITP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血清中s PD-1、s PD-L1、IFN-γ、IL-4、IL-17...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s PD-1/s 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Th1/Th2、Th17/Treg的平衡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35例初诊ITP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血清中s PD-1、s PD-L1、IFN-γ、IL-4、IL-17、TGF-β的水平。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患者s PD-1、IFN-γ、IL-17水平升高(P=0. 008、P=0. 031、P=0. 005),IL-4、TGF-β水平降低(P=0. 028、P=0. 042),s PD-L1水平无明显变化(P=0. 107)。②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 PD-1与IFN-γ呈正相关(r=0. 516,P=0. 006),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 562,P=0. 002);血小板计数与IFN-γ呈负相关(r=-0. 531,P=0. 004); s PD-1与IL-4、IL-17、TGF-β无相关性(P均>0. 05)。结论:s PD-1可能通过抑制PD-1/PD-L1负性调节通路,导致T亚群失衡,在ITP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IFN-γ IL-4 IL-17 TGF-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D-1和sPD-Ls在结缔组织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豪华 何晓宇 +5 位作者 周明骏 汤迎凯 代丽 谢卓贝 王元元 谢长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4-454,共11页
膜结合型程序性死亡受体1(membrane-bound programmed cell death-1,mPD-1)及膜结合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membrane-bound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s,mPD-Ls)存在可溶性形式,分别为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 膜结合型程序性死亡受体1(membrane-bound programmed cell death-1,mPD-1)及膜结合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membrane-bound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s,mPD-Ls)存在可溶性形式,分别为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1,sPD-1)和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s,sPD-Ls)[包括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sPD-L1)和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2,sPD-L2)]。sPD-1和sPD-L2主要由PD-1 mRNA的选择性剪接异构体翻译产生,而sPD-L1则是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剪切膜结合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membrane-bound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mPD-L1)产生。sPD-1和sPD-Ls通过阻断mPD-1/mPD-L1通路在自身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而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由自身免疫反应等引起的一类疾病,并且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mPD-1/mPD-L1的功能异常。故sPD-1和sPD-Ls通过阻断mPD-1/mPD-L1通路,在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CT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了解sPD-1和sPD-Ls在CTD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结缔组织病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