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阔叶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对比 被引量:5
1
作者 郝敬梅 崔晓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13,共3页
测定了阔叶红松林与人工红松林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可溶性有机氮的质量分数随土壤层次的降低而降低,而人工红松林则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加;在A11、A12层阔叶红松林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要高于人工... 测定了阔叶红松林与人工红松林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可溶性有机氮的质量分数随土壤层次的降低而降低,而人工红松林则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加;在A11、A12层阔叶红松林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要高于人工红松林,而在AB层则是人工红松林高于阔叶红松林。阔叶红松林3个土层的可溶性有机氮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71.19×10-6、116.39×10-6、78.51×10-6,占可溶性总氮的84.93%、85.58%、92.02%;人工红松林3个土层的可溶性有机氮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4.16×10-6、95.82×10-6、102.87×10-6,占可溶性总氮的75.35%、93.58%、95.11%。阔叶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相同层次中的无机氮质量分数、可溶性有机氮/无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总氮比值差异不显著,可溶性总氮与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与全氮、有机质、可溶性总氮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碱解氮、NH4+—N、NO3-—N、无机氮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林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储成 程谊 +2 位作者 曹亚澄 蔡祖聪 张金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9-477,共9页
可溶性有机氮(DON)是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有机氮库的主要成分,是最为活跃的有机氮形态之一。DON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是土壤氮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一环,与氮素养分供应、损失等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缺失准确、可靠的土壤DON分析方法严... 可溶性有机氮(DON)是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有机氮库的主要成分,是最为活跃的有机氮形态之一。DON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是土壤氮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一环,与氮素养分供应、损失等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缺失准确、可靠的土壤DON分析方法严重限制了DON的相关研究进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浸提液和水体中DON测定方法,重点比较了不同可溶性总氮(DTN)测定方法以及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提高DON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总氮 前处理方法 无机去除 差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北部地区水稻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施泽升 续勇波 +1 位作者 雷宝坤 刘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2-470,共9页
为了研究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本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水稻氮肥利用率、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 为了研究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本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水稻氮肥利用率、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施氮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当施氮量达到304.34 kg/hm2后,水稻有减产风险;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分器官对氮素的吸收,但收获指数逐渐减少;在施入氮肥后的9 d内,施氮量与田面水DTN浓度相关系数在0.609**以上;当施肥量在228.26~304.34 kg/hm2时,水稻产量范围在9969~10212 kg/hm2,SNASR在50.05%~79.65%之间,田面水DTN在施肥后9 d内的平均含量为78.40 mg/L~108.58 mg/L。因此,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水稻推荐施氮量为228.26~304.34 kg/hm2,能保证水稻稳定高产,且环境可承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素吸收量 阈值 可溶性总氮 土壤素表观盈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流人工湿地氮素形态组成及去除效率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骁栋 李伟 +1 位作者 潘旭 崔丽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3-509,共7页
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水体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总悬浮物及污染细菌等,而对氮(N)的去除率较低且不稳定。水体中的总氮(TN)可分为颗粒物有机氮(PON)和总可溶性氮(TDN)。目前对TDN的各组分,如可溶性有机... 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水体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总悬浮物及污染细菌等,而对氮(N)的去除率较低且不稳定。水体中的总氮(TN)可分为颗粒物有机氮(PON)和总可溶性氮(TDN)。目前对TDN的各组分,如可溶性有机氮(DON)、氨氮(NH_4^+-N)和硝氮(NO_3^--N)的去除机理及方法较为关注,而对总体上的PON和TDN的组成比例及去除率了解仍不充分。该研究在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水禽栖息的人工湖及配套人工湿地展开,从2014年4—11月监测了净化前后水体中各种N形态组成和去除率,并分析了藻类爆发与PON和TDN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4─7月人工湖中PON质量浓度占TN质量浓度47.83%±9.90%(平均值±标准差,下同),8─10月升至86.93%±7.71%。水体中PON与叶绿素a(Chl a)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n=8,r=0.76,P<0.001),由此推测8─9月藻类急剧增多可能使人工湖中的TDN转变为PON。生长季人工湖水进入表流人工湿地后PON降低60.02%±22.97%,PON去除量占TN去除量90%以上。PON与Chl a的去除率均表现为8─10月低于4─7月,暗示在浮游生物爆发期人工湿地PON的去除能力可能达到了满负荷。另外,生长季表流人工湿地对水体TDN去除效果不明显(-16.40%±27.88%)。该研究获得结论,水禽栖息的污水进入表流人工湿地后TN去除主要以PON为主,且PON去除率与藻类动态相关。针对此类污水,增强人工湿地PON去除能力将能有效提高污水TN去除率,尤其在藻类爆发期除N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颗粒物有机 可溶性总氮 叶绿素A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肥菇原生地土壤有机碳氮测定条件优化
5
作者 白旭明 伍建榕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0-365,共6页
为优化新肥菇原生地土壤有机碳氮的测定条件,获取准确的碳氮含量,为该野生食用菌的栽培料营养配比提供科学依据,以采自新疆的新肥菇原生地土壤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浸提剂、浸提液浓度、样液比和浸提时间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测定的影... 为优化新肥菇原生地土壤有机碳氮的测定条件,获取准确的碳氮含量,为该野生食用菌的栽培料营养配比提供科学依据,以采自新疆的新肥菇原生地土壤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浸提剂、浸提液浓度、样液比和浸提时间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剂和浸提剂浓度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有重要影响,样液比和浸提时间对测定影响不显著。而浸提剂、浸提液浓度、样液比和浸提时间对土壤可溶性总氮的测定均无显著影响。选用新鲜土壤,在室温下以1.5 mol·L-1K2SO4为浸提剂,样液比1∶4,浸提时间20 min时测定结果重复性好,精确度高,符合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新肥菇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总氮 有机碳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CO_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可溶性氮的影响
6
作者 刘芙蓉 张咏梅 邓书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2-660,共9页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种植油松苗...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NO_3^--N含量,不同处理0—15 cm土层NO_3^--N含量均显著小于15—30 cm层;而在未种树组,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含量,0—15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15—30 cm层,这表明增温促进了油松苗对NO_3^--N的吸收。2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ET)、增CO_2(EC)及两者的共同作用(ETC)均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DON和TSN含量;在未种树组,ET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FAA、DON和TSN含量,EC和ETC对NH_4^+、FAA、DON和TSN含量具有微弱影响或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0—15cm层土壤NH_4^+-N、FAA、DON和TSN的含量显著大于15—30 cm层。3种植油松苗木组土壤NO_3^--N、NH_4^+-N、FAA、DON和TSN含量均显著低于未种树组,这是由植物对氮素的吸收消耗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EC、ETC主要通过植物根系作用促进了NH_4^+-N、DON和TSN含量增加,而ET处理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来促进NH_4^+-N、FAA、DON和TSN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增CO2 硝态 铵态 游离氨基酸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