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隽英华
何志刚
刘慧屿
刘艳
陈玥
-
机构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
基金
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1-109-3-01)。
-
文摘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2);氮肥基施、氮肥后移)作用下农田土壤无机氮(IN)、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可溶性全氮(DT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影响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其作用行为受秸秆还田方式、施氮模式和生育时期的多重制约。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肥(N 180 kg/hm^(2))土壤IN和DTN均低于无秸秆处理,而配施高量氮肥(N 240 kg/hm^(2))时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土壤DON于生育前期(播种-拔节期)较无秸秆处理显著增加,而在生育中后期无规律性变化。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还田土壤IN和DTN显著增加,而DON仅于春玉米旺盛生长期(拔节期-灌浆期)显著增加。随着生育期推进,除秸秆堆腐旋耕还田土壤DON呈三峰曲线变化外,秸秆还田土壤IN、DON和DTN均呈双峰曲线变化,且峰值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在东北农业产区,N 210 kg/hm^(2)用量下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施15%氮肥的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
-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方式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全氮
-
Keywords
straw returning
nitrogen application
inorganic nitrogen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issolved total nitrogen
-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