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期低氮添加改变黄山松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组成及稳定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元晓春 张晓晴 +6 位作者 周茜 吴联钻 陈俊明 曾泉鑫 柏欣宇 李文周 陈岳民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hm^(-2)·a^(-1))。利用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探究了短期(三年)氮添加对0~10 cm土壤DOM分子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FT-ICRMS分析结果表明,DOM分子主要集中在250~400Da,碳氢氧化合物占全部化合物的50%以上。在DOM分子的八种类别中,木质素类分子在土壤DOM分子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单宁类和缩合芳烃,而易分解的小分子(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丰度较低。尽管氮添加未改变DOM含量和光学特性,但DOM的分子组成变化显著。相比于高氮处理,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DOM中碳水化合物分子的相对丰度,降低幅度73.33%。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微生物生物量和水解酶活性的增加。此外,低氮添加下双键当量(DBE)显著增加,说明DOM的分子稳定性有所提升。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DBE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氨基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木质素及缩合芳烃等大分子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短期氮添加下DOM的分子稳定性可能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小分子的减少而非难分解分子的增加。综合而言,本研究为理解氮沉降下土壤DOM的行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可溶性有机 分子组成 分子稳定性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兰忠明 吴一群 +1 位作者 林诚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79-2481,共3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来源组成、含量、化学本质以及在氮循环、转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为进一...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来源组成、含量、化学本质以及在氮循环、转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展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氨基酸 可溶性有机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人工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满兴 王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17-2619,共3页
[目的]为了解SON(可溶性有机氮)在延安燕沟流域土壤中的分布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刺槐林(15年)、刺槐林(5年)、灌木林(拧条)、苹果林(3年)、侧柏林(15年)等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地土壤中SON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类型... [目的]为了解SON(可溶性有机氮)在延安燕沟流域土壤中的分布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刺槐林(15年)、刺槐林(5年)、灌木林(拧条)、苹果林(3年)、侧柏林(15年)等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地土壤中SON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类型林地土壤SON含量不同,且差异显著。具体为:刺槐林(15年)>灌木林(拧条)>侧柏林(15年)>刺槐林(5年)>苹果林(3年)。林地土壤提取液中SON的平均含量为19.24 mg/L,高于谷子地(15.85 mg/L)土壤提取液。林地土壤SON含量平均占其总可溶性氮含量的68%以上,不同类型林地比较,林地土壤SON含量平均占其总可溶性氮含量的比例为:刺槐林(15年)>侧柏林(15年)>灌木林(拧条)>刺槐林(5年)>苹果林(3年)。[结论]人工造林增加了土壤中的SON含量。林地土壤的SON组分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地 土壤 可溶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氮肥有机替代下设施菜地可溶性碳氮淋溶特征
4
作者 徐烨红 巴雯雯 +3 位作者 陆超 郭德杰 罗佳 马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1-2295,共15页
【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 【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型设施菜地开展,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有机肥替代30%氮肥(STR)、鸡粪有机肥替代30%氮肥(CHI)和菇渣有机肥替代30%氮肥(MUS)。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硝态氮(NO3-)、铵态氮(NH4+)的淋失动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结构特征与荧光参数,解析了其与可溶性碳氮淋溶损失的偶联关系。【结果】蔬菜全生育期不同处理可溶性总氮(TDN)淋溶总量为12.63~69.15 kg/hm^(2),其中NO3-和DON的占比分别为90.0%~92.7%和7.21%~9.72%。与CF处理相比,3个有机替代处理的NO3-淋溶总量显著降低了30.2%~53.4%,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DON淋溶总量也显著降低,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为49.1%。DOC和DON的变化趋势相反,与CF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DOC淋溶总量呈现增加趋势,并在CHI处理中达到显著水平(C 6.97 kg/hm^(2))。DOC和DON淋溶量均与微生物来源的芳香性高、腐殖化程度高的C1组分,以及通常存在于高养分环境中的胡敏酸类C3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分子量较小的类富里酸类物质C4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植物残体导致的类腐殖质C2组分无显著相关性。DOC、DON、TDN和NO3-淋溶量均与DOM的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新鲜度指数(β/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条件下,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淋溶液中DOM难分解C1组分的占比,从而促进了DOC的淋溶;菇渣和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减少了淋溶液中C3组分的占比,因而较秸秆有机肥更有利于削减DON的淋溶。上述3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化肥氮输入,同时减少了淋溶液DOM中难分解的胡敏酸类C3组分,从而实现对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淋溶的协同阻控。综合考虑不增加可溶性有机碳淋失和减少可溶性氮淋溶两方面因素,推荐采用菇渣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可溶性碳淋溶 可溶性淋溶 平行因子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5
作者 裴志福 红梅 +2 位作者 尚星玲 沈钦国 郑飞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9-1136,共8页
通过收集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以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共纳入86篇文献和1910对观测数据,运用Meta分析方法量化了土壤DOC和MBC对氮输入的响应及其潜在的驱动过程。结果显示:氮输入显著改变土壤化学性质... 通过收集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以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共纳入86篇文献和1910对观测数据,运用Meta分析方法量化了土壤DOC和MBC对氮输入的响应及其潜在的驱动过程。结果显示:氮输入显著改变土壤化学性质,促进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增加,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包括真菌、细菌及放线菌);土壤DOC和MBC对氮输入响应并不一致,氮输入显著提高土壤DOC(7.48%),显著降低土壤MBC(4.03%),随试验地点累积氮输入量的增加,土壤DOC显著增加,土壤MBC显著降低。随机森林预测结果表明,氮添加条件下地上生物量和pH是DOC最重要的预测因子,而p H、总微生物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是MBC最重要的预测因子。综上可见,氮输入条件下土壤DOC增加主要与植物源碳输入增加有关,而土壤MBC的下降则由于氮富集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土壤pH显著下降有关。氮输入对土壤DOC和MBC的不同驱动途径是导致其表现出差异化响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 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碳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隽英华 何志刚 +2 位作者 刘慧屿 刘艳 陈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2);氮肥基施、氮肥后移)作用下农田土壤无机氮(IN)、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可溶性全氮(DT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影响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其作用行为受秸秆还田方式、施氮模式和生育时期的多重制约。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肥(N 180 kg/hm^(2))土壤IN和DTN均低于无秸秆处理,而配施高量氮肥(N 240 kg/hm^(2))时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土壤DON于生育前期(播种-拔节期)较无秸秆处理显著增加,而在生育中后期无规律性变化。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还田土壤IN和DTN显著增加,而DON仅于春玉米旺盛生长期(拔节期-灌浆期)显著增加。随着生育期推进,除秸秆堆腐旋耕还田土壤DON呈三峰曲线变化外,秸秆还田土壤IN、DON和DTN均呈双峰曲线变化,且峰值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在东北农业产区,N 210 kg/hm^(2)用量下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施15%氮肥的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方式 无机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特性 被引量:49
7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1 位作者 陈竹君 杨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7-403,共7页
测定了7种不同种类、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N含量分别平均为105.2mg/L和91.6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N分别为1188mg和1037m... 测定了7种不同种类、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N含量分别平均为105.2mg/L和91.6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N分别为1188mg和1037mg;SON占可溶性总氮(TSN)和全氮(TN)的比例分别在70.5%~74.7%和4.3%~4.9%之间。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C含量分别平均为695mg/L和622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C分别为7873mg和7054mg;SOC占有机肥有机碳(TOC)比例分别平均为2.1%和1.9%;SOC/SON平均分别为6.7和6.9。SON与SOC间的相关性较高,SON与NO3^--N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有机肥料中的可溶性氮素绝大部分以SON形式存在,如此高的SON和SOC含量可能会成为氮、碳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可溶性有机(son) 可溶性有机碳(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 被引量:100
8
作者 陈安强 付斌 +2 位作者 鲁耀 段宗颜 胡万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0-167,共8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是反应土壤被干扰程度的重要灵敏性指标,通过设置相同有机碳施用量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是反应土壤被干扰程度的重要灵敏性指标,通过设置相同有机碳施用量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和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和生物碳、玉米秸秆、鲜牛粪或松针配施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no fertilization,CK)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平均高23.52%和12.66%(MBC)、42.68%和24.02%(MBN)、14.70%和9.99%(DOC)、22.32%和21.79%(DON)。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处理中,化肥+鲜牛粪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最高,比CK高26.20%(MBC)、49.54%(MBN)、19.29%(DOC)和32.81%(DON),其次是化肥+生物碳或化肥+玉米秸秆处理,而化肥+松针处理最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308.87 mg/kg)小于微生物量碳(474.71 mg/kg),而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53.07 mg/kg)要大于微生物量氮(34.79 mg/kg)。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显著降低MBC/MBN和DOC/DON,降低率分别为24.57%和7.71%。MBC和DOC、MBN和DON随着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加。MBC、MBN、DOC、DON、DOC+MBC和DON+MB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相关程度看,DOC+MBC和DON+MBN较MBC、DOC、MBN、DON更能反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和氮库的变化,成为评价土壤肥力及质量的更有效指标。结果可为提高洱海流域农田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固氮效果,减少土壤中氮素流失,保护洱海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 有机物料 土壤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大量施肥增加设施菜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淋溶风险 被引量:43
9
作者 张宏威 康凌云 +3 位作者 梁斌 陈清 李俊良 严正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99-107,共9页
可溶性有机氮比较活跃,在氮素转化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该文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施有机肥、传统施氮、优化施氮和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在剖面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菜田... 可溶性有机氮比较活跃,在氮素转化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该文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施有机肥、传统施氮、优化施氮和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在剖面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菜田土壤0-180 cm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范围为29.1-88.9 mg/kg,占可溶性总氮的27%-50%;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并且随着化肥氮投入的增加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也相应增加;其中,有机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可溶性有机氮在0-180 cm土层累积增加了1 132 kg/hm2,传统施氮比单施有机肥处理累计增加了1 505 kg/hm2,秸秆的施用显著降低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但是对可溶性有机氮没有影响。综上所述,可溶性有机氮是设施菜田氮素重要的损失形态,其对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淋溶 番茄 可溶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 被引量:50
10
作者 杨绒 严德翼 +2 位作者 周建斌 汪文霞 马勤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97-1403,共7页
测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中SO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75、39.10mg/kg和41.80mg/kg,占可溶性总氮(... 测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中SO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75、39.10mg/kg和41.80mg/kg,占可溶性总氮(TSN)的51.25%、68.28%和68.57%,分别为土壤全氮的2.54%、3.75%和4.00%;土壤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7.18、7.42mg/kg和7.41mg/kg,分别占SON的30.53%、19.23%和17.50%,占全氮的0.74%、0.71%和0.7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土壤SON含量及其在TSN和全氮中所占的比例、游离氨基酸在SON中所占的比例有显著影响,而对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比例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枯枝落叶层中SON含量(248.26mg/kg)为农田土壤(24.75mg/kg)的10倍左右,且林地土壤0~20cm土层SON含量(31.03mg/kg)显著的高于当地农田,两种生态系统0~20cm土层土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7.18~7.32mg/kg)相当,但均极显著低于枯枝落叶层中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18.57mg/k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SN、SON以及游离氨基酸与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等各养分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 游离氨基酸 土壤类型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稻土可溶性有机氮组分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静 聂三安 +4 位作者 杨文浩 陈成榕 张黎明 周碧青 邢世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5-966,共12页
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在研究土壤供氮能力方面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水田生态系统SON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运用红外光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研究了长期(33年)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SON含量、组分的影响及其主... 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在研究土壤供氮能力方面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水田生态系统SON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运用红外光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研究了长期(33年)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SON含量、组分的影响及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化肥+牛粪、化肥+稻草处理土壤SON较不施肥处理提高23.49%、58.70%和106.30%,游离氨基酸氮提高32.27%、84.42%和95.21%,可溶性蛋白氮提高20.83%、70.00%和95.83%;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游离氨基酸组成均以中性氨基酸占优势;土壤可溶性氮官能团组成均具有酰胺类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RDA结果表明,土壤SON含量和组成差异明显,CK和NPK处理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而NPKM和NPKS则主要受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氮、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影响。因此,SON含量和组分变化与施肥处理密切相关,长期添加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SON及其组分的含量,提高土壤供氮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可溶性有机 组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丁婷婷 王百群 +1 位作者 何瑞清 张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了研究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M2,M4,M6共4个处理,处理中每100g干土中加入秸秆量分别为0,2,4,6g。在室温为25℃、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分别在15,30,45,60,105,1... 为了研究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M2,M4,M6共4个处理,处理中每100g干土中加入秸秆量分别为0,2,4,6g。在室温为25℃、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分别在15,30,45,60,105,150d时,采取各处理中的土壤样品,观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再减小,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趋于平稳。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M4与M6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明显高于CK中的含量,表明了施用秸秆可以促进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累积。在相同时间段内,各处理之间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加入秸秆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矿物态 秸秆 培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可溶性氮和pH对有机肥和化肥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15
13
作者 潘丹丹 吴祥为 +4 位作者 田光明 徐强 保琦蓓 周卉 李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4,共5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施用猪粪堆肥(PC)、污泥堆肥(SC)、菜籽饼肥(CM)和无机化肥(IF)后,对土壤pH值和不同形态氮素的短期响应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及土壤pH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M,PC和IF处理的pH值都呈现先快速...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施用猪粪堆肥(PC)、污泥堆肥(SC)、菜籽饼肥(CM)和无机化肥(IF)后,对土壤pH值和不同形态氮素的短期响应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及土壤pH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M,PC和IF处理的pH值都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但PC处理下降幅度较小;而SC处理和不施肥对照(CK)处理的pH值基本不变;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中氮素水平,3种有机肥中以CM处理最显著地提高了土壤中总可溶性氮(TDN)、NH4+-N、NO3--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浓度,PC处理的次之,SC处理的最弱,而IF处理与CM处理提高幅度相似。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可溶性氮表现出不同的短期响应,IF处理和CM处理的TDN分别经过11,13d的稳定期后迅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至31d开始下降;PC处理和SC处理未出现突然升高的现象,而是前20d较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之后缓慢下降,总体与对照趋势一致。不同处理土壤中NH4+-N均呈下降趋势;IF处理、CM处理的NO3--N呈增加趋势,PC处理的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SC处理的呈缓慢下降趋势,结果说明不同有机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M处理、IF处理的土壤pH值与NH4+-N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呈极显著负相关;除PC处理外,其他处理的DON含量与TDN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PC处理的DON同时与NH4+-N、NO3--N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化肥 土壤可溶性 PH 短期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输入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沈玉芳 陶武辉 李世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切相关,添加高C/N黑麦草的深层低肥力土壤氮固定现象最明显。添加有机物料后,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碳(DOC)累积量前期较高,中期先减后增,后期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DOC的变化有所不同。0~20、20~40cm可溶性有机氮(DON)累积同时受矿质氮固定影响,低C/N苜蓿残体加入土壤后,在短暂氮素固定后,后期DON累积量明显提高;而加入高C/N黑麦草残体后,在较长时间内DON累积量无明显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导致培养前期土壤DOC/DON上升,随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增加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壤有机质角度考虑,应该种植高C/N比的植物。因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土壤溶液速效C、N养分的来源及其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质量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矿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翻压后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迁移特性与损失风险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静 郭文圻 +3 位作者 杨文浩 周碧青 张黎明 邢世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6-796,共11页
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素转化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等氮磷钾条件下以单施化肥(CK)为对照,研究不同数量紫云英(CMV1,15000 kg·hm^(-2);CMV2,30000 kg·hm^(-2)和CMV3,45000 kg·hm^(-2))翻压后灰泥田土壤可溶性... 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素转化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等氮磷钾条件下以单施化肥(CK)为对照,研究不同数量紫云英(CMV1,15000 kg·hm^(-2);CMV2,30000 kg·hm^(-2)和CMV3,45000 kg·hm^(-2))翻压后灰泥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动态变化、迁移特征及损失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N含量分别较0~20 cm土层降低了58.50%和78.47%;施用紫云英利于SON在灰泥田土壤剖面中累积,水稻生育期0~60 cm土层CMV1、CMV2和CMV3处理SON密度分别较CK处理提高5.57%、10.11%和21.39%;不同施肥处理DON总损失量介于18.33~58.55 kg·hm^(-2),占可溶性总氮的46.52%~50.16%,其中3.77~37.85 kg·hm^(-2)(以N计,下同)随淹水层径流损失,14.5~18.02 kg·hm^(-2)随渗滤液迁移损失,且DON在土层间的迁移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每季水稻CMV1、CMV2和CMV3较CK可分别减少16.90、31.09和37.52 kg·hm^(-2)的DON损失。上述结果表明DON是稻田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形态,施用紫云英后灰泥田DON的损失量低于施用等氮量尿素,可减少水田氮素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灰泥田 可溶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迁移 损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单文俊 付琦 +4 位作者 邢亚娟 闫国永 韩士杰 张军辉 王庆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22-1530,共9页
土壤理化性质易受氮沉降、温度变化、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作为土壤中高活性物质,更易受到诸如氮沉降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月份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会... 土壤理化性质易受氮沉降、温度变化、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作为土壤中高活性物质,更易受到诸如氮沉降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月份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对人工模拟氮沉降响应的控制试验始于2006年,共设计3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CK(N 0 kg·hm^?2·a^?1)、低氮LN(N 25 kg·hm^?2·a^?1)和高氮HN(N 50 kg·hm^?2·a^?1),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2017年植物生长季(5-10月),按照不同土壤深度(上层0-10 cm和下层10-20 cm)分别对土壤pH、DOC、DON和MBC、MB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氮添加导致土壤pH显著降低(P<0.05),变异系数随氮添加量逐步降低,且上、下层土壤表现一致。(2)氮沉降对上层土壤DOC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下层土壤DOC影响不显著(P>0.05)。HN处理抑制上层土壤DON,而LN处理对5月和9月的上层土壤DON有促进作用,对6月和8月有抑制作用;LN处理促进下层土壤DON,而HN处理有抑制作用。(3)氮沉降在春季月份对MBC和MBN有抑制作用,秋季月份有促进作用;LN处理降低了夏季月份MBC和MBN,HN处理则差异不显著。(4)氮添加、月份、土壤深度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各指标都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单个月份的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个生长季的总体变化趋势。故建议在开展土壤易发变化组分研究时,应同时关注时空变化对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天然次生林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中淋溶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红霞 周建斌 +1 位作者 雷张玲 赵满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64-1370,共7页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比较了两种供试土壤加入等量氮素后,化肥处理(硫酸铵溶液)和有机肥提取液处理淋溶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铵溶液后两个土壤氮素累积淋失量较未施肥清...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比较了两种供试土壤加入等量氮素后,化肥处理(硫酸铵溶液)和有机肥提取液处理淋溶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铵溶液后两个土壤氮素累积淋失量较未施肥清水对照无明显变化,肥料氮的淋失量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在2.31%~8.68%之间;而加入有机肥提取液后淋出的氮量显著增加,肥料氮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达65.7%~76.4%。有机肥处理淋失的氮素形态以可溶性有机氮(DON)为主,其次为硝态氮和铵态氮;而化肥处理氮素淋失形态以硝态氮为主(85.2%~88.8%),其次为可溶性有机氮DON(7.9%~10.2%),铵态氮所占比例最低(3.3%~4.6%)。有机肥处理DOC和铵态氮的淋失量也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因此,有机肥中可溶性养分特别是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淋失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柱试验 可溶性有机 养分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土壤吸附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满兴 王文强 周建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2-846,共5页
可溶性有机碳、氮(Soluble organic carbonor nitrogen,SOC和SON)可被土壤吸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组分复杂,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物吸附的不均一性会导致可溶性有机物组分的变化,大部分疏水性化合物被吸附,而亲水性化合物被释放... 可溶性有机碳、氮(Soluble organic carbonor nitrogen,SOC和SON)可被土壤吸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组分复杂,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物吸附的不均一性会导致可溶性有机物组分的变化,大部分疏水性化合物被吸附,而亲水性化合物被释放进入溶液中。因此,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温度 土壤吸附 可溶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表层沉积物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分布特性 被引量:22
19
作者 林素梅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何星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3-630,共8页
选择鄱阳湖、洞庭湖等6个湖泊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1mol/LKCl溶液提取沉积物中的可溶性有机氮(SON),并研究了SON的含量、分布状况及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沉积物SON含量变异较大,在17.18-292.31mg/kg之间波动,平均为134.45mg/kg,占... 选择鄱阳湖、洞庭湖等6个湖泊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1mol/LKCl溶液提取沉积物中的可溶性有机氮(SON),并研究了SON的含量、分布状况及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沉积物SON含量变异较大,在17.18-292.31mg/kg之间波动,平均为134.45mg/kg,占可溶性总氮(TSN)的51.86%,沉积物总氮的7.14%.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SON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且SON含量与TN、TSN含量呈正相关,即与沉积物氮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分布状况则与湖泊污染程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紧密相关.所研究表层湖泊沉积物中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处于4.69-42.04mg/kg间,平均为23.27mg/kg,占SON的18.80%,TN的1.24%.FAA与SO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及在SON中的比例均较土壤中高,说明湖泊沉积物SON有较大的易分解组分.SON与沉积物可溶性无机氮、有机质、CEC等显著相关.因此,SON是湖泊沉积物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沉积物而言,更应重视其SON在湖泊氮循环及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表层沉积物 可溶性有机 含量 游离氨基酸 鄱阳湖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4 位作者 刘文飞 张子文 孟庆银 胡锋 李辉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具有促进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增加幅度大,高氮沉降(N3)增加幅度小。低氮(N1)处理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增加,而中、高氮(N2、N3)则抑制;各氮沉降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N3、N2>N1>N0。40-60cm土壤微生物量碳与蔗糖酶、纤维素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除40-60cm土层的β-葡糖苷酶外,各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氮沉降增加将会对土壤碳累积与分解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