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室夏闲季种植翻压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胡晓珊 唐树梅 +6 位作者 曹卫东 孟磊 白金顺 高嵩涓 曾闹华 常单娜 王雪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明确温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min)对夏闲绿肥措施的响应特征,选取豆科(绿豆、田菁、印度豇豆)、禾本科(甜玉米、高丹草)和苋科(籽粒苋)6种绿肥,研究了不同夏季填闲绿肥种植、翻压对温室土... 为明确温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min)对夏闲绿肥措施的响应特征,选取豆科(绿豆、田菁、印度豇豆)、禾本科(甜玉米、高丹草)和苋科(籽粒苋)6种绿肥,研究了不同夏季填闲绿肥种植、翻压对温室土壤DOC,DON和Nmin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绿肥品种均增加了土壤DOC含量,0-40 cm土层增加显著;减少了土壤DON及无机氮含量。绿肥全量还田后,土壤剖面DOC含量均有所增加,苋科处理低于豆科和禾本科处理;土壤DON及Nmin含量较绿肥翻压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豆科处理〈对照处理〈禾本科、苋科处理。绿肥根茬还田时,土壤DOC、DON及Nmin含量均低于不种绿肥处理。本研究为温室夏闲绿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低肥力土壤建议采用生物量适中的豆科作物并尽可能全量还田,以发挥其固氮效果及对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而高肥力温室土壤中要着重考虑环境风险,应当选择籽粒苋、高丹草等根系较深、生物量大的夏季绿肥作物作为填闲作物,同时结合后茬蔬菜的施肥措施来决定绿肥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夏闲季 绿肥 可溶性 可溶性 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福保湾水体可溶性无机碳与蓝藻水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彦辉 匡武 杨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2期60-62,117,共4页
[目的]探索蓝藻水华暴发至消亡过程中水体无机碳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为制订对蓝藻水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采样分析滇池福保湾生态恢复区水体中无机碳浓度与浮游藻类浓度,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碳的时空动... [目的]探索蓝藻水华暴发至消亡过程中水体无机碳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为制订对蓝藻水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采样分析滇池福保湾生态恢复区水体中无机碳浓度与浮游藻类浓度,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福保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CO_3^(2-)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O_2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无机碳浓度和HCO_3^-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蓝藻水华的生消是导致水体无机碳形态与浓度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可溶性无机 蓝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浩雪 李宇亮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河流是天然无机碳循环的重要通道。溶解无机碳(DIC)约占据河流碳通量的50%,近几十年来,分析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已成为示踪碳来源、追踪碳循环、指示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技术指标。介绍了DIC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比... 河流是天然无机碳循环的重要通道。溶解无机碳(DIC)约占据河流碳通量的50%,近几十年来,分析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已成为示踪碳来源、追踪碳循环、指示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技术指标。介绍了DIC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比较了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的分析方法,总结了河流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了影响河流DIC浓度及δ^(13)C_(DIC)的重要因素,包括岩石风化作用、季节效应、土地利用类型、水生光合作用与脱气作用和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前景,对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可为我国DIC的碳循环过程以及河水补给端元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溶解无机(dic) 稳定同位素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 被引量:20
4
作者 姚冠荣 高全洲 +4 位作者 王振刚 何桐 张永领 刘昆 焦树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8-264,共7页
选取西江下游干支流6个样点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度的观测分析,利用基本水文水化学参数来揭示河水溶解无机碳(DIC)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估算流域DIC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西江下游干支流DIC含量受控于流域地质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于0.74~2... 选取西江下游干支流6个样点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度的观测分析,利用基本水文水化学参数来揭示河水溶解无机碳(DIC)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估算流域DIC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西江下游干支流DIC含量受控于流域地质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于0.74~2.40mmol/L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干支流DIC含量季节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呈现汛期(不包括受洪水影响极强的时段)较高、非汛期较低而洪水期最低的变化特征,流域水热条件的季节变化是其根本原因;河水DIC含量的空间变异基本与流域碳酸盐岩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干流DIC含量明显高于支流,且向下游呈减小趋势。西江流域DIC输出通量约4.57×1012g/a,汛期和6月洪水贡献分别达84%和40%。全流域DIC侵蚀通量约12.95g/(m2·a),在世界各流域中居中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dic) 时空变异 通量 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0
5
作者 刘德燕 宋长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9-774,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随着外源磷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培养65d后,土壤DOC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DIC含量则逐渐增大.不同磷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与土壤DOC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是与土壤DIC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为0.98(淹水),0.99(非淹水);P<0.05].相同磷输入水平下,淹水处理时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DOC和DIC含量均高于非淹水处理.外源磷输入沼泽湿地后,会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土壤可溶性碳组分的淋失,加快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速率及土壤CO2的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输入 矿化 土壤有机 可溶性有机(DOC) 可溶性无机(d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梁轩 汪智军 +2 位作者 袁道先 杨平恒 贺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31-3038,共8页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针叶林地土壤水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相对较低,分别为59.12 mg/L和-17.22‰,31.47 mg/L和-16.37‰;而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土壤水具有较高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分别达153.88 mg/L和-12.2‰,221.82 mg/L和-11.9‰,97.30 mg/L和-11.23‰,其中灌丛和退耕还林地的δ13CDIC值与DIC浓度呈正比,且雨季较旱季偏高约4‰—5‰。根据δ13CDIC值,结合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IC浓度与其相应的土壤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判断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等岩溶土壤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土壤中碳酸盐岩矿物的碳酸溶蚀,即岩溶土壤中存在着碳酸盐岩碳酸溶蚀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系统向大气排放的CO2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木关岩溶区 土壤水 溶解无机(dic) 稳定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库连续体中溶解性无机碳及其同位素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澜沧江云南段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袁博 吴巍 +2 位作者 郭梦京 周孝德 谢曙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3-186,共14页
河流及水库等水生态系统中的溶解性无机碳(DIC)是全球碳循环与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碳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澜沧江云南段上游天然河段及下游梯级水库群形成的连续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库连续体表层水体中水化学特征、溶解性无机... 河流及水库等水生态系统中的溶解性无机碳(DIC)是全球碳循环与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碳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澜沧江云南段上游天然河段及下游梯级水库群形成的连续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库连续体表层水体中水化学特征、溶解性无机碳浓度及其碳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库连续体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δ13 C DIC)组成特征总体表现为:DIC浓度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平均值分别为2.59±0.44和3.30±0.37 mmol/L;δ13 C DIC值丰水期偏负、枯水期偏正,平均值分别为-8.52‰±0.38‰和-6.95‰±0.53‰,与自然河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水体DIC来源主要包括土壤及水体有机质分解生成的CO 2、碳酸盐风化和水气界面CO 2的交换过程.澜沧江河库连续体中DIC浓度及δ13 C DIC组成的时空异质性特征与流域岩性、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微生物活动强度等均有较大关系.当前,澜沧江梯级水库群建库时间短,梯级联合运行下调度复杂,水文条件多变,梯级水库对河流重要生源要素——碳累积影响方面的“水库效应”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溶解性无机 δ13 C dic 梯级水库 河库连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玉刚 王忠媛 李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1-636,共6页
通过分离土壤动态性无机碳,结合^(14)C同位素技术,有效量化了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的存储数量和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盐土难溶性无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明显高于碱土。无论是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还是可溶性无机碳储... 通过分离土壤动态性无机碳,结合^(14)C同位素技术,有效量化了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的存储数量和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盐土难溶性无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明显高于碱土。无论是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还是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盐土和碱土中有近80%碳是存储在1 m以下,50%存储于3 m以下。相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约占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的30%。无论是盐土还是碱土,无机碳的年龄超过万年,而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年龄明显低于土壤无机碳的年龄。研究结果证实尽管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较低,但其周转时间短,速率高,因此在参与现代碳循环的程度上明显要高于土壤无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无机 ~14C同位素 无机含量 无机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花可可 张睿 +2 位作者 王童语 郭志彬 王道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8,共9页
研究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对有机肥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33 a的长期试验,分析常规施肥(MF)、化肥+低量小麦秸秆(MFL)、化肥+高量小麦秸秆(MFH)、化肥+猪粪(MFP)和化肥+牛粪(MFC)等施肥方式对土壤剖面(0~60 ... 研究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对有机肥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33 a的长期试验,分析常规施肥(MF)、化肥+低量小麦秸秆(MFL)、化肥+高量小麦秸秆(MFH)、化肥+猪粪(MFP)和化肥+牛粪(MFC)等施肥方式对土壤剖面(0~60 cm)理化性质、微生物性状、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可溶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探寻可持续的有机肥利用方式。结果表明,长期增施有机肥后0~60 cm剖面各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而对土壤全氮、容重和pH值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0 cm表层。与MF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后0~20和>20~40 cm土层DOC含量均有显著(P <0.05)提高,而对>40~6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相对而言,0~60 cm各土层DIC的含量均有显著提升。长期增施有机肥后0~60 cm各土层DOC的UV280吸收值和芳香性指数分别较MF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以MFC处理最为显著,0~20、>20~40和>40~60 cm土层DOC的芳香性指数分别提高71.2%、153.3%和38.1%,这说明长期增施有机肥后土壤剖面DOC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芳香化合物含量提高,化合物结构变得更加复杂。逐步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土壤剖面DOC和DIC分布主要受pH值和微生物量碳的共同影响,且pH值的影响强度大于微生物量碳,而土壤剖面DOC化学结构受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总体而言,外源有机物料投入的类型和数量是影响土壤剖面可溶性碳分布的重要措施,长期增施农家肥的碳淋失风险高于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肥料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无机 有机物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体系及其响应机制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斌 陈建芳 +5 位作者 金海燕 李宏亮 刘希真 庄燕培 徐燕青 张海生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63-70,共8页
根据2009年8月"908"项目长江口补充调查总碱度(TAlk)、溶解无机碳(DIC)、pH值、溶解氧(DO)和叶绿素a(Chla)等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分布范围在1 647.1~2 236.9μmol/dm3之间,平... 根据2009年8月"908"项目长江口补充调查总碱度(TAlk)、溶解无机碳(DIC)、pH值、溶解氧(DO)和叶绿素a(Chla)等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分布范围在1 647.1~2 236.9μmol/dm3之间,平均值为2 031.2μmol/dm3;空间分布为由近岸冲淡水方向向外海逐渐增加;DIC在垂直分布上总体呈现底层水〉次表层水〉表层水,在29.0°N,122.6°E的底层存在1个高值中心,这可能与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深层水作用有关。对TAlk、DIC与盐度的相关性探讨发现,当盐度为10~25,TAlk、DIC与盐度呈现很好的保守性关系;而在盐度接近0、大于30及盐度为25~28时则出现偏离保守型稀释曲线现象,而这3个区域分别属于河口淡水端、海水端和长江口羽状锋区域,这一现象的发生与河水端不同的输入源、海水端的水文物理过程以及长江羽状锋区域生物活动强弱密切相关。此外,根据DIC体系中DIC、pH值、温度和盐度等的实测数据进行推算可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pCO2的范围为15.4~166.9 Pa(154.0~1 669.0μatm),其中以29.5°N、123°E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表层pCO2值的低值中心[〈39.0 Pa(390μatm)],理论上可认为是大气CO2的1个典型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dic) 总碱度(TAlk) PCO2 长江口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剂作用下牛床垫料发酵过程可溶性碳氮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珍梅 陆蒸 +1 位作者 林忠宁 应朝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73-1379,共7页
【目的】探讨在外源菌剂作用下使用了3年的牛床垫料堆肥发酵过程可溶性氮和碳变化的规律。【方法】测定不同菌剂作用后牛床垫料发酵过程不同发酵时间可溶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碳(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 【目的】探讨在外源菌剂作用下使用了3年的牛床垫料堆肥发酵过程可溶性氮和碳变化的规律。【方法】测定不同菌剂作用后牛床垫料发酵过程不同发酵时间可溶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碳(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结果】添加菌剂促进了牛床垫料发酵过程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总碳(STC)含量的增加,降低了硝态氮(NO_(3)^(−)-N)含量,其中国龙生物床菌剂作用最明显,百丰畜禽宝和丰力净次之;可溶性有机碳(SOC)在不同的菌剂之间作用无规律性。随着发酵时间延长,NH_(4)^(+)-N和STC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发酵20 d含量最高;NO_(3)^(−)-N和SON呈增加趋势,发酵50 d含量最高;SOC呈降低趋势,发酵10 d含量最高。【结论】添加菌剂能增加发酵过程铵态氮、SON和STC含量,但可能存在氨挥发的风险。综合考虑堆肥降解效果和减少氨气的挥发,牛粪垫料发酵宜选专用畜禽粪便发酵的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床垫料 堆肥发酵 可溶性无机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可溶性碳和颗粒碳通量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忠林 王传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133-4141,共9页
可溶性碳(Dissolved carbon,DC)和颗粒碳(particulate carbon,PC)通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分,在森林固碳功能的评价和模型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常因认识不足、测定困难等而在森林碳汇研究中被忽略。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DC和P... 可溶性碳(Dissolved carbon,DC)和颗粒碳(particulate carbon,PC)通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分,在森林固碳功能的评价和模型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常因认识不足、测定困难等而在森林碳汇研究中被忽略。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的组成、作用、相关生态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并展望了该领域应该优先考虑的研究问题。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主要包括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无机碳和颗粒有机碳,主要来源于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DC和PC是森林土壤的活性碳库,主要以大气沉降、穿透雨和凋落物的形式输入森林土壤系统,并通过土壤呼吸、侧向运输及渗透流失的方式输出生态系统。从局域尺度看,DC和PC通量受根系分泌、细根分解、微生物周转等生物过程的影响较大;从区域尺度看,它们受土壤和植被特性、生态过程耦联关系、气候因子以及全球变化的综合影响。该领域应该优先考虑:(1)探索不同时空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通量的控制因子及其耦联关系,揭示其中的驱动机理;(2)探索DC和PC与其它森林生态系统碳组分的相互关系及转化,阐明DC和PC通量与其它养分之间潜在的生态化学计量关系;(3)探索全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如森林经营)和极端干扰事件(如林火、旱涝、冰冻、冻融交替等)对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通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无机 通量 循环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海北部近岸水体中的溶解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宁 王江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1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在东海北部近岸的调查,分析了研究海域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分别对DIC、DOC与温度、盐度、表观耗氧量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研究海域表、底层DIC平均含量分别为24.5... 根据2010年4月在东海北部近岸的调查,分析了研究海域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分别对DIC、DOC与温度、盐度、表观耗氧量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研究海域表、底层DIC平均含量分别为24.54 mg/L和25.03 mg/L,平面分布趋势均为近岸高于远岸,象山口附近DIC的浓度最高,北部由于受长江径流的影响,DIC的浓度也较高。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浓度高于表层。DOC的表、底层含量分别为0.96 mg/L和0.87 mg/L,平面分布特点与DIC类似,表现为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DOC的垂直分布特点与DIC正好相反,表现为表层浓度高于底层。研究海域DIC与温度、盐度和表观耗氧量的关系表明,DIC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温度的影响,且温度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海域DOC与温度、盐度和表观耗氧量的关系表明,DOC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更大,同时受一定的生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dic) 溶解有机(DOC) 东海北部近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土壤剖面无机碳分布及其与盐碱性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雒琼 王玉刚 +1 位作者 邓彩云 马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0-246,共7页
土壤无机碳作为干旱区土壤碳库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数量分布影响着区域内土壤剖面碳聚积和存储的格局。以往由于缺乏深层土壤剖面数据,无法准确量化土壤剖面碳分布与碳存储特征,使得土壤无机碳的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三工河流域典... 土壤无机碳作为干旱区土壤碳库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数量分布影响着区域内土壤剖面碳聚积和存储的格局。以往由于缺乏深层土壤剖面数据,无法准确量化土壤剖面碳分布与碳存储特征,使得土壤无机碳的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三工河流域典型的农田和相邻荒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共6个剖面190个采样点,挖掘取样深度至潜层地下水位,分析了剖面土壤无机碳(SIC)和可溶性盐离子的分布特征,并且通过冗余分析探究无机碳与土壤盐碱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农田的SIC含量显著大于荒地的SIC含量(p<0.05),相比于荒地,农田的SIC含量增加了27.9%,变化范围增大了3.66倍;荒地和农田的SIC含量在剖面上分别表现为"S"形和"M"形分布。(2)在整个剖面上,同层次的农田土壤中的可溶性离子含量显著小于荒地中的含量(p<0.05),并且在剖面上分布荒地表现为增加—减少趋势,而农田为逐渐减小趋势,表明农业活动显著改变了可溶性离子的数量和分布特征。(3)所有剖面土壤无机碳储量为0—100cm土层<100—300cm土层<300cm以下土层(p<0.05),虽然层次间其数值差异较大,但在相同层次,农田和荒地的土壤无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却基本相同,为10%,35%,55%(p<0.05)。(4)通过冗余分析得到土壤盐碱性因素对SIC的贡献作用排序,正相关性,pH>ESP>SAR>CO_3^(2-)>HCO_3^-;负相关性,K^+>Ca^(2+)>Mg^(2+)>Cl^->盐分>SO_4^(2-)>Cl^->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无机 储量 土壤盐分 土壤可溶性盐离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汾河干流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云霄 黄潇 +3 位作者 邹英杰 薛亮 樊文华 王改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871-3878,共8页
根据2019年8月对汾河干流水文参数和碳酸盐参数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溶解无机碳(DIC)及同位素值(δ^13CDIC)的沿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源头水DIC为2756μmol/kg,δ^13CDIC为-9.6‰,土壤CO2输入和碳酸岩化学风化可能是其主要来源;在... 根据2019年8月对汾河干流水文参数和碳酸盐参数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溶解无机碳(DIC)及同位素值(δ^13CDIC)的沿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源头水DIC为2756μmol/kg,δ^13CDIC为-9.6‰,土壤CO2输入和碳酸岩化学风化可能是其主要来源;在太原市区上游的水库影响区,较强的初级生产使得水体DIC(平均值为2377μmol/kg)和CO2分压(p CO2)(平均值为552μatm)偏低,δ^13CDIC(平均值为-5.2‰)偏正,而在市区下游的水坝滞流影响区,城市污水的大量输入和有机物的降解使得DIC(>4900μmol/kg)和p CO2(>5000μatm)显著升高,δ^13CDIC(<-10.3‰)偏负;在流经主要粮食产区的汾河下游,δ^13CDIC偏正(^-8.0‰)于源头,可能与C4植被(如玉米)的存在有关.可见,人为干扰已成为影响汾河DIC沿程变化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大气CO2强源的城市下游水坝滞留区在今后需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dic) δ^13Cdic 好氧呼吸 初级生产 汾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水库溶解无机碳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宗权 莫跃爽 +3 位作者 焦树林 张洁 刘炜 李银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10-2819,共10页
河流拦截筑坝形成蓄水河流,逐渐向“湖泊型”生态系统演化,加强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进一步影响水体碳循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全球碳循环的预算并预测碳循环变化,必须确定对河流系统产生影响的碳来源.因此,通过测定库区水体c(DIC)(DIC为... 河流拦截筑坝形成蓄水河流,逐渐向“湖泊型”生态系统演化,加强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进一步影响水体碳循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全球碳循环的预算并预测碳循环变化,必须确定对河流系统产生影响的碳来源.因此,通过测定库区水体c(DIC)(DIC为溶解性无机碳)及其δ13 C(稳定碳同位素),分析了DIC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水体c(DIC)为1.80~5.02 mmol/L,而δ13 C DIC(溶解性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为-7.45‰^-1.26‰.c(DIC)与EC(电导率)、TA(总碱度)均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表水层δ13 C DIC与c(DIC)、TA均呈正相关,与EC在入库河流处呈负相关;而滞水层δ13 C DIC与EC、p CO 2(二氧化碳分压)、TA、c(DIC)均呈正相关.②水平方向上,表水层各指标变化明显,TA、EC、SIc(方解石饱和指数)和c(DIC)整体上呈降低趋势,δ13 C DIC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偏正,受碳酸盐矿物溶解影响显著;垂直方向上,热分层和化学分层现象对水的碳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有机质分解在深水层释放大量CO 2致使c(DIC)、p CO 2逐渐升高及δ13 C DIC逐渐降低,c(DIC)及其δ13 C在整个水柱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显示,光照水库DIC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即生物源的土壤CO 2和有机物呼吸产生的溶解CO 2形式的DIC源、碳酸盐矿物风化所产生的碳酸氢盐形式的DIC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无机(dic) 稳定同位素(δ13 C) 光照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控制对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碳、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许华 何明珠 孙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8-803,共6页
以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典型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架设遮雨棚和滴灌措施研究极端干旱、干旱、降水增加等条件对荒漠土壤环境中可溶性碳(DC)、可溶性氮(DN)组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分析降水控制条件、季节以及土壤深度等因素... 以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典型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架设遮雨棚和滴灌措施研究极端干旱、干旱、降水增加等条件对荒漠土壤环境中可溶性碳(DC)、可溶性氮(DN)组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分析降水控制条件、季节以及土壤深度等因素对荒漠土壤可溶性无机碳(DIC)、可溶性有机碳(DOC)、DC、DN和土壤DOC/DN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荒漠区,土壤DN对于降水调控的响应高于DC组分,DIC、DOC、DC、DN和DOC/DN分别为6.59×10^-6~9.19×10^-5、1.52×10^-5~1.04×10^-4、5.50×10^-5~1.80×10^-4、9.60×10^-7~2.05×10^-5和2.10~41.49.不同降水控制条件对土壤DC的影响不显著,对土壤DN和DOC/DN影响显著,在极端干旱(减少降水50%)条件DN显著增加,DOC/DN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DIC、DOC、DC、DN以及DOC/DN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土壤DC、DN组分呈夏、秋季高于春、冬季趋势,土壤DOC/DN的季节变化为春<夏<秋<冬;DIC、DC和DOC/DN随着深度增加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而DOC、DN在不同土壤深度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无机 可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季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碳的交换通量 被引量:2
18
作者 祝文鑫 徐焕志 +2 位作者 邢志远 胡海燕 李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1-941,共11页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采集沉积物样品及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法计算了该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通量,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的DIC浓度差、温度、盐度和pH对DIC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研究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32.45±190.78)μmol·m^(−2)·h^(−1)和(223.05±110.39)μmol·m^(−2)·h^(−1).夏季交换通量高于秋季,DIC扩散方向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沉积物表现为DIC的“源”.此外,交换通量会随着DIC浓度差或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盐度或pH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外海域 溶解无机(dic) 沉积物-水界面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无机碳的分布与转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琳 明玥 高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7-569,共13页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溶解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2019年3月(冬)及7月(夏)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调查航次采集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样品进行测定。DIC浓度呈现底层显著高于表层,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的分布特征;DOC浓度则是表层显...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溶解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2019年3月(冬)及7月(夏)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调查航次采集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样品进行测定。DIC浓度呈现底层显著高于表层,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的分布特征;DOC浓度则是表层显著高于底层,近岸含量高和外海含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与盐度相关性的研究发现,DIC与盐度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当盐度<30.0时个别站位出现明显的偏离保守性回归拟合曲线现象,说明DIC在盐淡水混合区域存在非保守性“添加”或“移除”的可能。利用相同盐度斑块化分析方法进一步对DIC非保守行为进行识别,同时提出DIC和DO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我们发现二者间的转化与河流输入、盐淡水混合、浮游植物活动、微生物活动及沉积物再悬浮等各种因素相关。由于河口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复杂,这些影响因素还受控于不同时期水体的环境条件,需要结合更多化学参数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溶解无机(dic) 溶解有机(DOC) 非保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周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春兰 涂成 +5 位作者 陈安磊 侯海军 刘波 谢小立 魏文学 孙志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5-345,共11页
【目的】研究红壤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周年变化和影响因素,为弄清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季节变化规律,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90年开始)为对象,选择不施肥(CK)、单施NPK化肥(... 【目的】研究红壤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周年变化和影响因素,为弄清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季节变化规律,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90年开始)为对象,选择不施肥(CK)、单施NPK化肥(NPK)和有机物(紫云英、稻草)+NPK化肥(NPKM)三个施肥处理,在早稻、晚稻、休闲期取0—20 cm土样,动态监测稻田土壤几种重要活性碳、氮成分,包括无机态氮(NH_4^+N、NO_3~–-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周年动态变化。【结果】稻田土壤NH_4^+-N含量在早稻期间呈下降状态,晚稻期间变化较平缓,休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H_4^+N形式存在,其含量范围为14.9~31.6 mg/kg,其休闲期含量略低于生育期(P>0.05);周年土壤NO_3~–-N含量(<3 mg/kg)远小于NH_4^+N含量,与NH_4^+N含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P<0.01)。稻田土壤DOC、DON周年变化趋势相似(P<0.01),在生育期呈下降状态,休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休闲期土壤DOC、DON含量略低于生育期(P>0.05)。休闲期土壤MBC、MBN含量分别为463~701 mg/kg、31.1~52.4mg/kg,比生育期分别提高25.4%~36.9%和62.8%~125.9%。总体来看,稻田休闲期土壤活性碳(DOC+MBC)、氮(NH_4^+N+NO_3~–-N+DON+MBN)含量高于生育期含量,较生育期增幅分别为10.8%~19.6%、10.3%~34.8%。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仅施用化肥(NPK处理)对活性碳、氮影响较小(P>0.05),有机物还田能显著提高水稻生育期和休闲期的土壤活性碳、氮含量(P<0.05),NPKM与CK相比活性碳、氮在水稻生育期分别提高53.8%和81.2%,而在休闲期分别提高了43.5%和63.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田休闲期土壤NH_4^+N、DOC、DON含量不仅与土壤SOC、TN含量密切相关(P<0.05或P<0.01),还受温度、水分含量等环境因子影响,如休闲期土壤NH_4^+N含量与5 cm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NO_3~–-N含量与该土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DOC和DON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长期化肥配施紫云英及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周年活性碳、氮含量,其活性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休闲期稻田能维持较高的活性碳、氮含量,且比水稻生育期有一定程度增加。休闲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休闲期 无机态氮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氮 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